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原王氏世系(一线谱)

 daimatsu 2018-10-08
武平王氏宗亲

☞只要您姓,请您先点击本文标题上方的蓝色字体“武平王氏宗亲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中华王氏家族大家庭,与各地宗亲交流.这里每天推送相关王氏信息,是您寻根问祖,联亲联谊了解王氏文化的交流平台,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努力的动力!

太原王氏世系(一线谱)

一世:太子晋,约生于丙申周灵王七年(前565年),卒于壬子周灵王二十三年(前549年),姓姬,名晋,字子乔,周灵王太子,人称太子晋。因子宗敬有感于周王室日益衰微天下大乱而辞官远去,避居于太原,被奉为王氏的系姓始祖,所以后世又称王子晋、王子乔。今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内,有一座建于公元1526年,代表中国王氏宗祠的子乔祠。这是明代重臣王琼为纪念先祖太子晋所建,祠内有保留至今的历代王氏族谱,墙壁上有王氏部分名人画像,足以证明太原王氏就是中华民族王氏的开元之始祖。配尹氏,生子二:宗敬、龟。龟,袭封太原。

  二世:王宗敬,一作敬宗,字文鉴,一字元镜,晋长子,约辛亥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50年)出生,景公三十年(前487年)卒。周司徒,因周室衰微,天下大乱,宗敬遂告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号王家,始得王姓,成为太原王氏的立姓始祖。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大道南甲山庚间,碑铭跋序较多,人称“司徒冢”。据考,在今太原一带有秦置晋阳县(春秋时为晋阳邑,其城为赵筒子家臣董安于筑,初属晋,后属赵,“秦庄襄王三年拔赵晋阳”,即此。西汉置晋阳县,为太原郡治,东汉时兼为并州治,晋为太原国。故治在今太原市南郊区古城营村)。配姜氏,系司隶校尉姜元女,生子仕蠲。    

三世:王仕蠲(juān),一名王凤,字思勉,宗敬子,周司空,卒后葬晋阳唐里邨。配郭氏,系太原守郭显女,生子二:覃、石。石,明易理。有子一曰诩。王诩,系战国时著名纵横家,号鬼谷子,世称鬼谷先生。

四世:王覃,仕蠲长子,抱道躬耕,晋侯屡避不就。配温氏,生子渠。

五世:王渠,一作恙,字君逊,覃子,周司徒。配刘氏,生子二:庄、丰。庄,字恭,一作仲恭。晋国梗阳吏,配袁氏生子茂。

六世:王丰,字恭,渠次子,初仕范中行氏,后为智伯家臣,晋六卿(古代统军执政之官)吞、智伯,灭中行,遂入东都为封人(掌管筑城之官),卒於巩,葬北邙山(今河南省洛阳市北)。配钟氏,生子芝。

七世:王芝,字荣,丰子,周东都城守长,生子亿。

八世:王亿,芝子,隐居不仕,以子为将,魏王尝以百金为寿,亿却之曰:“子贵若显亲,吾更愧于子职矣!”终不受。生子错(《百家谱》载)。

九世:王错,亿子,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美原镇西南)人。少年以才智称。《史记》《竹书纪年》载:曾助魏惠王登上皇位,任上大夫。韩懿侯闻之曰:“魏赢得王错挟上党固半国也。”历将军司徒。荐庞涓以自代,后又在魏惠王二年(前368年),因故出奔于韩。《史记·世表》说他有子名贲,仕魏为中大夫。生子二:愤、愦。

