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均,原名何军。男,1965年生。现居四川绵阳。提倡“慢写作”。创作以诗歌为主,有长诗《神明之光》《水仙花开了》《如果必然》《年轮》《系辞》,兼小说、散文和文论以及思想随笔等。1989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散见海内外报刊。着有诗集三本,小说集、散文集、作品集和思想随笔各一本。曾获海外诗人彭邦桢诗歌创作奖。 西蜀诗论(13则) 何均
1 诗是通过语言呈现,语言即意义,包括语言本身的意义和语言之外的意义。即使一些语言实验诗,极力想剔除诗的意义,也是不可能的,或多或少都赋予了诗的意义,因为语言本身给人产生联想。废话诗是现代诗的一种极端实验,具有诗学意义,但不一定被所有人接受,包括诗人和批评家。其先锋性和探索性还是值得肯定的,至少在诗坛,它走了别人未走过的路,或者不敢走的路。成功与否,留待后人评说,时间检验。诗人应不断探索创新,闯出自己的路,贡献自己的价值。
2 删去所谓的诗意,那种诗意是人为赋予的,不真,不诚,而保留诗的事实,让事实呈现诗意,就显得扎实,有底气。事实就是一幅画,兴许就是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画”,但诗中的“画”——事实,不一定唯美,可能很粗粝,甚至很丑陋。这或许就是所谓“事实的诗意”吧。诗歌的发展自身要求变革,否则,诗歌就停滞不前。任何尝试都是有意义的,哪怕是失败的尝试,因为让后人知道不可重蹈覆辙。
3 诗只留一点语感或声音,内容几乎被完全抽空,似乎就像某些宗教的咒语。这也许可以叫语感诗或声音诗。其实,语感诗或声音诗只有了诗的形式。如果要说语感诗或声音诗的意义,那就只能通过反复诵读来实现,就像唱佛号来让信徒内心安宁。这种实验,拓宽了诗的边际,丰富了诗的园地。诗应该有多种可能性,绝不囿于常规的大众的范畴。真正的诗人应该是具有开拓精神的拓荒者,往往走的是异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旷野的孤寂。
4 诗人不食人间烟火,就把自己置于孤绝之境,走向自杀,仿佛人间再无知音。是不是自己就是那个天纵之才呢?不好说,作品有待时间的验证。若已自杀,自己永无看到的机会。其实,诗人首先是人,普通人,别自视过高,过好自己的俗世生活,从从容容,然后,再说抓紧时间写出心中的诗来。当然,自我要求很严的诗人,过一段时间,则会发现那还不是心中的诗,最理想的诗。而自我感觉良好的诗人,则以为写出世上最好的诗,逢人便大吹大擂,嫌不够,还拉一伙吹鼓手帮着吹,让人以为他写出的真是旷世杰作。就算是杰作吧,但已到此为止了,或许他的诗人生命力就结束了。前者,还可更上一层楼,因为他已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更高的目标。诗无止境也。
5 大诗人的“大”,表现在诗不仅有质,还有量。质,不是只有几首上乘之作,而是很多诗都属上乘之作,并且在很多方面都有突破,执牛耳,以此来保证大诗人的品质。量,是说大诗人要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来支撑,不是滥竽充数,而是必须有质,且多样。不然,“大”无从体现。大诗人既要有深度(深邃、深刻),又要有广度(丰富、复杂),并且是源头性的。所谓源头性,是说大诗人能创新,多为原创,且能为后来的诗人开启新的路径,甚至多个路径,或者说,后来的诗人的创作都能从他这里找到渊源。
6 读《诗经》,回到中国诗歌的源头汲取营养。中国现代诗的形式出自西方,是舶来品,但情感一定是东方的,中国的,而中国诗歌的根就在《诗经》。要让中国的现代诗根深叶茂,必须扎根于广袤丰富的诗歌传统,汲取有益的养分,处理当下的生活。如果舍弃传统,中国的现代诗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迟早会枯萎和枯竭。不能老是抱着西方现代诗的大腿而不放。的确,应该向别人学习和借鉴,但那不是根和源,而是枝和流。每个诗人生活的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诗人要无愧于你的时代,就必须写出你的时代的独特感受,主动舍弃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
