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大数据 | 青春期阶段,孩子最需要什么?家长该如何读懂孩子的心?

 历史探奇 2018-10-06

除了针对老师和家长外,这份报告强调了家庭结构、青春期教育、地区教育差异这三方面的问题

调查结果指出:目前,非父母抚养、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依旧存在。同时,家长对于孩子青春期时期的家庭教育状况还有待高,

一起来看看详细内容吧~

编者按

1

在“亲子互动”“学习成绩”方面

父母参与抚养家庭表现更好

随着双职工家庭的增加,年轻父母忙于工作,祖辈和其他人参与抚养孩子的情况越来越多,父母是否参与抚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也到关注。以往研究发现,父母参与抚养对儿童人格的形成、自我意识的建立以及社会化的发展均有积极影响。

本次调查将学生区分为父母参与抚养和非父母参与抚养,并对比两类抚养类型学生接受的家庭教育的差异。

本次调查发现:

第一:父母参与抚养的家庭在亲子互动方面表现好于非父母参与抚养家庭。

亲子沟通方面,父母参与抚养家庭的家长和孩子沟通频率好于非父母参与抚养家庭。

与父母参与抚养家庭相比,非父母参与抚养家庭的四、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从不或几乎不花时间与我谈心”的人数比例分别高 10.7、10.8 个百分点,报告“家长从不或几乎不问我学校或班级发生的事情”的人数比例分别高 10.1、12.0个百分点,报告“家长从不或几乎不和我讨论身边发生的事情”的人数比例分别高 10.2、13.4 个百分点,报告“家长从不或几乎不和我一起谈论电影或电视节目”的人数比例分别高 7.9、15.2 个百分点。

家庭日常交流方面,父母参与抚养家庭的家长在与孩子沟通做人的道理、法律常识、安全知识等方面的频率高于非父母参与抚养家庭。

第二,与非父母参与抚养家庭相比,父母参与抚养家庭的家长在孩子面前的不良行为表现更少。

具体表现为:四年级时,父母参与抚养家庭的家长在讲诚信、讲礼仪和遵守公共规则方面的表现均好于非父母参与抚养家庭的家长。八年级时,父母参与抚养家庭的家长在讲礼仪和遵守公共规则方面的表现均好于非父母参与抚养家庭的家长。

整体上,父母参与抚养家庭的家长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至少 1 种不良行为的人数比例比非父母参与抚养家庭低 4.3 个百分点。其中,讲礼仪方面,父母参与抚养家庭学生报告曾看到家长“说脏话、粗话”和“与他人吵架”的人数比例比非父母参与抚养家庭分别低 4.9、7.3 个百分点;遵守公共规则方面,父母参与抚养家庭学生报告曾看到家长“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和“在需要排队的时候插队”的人数比例比非父母参与抚养家庭分别低 6.9、7.5、8.9、4.1 个百分点。

以上结果可见,在父母参与抚养的家庭中,家长在与孩子的沟通、学业卷入、示范作用方面都比父母不参与抚养家庭更好。

因此,父母要抽出时间多参与孩子的家庭教育,更多地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如果父母很难全身心地照顾孩子,可以让祖辈或其他人参与、提供帮助,但父母需要多与“代抚养人”沟通、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

对于一些由于特殊情况造成的非父母参与抚养的家庭,如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对其“代抚养人”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关怀和心理辅导,尽量减少由父母缺位带来的消极影响。

2

青春期,

父母如何拉近与孩子距离?

青春期阶段的孩子身体快速发育,其生理上的日渐成熟促使孩子在心理上寻求独立自主,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希望摆脱父母的“控制”。父母难免与孩子产生“疏离感”,甚至感到亲子冲突明显增加。

此外,随着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父母、听从父母的指导,甚至以“批判”和“质疑”的眼光看待父母。

本次调查发现:

第一,青春期阶段的孩子看重家庭的价值和作用,对父母持积极、正面的看法和态度。

八年级学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中排名首位的是“有温暖的家”,比四年级学生选择“有温暖的家”的比例高 10.1 个百分点;此外,八年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排名第一的是“父母”,比四年级学生选择“父母”作为最崇敬榜样的比例高 3.3%。

