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90年代就来深圳闯荡的人,绝大多数都没有发财

 漫步之心情 2018-10-07

过去曾一度流传一种说法:如果你90年代就来深圳,你早就是千万富翁了。

的确,90年代的深圳,在很多人看来,那可是遍地金矿、举目皆财的地方。

那些90年代就来深圳闯荡的人,绝大多数都没有发财

“那时候的房价才多少钱?你多买几套,现在就是躺着收租也够吃一辈子了。”

“我们就是来得晚,现在做生意没什么红利了。如果90年代就来深圳,那时候到处都是发财机会,就算摆地摊也能发大财”

“90年代来深圳,就算你不做生意,光是打工,也比内陆的工资高几十倍,把钱存起来也是一笔巨款”

说起这些“历史”的时候,很多人就会痛心疾首捶胸顿足,恨自己为什么不早生几十年,恨自己为什么没有直接投胎到渔村土著家。

其实他们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事实:深圳,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剩者为王的城市。

如果你能在深圳这个地方,成为立足20年以上的“剩者”,本身就是千里挑一的精英。

那些早早来到深圳,最终却梦想折戟、一事无成,最终被迫离开的深圳过客,才是深圳拼闯者的大概率命运。

那些90年代就来深圳闯荡的人,绝大多数都没有发财

他们为深圳的早期建设付出了血汗,但他们还没有来得及收获果实,就只能从深圳的江湖里黯然撤出。

01

有个朋友叫阿城,原来在深圳也是有房一族。

90年代初,几万块钱就能拥获深圳豪宅一套,阿城和他的朋友们一样,无法抗拒中介热忱的推销话术,早早就置业购房。

“当时买房还是很容易的,但是,谁又能料到房子后来价格直接飙升几十倍呢?谁知道啥都不干,只要每天翘着二郎腿等着几套房子升值就能发家致富呢?”

如果说阿城这辈子最聪明的决定是“早早买房”,那么他最愚蠢的决定则是“早早卖房”。“我大概6万左右买的房子,结果后来几年就飙到三十多、四十多万,一转手就能赚三十多万,你卖不卖?”

“我们当年又不是神仙,我们怎么知道房价会持续二十几年只涨不跌?再说了,脱手后直接能赚三十多万,在当时已经非常了不得了,我只是后来才犯了一个大错:卖房套现后的钱,我全部砸在了股票里——最后赔了个血本无归……”

那些90年代就来深圳闯荡的人,绝大多数都没有发财

现在,他昔日的房子,若是放在二手房市场进行标价,至少也要700万起了。

谈起这项失败的投资,阿城也只能愿赌服输:

“买房这个东西,就跟彩票一样——你永远也不可能提前预知中奖号码……虽说我卖房有点早,但其实在2007、2008年的时候我也并不是没有再度上车的机会,那时候的深圳房价也就几十万一套而已……”

“可那时候网上和报纸上的‘专家’,跟现在的‘专家’是同一个口径,从十年前开始就一个劲地唱衰房价了!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在嫌房价贵,都在说房价随时要崩盘,又有几个人能眼光毒辣另辟蹊径,认定房价后来能涨到几百万上千万?”

“2008年,深圳房价一万出头,大多数人月薪四千左右,对比现在,当年的房价还没这么离谱,可是当时又有几个人胆敢把全副身家都孤注一掷地投到房产中去?再把你放回2008年,放回那个全深圳人集体看衰房价的舆论环境中,你就能绕过大多数人的意见,做出正确的决定?”

“那些‘房叔房婶’也不是躺着发财的,只能说他们当年的胆量和眼光,都远远超出普通凡人,所以才能吃到房地产的红利,这种人也是深圳的精英。”

“人到中年我才明白,我们这种小富则安的人,是不适合深圳的,我在深圳的岁月里,不仅没有存下什么钱,反而还被迫与亲人子女两地分居许多年……想清楚这个道理之后,我毅然离开了深圳,回到了家乡。”

02

还有一个前辈,叫阿海,也是上世纪90年代就来到了深圳。

“你们不知道,当年来深圳简直是九死一生,你们年轻一辈,听说过什么叫‘边防证’吗?当年很多想来深圳赚第一桶金的人都没有这玩意,直接就被遣返回去了——你想在深圳留下来,除了有单位接收之外,还得办理暂住证等各种证件……总之,那个年代想在深圳生存,是一件门槛极高的事儿。”

是的,我们这辈人对“深圳暂住证”几乎没有记忆,脑海里只有传遍大街小巷的“来了就是深圳人”,只有官方统计中突破千万的深圳常住人口。在深圳就业,这个如今大多数人唾手可得的权利,在昔日的经济特区,却是一件需要战胜众多竞争者才能享有的“特权”。

那些90年代就来深圳闯荡的人,绝大多数都没有发财

阿海什么活都干过——摆过地摊、干过厨师、开过出租车。

“90年代,我的工资是1500元一个月,那时候我的工资相当于内陆其他地方的好几倍。但我那时候就一门心思想做生意,不甘于打工,只要有路子我都去投资一下,结果很快又把家底输了个七七八八。”

