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心P/B的骗局

 yh18 2018-10-07

现在许多投资人都喜欢用市净率这个指标来进行估值。确实,对于企业净值的估算,有利于判断该企业的市场价值是否低估,是否可以进行投资。不过,本坦克认为这样的想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会掉入破净陷阱。

作者:红坦克

来源:雪球

我不反对净值的重要性。但事实上有不少破绽:

1)对于银行类企业,这项估值法无法考虑到杠杆经营的风险问题,比如某一家银行的股东权益占比如下:

小心P/B的骗局

那么,假设银行有100个亿的资产,根据平均6%的权益占比,那么其中只有6个亿左右是自己的股东权益,杠杆率几乎达到16.5倍。根据资产负债表的阅读我们清楚,资产64000亿中,有24000亿是贷款,占比达到总资产的35%以上,根据权益占比来看,占比达到股东权益的500%,相当于股东权益的5倍杠杆。(贷款 / 股东权益 = (贷款 / 总资产) * (总资产 / 股东权益) = 35%*16.5 ≈ 6倍)。

一旦贷款总额损失1%,等同于损失股东权益的6%。这样的市净率,往往是要打个问号的。当然我不是反对银行企业的投资,只是举一个净资产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当房地产问题真的引发银行贷款违约上升,那现在的净资产只能说是海市蜃楼了。

小心P/B的骗局

小心P/B的骗局

2)重点是制造业企业,这类企业可以使用净值来进行估值吗?小坦克觉得,也要慎重。为什么这么说?我先举个简单的例子:

A和B两兄弟一起去开厂子,爸爸给每个儿子50万,两儿子各花了30万开了厂子,余下的20万作为流动现金。此时从净资产来看,两个儿子花费了同样的现金。开始经营一年后,A比B所赚的净利润也是一样的,利润表都记录净利润=15万,相当于ROE=30%,花费的流动资金作为上游供应商货款,都花费了10万投入。

小心P/B的骗局

但A的现金能力更快,A每年能收入12万现金,相当于净资产的24%,相当于固定资产的40%,也就是说只要2年半差不多就能把当初投入的工厂成本给赚回来。但儿子B收到了更多的应收账款,收入的现金只有7.5万,相当于净资产的15%,相当于固定资产的26%,也就是说需要5年才能收回当初投入的工厂成本。

小心P/B的骗局

可怕的是,收入现金更多的企业,可以放心的将更多现金转化为新一年的库存,而收入现金少的企业则不能,因为资金需要更好的周转。假设A和B不进行扩张的前提下,净资产保持不变,谁的估值更高呢?如果投入都翻倍加大会发生什么呢?

小心P/B的骗局

3)制造业还要小心库存伪装的净资产风险

假设企业发生滞销,堆积的存货也会按账面价值计入资产,但问题是这部分存货因无法转化为货币而可能导致资金周转窒息。一方面卖不出去,另一方面依然保持原有速度生产,库存的堆积从资产表上什么都看不出。但货币资金却越来越少,而存货却越来越多。

如何对一家全部是堆积的存货且卖也卖不出去的企业进行估值呢?事实上可能这部分存货能折出去30%的账面价值货币转化率就很不错了。

反过来,一家库存少且固定资产小但有巨大赚钱效应的企业,我们能仅仅因为净利率有5以上,而拍脑袋断定该企业估值过高吗?显然是不能的,更应该结合ROE、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 / 净资产,这两项指标进一步结合来看待估值的高低。

所以制造业不能为了所谓的提升“安全性”更大跃进式的增加长期经营性资产的投入,更不能在滞销的情况下又积累大量库存。本坦克认为,制造业更应该重视“缩表”,我所谓的缩表,是在精益化管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将不必要的资产以及效率低下的资产进行变卖折现,只留下必须必要的资产进行再生产。另外,也应该重视:

1. 库存必须重视存货管理,对来年的销售情况进行预估后再生产,而不是先生产后拍脑袋,使得整个经营变得很被动。

2. 应收账款必须加以重视,甚至比净利润本身更加重要。企业经营的核心就是现金流,没有现金的收入事实上是一文不值的。

3. 最大限度缩小资产,因为资产本身就是被冻结的现金,缩表行为就是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了ROE、ROA、以及固定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对企业百害而无一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