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略论不同时代的爱国主义

 实心菜书斋 2018-10-07

  摘要:爱国主义是学术界争论多年的老问题,但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以往研究爱国主义,是从下列概念出发的: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是一个历史和阶级的范畴,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阶级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我国是世界上文化持续最长、地域最广、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传统国度。在世界四大文化古国中,只要中国从三皇持续至今,文化历来没有中缀。由几十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能稳定地团结在一同,是有很多方面的缘由的,爱国主义肉体力气无须置疑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它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起着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在中华民族开展史上,爱国主义的开展轨迹大致能够分为这么几个历史阶段:一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古代爱国主义;二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近代爱国主义;三是社会主义建立时期的现代爱国主义。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爱国主义都是有着和这段历史条件和时期相应的中心内容和特性。本文试对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的特质的浅析。

  一、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古代爱国主义

  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构成和开展起来的,是以发明中华民族文化的忠君爱国的爱国主义,在政治上有三个鲜明的特性:第一是反对团结,维护国度统一与反对民族压榨异族入侵,这是古代爱国主义的中心;第二是为国分忧,为民请命,这是古代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第三是爱国与忠君交融在一同。这三者是古代爱国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时期特征,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开展的历史土壤与环境中。中华民族有共同的历史构成过程,这就是以炎黄为主导,以农耕文化多畜牧业文化的优势,不时向周边进行地域扩张和民族交融。在中华民族构成的过程中,除了中原地域对周边民族的拓展外还有周边民族对中原地域的不时入侵,但是入侵带来了民族交融。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三次大范围的民族交融时期,各个少数民族积极学习中原先进的封建文化,加速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中原汉族政权也积极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共同发明了中华民族长久而绚烂的历史。我国历史上不只有汉族树立的全国性政权,也呈现过少数民族树立的全国性政权。各民族之间固然有战有和,但战争是主流,契合各族人民的愿望。固然古代战争有很多,但是战争是主流,是短暂的。因而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心态是反对统一,反对团结割据,并构成了一个统一为美,完好为美,调和为美的心理认识。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展中,常见的阻力除了战争,还有朝廷的糜烂,于是为国分忧、为民请命也是各朝各代爱国人士的主题内容。在古代爱国主义中确立了“民为邦本”的思想,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天下”占最高的位置。人民是国度的基本,要为民请命。实践上我们今天所发扬的爱国主义的对象和动身点就是爱天下爱人民。在古代历史上真正的爱国肉体首先就应该定位在以天下为己任,正如范仲淹所说:“先天下只要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①”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也提出“民为重君为轻”的思想。可见爱“天下”、为国度分忧、为民请命是爱国的基本内涵,是我们认识古代爱国主义的动身点。

  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是与“忠君认识”联络在一同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家、国共同构成的,国君为国度代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②”所以在古代历史上的屈原、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都有不同水平的“忠君”以至是“愚忠”的思想认识,但是无妨碍他们成为爱国者,只需它实践上维护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存在和绵亘,都属于爱国肉体和行为。我大学在扬州就读的,扬州史可法祠有一副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清楚月故臣心。?③”日本侵占时期,许多人去这个中央凭吊,以鼓舞抗日的士气。可见他的爱国肉体发挥了其作用。

  二、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近代爱国主义

  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爱国主义向近代爱国主义的转机点。爱国主义在近代开展演化的结果就是构成了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胜于古代的一种民族肉体。18 4 0年以后,长达百年的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从中世纪走入近代、从封锁走向开放的社会转型史。在这一特殊背景下构成的爱国主义,既承袭了古典爱国主义精华,又汲取了近现代反侵略、学西方、走向现代过程中的时期精髓,因此呈现出其独有的特性:第一近代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就是救亡图存的忧患认识;第二近代爱国主义从少数名人志士的爱国肉体开展到全民抗战的爱国热忱;第三近代爱国主义从封锁的爱国认识开展到开放得爱国观念,结合社会制度与认识形态不同的国度和人民,结成普遍的反法西斯统一阵线。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面临着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和亡国灭种的风险,因而共同发明华夏文化的中华民族产生了激烈的救亡图存的忧患认识。从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封建上层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他们认识到本人的落后,到孙中山的辛亥反动,武装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再到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怀着激烈的忧患认识,历经含辛茹苦,不怕流血牺牲,上下求索,探寻救亡图存,复兴中华的方略,他们都是最坚决的爱国者。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廊中,四处都充溢着爱国主义肉体,但是传统的爱国主义注重的是少数名人志士的爱国肉体,无视了民众的爱国情感。也就是说把挽救民族危亡的重担寄予于少数首领的呈现上。但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把民众作为抗战的主体,把民兵看成是成功的基本。抗日战争之所以陷敌人于灭顶之灾,一个重要缘由就在于激起了全民抗战的爱国热忱。正是由于爱国主义的民众化,才使得兵民没有被潘家峪惨案、南京大屠杀以及日本的“三光”政策吓到,凝聚成同仇敌慨、共赴国难的悲壮之师成功之师。抗日战争为爱国肉体由少数名人志士到全民抗战的开展提供了契机,全民抗战的爱国热忱培养了无敌于天下的大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努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④,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为光明的新中国,正是全民的抗战热忱、爱国热情,才使得中国获得最后的成功。

  作者:朱娥

特别说明:本网站内容都来源于互联网,供浏览者学习、欣赏,使用原则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者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此外,使用者如对本网站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力人的许可。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