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不是一边丧入骨髓,一边努力生活?

 老骆驼4753 2018-10-06


0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负能量有了一个响亮的新名字,“丧文化”。


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丧文化竟然悄无声息地席卷了我的所有社交软件。


轻至鲜为人知的ins,深至微博账号,更甚者招摇过市的在微信朋友圈大行其道。


不仅如此,说起这个“丧文化”,它简直是推动新媒体工作的新型燃料。


不仅可以引发爆炸式的集体共鸣,还可以通过营销丧文化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在网络的渲染之下,丧文化简直可以与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玩摇滚的崔健并肩齐行。


说起丧文化,百度词条这样解释道:


“丧文化是指目前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 、绝望 、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


听起来十分的难以理解,实际上就是一种带有负能量和自我解嘲的情绪抒发。


作为一个曾经深受丧文化包裹的人,我是清楚的明白这些语言、文字和图画的背后是一个身处困境却带有幽默感的青年。


虽然这些言语是以“负能量”的外衣包裹,可是其内涵却是苦中作乐的欢愉。


一开始丧文化只是属于少部分人的特性,但是由于其深入骨髓又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生活背后鲜血淋漓的真相,一时间,人们都深陷丧文化中无法自拔。却忘记了丧文化的初衷应该是苦中作乐,而不是自讨苦吃。

02


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从而产生的集体焦虑现象,其实是整个社会环境改变带来的结果。


互联网成为了一个负面情绪的宣泄口。


在网络的渲染下,简单粗暴的营销反而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唤起他们的情感共振。


丧文化发挥出了最大的夸张和戏剧性效果,但却是我最不想看到的。


人们找到了生活痛苦的共鸣,却忘记了努力生活带来的欢愉。


曾经在微博上看到过一个女孩的微博账号,女孩患有深度忧郁症。


她每时每刻都在和这个病魔作斗争,这个斗争最痛苦的就是精神上的折磨。


病魔告诉她生活是痛苦的,只有自杀才可以结束这种痛苦。


终于有一天,女孩没有战胜它,女孩发了一条微博后,就再也没有发过任何消息了。


女孩说:“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