7 读别人的诗,是为了打开自己的写作矿藏,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但绝不是模仿,别人的诗不过是诱因而已。诗人不能故步自封,孤陋寡闻。每个诗人的记忆与生活都是写作源源不断的宝库,只是每个阶段开启不同的大门,而每一扇大门的打开需要不同的钥匙,这钥匙就是契机。契机的前提是做好写作的先期准备,而且很充分。契机的到来——写作,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最后,就像母鸡下蛋,蛋出而离窝,欢天喜地报告:“咯咯哒!咯咯哒!”或者,就像庄子的庖丁解牛“如土委地”之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8 诗人向世人呈现的是诗人“这一个”,诗人“这一个”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要独一无二,诗人必须深掘自己,研究自己,正如法国诗人兰波所说:“探索他的灵魂,审视它,考验它,引导它。”(《兰波致保罗·德莫尼》)每一个的灵魂有共性,更有个性。诗人不应做一个灵魂的懒惰者,必须正视它,研究它,然后,创造它。如果诗人着力于灵魂的共性,那么,其诗的辨识度就不高,有雷同感。相反,着力于灵魂的个性,其诗的辨识度就明显,就异质。有的诗人永远在诗歌的传统里跋涉,亦步亦趋,也就是说,他活在诗歌传统的阴影里不能自拔,且乐此不疲。也有的诗人敢于正视诗歌的传统,而去创造新的诗歌传统,而他的创造成为新的诗歌传统的重要组成。要想创造新的诗歌传统,就必须牢牢抓住灵魂的异质成分,灵魂的异质成分就是新的诗歌传统的无尽矿藏。当然,真正的诗人应该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前者可以获得俗世的名声,但很快就风流云散。后者可以获得永世的名声,因为他在不同的时代都有知音,不会断绝。
9 写诗,需要遵从内心的真实,自然而然。一颗幼苗破土而出,总是向着太阳,而根系总是伸向潮湿,这是幼苗的本性使然。诗人绝不能扭曲自己而媚俗。媚俗就使自己流入俗气而泯灭作为诗人特有的个性。现实的诱惑太大,颇有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稍不注意就随波逐流而成为浮萍。浮萍最显足的特点就是根系太浅,没有定力。幼苗要长成参天大树,就必须根扎得很深很牢,才经得起风吹雨打电闪雷鸣。诗人有了定力,才可能熔冶万象,深掘灵魂,写出自然而然的真诗。
10 每个诗人都会出现写诗开了几次头而写不下去的情况,最终选择放弃,因为在写的过程中发现在重复过去的诗,毫无新意与突破,或者准备还不充分,导致其流产。不管怎样,诗不是以量取胜,而是质。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几万首诗,无人称他是诗人,当然,不排除当时的阿谀奉承者,尽管他至高无上,权力无边。这足以说明诗人必须写出有质量的诗才行。唐朝的张若虚流传下来的诗不过几首,但有了《春江花月夜》,他足以名垂诗歌史。写诗不是玩分行游戏,必须真诚,真情。有的人写了大量的分行游戏之作,差不多就是口水话,竟能堂而皇之的招摇,号称著名诗人。这样的人或许能获得一时的名声,是否会获得一世的名声呢?现在不好盖棺,那就留给时间和读者吧。诗人选择放弃,是为了更好的获得,那就是下一首真正属于自己的诗。
