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痛症是怎么一回事?

 山东中医竹林 2018-09-03
传承岐黄薪火,关注生命与健康


跟痛症是跟部周围疼痛疾病的统称。

跟痛症是以足跟疼痛为主,多见于单侧,也可以是双侧,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的慢性损伤性疾病。

跟下脂肪致密而发达,形成一个脂肪垫,在脂肪垫与跟骨之间有跟骨下滑囊存在。

浅筋膜内致密的纤维束将皮肤与足底深筋膜紧密相连。足底深筋膜分为浅、深两层。浅层覆盖于足底肌表面,两侧较薄,深层增厚部称为跖腱膜,覆盖于骨间肌跖侧。




   

跟痛症的确切病因尚不清除。已知随着年龄的增加,跟垫弹性脂肪组织的蜕变是最恒定的表现。同样,衰老也会导致胶原、水分以及弹性纤维组织逐渐减少,这些发生在跟垫的蜕变过程可以部分解释跟痛症的原因。

  另一个可能引起疼痛的原因与足趾背屈时跖腱膜的“绞车”机制有关。英国解剖学家Hicks提出,跖腱膜起于跟骨结节前内侧的足底面,分几束止于跖趾关节的跖板、屈肌腱鞘以及近节趾骨基底部,跖腱膜受到持续牵引力作用。拉紧的跖腱膜(缆索)可使纵弓抬高,跖腱膜的起点受到牵拉。


  跟骨结节也是足的负重点,人体重量相当大一部分集中在跟骨结节上,这也是它容易损伤的原因之一。中老年人或者平底足者跖腱膜弹性减弱,跟骨骨质疏松,是易患此病的内因。突然长途行走或长时间站立劳动是跟痛症发病的常见诱发因素。鞋底过硬时也易造成跟痛症。足跟是人体负重的集中区,足跟损伤后周围软组织可出现炎症反应。因足跟周围软组织坚韧,疼痛较重。软组织损伤后再负重可进一步加重损伤。因此,跟痛症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


为什么会得跟痛症?

当跑跳运动过多,暴力撞击足跟部易引起跟骨下脂肪垫挫伤和跟骨下滑囊炎。长久的站立,经常穿着人字拖、宽大的雪地靴会导致跖腱膜和第一层足跖肌以及跖方肌反复牵拉导致结节出末端病。单纯的跟骨内压增高也可导致跟部疼痛。

对于年纪大的人来说,上了年纪以后,足跖筋膜开始发生退行性改变,组成跖筋膜的纤维组织逐渐失去了弹性,当长途步行或从较高处跳下时,就容易受伤,并且难以恢复成原有的结构,往往形成疤痕组织,使跖筋膜的弹性更差,疼痛也就持续存在而得不到缓解。如果跖筋膜附着在跟骨结处的创伤炎症反应长期存在,就会刺激跟骨的骨膜,造成骨质增生,形成鸟嘴样的骨刺,骨刺在足负重时,可以对足底软组织产生机械性压迫而疼痛。骨刺形成之后一般是不会被吸收的,但经过治疗,足跟痛的症状可以消除。



跟痛症会有哪些表现呢?

大部分的患者年龄在40--70岁、爱活动、足弓正常、单侧发病。肥胖是易患因素之一,患者体重过重时,症状更难控制。

  主要症状是足跟底部疼痛,晨起或坐刻后起动走路时加重。走几步后疼痛减轻,白天患者相对比较舒服,到傍晚疼痛逐渐加重,不负重后可以缓解。常于劳累后出现。疼痛呈持续性,足跟着地负重时加重疼痛。

  可分为以下几类 


  (1)跟腱止点滑囊炎:主要因穿鞋摩擦所致,尤其是女性经常穿高跟鞋,鞋的后面与跟骨结节之间反复摩擦,导致跟骨结节处滑囊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使滑囊增大,囊壁增厚,发生本病。

  (2)跟骨下脂肪垫炎:一般患者有外伤史,多因走路时不小心,足跟部被高低不平的路面或小石子路伤,引起跟骨负重点下方脂肪组织损伤,局部充血、水肿增生

  (3)跖筋膜炎:本病因长期的职业关系站立在硬地面工作,或因扁平足,使距腱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在其起点处因反复牵拉发生充血、渗出,日久则骨质增生,形成骨刺。

  最常见的体征是跟骨结节内下面有局限性压痛。痛侧与对侧健康足跟比较,可发现有轻微肿胀及发红,症状持续时间从数周、数月到数年不等。



  50%患者X线检查在跟骨底可见到骨刺。骨刺大小与临床表现不成比例。有骨刺者可无症状,有症状者可无骨刺。多数病人有跟骨骨质疏松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通过排除其他病变建立诊断,X线照片可排除应力性骨折,疼痛科的红外热像检查或骨扫描对诊断有一定帮助。部分患者还要考虑是否合并神经卡压症状。


得了跟痛症该怎么办?

