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说的一句话:“岁数大了,毛病多了”,这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毛病会越来越多,像今日 ,明天腰腿疼,后天又出现了胃疼......还有一种情况多见于那些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那就是“足跟痛”。 “足跟痛”医学称为“跟痛症”,其特点是清晨下地的第一步,足跟部特别疼痛。有的活动几分钟后,疼痛反而消失;当坐下来休息一段时间,再次站立时又会出现疼痛。这种情况有时可以自然消失,不治自愈,但是,有的可以持续数日至数月不等。这毛病虽然不大,但严重困扰着人们的生活,给人们的活动、行走带来严重不便。 前面提到,此症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其原因有的中医专家认为与女性的生育有关,有过生育史的女性更加容易发生,这可能与女性生育后引起机体的代谢、激素水平的改变有关。当然,这种理论只是猜测、推断,没有确凿的科学依据。从西医理论来讲,其形成原因非常明确,是由于足跟部过度负重、摩擦导致局部创伤性炎症而出现疼痛,尤其那些喜欢穿软的、薄底布鞋的女性更容易发生足跟痛,这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经过临床更加精细的研究,足跟痛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跟骨骨刺:多见于老年患者,这些当有足跟痛时,经过拍摄X光片,可以发现跟骨结节处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但是,临床上发现有以下的情况:有的人经拍片发现跟骨骨刺,却没有足跟痛发生;即使有跟骨骨刺的足跟痛的患者,骨刺大的,疼痛程度不一定很严重,而骨刺小的,反而疼痛程度很严重。这就是说骨刺不是导致疼痛的直接原因,只是隆起的骨刺,更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而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 二、足底跖腱膜炎:足底跖腱膜是起自跟骨结节,向前成扇形分布,止于跖骨头及近节趾骨基底的腱性组织。它有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力的作用。(图示)长时间的行走、过度的负重,都会引起跖腱膜的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其部位常常集中于跟骨结节跖腱膜起点处。
临床上怎样来区分是那种原因造成的足跟痛呢?一般来讲,除了借助于相应的辅助检查如X光片外,主要有经验的专业的足科医师,经过临床查体,基本可以明确诊断。也可以应用治疗性手段来区分,如老年人由于足底脂肪垫萎缩引起的足跟痛,当应用局部封闭治疗时,是没有疗效的。 足跟痛的防治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尽量避免穿戴一些软的、薄底的布鞋; 2、在足跟部应用厚的软垫保护,也可以应用中空的跟痛垫来空置骨刺部位,以减轻局部摩擦、损伤。 3、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 4、温水泡脚,有条件时辅以理疗,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 5、当有持续性疼痛时,应该口服一些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 6、如果疼痛剧烈,严重影响行走时,局部封闭治疗是疗效最快的治疗方法。 7、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矫正鞋垫,可以缓解跖腱膜的张力,减轻劳损,减轻局部炎症,而使疼痛缓解。 总之,足跟痛毛病虽小,但较为复杂。一旦发生足跟痛,请找专业的足科医师为您诊治。 |
|
来自: 鉴益堂 > 《67[足跟痛资料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