11 西川在《草堂》诗刊2018年1月(总第17卷)“头条诗人”栏目刊发了组诗《题画》(八首)。这八首是他《鉴史四十章》的组成,是重发,因《鉴史四十章》于2015年《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专号推出。读他的《题画》诗,明显感觉诗人有意要模糊诗的边界,《题范宽巨障山水<雪景寒林图>》就是分行的现代诗,其余可读成散文、随笔或散文诗,是古典与现代的嫁接(有着“知识分子写作”的明显标记),或者说,诗人想要打通古今,找到一个链接点。至于打通没有,或者说,链接上没有,见仁见智。有的诗晓畅,有的诗晦涩。这是诗人有意的探索,且非常的大胆,就是要写出非诗的诗。不管诗界认可与否,它就客观存在那里,而且是西川写的。无疑,这样的探索,总是有价值的。
12 中国诗坛同质化的诗太多,异质化的诗太少,尤其写日常生活的口语化的诗,给人千篇一律的复制之感。诗人们相互复制,相互吹捧,大有形成一种风气。不可否认,这里面确实有高手,也写出了不少好诗。然而,很可惜的是,某些有潜质的诗人却遮蔽了自己的灵性与才华,成了跟风者和复制高手。应该说,这是某些诗人的悲哀,既浪费了自己的才情,又浪费了自己的光阴。很多年过去后,那些复制的诗作终究会被淘汰的。真正的诗人不同于别的诗人,关键在于原创。原创的诗人不可能写得多,写得快。这就要求诗人有很强的自省能力和鉴别能力,慢工才能出细活,少而精。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网络提供了方便,很多诗人圈子化,不易沉潜下来去琢磨自己的诗艺。
13 中国某些诗人有个很大的特点,内在的不足就由外在的弥补,体制外的想方设法向体制内的靠拢。体制内的就是所谓的正史,体制外的就是稗官野史,上不得台面。这颇像水泊梁山,很多好汉就等着政府的招安,封得个名号,从此便可高枕无忧而名垂青史了。其实,这所谓的正史情结,就是生怕自己被淹没的自救行为。另外,还是想从体制内分一杯羹,享受一下体制内的待遇。至于进入体制内是否就名垂青史呢?不好定论,因为体制内有很森严的等级,你还得一级一级地混,而这“混”就是人际关系,你的身份还得等级高的说了算。当然,此时此刻的诗人,徒有虚名了,只不过背负了一大堆体制赋予的头衔而已。然而,时过境迁,诗人最终还得靠作品说话,绝不是那一大堆的头衔。 何均的诗
风暴之眼
无论风暴如何凶猛迅捷 我都要独自面对 在我的静观中一一化解 找到走出风暴之眼的必经之路 白天,整个世界都在为我舞蹈 为我歌唱。我感觉在美中 我能与风暴之眼对视 黑夜,整个世界都在为我安眠 为我宁静。我感觉在善中 我能与风暴之眼交流 心的跳动是那样合拍 这或许就是世界的节奏 时间老人看护着芸芸众生 也收割着芸芸众生的挣扎、痛苦 与死亡,只是换了不同的方式 而命运千差万别,丰富多彩 我只能独自面对命运的风暴 在风暴之眼中强大 在风暴之眼中完善 天地之外,自有一片云彩飘逸 自有一只苍鹰轻盈,盘旋
夏雨在连绵
夏雨在连绵,消尽暑气 而人在雨中行进 天灰蒙蒙的空,由雨声车声 组合这个世界的主声部 平常欢叫的小鸟躲雨去了 听不见它们的叽喳 除了夏雨在连绵,世界很单调 电话那端的问候 充满湿气、焦躁与无聊 还有洪水与泥石流的无情与肆掠 生活在连绵的夏雨中继续 该降生的半秒都不能等待 清脆的嗓音啼破渴望 该死亡的半秒都不能停止 带着满足或遗憾离去 正活着的,那就好好活吧 珍惜这每一天,无论好还是坏 尽管夏雨还在连绵,连绵
一朵罂粟花开得正艳丽
无所事事,日子很容易庸常 一切都是重复昨天 让人昏昏与懒散。而昏昏与懒散 正消磨着人的棱角 也正一点点耗尽人的激情 无聊中切盼新奇的冲击 新奇总是在想象中 点缀生活那平庸的梦 心灵正一天天迟钝与麻木 尽管每天都有生命的降生与死亡 遥远的国家正在内战流血 正在遭受洪灾与龙卷风 正在为自己的权益示威游行 但都与自己无关 因为遥远。很可怕 他已隐隐感到自己的慢性自杀 看见自己的生命正麻醉而死 一点点变得僵硬 阴气凉透身心。他的废墟上 一朵罂粟花开得正艳丽
和平主义者考拉
上苍的一种奇特的造物 一生以桉树为家 只吃桉树叶,从不喝水 孩子待在腹袋里 整天总是睡,要睡十八个小时 睡着了,与桉树融为一体 温顺憨厚,与世无争 是个和平主义者 四周安宁,清风徐徐
唯有玫瑰独自绽放
