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发”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如同亿万颗精子唯一一颗诞生生命一样。
然而,就是这种偶然,像历史上的若干概率极小的事件一样,发生了,哪怕仅仅一次,都足以改变历史的命运。 这段宫廷秘闻记载于《史记》卷二十九上:“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辟,不愿进。而饰侍着唐儿使夜进,上醉不知,以为程姬而幸之,遂有身。已,乃觉非程姬也。及生子,因命曰发。 我们不知道酒醒后的景帝是看待自己这次意外的性经历的。但是我们从刘发的名字就能看出来自景帝刘启当时内心深处的纠结,《汉书。景十三王传》引张晏曰:“长沙王生,乃发寤己之缪幸唐姬”,意思是景帝的自我表白:“长沙王的出生是因为自己年少轻狂,行为荒谬的结果。”
但就是这位长沙定王后代,一个叫刘秀的英雄在西汉灭亡了18年后,终于从河南揭竿而起,挫败了各地军阀和诸侯势力。在公元25年建立了东汉政权。让整个汉代历史绵延了近200年。 之后的360年。三国的曹操掌权中国。 为严明法纪,曹阿瞒同志下令禁酒。 孔融却第一个跳出来公然反对。 孔融是谁?孔融就是以让梨而名扬天下的孩童。 据说孔融与三国名臣祢衡要好,两人见面互相标榜,互相吹捧,祢衡赞孔融说:“孔丘再世。”孔融夸祢衡说:“颜回重生。” 因为孔融是名人,所以反对禁酒的文化含金量自然很高。 他上书反对曹操禁酒说:“酒之为德久矣,古先哲王,类帝先宗,和神定人,以剂万国,非酒莫以也。”接着举出酒在政治史上的作用。加上一连串的汉赋常用的排比句推向文章的高潮:“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袁昂非醇繆之力,无以脱其命。定国不酣饮一斛,无以决其法。。。。。。 “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这是历史上首次运用游戏文字将唐姬事件的宫廷秘事引于政论之辩中,记载于《后汉书.孔融传》里。 也许,孔融也不是真的反对禁酒,但是反对禁酒的汉赋洋洋洒洒的感觉让孔大师有一种畅快凌厉,汪洋恣肆的美妙感受。 一代奸雄曹操不亏为一代精通厚黑学的整人大师。表面上对孔融屡次犯上变现宽容,不予计较。但内心厌烦孔融想法,或多或少的从他的语言里、表情里透露出来。求贤若渴,开明旷达的曹操的亲民形象是不容抹杀的,即使是想杀人,也不需自己动手,因为他手下有一位名叫郗虑的御史大夫,相当于最高检察长,他手下有的是一个告密的能人,这个人就是大文学家蔡邕的弟子——路粹。这两人的联手足以搞定那个姓孔的酸腐秀才。 历史上的路粹,文才不错,笔力锋健,此时担任办公室文笔秘书的职务。 作为一个文化人要杀另外一个文化人。基本的程序总是要的,正所谓形式大于意义。既然大家都是文明人,那基本的法律法规还是要尊重的,正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枉杀了好人,也不能错过了坏人。 路粹很轻松地找到了孔融大师的几条罪状,其中罪不可赦的就是孔融的谋反言论。
那年,孔融在北海游荡,看到汉室江山的摇摇欲坠,有了不小的野心,四处招募亡命之徒,想做些出轨的事,最能作为明证的,他就曾经说过,这拥有天下的,不一定要姓刘的。孔融的原话是:何必卯金刀? 自然曹操更喜欢。 历史上还有一位评点唐姬事件的文人,是唐代不著名诗人名叫萧峣。他在长沙游历时,登上满目苍松翠柏的龙伏山上,看见已经坍塌破旧的定王台旧址的时候,不仅感慨万千。遂提笔写下《登定王台》的诗句:“王以分封受汉恩,长沙终不及中原。后来争得三分气,却是东都六代孙。”诗人所写的故事也是指东汉政权的开国皇帝刘秀和定王刘发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其中就暗含了侍者唐姬的粉红色传奇。 多年以来,研究定王台的西汉历史学者和刘姓子裔们提起那个属于他们的刘氏长沙国王朝。不免唏嘘感叹。但是,他们私下议论最多的隐秘话题:若非汉景帝那次意外的性经历,刘汉王朝的历史很可能会缩短近二百年。 一些喜好皇家秘闻的好事者将这段故事无限演绎的活色生香,并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唐姬误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