十世:王愤,《宰相世系表》中作贲,错长子,魏中大夫,刚运有纪。配范氏,生子三:谕、谋、谅,一女,适武安侯马兴。

十一世:王渝,愤长子,魏上将军,镇守边疆,胡寇莫敢犯镜。配上官氏,生子二:息、景。

十二世:王息,渝长子,魏司寇上将军,调鼎运枢,国赖以靖,追赠忠烈侯。配钱氏,生子二:恢、昱。昱,秦徵为下大夫,不就,隐居山中,生子龁(秦国宿将)。

十三世:王恢,息长子,魏司寇,相昭王,封伊阳君,阳城令,掌山河,有弘世之才。配姜氏,生子亢。

十四世:王亢,字德拱,一作元,一作永,恢长子。以中大夫召不就,因魏不用孔斌之贤而隐居关中(今陕西省秦岭北渭河流域一带),隐德乐道以寿终,葬荥(xíng)阳(今河南省荥阳市)。配胡氏,生子三:颐、敛、蠋(zhú)。敛,一作俭,以中大夫召不就。燕破齐依妻父甘茂入秦,仕秦左庶长(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蠋,临淄义士,齐泯王不纳其谏。燕帅乐毅破齐,闻其才请其为燕大将,公曰:忠臣不事二主。卒后葬临淄愚公山(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境内,也叫路家山),有墓碑刻石为证。

十五世:王颐,亢长子,有文武才,拜以中大夫,直言忤权贵,辞官。葬频阳(今陕西省富平县美原镇古城村一带)。配孔氏文信君斌之女,生子一:翦。继配周氏,生女一:适左监门汪水。

十六世:王翦,颐子,战国、秦时期,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美原镇古城村,频阳源于本地频阳河,今天的富平顺阳河)人。生于周赦王四十五年(前270年)辛卯,卒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癸已,寿63岁。葬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四十里。配杜氏生子六:戊、贲、勇、刚、毅、乙。女一:适中郎将汪阵。戊,秦卿士,始皇时封五大夫。葬富平县北三十里,曰五大夫冢;勇,秦左长史,裔孙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田猎的职官);刚,秦右长史;毅,秦下大夫;乙,秦临洮守备。

十七世:王贲bēn),字典,翦子,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代名将,封武陵侯,与其父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史记》载有其名。配吕氏,生子离。

十八世:王离,字明,贲子,秦大将军,封武城侯。秦二世时,离击赵,围赵王及张耳,钜鹿城为项羽所虏,兵败自殉。卒葬钜鹿(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河北省平乡县西南)。娶妻孙氏,系秦将军孙胜之女,生子二:元、威。王元,秦临淄令,避秦乱迁徙山东琅琊,后徙临沂,称“琅琊世一代”,为琅琊始祖,娶郑氏生子忠。忠,为秦子婴散侍子,婴降避于梁,仕汉拜后将军。配孙氏,生子浑。

十九世:王威,字武,离次子,约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出生,秦左长史,避秦乱迁居琅琊。仕汉为扬州刺史,复迁太原之广武(西汉置广武县,今山西省代县的一部分,故治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十五里,一说在今山西省山阴县西南之旧广武村,属太原郡),为太原支王氏始祖。配刘氏,上大夫刘宫之女,生子志。

二十世:王志,字仲,威子,约西汉孝惠帝五年(前190年)出生,仕汉,文帝徵为扬州刺史,卒后葬于太原麓臺山(位于今山西省祁县来远镇石佛窑村西南,为祁县、平遥县界山)。配崔氏,生子三:珣、玗、琪。玗,志次子,字昆石,隐居不其山(位于今山东省青岛市崂山西北部),其后裔称“不其王氏”。琪,志三子,字晨石,隐居不仕,生子舒,后裔从略。

二十一世:王珣,字东石,志长子,约西汉文帝后元四年(前160年)出生,仕汉,为扬州刺史,秦末隐居不仕。生子言(《王氏通谱》106卷首二卷仅记载至此)。

二十二世:王言,珣子,约西汉元光五年(前130年)出生,隐居躬耕。生子山寿。

二十三世:王山寿,言子,约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出生,汉代郡太守。据《资冶通鉴》卷第二十三“汉纪十五”记载:“孝昭皇帝上元凤元年(辛丑,前80年)10月,丞相少史王山寿诱安入府,为商利侯。”生子嵚。

