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建立后,逃亡塞北的北元政权经常对北方边境进行侵袭,严重威胁到了明朝的统治。朱元璋为了巩固北部防线,多次派遣军队北伐,与此同时,还将北方边境区域划分为几块,分给自己的几个儿子领兵驻守。刚开始设立了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用于防守正北方向的北元主力。后来随着北元活动区域的扩大,又增设了宁夏﹑甘肃﹑蓟州、山西、固原五镇,即为九边重镇。这些军镇有的军队数量几万,有的十几万,总兵力占了大明王朝全国兵力的 三分之二。 九边重镇的设置, 不仅考虑到了北元军从蓟州、宣府、大同诸镇正面发起的进攻, 同时也考虑到了敌军绕过甘肃、陕西、山西进行战略迂回的可能,其军事价值是相当高的,战略眼光极其独到,充分体现了环形防御的军事战略思想。因此一些历史学家和军事史家认为, 以九边为主体的明朝长城体系是中国历朝历代中最完善的军事防御体系。 辽东镇驻地在辽阳城,为了防御北元在东北的活动,明朝先后建立了由山海关至辽东都指挥使司的驿站。后来又建立了屯田、冶铁以及煮盐等制度,供养军队,使广大的辽东地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海陆防御体系。 蓟州镇驻地在蓟州,所辖范围东起山海关,西到居庸关的灰岭口,总共1200余里。这段城墙在明王朝京师正北方,是保护京城安危的重要屏障,因此其城墙是用条石、青砖垒砌成的,异常坚固。居庸关一带的城墙从北到南有三层,沿线关口众多,分成了东、中、西三段防守。 宣府镇驻地在宣化城,所管辖的长城东起居庸关,西抵山西东北的西洋河,总长约1000里。宣府镇位于北京城西北方,对北京城的安全来说,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蓟州镇。宣府镇下分为东、西、北、中四路驻军防守,堪称咽喉要地。 大同镇驻地在山西大同,明朝英宗天顺年间,蒙古诸部进入河套地区,而大同距离河套又特别近。嘉靖中期以后,蒙古骑兵几乎年年都会突破大同镇边防,大同军民死伤惨重,疲惫不堪。 山西镇又被称作太原镇、三关镇,山西镇在大同镇的后面,主要作用是支撑和加固大同镇,一旦敌人突破了大同镇,山西镇可以进行二次防御。 延绥镇也称榆林镇,驻地在榆林城。延绥镇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之上,北临毛乌素沙漠,位于万里长城的中段,是明朝与蒙古人交战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为了防备蒙古军的入侵,明朝政府在延绥镇一带历经几朝多次大规模的修筑长城。 宁夏镇驻地在银川,其城墙沿着黄河而设,长约2000里。在平罗北部地区,修筑了东西并列的两道城墙,封锁了黄河到贺兰山之间的空白地带。在贺兰山通向银川平原的各个山口,也修筑了南北向的二至四道边墙。 固原镇驻地在固原城。所管辖的城墙在宁夏镇南面,总共长1000余里。全线分东、中、西三路,东路白马城,中路下马房关,西路兰州都是重要关口。 甘肃镇驻地在张掖,所管辖的城墙东起定西,经民勤、永昌、山丹、张掖、高台、酒泉诸县,一直到祁连山北面,长1600余里。沿线重要关隘有甘州卫、肃州卫、永昌卫、凉州卫、镇番卫和嘉峪关,尤其是嘉峪关,紧邻塞外哈密卫,战略位置最为重要。 明朝统治者在三百年间不断地 加强和完善 九边地区的军事设施,从此彻底阻止了蒙古诸部的南下, 保护了广大中原地区的安宁, 九边的设置充分地发挥了其战略防御功能, 堪称古代最强防御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