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闽人祖与开闽三王

 daimatsu 2018-10-07

情的熏陶

美的享受

行的启迪

力的源泉



福州忠懿闽王祠


在中国,王姓勘称是第二大姓。这个姓氏,不但人口众多,而且名人辈出。据历史记载,唐朝末年,有三个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的兄弟,他们带领着一队人马转战南北,最终到达了当时的闽越大地,并成就了一个闽国。这三兄弟正是后人记忆中的开闽三王。在今天的福建,“王”这个字不仅仅是一个姓氏的文字符号,还象征着一个王者的身份。

 

泉州开闽三王祠


开闽三王雕像


公元873年,唐朝第十八位君王熹宗李儇刚继位不到两年,就爆发了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此时唐王朝的版图上,烽烟四起。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就是在这时候参加起义军的。在南下至福建南安时,通过“竹林兵变”,他们取得了军队的领导权。之后他们率军攻克泉州,并迅速占领了闽南大部分地区,初步建立了闽国政权。之后不久,王潮派王审知攻破福州,并将府第前往了福州,留下王审邽治理泉州。在泉州承天寺的“檀樾王公祠、又名“开闽三王祠”主祠的祠堂里,至今仍然记录着王氏三兄弟的开闽功绩。

 

开闽三王的故事


福州忠懿闽王祠


“太原望族源三晋,固始义师靖八闽。就在闽国起步发展时,王潮、王审邽因勤勉为政,心力交瘁,先后于唐·乾宁四年(897年),天佑元年(904年)逝世。王审知继承二兄未竟事业,总理全闽,功勋卓著。公元898年,王审知被名存实亡的唐王朝封为武威军节度使,公元900年,又被封为琅琊郡王。时隔九年之后,他又被夺取唐朝政权的“后梁”皇帝朱温册封为闽王,正式成为这个政权的统治者。掌握政权之后的王审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闽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福州三坊七巷


当时的福州城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村南村北春雷声,东家西家犁耕拼,田里稻穗扶摇上,仓中五谷齐丰登。前年米珠薪如桂,大街小巷饿死人,岂知还复有今年,酒肉如山过新年。”歌谣正是出自于闽王王审知的农官“颜仁郁”之手。他描绘的正是历史上这位伟大的开闽王执政时期的福建。

 

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


歌词里的字句或许有夸张的成份,但在惜日的闽王祠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上,我们幸运地找到了真实的记录,碑上刻录着这样的字句:“草莱尽辟,鸡犬相闻,时和年丰,家给人足。”“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为唐天祐三年(906年) 唐哀帝李柷所敕刻,碑高4.9米,宽1.87米,厚0.29米,碑文楷书,叙述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政绩。是闽王祠内最古老的一座石碑,郭柏苍称之为天下四大碑之一,是研究唐末五代福建历史的重要资料。

 

福州三坊七巷


在福州这座曾经遍布闽王脚步的古城之中,四处皆可寻找到闽王的足迹。公元901年,王审知开始实施酝酿已久的新城“罗城”兴建,福州城池规模初具。

 


于山白塔


乌山乌塔


于山、乌山、屏山圈入城内,形成“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布局,“三山”之名由此而来。“三山鼎力,两塔对峙”向来是福州城的标志,其中这两塔分别是王审知为报答双亲养育之恩所建的白塔与王审知之子、也就是后来的闽王王延曦为自己和家人修建的祈福之塔——乌塔。

 

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城得到扩大之后,城里的居民继续增加,民房大都分布在大街左右两旁,且分段围以高墙,称为“坊”,这就是最初的“三坊七巷”。而现在部分桥梁、港口以及福州闻名的西湖也在这个时期相继出现。福州也因此成为东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福州三坊七巷


在盛世的表象之下,王审知采取睦领保境,尊奉中原的治国方略。“宁为开门节度,不作闭门天子”。对外向朱全忠称臣纳贡,与南汉、吴越的地方割据势力缔姻结好;对内实行保境安民,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发展农桑,鼓励发展有助于民生的海外贸易。闽国百姓安居乐业,民富兵强,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发展。