二十四世:王嵚,山寿子,约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出生。生子彝。

二十五世:王彝,嵚子,约西汉永光四年(前40年)出生。生子勖。

二十六世:王勖xù),彝子,约始建国二年(前10年)出生。生子励。

二十七世:王励,勖子,生子霸。

二十八世:王霸,字儒仲,励子,太原郡广武(今山西省代县西南一带)人。东汉隐士,少有清节,及王莽篡位,弃冠带,绝交宦。建武中,征到尚书,拜称名,不称臣。有司问其故。霸曰:“天子有所不臣,诸侯有所不友。”司徒侯霸让位于霸。阎阳毁之曰:“太原俗党,儒仲颇有其风。”遂止。以病归,隐居守志,茅屋蓬户。连征,不至,以寿终。配贾氏,生子二:殷、咸。咸,霸次子,东汉云门太守,随父居晋阳,其后裔称晋阳分支。

二十九世:王殷,霸长子,约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出生。东汉时任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因称祁县王氏。他告老后,就定居到祁县,其后代子孙形成祁县王氏,称祁县分支,系祁县支祖。配沈氏,生子亥。

三十世:王亥,殷子,字子渊,抱经不仕,躬耕于祁,著书数千言,教授乡里,深为当地所推敬。《中国人名大字典》载:“亥,汉宣帝时官中郎。”中郎,官名,即省中之郎,为帝王近侍官。配令孤氏,生子岱。

三十一世:王岱,亥子,字宗岳,后汉永和元年(公元136年)徵为功曹掾(掌任用迁转与记录功过,县内一切人事),时因梁氏擅权,辞不赴命。生子卓。

三十二世:王卓,岱子,字仲远,河东解 (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汉顺帝阳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为光禄大夫(汉武帝时改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为掌议论之官,大夫中以光禄大夫最显要。西汉后期,九卿等高官多由光禄大夫升迁上来)。顺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三月卒。生子述。

三十三世:王述,卓子,克播前列,著《春秋义疏》,府辟不就,宰相世系表为文中子世家。生子三:隗、懋、允。隗,述长子,生子二:晨、凌。晨在李傕杀允时,得脱后归乡里,生子蕴。凌,字彦云,李傕杀允时,正值年少,有幸得脱。魏举孝廉,升为千总,稍长,迁为中山太守,魏武(曹操)辟为丞相椽属,文帝(曹丕)时,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封官成亭侯,加建武将军,转青州。后徙为扬州、豫州刺史,正始初为征东将军,假节督都,扬州诸军事。寻迁司空,进太尉,假节钺。与甥令狐愚琪泣楚王彪,司马懿讨之,饮药死,夷三族。生子四:广、飞、枭、金虎,皆遇难,此支绝后;王允(公元137年至公元192年7月4日),述三子,字子师,太原祁邑(今山西祁县)人。

三十四世:王懋mào),述次子,后汉侍中(秦汉之时,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幽州剌史(为监察官性质,其官阶低于郡守)。生子宏。

三十五世:王宏, 字长文,懋子,本居祁邑(今山西省祁县)。少有气力,不拘细行。《晋书》载:以从叔王允之能,自河东奔迁新兴,传而有寓。遭怀愍之乱,遂东迁焉。《宋书》及《王玄谟传》有载:六世祖宏,后汉河东(代指山西)太守,绵竹(今四川盆地西北部)侯,从叔司徒王允遇难时,弃官北居新兴(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置新兴郡,治九原县〔忻州市〕),仍为新兴、雁门(今山西省忻州市、山阴县)太守(一郡最高行政长官)。生子纳。

三十六世:王纳, 宏子,善博弈,生子铨,功名未详。

三十七世:王铨,纳子,晋侍中大夫,历阳(今安徽省和县。秦置县,晋以历阳为治所,置历阳郡。隋唐历阳郡即和州)令,少时好学,有著述之志,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他搜集《晋书》资料时,离三国时间最近,未就而卒。他留给次子王隐的“遗业”,即《晋书》和《蜀记》资料或部分稿本。生子二:瑚、隐。长子瑚,字处仲,西晋永宁元年(公元300年),曾以冠军参军从成都王颖讨赵王伦,死于洛阳。《晋书》曰:隐兄瑚,少重武节,成都王颖(琅琊王氏)举兵向洛,以为冠军、参军,积功累迁游击将军,与司录蒲奋,河南尹周馥等,俱屯大司马门,以卫宫。土夜时上官已纵暴,瑚与奋等,共谋除之,反为所害,无后。《王隐传》只称“隐兄瑚”,不言“长兄”,或王隐尚有兄姐,不得而知。

