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年月,我们这样去家访

 吴越尽说 2021-12-28

那年月,我们这样去家访

作者:王仁龙

家访,老师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育环节,也是现代信息技术替代不了的一项工作。本文记叙了过去岁月家访的情节,让更多的人了解教师课堂教学以外的工作。

每个时代行事的方式都会显现时代的烙印。如今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与家长联系方式多元化了。最为简便的方式建个微信群,“一网”就将全部家长兜进网中,想与哪个家长联系,只要动动手指,马上就可联系上。至于电话、邮件、QQ似乎开始懒得用它们,因为远远没有微信来得方便。但是不管怎样变革,与人情感交流,引起共鸣还是需要面对面进行沟通,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微信是现代人普遍使用的聊天工具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与家长联系根本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为了争取家长的支持,我们每个教语文数学的教师都需要每学年走访每一个所教学生家庭,而交通工具最多骑个自行车,大多数都是步行一个一个进行访问。

交通工具——自行车

暑假开学后,待新接班的学生初步熟悉(不仅仅是能叫出名字,而是包括了解性格、学习态度等基本情况)一般需要一个月左右,接下来我们开始要准备家访了。考虑到一般的家庭父母白天都要上班,所以家访大多数都是在晚上去。

开学前家访

20世纪80年代中期盛泽改革开放的氛围还没有充分显现,一到夜晚路上行人很少,只有几盏昏暗的路灯勉强能照见行走的路面。我就职的东庙街小学在那时是老城区的中心地带,所以所教班级的学生大多都在周边的弄堂里。我和班主任老师(一位四十多岁女教师)根据开学初填写的家庭地址,在弄堂里摸索寻找。弄堂里的老式木结构房屋一家紧挨一家,门牌号码模糊不清,有时一下子还往往找不到。那时的邻里关系亲密有加,所以当我们开口问询,热情的大妈一边指引一边喊叫声响起:“×××,老师来家访啦。”

盛泽部分弄堂(庄子明画)

那时,学生的家长大都是普通的劳动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所挣得工资也就三四十元。大多数家庭住房都很狭小,而且大多数都是平房,一般有两间房已经很不错了。有时稍微早点,一家人都还在吃饭,家长往往会先很热情地打招呼,随后会手足无措找凳子让座,还不忘随口对孩子啐一声:“又在学校闯祸了,老师都找上门来了。”我们赶紧忙不迭地解释:“不是的,我们随便聊聊,学校布置的工作和我们当老师的工作职责。”三十多岁的年纪,也是人生最为辛苦的年龄。有的家庭在国家没有全面实行计划生育前就生育了两个孩子,家里还有没有工作的老人需要赡养,生活很是艰辛,所以,我们家访开端跟他们聊得最多的是生活方面的琐事,在引起共鸣后,然后再切入我们家访的正事,这样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形式的家访我们一般一个晚上能走四五家,当然有时聊得投机,碰到家长文化程度较高的或对孩子教育关注度高的,有时只能走两家。

老房子

那年,我接手了四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班中有两个孩子至今我还记忆犹新。一个孩子家住在殷家弄,到学校步行也就五六分钟时间。长得面清目秀,闪闪有光的眼睛透着灵气。那时数学竞赛很是时髦,由于这个名叫杨峰的孩子学数学特别灵透,试卷中的思考题总是全部答对,有时即使过程列不出,答案总是答对,被我选拔在数学竞赛小组里加以辅导。那时为了出成绩,星期天上午参加竞赛的学生也要到校参加辅导(那时是允许的),于是我在家访时特地将这个孩子的家访放在前面。孩子的父亲是一位镇办企业的厂长,在家访时我向他提出了其孩子星期天参加培训的事宜,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他不但支持,还在一个星期天特地赶来坐在后面,听了一上午我的辅导课。傍晚这个孩子的父亲通过打听,来到了我的家里,还给我带来了两罐那时我从来没有品尝过的雀巢咖啡和雀巢伴侣,说是表示感谢,因为他得知我星期天辅导是没有加班费的,是义务加班的,很是感动,特地表示一下。当然对于这份礼物我可不敢收,倒不是我那时有廉洁的意识,其实那时还没有反腐败这么个说法,而是我感觉咖啡,对于我这个“土包子”怎么喝都不晓得,收下后按照人情有来有往,叫我拿出将近一个月的工资去还人情,那不是有点难以接受了吗。第二天下午放学后我特地送杨峰一起回家,顺便将咖啡送回了他母亲。这个孩子也没有辜负我的辅导,从四年级开始,一直到五年级(那时我跟班教学),每次去参加比赛,都能得奖回来,也算为我和学校争得了荣誉。父母的重视,孩子的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就,后来这孩子考上了南京大学。

