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年级小娃|走在家访的路上

 粮食豆豆 2022-11-18 发布于天津

教师的工作时间具有连续性,工作地点具有广延性。教育学生有时不分课上还是课下,上学还是放学;教育场所也不一定总是在学校。走在家访的路上,我时常思考这类问题。教书育人,总得为此付出和倾注些什么。

说实话,一周的工作强度够大了。课间要盯学生,不同课程的切换要接送学生,午餐陪着学生一起吃,放学要送学生。有时一上午都没有坐下来喝口水的时间,连去厕所都要争分夺秒,但该做的家访还必须要做,因为这是最直观接触和感受学生生活环境的方式。

什么造就了孩子?家庭绝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答案,家庭教育是根。家访基本成了我每周的必备行程。

我家访的时间一般选在周五下午,周五课少比较轻松,同时后续连着双休日,家长也会相对宽松一些。

孩子在家和在校会有差别。部分家长强调孩子在校会拘谨些,不太主动,而在家更松弛自在,有时还十分活跃。其实成年人何尝不是如此,在家和在单位也会有些不同吧。这些细微的差别不能作为孩子的特点或与其他孩子的区分点而被加以强调,这也许是人的共性。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不同,一年级孩子和六年级的孩子不同。六年级孩子得知我会家访一般比较紧张,可能会反复问老师“您会和我家长说什么呀?能方便透露一下吗?”“老师我有点紧张啊!”然后这位可爱的同学会回家收拾屋子,把自己的房间、书柜收拾齐整,静候老师的光临。一年级则不然,他们听说老师要去家访都很兴奋,会说“老师,来我家吧”,“老师,你明天就可以去我们家”。

一年级学生把老师当作绝对权威。家访时教师与家长的聊天、沟通,可以让学生适当参与,不能让学生觉得老师和家长在“密谋”什么。当然,学生也可以主动要求参与聊天。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家访后家长向孩子传达与教师沟通信息时产生的误差。同时孩子能更直观的知道自己在家长以及教师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

聊天中相关的“问题”不妨直说,态度要和缓。沟通中许多的矛盾并不源于内容,而是态度。学生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隐晦不提,否则会错失与家长和老师沟通以及得到有效建议的机会,毕竟家访不可能每天都有。

此外,借助家访,教师可以观察和感受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模式、家长的类型、家庭气氛等等。您是哪种类型的家长呢?专制型、放任型还是民主型?

专制型的家庭中,亲子关系就像猫鼠关系。“孩子的情绪得不到有效宣泄,易焦虑,对人缺乏信任,同时也缺乏自信,心情不开朗,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和攻击行为。”

放任型家庭中的融洽气氛是表面化的,实则父母围着孩子团团转,孩子高兴了全家高兴。长期处于这种氛围中的孩子“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很差,缺乏进取心和探索精神。”

大多数家长兼而有之,只不过比例不同,只能说更倾向于哪种类型。书上说民主型最好,民主型家庭中“孩子易于形成友善、真诚、合作、自立的品质,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良好,能愉快而自信地学习。”但我觉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型是最好的,看看针对什么样的事,决定采用什么样的姿态,灵活不死板。

没有原则不好,死守原则有时并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家长和教师不是警察更不是法官,我们需要从教育的角度给孩子引导和启发。通过一件又一件事,我们总能反思和总结出一些经验。

都说教师是全天下最好的演员,其实家长也一样,“都是为了孩子好”这样的话虽然不用每天挂在嘴边,但实际上家长们的心也的确如此。身教重于言传,您遇事沉着冷静、有条不紊的作风以及适当边界感的树立会对孩子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们也很不容易。

通过家访,周边的小区逛了个遍。有一次从学生家里出来,途经一个鱼塘,正值秋季,风景真的很不错。当时还拍照发了朋友圈,但并未配任何文字,想留个纪念,记录当时的心境。

还有一次家访结束后,学生的姥姥居然想骑三轮车送我走。怎么能让老人家骑个三轮车驮着我呢?婉言拒绝后,我坐公交车走了。家长们的热情都收到了。

走在家访的路上,我觉得自己既像个勇士,又像个明星。孤勇地走在通向不同家庭的路上又总是被孩子善良单纯的眼光和家长殷切的目光注视着。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个教书匠,更像一个教育者,被学生和家长们信任着,这种感觉非常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