唯有玫瑰独守枝头,独自绽放 清香在带刺的晕眩中 世界原是一座空房子。所有事物挤 占它的位置,所有声音充 斥它的空隙。孤独与孤独相拥 不是不再孤独,而是更加 沉重孤独。寂寞与寂寞相依 不是不再寂寞,而是更加 深沉寂寞。我们总是在人海中 孤独,就像独木舟飘摇海上享受惊涛 与骇浪。我们总是在人海中 寂寞,就像荒岛一株矢车菊学会孤芳 自赏。只有时间在消磨 我们的耐心,让我们鬓染雪霜 只有死亡在折磨 我们的意志,让我们蹒跚步履 我们一出生就是老人 很沧桑,背负历史的包袱 走过前世、今生与来世 唯有玫瑰独守枝头,独自绽放 不争奇,不斗艳,自有清芬飘溢
上苍的反常在惩罚着我们
蝉终于忍不住夏日的炎热 躲在树荫下鸣叫,竭力,嘶声 证明自己必须活过这夏天 狗躺在大门的地上,舔着红舌头 大口大口喘气,仿佛哮喘的老人 快活不过去。几天前 却是暴雨倾盆,洪水猖獗 连连夺走好些生命:人或动物 而我们活着的理由似乎在减少 或者说愈来愈不充分 上苍的反常在惩罚着我们 惩罚着我们的贪婪、疯狂与无耻 我们还在尔虞和我诈 我们还在放纵和欲望 我们还在争名和夺利 尽管都是一群垂死的人 拼着残喘的一口气作最后一搏 哪怕要了命。我们为什么活着 至死都是一个谜,无暇破解 无需破解。让夏日更暴烈更盛大吧 我们将作无言的祭品奉上 来赎我们永不可饶恕的罪 人啊,我们只是造物之一种 无权作孽,无权主宰 静心看看:山长青,水长流
游戏重新开始,春满大地
花开花落。时间像大海 包容河流的清与浊 也淹没河流的印迹于无痕 生命过程总有天灾与人祸 有意或无意,可知或 无知,原谅或不可原谅 预防或不可预防:无情降临 让我们亲历生死离别 一切都在成为逝水 我们也变得心平与气和 走在未来的路上 一边欣赏山水、花草与鸟语 一边反省与咀嚼曾经的苦果 在青春激情的日子 总是渴盼轰轰惊天烈烈动地 一路走来,却慢慢习惯 平静、朴素的日子 苦涩变得甘甜,复杂变得 简单。时间老人在耳边细语 轻言,他守候着夕阳的辉煌 马车等候日落处,结束 古老的天真。黄昏的茅草簌簌 飘摇。曙光从地平线上升起时 灵魂已进入天堂或地狱 迎来婴儿第一声啼哭 游戏重新开始,春满大地
那花绽放得媚与俗
无论走到哪里,那花都绽 放得媚与俗。灵魂储藏 富与贵的诱惑,尽管很艳丽 让观赏者,要么倾心 要么鄙视。是谁把花带进视野 和这滚滚红尘?花注定 薄命或红极?但那绽放 是一现的昙花,不可能持久 花本身没有错。或许就开在山野 清香四溢,蝴蝶飞舞 涧水为之潺潺,游鱼为之咂水 好事的画家看见便情不自禁 定格在画框,揉进所谓思想 复制,到处贩卖 生活虽不乏美的崇拜者 而要清新脱俗,自拔于污泥 清者自清,那颗心才馥郁芬芳
夏日的早晨
太阳宣布它的明亮 又一个艳阳天,所有生命不是迎接 而是躲藏,仅仅不为暴晒 热风中还有一丝凉意 小鸟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欢叫。买菜的人快步到市场 街坊的门面洞开 男人赤裸上身,抱着膀子摆龙门阵 赶车的人站在路边的树下 张望过往的车辆:绝尘而去 东边的天空仿佛在燃烧 那光芒还不刺眼,一丝的温柔 飞翔的鸟只是一掠 并不恋战。只有铁鸟一个劲儿轰鸣 款款飞过头顶,守着时间和方向 让人耳鸣头晕。夏日的早晨 一片空白:懒散,没有激情 没睡醒的闲汉,不知日子怎么过 生命却在不知不觉中消磨殆尽
大地的石头
默默闭上眼,承受风雨雷电 相信坏日子总会过去 心定而气闲。内观自己的降生成长 看同伴的死亡 其实,只是转化、肢解,改变形态 石头的内核始终未变 即使成为大地的泥土 还是能享受月明与风清 花香与鸟语,当然,还有火焰
石桥铺
已完全城市化,飞云大道 和几条街道将农田格式 数十幢电梯公寓拔地而起 挤跑了稻谷、麦子、玉米、红薯 也挤跑了牛、羊、鸡、鸭 而石桥铺的农民摇身一变 成为城市居民 闲不惯的双手变得六神无主 低保不能解决温饱 放下锄头,蹬起三轮 或到建筑工地出卖劳力 或进电子厂学技术 望着高楼抵近山边,只有那丘陵 还熟悉,里面有童年的梦 而石桥铺的平坝 已望不见农田、炊烟 也听不见鸡鸣、狗吠 只有夏夜,青蛙敲响阵阵鼓声 唤醒石桥铺住户的一些记忆 除此而外,就是尘土、水泥与喧嚣
