怎样才算喜欢学习?答案是要少吃多做,少开口,多向高人请教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篇之十四 孔子这章专门谈学习,但观点却与大多数老师不一样。他告诉弟子们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然后才去掌握求学的方法。 孔老师给出了四个步骤,一是尽量少吃一点,二是住房简陋一点,三是做事勤快少开口,四是多向高人请教,具备了这四个条件,就称得上是好学了。 摆在最前面的两个条件,就是要安贫乐道。 尽量少吃一点——“食无求饱”。孔子非常地鄙夷那种只知道大吃大喝纵情享受,不懂得学习、不求上进的人。一个人如果以吃喝玩乐为其人生目标,那这个人基本上就算废了。大吃大喝,酒足饭饱之后,除了长肉肉,其他什么正经事都不做了。因此君子即使富足有余,也要故意不吃饱,留点余地。 住得简陋一点——“居无求安”。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喜欢住得舒服,房子买了一个不行,又买一个,买了别墅,还要上面再加一层,下面再挖一层。房子是大起来了,道德却没有大起来,那么这个房子给你住,是不是有点多余呢?所以孔子提倡“居无求安”,不要住得过于安逸。人在舒适的环境里待久了,就会耽于安逸,不想作为。所以君子要每天提醒警示自己,每天都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激励自己,保持上进的动力。 做事勤快少开口——“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情要勤快,一定要干净利索,还要眼睛里有活儿,不管是份内份外。一些很不起眼的事,却可能成为别人评判你的重要依据。这话绝对是真理,虽然不是孔子说的。“敏”来源于敬重之心,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敬重。有了这敬重之心,人自然会端肃起来,面对事情,心生敬畏,产生郑重其事的态度,就会敏于事。而说话却要三思而后行,不要一冲动就做决定,就拍脑袋。生活里有的人是说了再做,有的人是做了再说,有的人是光说不做,还有的人是做了也不说。总之,要自己把握好分寸,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坚决不说。哪怕有可以表述的合适环境,也不能把不该说的话说出来。不过这个谨慎的度,确实也是很难把握的。 多向高人请教——“就有道而正焉”。“就”是靠近、看齐,“有道”就是有道德和有智慧的人。“正”,不偏、不斜。要主动向德高望重的人看齐,多向他们请教,和他们在一起谈话,交流思想,从这些高人身上去点滴感受,有时很难说教了什么或学了什么,但经年累月的“濡染”,其实却可以得到很多,不断匡正和提高自己。 再总结一下。孔子认为君子好学应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对饮食不要太注重,不要比吃比穿,居住也不能要求太舒服、太豪华、太奢侈,但对工作和事业一定要勤勉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要靠近并看齐有道之人,努力向有道德的人学习,这样四个条件加起来才可以算是好学的人。 人吃饭睡觉是为了活着,但在孔子眼中,活着并不仅仅是为了吃饱居安。很多人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忙碌着,这在孔子看来,只是碌碌无为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教人要积极入世,不仅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奋斗,更要探寻生之为生的意义,推而广之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这样的宏图大志来看,饮食饱足,居处安逸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更何况一个人对物质的东西想得越多,他就越不满足,心智就会被欲望蒙蔽,行为就会被欲望左右。而生活朴素,不在饮食居处的问题上费心思,内心会清静很多,就会产生不为外界所动的自在,人的精神也会变得丰沛。 作为君子,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智慧,才是为学的目的。因而要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上,从而成就君子的高尚人格。 本章有三个成语: 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就正有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