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湿辩论

 鉴益堂 2018-10-06
  选自清.陆廷珍《六因条辩》
   夫湿乃重浊之邪,其伤人也最广。考《难经》、《金匮》有伤湿、中湿、风湿、湿温之名。殆伤则伤其表,表者,乃阳明之表,肌内也,四肢也;中则中其内,内者,乃太阴之内,脾阴也,湿土也。故伤表则肢节必痛,中里则脘腹必闷。及湿与风搏,而周身痛楚,湿与热合而烦闷热蒸,都甚于夏秋。盖江南地卑气湿,沿江濒海,雾露风潮,较别处尤甚,且易感染。故医者,亦不务伤寒,专事湿温。然比之伤寒,尤为琐屑,更难调治。所谓能医大江南之病者,思过半矣。矧其症,不独夏秋,四时兼有,其湿之盛者,犹有微热恶寒,身痛、舌白、胸痞、溺赤等症可凭;若湿之微者,依然外无痛楚,内不烦扰,但觉倦怠嗜卧,脉证缓弱,一如虚损。斯候也,误补之则湿遂化热而病反剧;误消之则湿留正损而更觉难堪。又要分别阳湿阴湿;阳湿者,胃热恒多,即为湿热;阴湿者,脾阳必衰,即为湿寒。更审其伤内伤外;伤内者,脾土必虚,《内经》所谓卑隘之土,易于聚湿,胸腹必满,气机必滞;伤外者,阳气必亏,河间所谓表虚之体,易于着湿,肢体必重,关节必痛。伤内者,理脾为主;伤外者,宣气为先。阳湿者,主以苦辛;阴湿者,主以苦温。俱当以淡渗佐之。苟能明其阴阳,分其内外,临机应变,神而明之,庶不愧为医中之司命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