这表明,青春期的孩子更加意识到家庭的价值和作用,对父母持积极、正面的看法和态度。虽然进入青春期,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有所减少、顶撞父母的现象有所增加,但不要被青春期孩子“酷酷的外表”、“冷漠的脸”误导,在他们的心目中家庭和父母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

第二,青春期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存在“错位”,家长并不能真正读懂孩子的需求。

本次调查发现,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以学习为中心”的现象仍比较普遍,认为家长对自己最关注的方面是学习情况(79.9%)、身体健康(66.5%)、人身安全(52.2%),其人数比例均高于对日常行为习惯(18.7%)、心理状况(11.1%)、兴趣爱好或特长(7.1%)的关注。但八年级最希望家长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心理状况、身体健康,比例分别为 60.3%、39.9%、38.4%。

进入青春期,孩子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问题。他们仍然需要家长的支持、陪伴和指导。此时孩子正经历着身心的“剧变”,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很不好管”、“遇到问题却力不从心”、觉得“学校教育影响更大,家庭教育影响微乎其微”。这一阶段是家庭教育正处于问题集中爆发,但又容易被“忽视”的阶段。

这提醒家长需要转变教育角色、调整教养方式,而不是简单地把孩子的教育责任交给学校和老师、减少对孩子教育的投入程度。

家长需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示范,保持言行一致,不仅给孩子提要求,也要对自己提要求,“专制”、“独裁”、“双重标准”只会激发孩子产生逆反的情绪,拉开孩子与家长的距离;家长需要给予孩子信任和理解,透过孩子的言行看到其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渴望,及时给予孩子需要的帮助和指导;家长需要和孩子多沟通,提高亲子沟通质量,真正读懂孩子,必要时可多与班主任进行沟通。

3

一个在“东”,一个在“西”

如何缩小教育差异?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新使命。

东、中、西部地区教育质量的状况一直是党和国家、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热点。那么,东、中、西部地区家庭教育是否存在“差距”呢?又有哪些特点呢?

这些问题的澄清有助于更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国家庭教育的状况,对教育管理部门制

本调查基于全国代表性的数据,反映东、中、西部地区家庭教育之间的异同。

第一,东、中、西部地区在家庭教育中面临相同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家长尊重孩子方面,东、中、西部地区均有部分学生认为家长不尊重自己,但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家校沟通方面,东、中、西部地区均有九成以上的四、八年级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中遇到困难,且问题基本相似。

第二,东、中、西部地区的四年级学生家长在与孩子沟通、参与孩子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东、中、西部地区八年级学生家长在这些方面差异相对较小且均较四年级有所下降,提示东部地区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优势”并没有在初中阶段延续。

具体表现为:亲子沟通方面,东部地区四年级学生报告亲子沟通频率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八年级学生报告亲子沟通频率与中、西部地区差别较小。家长参与孩子学习方面,东部地区四年级学生报告家长参与孩子学习的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参与孩子学习的程度与中、西部地区差别较小。

第三,在小学阶段,西部地区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期望更高,更关注孩子的成绩,却较少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提示西部地区家长需要注意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对于四年级,西部地区学生报告家长希望孩子成绩在“班里前三名”的人数比例为 49.1%,高于东部地区 8.1 个百分点。这表明西部家长更重视学习对改变个人命运的作用,更关注孩子的成绩,对孩子成绩的期望更高。

数据分析还发现,从班主任和家长沟通的内容来看,西部地区四年级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内容最多的是考试成绩(53.0%),而东、中部地区四年级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内容最多的是学习习惯(63.5%、58.6%);西部地区四年级班主任和家长沟通孩子学习兴趣的比例(18.0%)低于沟通考试成绩的比例(53.0%)。

这表明西部地区四年级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但主要关注学习成绩,缺乏对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关注。

研究表明,与智力因素相比,非智力因素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更大。重视孩子的学习无可厚非,但只有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

本文来源:《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该报告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部门于9月26日联合发布。

实习编辑 | 刘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