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七部《卡列宁的微笑》读7——特蕾莎看到了自己

 人也昔兮 2018-10-07

本文参加了【我喜爱的一本好书】有奖征文活动

托马斯和特蕾莎的故事在这里结束了。他们最完美的结局提前有过描写。小说家用这样的结构,多多少少减轻了一点人生的悲剧味道。

悲剧!是啊!悲剧,人生的那个所谓的色彩纷呈的过程,难道不是一个悲剧吗?幸福的存在多像你看到的一道彩虹,你向往了一生,它却只是向你闪耀了那么一会,并且是在你感到幸福的那个时刻,而那个时刻,你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上。

这是多么平淡的小说结局。

1、托马斯坐在桌边,告诉特蕾莎他最近经常收到儿子的来信。然后告诉儿子被大学开除,现在在一个村子里当拖拉机手。他和母亲断绝了关系,和那些被他称为“永恒的革命者”也闹翻了,他后来成了教徒,在他看来,教会是这个国家惟一摆脱国家控制的自愿者协会。

特蕾莎为自己对托马斯的各种猜疑而感到羞愧,冲动之下,突然之间对他的儿子善心起来,劝托马斯写信邀请他来。

在这个情节里,托马斯儿子的故事有了一个交待,特蕾莎的“绝望”感落空了。

2、特蕾莎从牛棚回家时,路上看到托马斯在修他的卡车。她躲在一棵树干后,看托马斯老了,头发苍白了,动作迟钝。

她想他这一生是被她拖到今天这个如此低的地步。

这多少年,她总是在内心深处责备托马斯爱她不够深,她认为自己的爱是无可指责的,而托马斯的简直就像是一种恩赐。她对托马斯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对好的一种考验,证实他是否确实爱她。就这样,一步步把他拖往底层。

她现在明白,如果她爱他,就应该和他一起留在外国,可她却独自出走了,当时她自以为是出于好意,不想成为他的负担。可这种好意难道不是遁词吗?她知道托马斯会回来,会来找她。她利用托马斯胃痉挛的那一瞬间,骗取他发誓与她去乡下定居。每次她叫托马斯追随自己,都是为了考验他。

她回到家,泡了热水澡,然后穿上礼服连衣裙,她要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讨托马斯的欢心,让他高兴。

3、托马斯回来了。

合作社主席和一个脸色苍白的年轻农民和托马斯一起走进他们家。那个年轻农民干活是脱臼了,托马斯为他复了位,他需要喝点酒抑制疼痛。特蕾莎拿出一瓶李子酒,年轻农民喝了两杯。

合作社主席和年轻农民都说特蕾莎漂亮。年轻人问特蕾莎穿这么漂亮是不是去做客,特蕾莎说她是为托马斯穿的,两个人十分羡慕托马斯。年轻农民提议去附近的镇上去跳舞。

4、特蕾莎一边和托马斯跳舞,一边告诉托马斯是自己造成了他一生的不幸,让他到了这么低的地步。托马斯告诉她:“难道你没有发现我在这里很幸福!”

特蕾莎说:“可你的使命是做手术呀!”

“使命,”托马斯对她说,“特蕾莎,那是无关紧要的事,我没有使命,任何人都没有使命。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

特蕾莎又看到了下午那一幕,托马斯在候车,她发现他老了,她如愿以偿了,因为她一直希望托马斯变老。她又想到那只野兔,托马斯变成了一只兔子,这意味着忘记他是强者,意味着从此谁都不比谁强。

特蕾莎头靠在托马斯的的肩上,此刻她又感受到坐在飞机上那种奇特的幸福,那种奇特的忧虑。这忧虑意味着:我们已在最后一站,这幸福意味着:我们在一起。忧虑是形式,幸福是内容,幸福充盈着忧虑的空间。

小说家在小说的最后设计了这个结局:

1、特蕾莎看清楚了自己

2、;托马斯从没有对自己的一生后愧过,并且在他看来,他一生追随的爱让他一直感到很幸福,包括在乡下;

3、人生的过程是一个悲剧,很多人走到最后,都走不出这个悲剧,特蕾莎到了最后一站终于感觉到了幸福,就是说,她终于走出了人生过程的悲剧;

4、托马斯的人生观:做自己非如此不可的事情,不为此后愧。

多么遗憾,他们应该在乡下活下去,永远活下去!可是,他们要表达的是人类的生命过程。他们没有权利让自己活在幸福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