要是您有以上的表现怎么办呢,去医院打封闭?吃药?做针灸?敷药?各种理疗?还是听闻民间处方,用草药或者醋泡脚?

下面结合我们日常的经验,给大家提一些建议,以避免误区,积极正规地治疗有效控制疼痛。


合适的鞋子和鞋垫

要尽量减少足部负重,让足跟部充分休息,少走路,为损伤愈合创造条件。必须行走时足跟部要垫厚软垫,减轻对足跟的冲击力。目前市面上有很多足跟垫,对跟痛症可以有一定的效果。足跟垫一来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二来其形状与足跟底部的形状密切契合,可以增加足底的负重面积,减小对足跟的压强,减小对足跟的刺激。



穿着硬底、软垫的鞋子,鞋的后跟要宽大、稳定,3cm左右最为合适。并且不要再不平整的路面上行走,如鹅卵石路面的健身路径,这样对足底的损伤是很大的。


自我运动疗法

如果是急性期(一般3天以内),我们建议您遵循RICE原则,暂时少负重走路,多休息,多敷冰。




如果您的疼痛是持续了一周以上的慢性症状,那么这时候您就可以开始一些自我的运动康复训练了。


1、放松足底筋膜有条件的可以购买专业的足底放松棒,没有的话,高尔夫球也可以。站立位,将患侧的足部放于放松棒或球上将整个足底来回滚动,5分钟一次,可重复3次。



2、足底力量训练可在地上放一毛巾,将您的脚掌用力抓毛巾,10次一组,可重复三组。也可以找一楼梯,将前半脚掌放于楼梯上层,稳住身体,持续10次一组。以上动作可双脚交替进行。


3、足底本体感觉训练找出家里可以制造部平衡的东西,厚浴巾,枕头,纸巾等,在可以保持充分安全的情况下(有可以随时搀扶的桌子旁等),单腿站立,保持稳定,可以闭眼也可上半身做前屈后伸的动作加大难度。


4、开始到最重要的自我牵伸了运动会导致足底肌肉疲劳,局部充血,代谢产物堆积过多,如果您这时候忽略了牵伸,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康复效果了。牵伸运动一定要动作到位,在拉伸的最高点要持续30秒以上。



做完以上动作,这时候冰敷是比不可少的,家里没有冰块的,可将胡萝卜丁、新鲜玉米粒、或豌豆类的颗粒状材料放置于冰箱冷冻后装在保鲜袋内在疼痛的地方敷10-15分钟。


物理治疗

中药(或热水)泡脚、局部理疗、热敷等方法:患者应坚持每天晚上临睡前泡脚半小时左右,或将足部置于有加热作用的电暖气、电手炉、红外线灯、家用理疗仪等设备上,温热作用可以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对于缓解疼痛很有帮助。条件好的也可以到医院进行有针对性的理疗,效果可能更好,但费用较高,也难以每天坚持。



外用药物

对中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方便的治疗方法。常用疗效较好的外用擦剂有扶他林乳胶剂、正红花油等,另外外用贴如吡罗昔康贴,膏药如奇正消痛贴、伤湿止痛膏等也可以考虑使用。使用外用药物要注意使用方法。用药之前,应先用温水泡脚,然后使用擦剂或膏药。擦剂涂药范围应大于疼痛范围。用药后要轻轻按摩一段时间,一是便于药物渗透,同时也可以增加局部微循环。 


口服药物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疼痛严重的跟痛症患者可口服消炎止痛药。这类药物的作用是抑制局部炎症反应,促进组织愈合,缓解疼痛。常用的药物有:美洛昔康片、扶他林等。部分病人用药后感上腹部不适,建议饭后服药可避免或减轻对胃的刺激。 


痛点注射

普遍采用的是“封闭”治疗。经上述治疗无效的病人可用“封闭法”治疗。一般止痛效果均好。但是因为足跟皮肤质韧,注射时本身疼痛较重,并有感染的可能,而且激素本身多次注射容易引起骨质疏松等一系列的并发症,因此不宜长期反复使用。


手术治疗

①足跟骨刺切除术,对于顽固性跟骨痛,X证实有骨刺者,在跟骨内侧作一切口,进入跟骨,将跟骨内侧骨刺全部锉除。

②跟骨钻孔术:对跟骨内压高者适用,目的是使增高的跟骨内压降低,治疗顽固性骨刺的跟痛症,仍在跟骨内侧切口,达跟骨后,将跟骨内侧钻孔7~10个,效果达90%。

③跟骨神经切断术:对于原因顽固性足跟痛可采用此法,不过是一种破坏性手术,将跟骨胫后神经支和腓肠神经支切断。

④跟骨滑囊切除术:是将跟骨结节滑囊及跟骨下滑囊切除。

⑤平足症的跟骨截骨术:目的是通过跟骨截骨使跟骨角增大,外翻的跟骨摆正,使跟骨有一个良好的生物支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