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穴同源,十全大补汤、逍遥丸、补中益气丸……这十大常见药都有穴位替代!

 jxlczzx968 2018-10-07


一、穴位=中药,经络=药房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医药宝库。

 

人体共有十四正经(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分布其上的腧穴共有361个(主流说法)。在中医眼中,药穴同源,这361个穴位就如同361味中药,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只要对症选取适当的穴位,并合理利用之,就能辅助甚至替代药物治疗。

 

《内经·灵枢·经脉》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医学入门》又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把这两句话结合起来理解,就能发现:其实它们都从侧面点明了穴位的重要性,因为:经络调整虚实的功能以它协调阴阳的功能为基础,而艾灸、针灸、按摩等疗法都是通过刺激腧穴,传导感应,进而激发经络运行气血、调整阴阳虚实的功能,使之能“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所以,历代中医名家都强调“人体自有大药”,穴位好比中药,经络好比药房。 


二、尽量以“用穴”取代“用药”

 

是药三分毒——药物进入人体,必须经由肝脏代谢、肾脏排出,因此长期服药者易伤肝伤肾。中成药也不例外。

 

至于西药,就更不用说了,临床上,经常能见到医生为了抵消药物A的副作用,而让病人加服药物B的现象,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大了药物的使用量。

 

所以,针对服药,中医西医的态度惊人的一致——都在强调要少服药,要尽量利用人体的自愈力,让疾病自愈。尤其那些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特别建议他们从“用药”转换为“用穴”。

 

艾灸无需口服、无需肠胃吸收、无需肝肾代谢,并且没有任何毒副作用,人人可用,人人会用,正是穴位治疗的首选之法。 


三、唯有艾灸,才能让穴位药效最大化

 

中医外治疗法中,针灸、刮痧等同样直接作用于穴位,那么,为什么小编说唯有艾灸才能让穴位药效最大化呢?

 

这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1

艾灸可激发人体自愈力



中医常说“三分治,七分养”,就是指病人在康复过程中,药物的治疗作用只占三成,疾病的康复更多地依赖于人体的自我调节,也就是自愈力。这是中医的根本宗旨,也是医疗的至高层次。

 

自愈力就跟人的潜质一样,需要被激发。激发得当,就能有效抵抗疾病;反之,弃它于不顾,一味地依赖于药物,它就会越来越弱。

 

艾为纯阳之物,艾灸的本质就在于从内部为身体补充阳气,培元固本,提高人体免疫力和自愈力。也就是说,艾灸其实起到一种激发和催化的作用,这是任何药物乃至针灸、刮痧都不具备的。


2

艾灸可补可泻



明代龚居中(明代晚期太医院医官)明确指出:灸法用于寒热虚实诸症,无往不宜,因此,艾灸疗法并非是“以火济火”,而恰恰是“热能行热”。换句话说,艾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并且其操作手法也分补泻,可以从两个相反的角度作用于穴位,这也是针灸、刮痧等不具备的。

 

以刮痧为例,民间素有“刮痧治壮汉”的说法,刮痧的实质是泻掉实邪之气,因此只有气血充盈的人才能刮痧,对于那些气血虚亏的人(如老人、儿童、身体虚弱者),刮痧只会伤及气血,而且根本出不了痧,起不了作用。 


3

艾灸效果更快更稳



艾灸所产生的能量,是一种短红外波,具有超强的渗透能力。因此,艾灸病灶部位的穴位时,可以直接穿透脂肪、肌肉层,作用于病灶;艾灸远端穴位时,可强力冲开堵塞的穴位,疏通经络、调理脏腑、调和气血。

 

正因为如此,在一般情况下,艾灸比针灸、刮痧等产生的效果更快更稳。 


4

艾灸治疗范围更广



艾灸为“天下扶阳第一方”,阳气足了,正气就足了,也就达到了扶正祛邪的目的。所以,艾灸的治病范围很广,用历代中医名家的话说,叫“灸法无所不治”。

 

举例说明:很多灸友本来只想用艾灸调经,结果不但月经协调了,连带着手脚也暖和了、皮肤也变好了、气色也红润了……这种“一举多得”、“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其实就是艾灸“灸治百病”的有利佐证。 


5

艾灸操作更简单方便



在操作上,相较于针灸、刮痧,艾灸的优势就更为鲜明了:

 

针灸就别提了,必须得专业人士操作,中医小白谁敢把针往皮肉里扎?

