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摘·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

 木香草堂 2018-10-06

生命化教育

生命化教育第一要义就是要培养对生命的珍爱。前不久我看到一个资料,非常感慨,说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动物福利宪章》,我们现在对生命的关爱不仅仅是对人这一生命体的关爱,还包括对动物、对自然万物都要充满关爱。《动物福利宪章》提出动物享有五大自由:第一,不受饥渴的自由;第二,生命舒适的自由;第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第四,生活无恐惧的自由,这一点太重要了。我在新村里经常听到有些也是受过教育的母亲对她的孩子说:你再不乖,我把你送人了。这就是让孩子从小生活在恐惧之中,动物都应该拥有“生活无恐惧”的自由,更何况是人?……《动物福利宪章》的最后一点,是表达天性的自由。什么叫表达天性?动物要唱歌就让它唱歌,要乱叫了就让它乱叫,不能按照人的方式去要求它。

 

如何建设一所优质的学校

·教育必须为自由社会培养公民

……我们自卑、自贱,自我压抑,胆小怕事,何时才能昂头,坦然地说话,说真话,说我们内心渴望表达的话?在课堂上,在学校生活中,我们是否意识到这才是教育最根本的价值所在,并力图坚定地试行之呢?也许,我们还是要承认,诸多条件并不具备,但是教育仍然有一种先导性的价值,即它是着眼于未来更美好的社会的,它是奠基性的,并不是有什么样的土壤就只能有什么样的“产品”。在知识领域、在人的精神领域,从来都具有这样一种力量:“革命性”的思想、成果其实是可以在相当不堪的环境中萌芽的。所以鲁迅先生也特别强调教育根本的目的就在于“立人”,把人在外在形象立起来,把人的人格气象立起来,把人的内在生命立起来,从而把“真正的人”立起来。这既是教育的责任,也是学校时刻要有的践行的意识。同时,教师首先应该成为自我反省、自我革新的一员。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从来都缺少坚定地把孩子培养成有责任感、有独立意识、有判断力,同时生命又是非常阳光的那样的人的教育信仰。我说是是一种呼唤,是在充斥着强制、不公正、价值偏颇、人格缺陷的社会环境中,一种渺远而又让人向往的教育期待。

 

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说,我们往往对在不自由状态下的安全感过分迷恋,对真正的自由却缺乏渴望,所以,我们更容易选择委屈求全、选择明哲保身。……

 

关于童年的几个基本看法

第一,要让童年的边界更开阔些,童年不能8-10岁就结束,应该到16岁,让童心保持下来。让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好奇心,人的质朴、善良等保持下来。一次我去参加家长会,听到老师向家长们抱怨:我带几届,从没有见过这么幼稚的孩子。老师认为它是缺点,我却认为它是优点。越是健康的社会,人可能越“幼稚”;越是激争激烈的社会,人越早熟,越会察言观色,阳奉阴违,越会使小计谋。西方人与东方人比,大家普遍认为我们早熟,有城府,往往言行不一。

第二是保持童年的丰富性。从教育的角度说,人生是求知的。我们一生都在学习,只有信念不灭,天分、天性不被扼杀,人就有机会来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断窄化,太早定向、定性,目标明确。大家都奔这一条路去,丰富性不断被削减,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创造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第三是人的天份。一个人能安身立命,显示自己独特性,带给你一生幸福、自信的,一定是你的长处。就象西方人说的天才如果放错了地方可能就难以成为天才。所谓的天才就是他的禀赋、独特性。但我们的教育常常不尊重人的独特性。

 

摘自《教育是慢的艺术》P113问答

 

教师:我想打断一下,我觉得一个人连老师的责备都无法接受的话,那他今后步入社会,他如何承受。像社会上出现一些大学生因为很小的事情而跳楼自杀,我想他成长是太一帆风顺了,适当受一些挫折是应该和必要的,但现在好象有另外一个极端,把学生捧在手上。

 

张文质:你这个问题代表了很多老师的心声。我前一阵子刚为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写了一本小留学生文集。什么是小留学生?就是孩子在小学、初中、或高中阶段就到国外去留学,他们在中国先受一段时间的教育,然后再到国外去。在这些学生所写的文章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提到一个很大的差别,国外的老师在课堂上更多地把目光放在发现孩子的优点上,更多地是放在激励孩子、鼓励孩子、信任孩子这些方面。我们的教育仍然不是爱太多,而是爱太少。第二个,我们还没教会孩子正确地认识爱,正确地认识这种人与人之间美好的关系,给孩子正确地认识爱,正确地认识这种人与人之间美好的关系,给孩子正确地认识这种爱与责任的教育,它同时是一种精神教育,这是对人生有影响的教育方式。还有,我坚信在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最后成为失败者,成为一个无法经受挫折的人,这样的挫败者一定会更少,而且从爱的教育里面成长起来的成为善的人一定会更多,这就是教育的正面力量。

 

当我们提出该问题时,我们还要想另外一个问题,就算我们期待的未来社会是恶的,难道我们在学校就可以用最严酷的方式来训练他吗?如果我们期待以后人类社会能够变得美好一点,那么这个美好的萌芽可能要从我们的课堂培育起,这是一个大的教育的信念,从策略来说,实际上孩子都一直在经受挫折。你可能还没有为人父母,今天孩子的孤寂,是我们多子家庭的人无法体验的。你们进修学校刘校长,这几天跟她接触,她孩子一天要给她挂几次电话。为什么?孩子太孤寂了,你能理解这种孤独吗?这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挫折和考验?实际上,人无论在什么时代,他都会接受各种各样的考验,他都会成长,我相信未来孩子的成长一定会比我们这一代好。当然,你刚才说的话也有道理,孩子有时候也需要挫折,但我们不要人为地制造一些挫折来让他承受,而是当孩子有挫折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去经历挫折,同时让他明白,老师会坚定站在他后面的,父母会坚定地站在他后面的。如果他走不过去,他可以找父母、找老师,而这一点太重要了。你们都要有这么一种信念,当你要作出最可怕的抉择时,你一定要想想给什么人挂电话。为什么,就是要让这个人明白,还有人在关注他,关心他,需要他。

 

我想我们很多教育就是因为这种正面的力量没有真正深入人心,所以孩子很多的不幸,可怕的行为你会追溯。像刘海洋的伤熊事件,追溯一下就会发现与其家庭教育的不完整是有关系的。没有得到父爱或更多人的关爱,对教育的很多问题说不需要惩罚也不对,说需要惩罚也不对。最主要的是当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是不是能够寻找一种更人道的、更符合孩子心理健康的、更为有助于人生成长的策略。而这个策略的寻找总是更难的,简单的东西总是好寻找、好解决,但具体的教育,微妙的教育就需要老师有更大的爱心和智慧,更多地去寻找方法,这就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我想作为成功的班主任,都有许多爱的故事,也包括有时候惩罚孩子的一些故事。我这里说的不是一个具体的方法,而是表达了我对教育的一个理念,我也很感谢这个老师给我提出这一问题激发了我去思考它,虽然可能思考还不一定具有说明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dd3200100agkl.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