乞土胜地碑刻 


在闽王祠前庭东南墙根嵌有“乞土胜地”碑。王审知治闽时,注重农业生产,为表效尤,历代福州郡守每年立春都会遣官致祭、挂袍(为塑像披新袍),并在“德政碑”下取土,捏制泥牛,举行祭“春牛”、劝农的仪式,然后抬着“春牛”游行各地发动春耕。此即福州“迎春牛”风俗,直至民国时期方才废除。

 

祠内闽王雕像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由于经济的发展,王审知民为邦本,兴文重教,广招贤才。在王审知的铁骑到来之前的蛮荒之地才得以一改面容。据统计,在宋代,福建中进士者便有7038人,占宋代进士总人数的五分之一。

   

碑刻文物


一代帝王唐太宗李世民的身边一直围绕着众多谋士,而在开闽人祖王审知的身边也不乏杰出的人才。“此地三年偶寄家,织篱茅屋共桑麻。蝶矜翅暖许窥草,逢倚身轻凝看花。”这首七言律诗出自晚唐著名诗人韩的《南安寓止》。韩本是唐朝昭宗皇帝时期的进士,后来官居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唐朝被后梁取代之后,韩不愿归附朱温遂遭贬斥。后来有闻闽王王审知治闽有方,且知人善任,广招天下英才,遂往闽地投奔王审知。爱才惜才的王审知当然对他礼遇有加,但此时的王审知周围却多了些不予赞同重用韩的声音。面对众议,韩决定离开闽地,当他准备远去江西寻得发展之时,王审知半路求贤,动之以情,最终被王审知的真诚打动,韩决定留在福建辅佐王审知。类似这样的事情在王审知执政年间并不稀奇。在王审知重用的人中还有翁承赞、徐夤、夏侯叔、黄涛等,他们为王审知出谋划策,对闽国的发展功不可没。以丞相翁承赞为首的这些谋士兴办学校,设置培养人才的基地的建议被王审知采纳之后,在八闽大地之上,小到私塾、书院,大到最高学府“四门学”纷纷出现。一时间,礼教之风盛行,民风淳朴,从善如流。后世在这些旧址之上重新办起了学校,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雪峰寺住持义存祖师塔


被王审知礼遇的人中,还有很多是佛门弟子。其中,最为风光的是法号义存的和尚。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帝王的身边都有一个地位特殊的人物┈国师。国师这个职位正是义存在雪峰寺住持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身份。从王审知大力捐资修建雪峰寺,与义存共植古树,并在义存死后为他亲笔题刻自序,这种种举动之间,不难看出义存在王审知心中的分量。

 

福州鼓山涌泉寺


福州西禅寺


就在义存圆寂的那年,鼓山上开始兴建一个新的庙宇,被正是定名为“国师馆”,也就是现在的涌泉寺。正是因为王审知个人的信仰,使得福建一时出现“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登”的现象。

 

泉州开元寺“紫云大殿”


泉州承天寺


福建的寺庙一时之间宛若雨后春笋,僧人众多,用南方佛国来形容这时的福建着实恰当。目前福州、泉州等地现存的寺庙几乎都是王审知及其后人所建。

 

涌泉寺古道


文物古迹


宣传佛教文化有助于安稳民心,巩固政权,但是大量使用金钱,占用良田修建寺庙,并大规模度民为僧却使社会生产力极大下降。对佛教的过度崇拜已经为这个政权埋下了祸根,种下了许多隐患。这在后人眼中也许就是王审知伟大身影之后的一点小小的遗憾。但是,这对王审知本身来说还不是他真正的遗憾,遗憾的是他找不出一个贤德之子来继承他的江山。或许是他终日忙于政事,疏于教育自己的子嗣,也许是子女固有的玩扈之气吧。

 