 

刮痧看似简单,实则非常考验手法和力度,稍有不慎,就会伤及皮肤,还记得3月份小编写的那篇文章吗?阿娇就是因为刮痧不当,弄得背部跟扒了皮的青蛙一样,一片血红。见下图:


 

相形之下,艾灸可就简单多了,只要点燃艾条,对准穴位熏灸就行,对于不会取穴的人来说,可以直接灸阿是穴——哪里不适灸哪里,就算穴位偏了一点儿,也没有关系,中医有“离穴不离经”的说法,就是说取穴时有点儿偏差不要紧,只要经络找对就行。

 

所以呀,综上所述,唯有艾灸才能让穴位药效最大化。  


四、药有药性,穴有穴性

 

上文说了“药穴同源”,如果能合理利用穴位,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类药物的作用,进而减少药物的摄入或取代一定的药物。

 

那么,如何合理利用穴位呢?首要前提就是熟知穴义(穴性)。如同药物有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差异那样,穴位也有各自的特性及相应的治疗侧重点。比如,有的穴位偏于补虚,有的穴位偏于祛邪,有的穴位则有双向调节作用或特殊治疗作用。 只有掌握了穴性,在随症取穴时,才有依据。

 

小编做了整理,以下十种药物非常常见,它们都有穴位替代: 


1

十全大补汤=太溪+复溜+涌泉


十全大补汤里有多种名贵中药,如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黄、 黄芪、肉桂等,适合于治疗气血不足、虚劳咳嗽、崩漏不止等。


 

太溪、复溜、涌泉,三穴合用,可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治疗各种虚劳百损,效果绝不亚于十全大补汤。如果能搭配命门、肾俞、关元等穴艾灸,效果就更好了。 


2

逍遥丸=太冲+阳陵泉


 

逍遥丸的作用是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主要适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症。

 

艾灸肝经的太冲穴和胆经的阳陵泉穴,具有同样的效果,且见效更快。 


3

牛黄清心丸=少府穴


 

牛黄清心丸有清热解毒、开窍安神之功效,主治温邪内陷、热入心包、痰涎壅塞、烦热神昏、谵语抽搐等症。

 

少府穴是手少阴心经上的重要穴位,“府”指府邸,意思就是心经这条通路上的气血经过长途跋涉,到少府来歇一歇脚。由于气血源源不断地进来,少府穴成为心经上气血的聚集点,具有清心泻火、行气活血的功效,特别适用于清心除烦,所以艾灸它就相当于吃了一味“牛黄清心丸”。 


4

麦味地黄丸=尺泽+复溜


 

麦味地黄丸主治肾阴不足,火烁肺金,喘咳劳热,或有鼻衄,鼻渊。

 

艾灸肺经上的尺泽和肾经上的复溜,相当于麦味地黄丸,具有润肺、滋阴、去心火、纳气、平喘、止咳等功效。 


5

牛黄解毒丸=内庭穴


 

牛黄解毒丸为清热剂,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症。

 

内庭穴就是人体自带的牛黄解毒丸,具有清胃泻火、理气止痛、和胃降逆、通肠化滞、清热宁神作用,特别适用于胃火牙痛、咽喉痛、热性鼻出血等。 


6

补中益气丸=中府+太渊


 

补中益气丸具有调补脾胃、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适用于食少腹胀、体倦乏力、动辄气喘、身热有汗、头痛恶寒、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肺经上的中府穴是中气汇集的地方,也是调补中气的要穴;肺经的原穴太渊穴,穴性属土,土能生金,其补中气之效果最强,按摩、艾灸都有效果。

 

此外,太白、商丘、太冲三穴合用,也有补中益气的效果。 


7

参苓白术丸=太渊+商丘


 

参苓白术丸的主要功效就是健脾止泻。

 

肺经的太渊穴,是俞穴,属土,肺经属金,正好是“土生金”;脾经的商丘穴,是经穴,属金,脾经属土,也是“土生金”。两穴合用,补肺健脾,功效显著。 


8

吗叮啉=大陵穴


 

吗丁啉的效果是促进胃肠蠕动,主要适用于吃完饭不消化。

 

艾灸大陵穴可以从心脏借点血帮助运化,也就是帮助增加胃动力,而且大陵穴的穴性属土,还有健脾的功效。

 

此外,如果吃得太多,喘不上气来,肚子胀,可以按揉或艾灸公孙穴,以促进肠道蠕动。 


9

杞菊地黄丸=曲泉穴


 

杞菊地黄丸的主要功效是滋肾养肝,常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曲泉穴是沟通肝肾的要穴。艾灸曲泉穴可滋阴补肝,主治肝肾阴虚、眼睛酸涩。

 

曲泉穴还是去湿的要穴,相当于中药“二妙丸”,可祛除湿热。 


10

六味地黄丸=复溜穴


 

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常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但是,脾胃虚弱的人服用后易产生腹泻、消化不良、腹胀等不良反应。

 

艾灸复溜穴就相当于起到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且无副作用,可治疗腰膝酸软、耳鸣耳聋、潮热盗汗、足跟痛等症状。


人体就是最伟大的医药宝库,调理某些疾病时,艾灸相应穴位便可治愈,并且更安全、更有效、更方便。所以,小编还是提倡大家尽量采用穴位治疗,减少对药物的依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