三十八世:王隐, 铨次子,字处叔,陈郡陈县(古县名。春秋陈国,秦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人。谙西晋史事,元帝召为著作郎,令撰晋史,受虞预排挤,所著书亦被虞预抄窃,后得庾亮资助,撰成晋书五十余卷,述西晋史事,唐时尚存,今佚,又著交广记,并文集,年七十余,卒于家中。生子寓。

三十九世:王寓,隐子,以文学显,遭愍怀之难遂东迁焉。作游北山赋序,著《五经绝录》五篇,“言圣贤制述之意备矣。”生子二:牢、宰。宰,寓次子,北魏北地太守,生子蕤。其孙玄载、玄邈、玄象,俱有功名,后裔略。

四十世:王牢,一作罕,寓长子,以文学显,仕慕容氏为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大古城村)太守,随慕容德儁居青州(在古代是《禹贡》“九州”之一,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一片区域。现代则指山东省青州市,由潍坊市代管)。生子秀。

四十一世:王秀,牢子,以文学显,早卒。生子二:玄谟、玄则。女一:适高法昂,青州刺史高聪之祖母。玄谟,秀长子,字彦德,太原祁人,宋左光禄大夫,开封府仪同三司,谥庄公。其幼而不群,世父蕤(tui)有知人鉴,常笑曰:此儿气概高亮,有大尉彦去之风,宋武帝临徐州,辟为从事,元嘉中补为长沙参军领汝阴太守,终左光禄大夫府仪同三司领;领护军迁南豫州剌史,加都督,御下严,寡言笑,孝武帝以其眉未曾伸曾曰:“覃茶供春膳,栗桨冲夏餐,瓟酱调秋菜,白鹾解冬寒。”可刚巧了自奉俭朴,然好施与济贫。《南史列传》载:玄谟尚有从弟玄象,这下邳太守,及玄载弟玄邈,字彦远,仕宋位青州剌史,皆有传。

四十二世:王玄则,秀次子,字彦法,仕宋,历太仆、国子博士,作《时变论》六篇,言化俗推移之理。常叹曰:“先君所贵者礼乐,不学者军事,兄何为哉?”遂究经籍,谓功业不可小成也,故卒为洪儒,卿相相不可以苟处也,故终为博士,曰:“先师之职也,不可坠。”故江左号“王先生”,受其道曰王先生业,于是大称儒门,世济厥美,以儒述进。生子焕。

四十三世:王焕,玄则子,东晋晋安帝义熙四年(公元410年)生,齐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卒。仕宋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剌史,称江州府君。著《五经决录》五篇,“言圣贤制述之意备矣”。生子二:虬、蜚。蜚,焕次子,生子章,后裔略。

四十四世:王虬qiú),焕长子,周考王十三年(公元428年)生,宣武帝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卒。在南齐肖道成代宋之后,因袁桀之死,耻食齐粮,于建元年间(公元479年—公元482年),自齐归魏,由江左(今江苏省长江下游的两岸,一说今河南省伊川县城东24公里的橡子岭南,北临偃师市,东临登封市),奔至北魏(今山西省大同市)。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徵为著作郎迁给事黄门侍郎。历并州刺史,封晋阳公,有大功于魏,帝赐之地,于是定居于龙门,临近河汾(原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称为晋阳穆公。曾著《政大论》八篇,言帝王之道。宣武帝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庚辰卒,终年72岁,谥曰:晋阳穆公。配魏氏,封钜鹿县君。生子彦。

四十五世:王彦,虬子,仕魏同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剌史。因裴永安惨案(胡太后杀明帝,尔朱荣沉胡太后与幼帝钊于河,杀王公、官民两千余人之事),退居龙门。曾著《政小论》八篇,言王霸之业。生子杰。

