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姑居处本无郎 莫愁文化古今谈之六

 五者自居 2018-10-07

杨松河

20091118日星期三

 

莫愁湖新建水上曲廊中段有一堵照壁,上面镶嵌一块砖雕,题有“小姑居处本无郎”字样。砖雕的主人公是一位古代女子,因为是在莫愁湖,游客当然以为是莫愁女无疑了。可惜砖雕拼接工艺比较粗糙,美丽的莫愁女刻像受到歪曲。尽管如此,不少游客到此还是驻足观赏一番,但大都对“小姑居处本无郎”的题词莫名其妙。我遇到几个学生在画前揣摩,便主动上前讲解一番,博得几声感谢。

“小姑居处本无郎”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用典佳句。为了解全貌,不妨将这首七律原文照录: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古人写诗喜欢用典。典故用好了,用活了,文采熠熠,妙语惊人;典故如果用坏了,则弄巧成拙,晦涩难懂,味同嚼蜡。李商隐的这首七律接连用了三个典故,信手拈来,不留痕迹,仿佛出自他自己的笔墨,即使是不明典故的读者,也可以从字面上初通诗意。但读者如果了解镶嵌典故的细密,则会感悟良深,体味到诗家话中有话,言外之意回味无穷。

首先是“莫愁堂”,显然是暗指《河中之水歌》中的郁金堂,即莫愁的家居。但这个莫愁既非“恨不早嫁东家王”的贵妇,也非丹凤城南秋夜长”苦等戍边征夫的思妇,而是一位怀春的千金才女,她追求“巫山神女”的美梦,但天不成人之美,身世断送了爱情的归宿,到头来依然“小姑独处”,怎不叫人柔肠寸断,惆怅寡欢。

“小姑居处本无郎”典出古乐府《青溪小姑曲》:“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殊不知《青溪小姑曲》还有一段非常动人的神话故事。据梁·吴均(梁武帝的同代人)所撰《续齐谐记》记载:

 会稽赵文韶,为东宫扶侍,坐清溪中桥,与尚书王叔卿家隔一巷,相去二百步许。秋夜嘉月,怅然思归,倚门唱《西夜乌飞》,其声甚哀怨。忽有青衣婢,年十五六,前曰:王家娘子白扶侍,闻君歌声,有门人逐月游戏,遣相闻耳。时未息,文韶不之疑,委曲答之,亟邀相过。须臾,女到,年十八九,行步容色可怜,犹将两婢自随。问:家在何处?举手指王尚书宅,曰:是闻君歌声,故来相诣,岂能为一曲邪?文韶即为歌《草生盘石》,音韵清畅,又深会女心。乃曰:但令有瓶,何患不得水?顾谓婢子:还取箜篌,为扶侍鼓之。须臾至,女为酌两三弹,泠泠更增楚绝。乃令婢子歌《繁霜》,自解裙带系箜篌腰,叩之以倚歌。歌曰:曰暮风吹,叶落依枝。丹心寸意,愁君未知。歌《繁霜》,侵晓幕。何意空相守,坐待繁霜落。歌阕,夜已久,遂相伫燕寝,竟四更别去。脱金簪以赠文韶,文韶亦答以银碗白琉璃匕各一枚。既明,文韶出,偶至清溪庙歇,神坐上见碗,甚疑;而委悉之屏风后,则琉璃匕在焉,箜篌带缚如故。祠庙中惟女姑神像,青衣婢立在前,细视之,皆夜所见者,于是遂绝。当宋元嘉五年也。

由此看来,所谓的“小姑”,也是一位才貌出众的痴情神女。她能歌善舞,独守清溪,痴情不改,但洁身自好,逍遥不羁。李商隐对青溪小姑的独处境界深有领悟:“风波”不会相信“菱枝弱”,月光和甘露才不管你桂枝开花香不香。拿现在的话说,就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叶公并不喜欢真龙。既然“相思无益”,何必肝肠寸断,倒不如把惆怅化作清狂,洁身自好,孤芳自赏,飘飘而清高呢!诗末“清狂”两字分明是诗人自己的口气,他是借“莫愁”弱女子自比孤立无助。

李商隐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但李商隐诗中“小姑独处”的心态在现代社会里并没有销声匿迹,“单身贵族”的生活方式不是又开始大行其道了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