福州忠懿闽王祠


岁月沧桑


公元924年12月12 日,治理闽国太平盛世的一代帝王王审知在64岁时撒手而去。那一天,在他居住的老屋里哭声一片,屋里屋外聚集着王公大臣、平凡百姓,“内外悲哀,如丧考妣”,出殡那天,送葬的人涌海涌山。其实生前的王审知并没有真正做过一天的皇帝,在他治理好这一方山河之后,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公元926年,王审知长子王延翰正式建立闽国,自称大闽国王,追封他的父亲为昭武孝皇帝,奉他为闽国开国皇帝。后来后周大将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战乱的历史,建立了赵氏的天下。他十分敬仰王审知的德政,于是下诏书重修忠懿闽王祠,并御笔亲题“八闽人祖”四字庙额,此后闽人崇拜王审知的建筑大量涌现。除了这些历史古迹让后人永远纪念这位伟大开闽王之外,千年以来,王氏后人一直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纪念这位杰出先祖。

 

泉州开闽三王祠


匾额


饮水思源,敬宗怀远。在历史上几次大规模中原人口南迁入闽的记载中,确实可以找到从河南光州固始南迁入闽的历史记载。《十国春秋》中记载的跟随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入闽的这次大规模人口南迁称为“随王入闽”。随王入闽的这些姓氏是今天福建姓氏的主要构成部分,对福建的姓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福建和台湾,流传的家谱中百分之八十都写明家族源于河南光州固始和十八姓从王的传说。在不断的历史进程中,这些姓氏家族在不断发展繁衍的同时也不断向外延伸,他们的子孙走出家族大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多年以来,这些姓氏的后裔也曾先后来到福建寻根谒组,再从福建追溯到河南光州固始县。其中,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庆城路的这座忠懿闽王祠就是寻根途中的必经之地。

 

福州忠懿闽王祠


忠懿闽王祠门墙高大,施以朱色,西门上镶嵌“报功”匾额,东门则额称“崇德”,这不同一般家族祠堂的“入孝”、“出悌”,时刻彰显着王者的尊荣。除此之外,祠堂里现在仍然保存着这几个象征着至高无上尊荣的石墩。据说这些大小相同、造型一致的石墩原本有12座,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7座。在当时,它代表着皇帝御赐给王审知“府门立戟”的至高荣誉。

 

门庭石鼓


门墙匾额


据《闽国史汇》中记载,王审知“为人简约,常蹑麻屡,府舍卑陋,未尝营葺”。他是个主张节俭的人,不但衣着俭朴,就连象征着权力与地位的闽王府也不是后人想象中那般金雕玉琢、奢侈繁华,除了皇帝御赐“府门立戟”彰显王府尊荣之外,整座王府就再也找不到其他象征着权力和威严的建筑了。现在的这座闽王祠不约而同的与王审知主张节约的作风相一致。整座祠堂无论是建筑还是装饰,都极其普通。唯一可以称得上讲究的就是祠堂的门面了。据传,在明代时期,后人为了建造祠堂纪念闽王王审知,遂从闽国王宫里把这座残存下来的宫墙搬迁过来作祠堂门面。

 

华林寺大殿 


王审知长子王延翰建立闽国后,大兴土木修建王宫。从此,闽王府开始改变模样,同时改变的,还有关于这个政权最终的命运。奢华的闽王府耗费的不仅仅是大量的金银钱财,还有王审知在开疆拓土过程中积淀下来的那些能够支撑起一个政权的礼与德。

 

门庭匾额 


在王审知保境安民政策的实施下,八闽大地得以保持三十年间“无稃鼓之警”的安宁状态,经济生产、对外贸易、文化教育都得到高度的发展。如此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发达的文化教育,都为宋代时期福建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与繁荣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王审知在福建历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在,王延翰等建立的奢华宫殿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只是这座简约普通的忠懿闽王祠。它是王氏后裔魂牵梦绕的故土,更是维系这一家族血脉亲情的永远圣地。


福州闽王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