古井晚安
纯属偶然,傍晚坐车到了陌生地 向人打听才知是古井 多有诗意的地名。但我不知 那眼古井在哪里 古井的水是否还清凉 那轮明月已漫步到中天 古井旁的少女是否正对明月 苦楝树的树荫笼罩她的全身 一抹淡淡的背影 在月光下远去 我只在古井的月光下短暂停留 与古井仅一面之缘 古井的房屋、人群、游狗 越来越朦胧。我已坐上另一辆车 向它道别。我是它的过客 古井不是我的目的地 拐过那道山湾 古井就在那月光下安眠 我再不能说是偶然 这是前世修来的缘:古井晚安
时间密码
万物都掌握着宇宙的机密 按各自的轨迹悄然运行 不追攀,不竞争 平淡地生,平淡地死 滚滚江水不可逆流 生命如故地新陈代谢 要是没有死,生就失去光辉 尽管人贪生怕死 都知道这又是怎样的痴心 时间的密码早在我们的体内 秘密存储,与生俱来 如此的有耐心,不骄不躁 等待我们的觉悟与破解 彼岸的诱惑,我们只能接近 生命在轮回:缘聚,缘散
雨中的八月香
雨中的桂花路清香格外扑鼻 米粒大的花瓣落满地面 有的被雨水冲走 一溜杏黄。我打着雨伞 走在桂花树下,不知何处伸脚 生怕践踏了落英 天晴的早上,花瓣早被扫走了 洗净,或泡桂花酒 但无黛玉的怜惜:葬花 它们随季节绽放与飘零 辉煌仅短短的几天 还要承受暴风和骤雨 桂花路和走在桂花路上的人 享尽了清醇 之后,就是清寂的等待 等待来年的八月香 我漫步雨中,芬芳馥郁 世间的清福也会俘虏我光顾我
在郫县,遭遇扬雄
中秋后第三天,我在郫县 走亲访友,借此逛逛郫县城 郫县在成都的西北角 三环路可以抵达。到郫县 我今生还是第一次 遭遇扬雄成为我的必然与缘分 在一个环形广场傍边 扬雄静默那里,盯视我这个 不速之客访问他的故乡 我与他相隔两千多年 但我的心仿佛触了电 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震撼 不仅仅因为《太玄》《法言》 此时,我感觉郫县 很舒缓,很柔情,很温润 就这片沃土还在绵延 虽然绵阳有西蜀子云亭 而这一天是我的生日 我这样默默与扬雄度过,不亏
声音的气味
白天,我们在多声部的嘈杂中生活 头顶飞机轰鸣而过,小鸟的清脆 缓解我们高度紧张的神经 不远处火车碾压铁轨的钝响一路奔驰 大地颤动,我们的心也颤动 最悠闲的是退休老人 散步一曲曲京剧 哼唱那份婉转与自得 但不知在时间背后历练了多少艰辛 我们该忙碌的 总是穿梭在各种声音的气味中 有时也忘记自己的心跳与呼吸 只有稍似休憩 我们才能隐约感觉这个世界的运转 和着应有的节拍在合奏 不管愤怒与喜悦 河水在我们心中潺湲,奔向远方 百花在我们心中灿烂,绽放芬芳 到了夜晚,多声部的合奏趋向安眠 我们终于能听到自己的声音 均匀呼吸,舒畅心跳,还有那寂静
深秋,我的愁云跟着烟消
深秋,下了一场场雨 气温让川北加厚衣服 西山的枫叶跟着苍老一片 绛红。川北的人 突然,接受几天的艳阳 心中的阴霾跟着散去 我睡午觉,也不愿拉上厚窗帘 看天空的高远,我的心 跟着高跟着远,我的梦 跟着纯,我的愁云跟着烟消
天地之间
向上向下都是无穷 而生灵是朝露
脚下是坚实和沉稳 山峰隆起大地的高度 海洋湛蓝大地的深邃 河流蜿蜒向往 都明确着位置和方向
但不能被肉体沉重 那就让心灵长出翅膀 翱翔苍穹与辽阔 从古到今,从今到永远 宇宙诱惑轻盈
向上向下都是永恒 而灵魂在飞翔
《安徽诗人》季刊即日起接受投稿。投稿要求:1、请不要用QQ邮箱,不要发压缩文件,按照栏目发专用邮箱。2、除重点约稿,都必须是原创首发,文责自负。3、作品在Word文档排版,5号宋体,标题加黑,附件发送。4、尽量在邮件标题上注明投稿的栏目。5 《安徽诗人》季刊即日起接受投稿。投稿要求:1、请不要用QQ邮箱,不要发压缩文件,按照栏目发专用邮箱。2、除重点约稿,都必须是原创首发,文责自负。3、作品在Word文档排版,5号宋体,标题加黑,附件发送。4、尽量在邮件标题上注明投稿的栏目。5、稿件下方注明作者简介,必须包括真实姓名、所用笔名,详细地址和手机号码等重要内容。6、不接受纸质投稿,只收新诗。3个月内不通知用稿,稿件可自行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