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吴有二十万精兵, 为何始终打不过淮河?

 骄阳飞雪 2018-10-07

东吴为什么打不过淮河?要从整个东吴的战略来看,就明白了。别说过淮河,由于曹魏的强大和东吴的自身防务,连淮河都没接近过。东吴有漫长的长江天堑作为屏障,同时也限制了孙权的兵力,就算有精兵二十万,也要分兵把守,不能形成优势兵力。而且,淮河以南之地是东吴和曹魏争夺的焦点,淮南一度还是曹操早期施行屯田制的区域,不会不重视。

(东吴的长江防务,图上的合肥城应该是合肥新城,图片仅为参考)

夷陵之战后,东吴长江防务,可以笼统的分为三大块。一块是荆州中上游地区,主要是由南郡江陵,江夏郡南部构成。还有一块就是淮南之地,早在孙权第一次攻打合肥失败后,修建了濡须坞,断了入长江水道,所以濡须口是淮南防守的要地。还有就是庐江郡,被曹魏和孙权一分为二,进入僵持。第三块是,长江北岸东面的防务,由于广陵等地偏远,又在孙权手里,所以不属于主战场。因此,长江防线太长,孙权也无法集中优势兵力。由于荆州一直是争夺的焦点,曹魏在襄樊一带都有重兵驻守,又有徐晃,文聘等大将。而且,荆州离政治中心建业太远。所以,淮南一线,特别是合肥,才是孙权进攻的重点。

为什么说合肥是重点呢?因为合肥是淮南地区的支点,曹魏要南下,合肥不但是基地,而且可以出巢湖,直入长江。东吴要从淮南北伐,合肥一样是北伐必须拔除的支点。正是这两个原因,孙权时代,几次进攻合肥,但是无一例外,全部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是东吴军队特性构成,因为孙权时期的东吴军最擅长水战,其次是野战,最后才是攻城的硬战。比如,吕蒙偷袭荆州,公安,江陵是因为糜芳,傅士仁投降才拿下的。早期,周瑜加上张飞打了一年才拿下江陵。蜀汉灭亡,陆抗等东吴名将硬是拿不下罗宪的永安孤军等等。这样的例子太多,所以东吴不擅长攻城。当然,除了东吴军防务的问题,攻城的问题,也有曹魏对淮南防守重视的问题。

(夷陵之战后,曹丕三路讨伐东吴)

除了孙权第一次攻打合肥之外,守将不详之外,从此,曹魏就很重视合肥了。除了合肥的地理性重要,也有淮南地区是曹魏屯田区的因素。所以,孙权第二次攻打合肥,就遇到最大的克星张辽,这一战孙权是精锐尽出,吕蒙,凌统等人都参战了,结果孙权差点被张辽活抓。随后,因为孙权和刘备的荆州之争,淮南一带并没有大的战争。直到夷陵之战后,曹丕三路伐吴,从淮南进攻东吴的就有两路,结果孙权惨胜。不久之后,又爆发石亭之战,曹休中计大败。但是,这两次有关淮南的大战,都是防守战,以消灭曹魏军队为主,领土上没有实质的改变。随后,曹魏对合肥的防务进行了调整,这让孙权更难于攻取合肥了。原来,此时主持合肥防务的满宠,把合肥城北移,远离水路,这让擅长水战的孙吴军失去优势,导致后几次攻打合肥城无功而返。

(淮南第三叛,诸葛诞叛乱,各方进军路线。图中红圈就是合肥旧城和新城。图片仅为参考)

随着孙权去世,曹魏也正进行权力交替,引发了“淮南三叛”,这本来是东吴夺取淮南的好机会。特别是第二次文钦,毋丘俭叛乱,第三次诸葛诞叛乱,这两次叛乱,东吴都深度参与了。第三次诸葛诞叛乱,东吴的全端等人还进入寿春城,协同防守,这也是东吴距离拿下淮南最近的一次。可惜,当时的东吴自孙权晚年以来,孙峻,孙綝乱政,内部矛盾重重,实力也大减。最后,东吴不但没有趁着“淮南三叛”的机会拿下淮南,渡过淮河,反而损失了留赞,吕据,朱异,全端,唐咨等一大批将领。随着“淮南三叛”被司马家族顺利平定,淮南之地,合肥,寿春等地,永远的和东吴失之交臂,那就更别提渡过淮水北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