“后来我又去开出租车,当年出租车还是挺好赚的,有时一个月能赚1万多,你想想,九十年代末的一万多是什么概念!”然而好景不长,一天晚上,他从福田某酒店拉了几个醉酒的客人,结果被他们持刀逼迫,一顿暴打,身上的钱物也被他们掠劫一空。

“当年的深圳就是这样的——赚钱的机会看似很多,实际上更多亏钱的大坑也在等着你。那个时候你根本分不清什么东西是能持续赚钱的,什么东西是看似有钱赚实际陷阱更多的。有些行当有钱赚但是不规范,不规范往往就意味着机遇和风险同时存在,你想要在这种‘不够规范’的行业里谋生,往往就要牺牲安全性,甚至可能遭受暴力威胁。你可能一夜致富,但也完全可能一夜返贫。”

“比起金钱,我更在乎健康、安全和天伦之乐——这是我进入更年期之后才想明白的事,所以,我最后还是离开了深圳。”

03

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明白,为什么深圳的平均年龄始终徘徊在27-33岁之间?

现在我大概知道了——一批新的年轻人涌入,一批旧的中老年人离开了,这个流动性特别大的城市,正是用这种方式维持了年龄的“平衡”。

我们的媒体总在渲染功成名就的年轻精英,总在讴歌深圳新锐的朝气蓬勃,却不知与此同时,一批批中年人也被迫从这里撤退。他们悄悄地来,也悄悄地去,没有什么隆重的送别仪式。毫无疑问,让他们踏上离途的,势必逃不了:失业、房价、子女教育、医疗……这些让中年人倍感沉重的关键词。

那些90年代就来深圳闯荡的人,绝大多数都没有发财

我有个前任同事的哥哥,08年的时候两夫妻在深圳景田一家公司上班,当时就时常听到同事抱怨“我哥已经在深圳10年了,但他最近说要待不下去了,因为他任职的公司半年前就倒闭了——这半年他再也没有找到像样的工作,再这样下去恐怕微薄的积蓄也要花光。”是啊,这位中年大叔的遭遇实际上隐隐道出了一个残忍的真相——在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0岁左右的年轻城市,何时都不缺更年轻的劳动力,而突然失业的中年人,几乎就被宣判了职业生涯的死刑。

还有一个很长时间没有联络的朋友,原来在深圳做金融,一度也十分体面风光。最近我才得知,这哥们前段时间已经滚回老家了。“我两个小孩都在老家上学,我在深圳虽然赚得不少,可也不能长期跟家人,跟子女两地分居啊!过年的时候回去,两个小孩连爸爸都快不认识了!”

那些90年代就来深圳闯荡的人,绝大多数都没有发财

之前我经常光顾的一家湖南小吃店,半年前也关门大吉了——老板是我的棋友。依稀记得两三年前,他就开始抱怨生意十分难做,还总是半开玩笑地说“哥们,要不我这个店转让给你,我退休回老家算了”——没想到这竟是一语成谶。我拨打他的手机号,发现早就停机了,昔日的好友就此天各一方。

总之,曾经在这座城市里献出了青春的人们,也不知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突然就永远地就此别过。而过客匆匆的深圳,却仿佛不曾留下他们昔日的蛛丝马迹,因为总会有更年轻的面孔将中年人离去后的人力资源缺口悉数填充。

04

不可否认,上个世纪末的深圳,是充满了时代红利和致富诱惑的。但最终能在这座城市长期生存的人们,也实在是了不得的人中龙凤——他们要么在百里挑一的职场竞争中幸存下来 ;要么在长达二三十年的产业升级变迁中紧随时代,击败同龄人度过了中年危机,成为技术精英或骨干管理;要么是自我创业,持续长达十几年二十年屹立不倒(须知深圳企业的平均寿命也就两三年)……

即使是那些看起来毫无技术含量,纯粹靠房产发家的“房叔”、“房姐”,他们也是凭借超乎常人的胆魄和投资眼光(毕竟那个时候99%的人都没意识到囤房可以赚钱)才赚到了第一桶金。

因此,深圳的“剩者”,毫无疑问也是这座城市的“胜者”。他们在“深漂”这个HARD模式的游戏里,一路打怪通关,坚持到了最后,终于成为了高级别玩家。不管他们发家的路上有过多少运气成分,有过多少天时地利的偶然优势,他们都毫无疑问地站到了这座城市阶层食物链的上游位置。

那些90年代就来深圳闯荡的人,绝大多数都没有发财

所以,“来得早的深圳人都发财了”,纯粹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多少更早光临这座城市的人,因为种种原因最后不得不悻悻而去,这些为特区建设付出过热血的人们,却被隐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人们只记得“深圳速度”、“深圳致富”、“深圳土豪”,却不曾记得更多“深圳过客”们黯然离去的落寞背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