四十六世:王杰,彦子,生年不详,卒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称安康献公,周朝建德年间,曾跟从武帝征邺,为前驱大总管,后官至济州刺史。其家藏书甚丰,于儒学亦颇有研究,时人多相从问学。受田于龙门,始定居下来,故王绩云:“始则晋阳开国,终乃安康受田。”精与礼,曾著《黄极谠义》九篇,言三才之去就,并有《禹庙碑》传世。生子一:隆,女一:适临江侯蒋川。

四十七世:王隆,杰子,字伯高,卓识颖悟,非礼不动,以儒学知名,传太仆先生之业,教授门人千余。隋开皇年初,以国子博士诏云龙门,曾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言六国之得失。帝称善,后出为昌乐令(今河南省南乐县),再迁任忻州铜川县令(今山西省忻县西),颇有令名,民望甚高,被称为“铜川府君”,秩满退归遂不仕,卒葬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县)。配裴氏,生子五:度、通、凝、绩、静。现为河南省伊川县下天院王氏始祖。其妻,铜川夫人,姓裴。

四十八世(一世):王通,隆次子,字仲淹,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卒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时年34岁。谥号“文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人。生子三:郊、祚、畤,女一:嫁万荣通爱村。

四十九世(二世):王福畤,通三子,生卒年不详,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人。仕唐,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任交趾、六合二县令,为齐州长史。元配安氏,继配齐氏,生子七:勔(mian)、勮(jù)、勃、助、劭、劼(jié)、劝。王勔,福畤长子,仕唐,累官至泾州剌史,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因綦(qí)连耀谋反案所牵涉,与弟勮、助,险遭诛,后均昭雪。同神龙初,追复勔、勮官位。生子鹤年。王勮,福畤次子,绛州龙门人。弱冠进士登第,累除太子典膳丞,开元中任中书舍人。长寿中,擢为凤阁舍人。时寿春王成器、衡阳王成义等五王初出阁,同日授册。有司撰仪注,忘载册文。及百僚在列,方知阙礼,宰相相顾失色。勮立召书吏五人,各令执笔,口占分写,一时俱毕。词理典赡,人皆叹服,寻加弘文馆学士,兼知天官侍郎。始,裴行俭典选,见勮与苏味道,曰:“二子者,皆铨衡才。”至是语验。勮颇任权势,交结非类。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勮素善刘思礼,用为箕州刺史,与綦连耀谋反,勮与兄泾州刺史勔及助皆坐诛。神龙初,有诏追复勮官位,昭雪。王勃,字子安(公元650年-公元676年),福畤三子。唐代诗人,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村)人。据《辞海》载:“麟德初应举及弟,曾任虢州参军。”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助,字子功,福畤四子,仕唐,第进士,御史,文学家。七岁丧母哀号,邻里为泣。居父忧,毁骨立,服除,为唐监察御史里行。王劼(jié),福畤六子,以文显名,英年早逝。生子椿年,其后裔略。劝,福畤七子,亦有文名,并见唐史。

五十世(三世):王劭,福畤五子,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人。少年颖悟,善属文,唐垂拱初年(武则天的年号,为公元685年)拜博士官,后因武氏乱政,遂退居田里,老病即终。配徐氏,生子茂叔。

五十一世(四世):王茂叔,劭子,官拜谏议大夫之职,启奏言论有条,举朝叹服其确论。因谏上不从,乃辞归田里,修养天真,闭门不出三十余年,未尝与人接见,活至91岁,一梦即卒。配欧阳氏,晋封夫人,生子仲辉。

五十二世(五世):王仲辉,字海宾,茂叔子,生年不详,卒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7月,太原祁邑(今山西省祁县南)人。唐代将领。初为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太谷男。以骁勇闻名陇上。开元二年(公元714年)7月,吐蕃犯边,诏陇右防御使薛讷率杜宾客、郭知运、王晙、安思顺等讨之,以其为先锋。与敌战于渭州西界武阶驿,追北至壕口,进战长城堡,苦战胜之,杀获甚众。诸将嫉其功,按兵不救,终以寡不敌众,殁于阵。唐玄宗李隆基追封其为左吾大将军。配匡氏,生子文嗣。