殷家弄(庄子明画)

还有一个孩子,叫赵磊,长得胖墩墩的,很是可爱,但是很会动,在学生中是个“小刺头”,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处于中等水平。在家访中我了解到,他父亲敲铁皮做各种下水管和雨斗等活(那时塑料水管还没有在市面上推广应用),用现在的话是个体户。尽管是个体户,但是我们与他的交谈沟通中却没有丝毫的障碍。他告诉我们自己有两个孩子,一个已经在读高中了,学习很好,他希望大儿子能考上大学,同样也希望小儿子也认真读书,并表示会配合我们在家好好督促小儿子认真完成回家作业。后来这个家长还几次到学校来找我们了解孩子的表现,而且还几次不收费用帮学校更换了烂掉的铁皮下水管。去年,我在舜湖东路健身步道上健身,一个中年男子尊敬地叫我:“王老师好。”我愣了一下,很快反应过来,赵磊。看样子,他生活的不错,一身得体的穿着,尽管还是像小时候一样有点胖,但是精神气很足。有一个负责的父亲,孩子长大一般差不到哪里去。

20世纪80年代街边个体户

在那个时期,人们都很朴实,没有太多的功利羁绊,教师和家长之间没有利益来往,通过家访,融合了感情,促进了了解,获得了更好的教学教育效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时间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盛泽经商的风气越来越浓,有好多人通过经商获得了第一桶金。人们整体很是浮躁,这种大气候对学校的教育也产生了影响,因为许多人觉得读书似乎没有什么大作用,有的人小学没有毕业同样也能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我们去学生家家访,许多家长似乎少了原有的配合,眼神中也缺少了原先出自内心的敬重。特别是后来盛泽镇上大多数工厂进行了转制,许多家长下岗了,未来的“饭碗”在哪里都心中没底,所以我们去家访会遇到许多家长的牢骚,与其进行孩子学习方面的沟通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尽管如此,每学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一次家访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时间进入到21世纪,盛泽镇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也进行了规划。原本镇区的五所小学,撤并成两所学校,东端盛泽镇中心小学,西端盛泽镇实验小学。学区也随之扩大,再加上新城区的开发,学生来源不再局限于老城区,我们进行家访靠步行是不现实了,那时家访需要骑自行车了,不然家访的效率就太低了,同时也明显地感到与家长的沟通结果出现了更多版本。记得有一次去家访,学生的家住在西白洋丝绸商城边缘,由于丝绸商城的开发和拓展,该地居民所在村里得天独厚拥有了众多门面房,光靠租金收入就富得冒油。晚上我们走进孩子的家,许多岁数不大的奶奶辈都在热火朝天地搓麻将,孩子就在旁边屋子里做作业。我们说明来意,得到的回答是:“我一个字都不识,每年都有一二万的年收入(那时教师的收入也不过如此),读不读书无所谓。”弄得我们哭笑不得。当然这样的家庭毕竟还是少数,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存在读书无用的一种思潮。

盛泽实验小学

面对这种“读书无用”的思潮,我们学校开展了“走千家访百户”活动。走千家是指家访一千个学生家庭,访百户是指校领导走访一百个教师家庭。这项活动目的是面对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想,通过家访,形成合力,为新时期的教育提供助力。为了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校长室要求每个家访对象教师都要做好功课,见面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做哪些工作。在那时,通讯已经很方便,手机基本普及,预先与家长联系好,什么时候家长方便,什么时候就去见面沟通。学校的中层以上干部全部下沉到班级,与班主任一起利用课后时间,走进家长的单位或中午时分或晚饭后前往碰面。大家家访结束后又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于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梳理,为下阶段召开家长会提供议题。对于走访教师家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家属对于教师在校的工作繁琐情况有了较多的了解,纷纷表示以后要多多支持,多做家庭后勤工作,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

学习吧,就现在

离开学校和课堂已经好多年了,对于在职时每学期进行的家访工作,目前还记忆犹新。尽管随着社会的变革,家长对于孩子读书的关注度起伏变化,但是教师走进孩子的家中,与其父母一起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这是一项永远也不会消失的工作。但愿每个家长能理解教师的这项工作。

家校连心 携手育人

来源:《吴江通》微信公众号

2021-12-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