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为大战而准备的那些武器(九)

 dongchang 2018-10-07



一代人一代的使命,一代人一代的回忆,一代的枪。大战系列九,我们就说说枪械的背后那些有趣的事。



图上作业比摸枪时间还长的赤剑,先说说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随着信息传播的膨胀,其实交流沟通的代沟好像并没有消失,相反沟通障碍好像更严重了,毕竟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没共同的经历,实难找共同的话题,就拿吃鸡神器之一的“摸心肝儿”来说。



一说“莫辛纳甘”军迷们都懂,资深的军迷还能说出“水连珠”的雅号。(得益于行云流水的装填,发射,连发射击设计,射出来的子弹可以快得象水珠连一起似的)当年真正使用这家伙的老兵,可就有点懵逼了,因为当时部队里可不怎么叫。



提起学名“53式”也许老兵还会停顿回忆一下,毕竟叫53的也挺多。一说“苏步骑”,老兵们都会“哦”的大声惊讶一下,才想起53说的是这个“53式”,才会接着想起“莫辛纳甘”想到水连珠。



“苏步骑”当时军内的称呼,不是学术界也不是军迷界的。(很不肯定当时是否有这个群体)仿制苏联1944型“莫辛纳甘”骑兵枪,也叫马枪,所以军内称为“苏步骑”。





“53式”步骑枪,口径7.62毫米,枪长1.02米,全重3.92公斤,弹匣容量5发。建国后我军第一款国产制式步枪(原来真没统一制式的概念,抗美援朝时吃了大亏,一个军光步枪种类都近10种,枪弹不通用,后勤压力巨大),总计生产了数百万支,从53年一直生产到60年代初期,一般多为重庆某厂生产,枪械标识为为26或269。



要问“53式”先进不先进?苏军在移交生产资料及技术我们之前,用这款枪都近60年了,在国内最早的参战历史可追溯到1900年。那我们换装的意义何在?答案就是标准化,制式化。



我军第一次标准化,也可以理解为“苏械化”,于50年代完成,轻武器装备水平仅仅达到苏军1944年的标准。图为“53”式重机枪,可是各种电影里出镜的明星产品,口径也是7.62毫米,全长1.7米,全重40.4公斤(偏瘦的妹子差不多也那么重),有效射程1000米,弹箱容量为250发,为我军第一次标准化换装产品。



要问53系那么老的枪,现在都不见了,是不是爷爷辈的?其实还真不是,当年呀,爷爷辈的其实是“七九”式。



汉阳造可以称之为“七九”。但是“七九”未必都是汉阳造。早几天有铁粉和赤剑私聊,说他和父亲聊天的时候,回忆起当时用的枪是“七九”但是一直搞不清楚这个“七九”是什么,后来根据形容和确认才知道是“老套筒”——汉阳造。(有别于后来服役的79式,所以一般称之为老七九)




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其实是,当时我军统一把7.92毫米枪械称之为“七九”(有别于后期换装的苏械的7.62毫米)问题7.92毫米,当时可不只“汉阳造”。民兵使用的武器都是战争年代的遗留,当时各种“边区造”“中正式”和毛瑟也是7.92毫米口径的。所以汉阳造可以称之为“七九”,但是“七九”未必都是汉阳造。这家伙才是爷爷辈的,赤剑的爷爷当年也使过这枪。



而我军第二次制式换装,就是56式了。56式又分56冲,56半及56轻(轻机枪,仿自苏制RPD轻机枪),在90年代三大知识(兵器知识,舰船知识,航空知识)没科普之前,我军一般把56式(仿AK-47)称之为冲锋枪,毕竟全自动射击嘛,当时可还没有突击步枪的概念,我们都朴实的以自动和半自动划分。



56式枪族大家耳熟能详,各种资料满天飞,赤剑在这里就不多说数据了,只讲故事。当时正值援越期间,前方战事紧,我军当时生产的56半(仿苏制SKS卡宾枪)主要在我军换装,而更先进的56冲,则是优先援助某友好国家,当时正值各种红小兵争权夺利,整列的军械的56冲在南方某地火车站被抢,惊动了周相,军方找了好久,才全部找回来。


换装56式枪族是我军的第二次换装,基本追平了世界水平。要问赤剑当时对什么枪械印象最深,其实还真不是突突突冒蓝火的56冲,而是基本同期生产的54式手枪,也叫做“大黑星”的。



赤剑还没父亲大腿高的时,父亲经常在二楼的阁楼擦枪,用枪油保养枪械。当时还奶声奶气的赤剑,吃力的爬着楼梯,父亲诧异的盯着我,一手把“54”手枪递了过来(当然是没子弹的),赤剑当时只记得4岁的娃娃双手抓着,身体还随着枪的重心往前倾,感觉太他喵的沉了,双手都拿不稳(虽然才2斤不到,毕竟小嘛),第一次知道弹簧这玩意,居然是54式手枪的复进弹簧,10以下的算术,是拿子弹教学教会的。



当时(80年代)54式手枪,主要装备一线指战员,特战部队及基层公安民警。团级及公安中层以上干部用的是64手枪,也叫小砸炮,军师级以上多采用77式手枪。(54式手枪,仿制苏联TT1930/1933式,口径7.62毫米,备弹8发,有效射程50米,重0.85公斤)



54式手枪比较沉,后坐力大,停止效果好。至于64式手枪,赤剑第一印象是小巧,还有有别于54“大黑星”那妖异的金属原色风格,银白小巧。至于77式,见过,没摸过,某老家伙,当时宝贝得紧。



以上说的枪械,其实在大战时,都会用得上(但是基本是民兵使用得多),我国严格意义上,真正为了预防可能的大战生产的制式枪械应该是63式步枪。



63式有几点突出,真不是腰椎间盘哈。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自动步枪,之前的都属于仿制的,有模样可抄的。一款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制式武器,据军头回忆,在南方某部才使了2年,就撤装,给民兵用了。



63式精度高,枪管寿命长,达到15000发,是上代56式的2倍多(6000发)而且枪长加上刺刀利于拼刺,是一款射击精度很高的武器,所以我军才在加紧备战的年月里,生产了近两百万支。


造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是网吧洗手间的那个来也冲冲,去也冲冲哈)的主要原因是,设计受冲击较大(某些原因导致有点胡搞瞎搞,毕竟跃进嘛)。定型生产时,又恰逢中苏对峙,人民战争需要大量可靠的武器,于是各种条件不成熟的迁移兵工厂,开始玩命的生产,本来设计就有缺陷,再碰到更加不怎么如意的加工生产,部队换装63时,怨声载道,质量极其不稳定,据说当时12大军区,9大军区要求撤装。(还有3个装备数量少,被坑得还不够明显)


其实平心来说,63式主要还是生产质量的问题(主要当时工人的重心,真不在生产之上),赤剑后来跟着武装部的叔叔打靶的时候,打63式还是很容易上靶的,毕竟到赤剑90年代打的时候,63已经给各种叔叔用了几十年。




63年研制的武器还挺多的,大名鼎鼎的63式装甲车,63式107毫米火箭炮(被称之为游击神器,火箭炮里的AK-47),唯独63式步枪,被坑得生不如死,我国当年备战研制的武器到此结束了么?没呢,故事还很长,很多,我们下期接着讲。(本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