五十三世(六世):王文嗣,初名训,赐名忠嗣,仲辉子,生于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卒于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45岁,祖籍祁邑(今山西省祁县)人,后移居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唐朝名将。配李氏,生子彦舒。

五十四世(七世):王彦舒,文嗣子,承父志,接武兵术,亦有功于边疆,官拜中尉大夫。无病而终,卒年85岁。配温氏,生子廷宗(现谱中的诰封夫人有误,据考,诰封就是诰命封赏。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诰封夫人在明朝是五品以上官员的妻子,而在清朝则是一、二品官员的妻子。祖夫人温氏生活在唐代,不可能拥有诰封夫人的称号)。

五十五世(八世):王廷宗,彦舒子,性情温和,多才多艺,弃武修文,登进士第,官拜谏议大夫(正四品下,掌谏议得失,侍从赞相)。配梁氏,生子珍(现谱中的诰封夫人有误,据载,诰封就是诰命封赏。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诰封夫人在明朝是五品以上官员的妻子,而在清朝则是一、二品官员的妻子。祖夫人梁氏生活在唐代,不可能拥有诰封夫人的称号)。

五十六世(九世):王珍,廷宗子,生有奇才,文武兼济,至唐末,不求功名,专务农业,隐居河内郡所辖的野王邑,汉置野王县,隋改河内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为沁阳县(今河南省沁阳市)。得陶朱之法,治五牲三园,积家殷富,有田五千余亩,畜牛马骡羊各百数有余,人见其粮广财丰,皆以员外呼之,卒年81岁,葬野王县(今河南省沁阳市)东之新王屯。配田氏,生子怀。

五十七世(十世):王怀,珍子,时同父隐居河内郡所辖的野王邑(今河南省沁阳市),不求功名,专务农业,父子安居五、六十年。迨宋太祖受周禅,天下一统,乃训子恕、宽曰:“天下太平,文事可用,尔宜潜心经史,为国家良材,庶不负祖宗之心也。”大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乙亥三月,王怀补撰《王氏历代本源要录》,上慰祖宗在天之灵,下怡子孙怨慕之思。配罗氏,生子二:恕、宽。宽,怀次子,生而颖悟,聪明过人,时人号为神童,有过目不忘之才,惜年仅十六岁,一病不起。

五十八世(十一世):王恕,怀长子,承父命,立志苦学,后果登进士第,官至刺史,80岁而卒。配杨氏,生子三:木、林、森。木,恕长子,精通文学,屡科不第,感病而卒。林,恕次子,习天文,深明先天之术,后为钦天监官,不知所终。

五十九世(十二世):王森,恕三子,以文学著称,官居议郎,是时祖乃弃位,隐居莘野(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县)。多集药方古书,以训子孙曰:“不为名儒,当为名医,以救世人。”配徐氏,生子廷章。

六十世(十三世):王廷章,森子,居莘野,承父医业,精通医学,救人甚多,80岁而卒。配文氏,生子弘。

六十一世(十四世):王弘,廷章子,时仍居莘野(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县)。因金兵犯伐,宋都南迁,又加荒旱饥饿,弘子铭、钊尚幼,一女未曾适人,祖母黄氏每以针指度日,乃与弘议曰:“此间米贵难以糊口,闻知山东莱阳等处,傍山近海,年来田禾颇收,可就食焉。”祖乃携眷束装而行,直至山东莱阳(今山东省莱阳市),投居城内。祖素通医理,仍行医道,有郡令张公患虚疾,请祖医之,数剂痊愈,张公捐俸米十斛,彩紬羊酒踵门谢之,赠匾额曰:“杏坞夺粹”,至此医术大行,而家称素封焉。配黄氏,生子二:铭、钊;女一,适于山东福山县汪洪源为妻。钊,弘次子,专务农业,山下耕田,为虎所伤。配李氏,生一女,适于山东省福山县孙光祖为妻。

