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品画

 wjj_meiqiao 2018-10-07

俱怀逸兴壮思飞,隽永空灵含蓄美

——品读廖国山先生国画

谭宁君/文
廖国山先生长发美髯,清奇出尘,第一次见他时,我脑海里马上冒出一首古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他就是那个云雾深山中隐居的仙家道长啊!我们成为朋友后,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实在人,在单位工作十分敬业认真,在家里也是优秀的丈夫与父亲,朋友堆里都称他为人厚道处事仁义,原来真是个高人隐士!而且是“大隐隐于市”。他的这个特点,自然也流露在作品的审美取向中,既有云雾深山的空灵隽永,又深刻含蓄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宁静和谐。
        很小的时候,母亲教我一首谜语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或许就是这首诗给我一个印象,中国画的主要特点就是空灵静穆美。依稀记得是冯友兰先生曾说:中国哲学贡献给世界哲学的重要理论,就是境界哲学。这个哲学体现在我们的中国画上即是“意境”二字,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陶渊明《饮酒》诗曰:“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意境首先是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空灵境界出现的,后来又不断出现在中国历代画论中。意境创造便成了众多画家孜孜以求的崇高目标。空灵之美是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是中国画意境创造的美学追求。窃以为从魏晋开始,“幽人空山,过雨采苹”的空灵玄淡之意形成之后,中国画不管怎么发展,空灵玄妙都是不少文人画家所追逐和推崇的最高境界。意境美,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结晶,空灵之美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精神体现。
        我作为一个视觉美术的外行,以品诗歌品散文品一切文学作品的眼光来品读廖国山先生的中国山水画,深以为他的作品无疑是充分体现了意境空灵之美的。不仅意境隽永空灵静穆,而且静中有动,尤其是他以水墨为主的画,更展现出他传承创新的精神,空灵含蓄的审美追求。感觉他用墨十分老道,干湿浓淡有机结合,远近主次分明,或用墨如泼酣畅淋漓,或惜墨如金云淡风轻,给人“浓妆淡抹总相宜”的韵味,营造出淡雅宁静旷达悠远的氛围。
        我尤其叹服廖国山先生画作的构图,以匠心独运的结构布局,与炉火纯青天衣无缝的留白相结合,加上挥洒随心的笔墨,蹊径别开,大刀阔斧,让空灵静穆之中分明涌动着一股浩然之气阳刚之气蓬勃之气动感之气,那游走的山脉,层叠山峰刺破青天的挺拔,翻卷的云雾飘逸的流岚;那或奔涌或倾泻或潺湲的溪流,以及草木荣枯鸢飞鱼跃,更还有那些生活在画里画外的人类,无论是临潭观瀑,抑或凭栏远眺,或是西窗吟哦、山径孤旅、砍樵采药、渔舟唱晚,凡此种种,总让我想起李白的诗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浪漫豪情。比如那副《观瀑清心》,特别符合我们文学创作中开篇“高山坠石”的手法,高悬的嶙峋怪石与飞流直下的瀑布,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直击观赏者的心扉!我在一位收藏家处看到很多八大山人画在瓷器上的画,八大山人用笔凝练,有往往出人意料,却也在意料之中的奇崛之感,意境孤独冷寂,清超奇逸的空灵美,我以为廖国山先生这幅画就颇得八大之意趣;又比如那副《故园情怀》,山脉若游龙蜿蜒而上云间,见首不见尾,白云深处林木掩映的农家与无人野渡小舟自横,空山新雨后清爽的意境,显现出静穆的仙家之地又有人间烟火,天人合一、和谐静美的氛围跃然纸上;《读书图》《高远图》等作品,构图简洁浓淡对比,淡则明镜无台,浓则菩提有树,画面水灵灵朦胧胧,大写意中却又有落脚生根让人关注的“焦点”“亮点”,引人遐思,让人想起唐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这不正是二十四诗品里的“空潭泻春,古镜照神”的最好的诠释吗?真个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赏画我是外行,姑妄言之。但我知道,廖国山先生也写诗歌、散文,大概是因为他是画家,他的诗文画面感很强,层次条理宛如画作,文字亦十分清丽。前些时候,我兼职主编的一本刊物,发了他一篇写荷塘的短文,精致优雅,不少文友读了都说好呢。

2016-12-14于香城香樟林浩云阁

(谭宁君,作家、诗人,成都市新都区作协主席。出版多部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集)

廖国山山水画作品选

美篇编辑:

蜀都霁云阁主人廖国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