六十二世(十五世):王铭,弘长子,居莱阳,仍习医业,精于外科,邑人称善。配赵氏,生子二:琬、琰。琰,务农兼取鱼盐为业,经营海滨,遇海汐,与兄琬俱溺于水。

六十三世(十六世):王琬,铭长子,居莱阳,务农兼取鱼盐为业,经营海滨,遇海汐,与弟琰俱溺于水。配周氏,生子鉴。父琬溺水时,鉴年仅8岁。

六十四世(十七世):王鉴,琬子,居莱阳,父琬溺水后,为避兵燹,年仅8岁的鉴,于元朝年间,不得不随80有余的祖母赵氏和母亲周氏,依依不舍地痛别亲人,背井离乡,由莱阳前往山东福山县投奔祖姑父汪珙门下。尽管亲戚之间,数十年不相往来,老祖姑已故去20年矣,但祖姑父汪珙还是给予衣食。居住数日,又寻访至少祖姑父孙光祖处,年已70的祖姑唤子孙佩曰:“实系至亲,宜认之。”于是,孙公、汪公互相周济,母子有所倚居。二年,祖母赵氏辞世,鉴祖亦在福山县渐长成人。20岁时,即跟从表祖孙佩学习工业。举至弱冠,渐有积蓄,治买田宅,家道稍丰,后经表祖孙佩介绍,始配福山县门楼村袭爵金邦巡海通驭使林英之女为妻。生子二:暹、进。暹(xiān),鉴长子,习经史,因举贤良,为元通向史,官居数年,卒于北地(指中国古代地名北地郡,其地域大致在今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配周氏,生一子,不知所终。

六十五世(十八世):王进,鉴次子,居福山县,精通数学,为元记事官,掌握天下粮总,祖素耿介,临终仅两袖清风而已。配吴氏,生子二:钦诺、钦明。钦诺,进长子,官拜元朝中郎将,因元失政,四方兵起,辞归田里,以终天年。配宋氏,生子不详。

六十六世(十九世):王钦明,进次子,秀才,居福山县,半耕于田亩,家道兴隆。配丁氏,生子安。

六十七世(二十世):王安,钦明子,居福山县,配于氏,生子二:伦、信。伦,安长子,父子俱迁栾平,栾平有二:一属山西太原府;一属江西铙州府,配孟氏,生子二:孝文、孝才,其后无考。

六十八世(二十一世):王信,安次子,居福山县,善居积,家道丰隆,沃野万余亩,人烟至于百口,粟米之费甚繁,乃令石工制大碾一盘,安于门左。日久,人皆称其大碾王氏,也居福山县门楼村,原为狗塔村,相距三里,弘婿汪洪源公后裔居前村,我王氏居后村,孙佩公之嗣与我王氏至今相亲不绝。配张氏,生子四:孝思、孝敬、孝忠、孝礼。孝思,信长子,居山东省福山县,配孔氏,生子二:舜、仁。舜,孝思长子,初自山东福山县迁至山东馆陶县(原属山东省,驻地在今山东省冠县北馆陶镇,后迁往河北省仍叫馆陶县属河北省邯郸市,原馆陶县驻地俗称旧馆陶改为北馆陶镇,属山东省冠县。1300多年间,曾是历代县城所在地)。与孝忠、孝礼二祖同下村于常氏庄,卒后承孝礼祖遗命,葬于孝忠祖墓之左侧,此茔在今山东省临清市八岔路杨家坟后街迤南。仁,孝思次子,居福山县。孝敬,信次子,居山东省福山县,有子未详。义子伯元(原姓刘),与孝忠、孝礼二祖同来馆陶县,县令收入版籍,后伯元迁入他村,其后裔在东潘庄、白堌,未入谱。孝忠,信三子,居山东省福山县,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奉命谐弟孝礼,同迁北馆陶东北常氏庄,祖殁后卜兆新茔,孝忠祖葬左,孝礼祖葬右,兄弟并穴入茔,足见兄弟情深意浓。配朱氏,福山县人,生子杰。杰,孝忠子,多读经书,以人才选为山西平阳府库官。到任五年,有女选为王妃。在任期间,多次差人去馆陶县东北常氏庄迎接老父,欲尽孝心,老父总以不忍舍弃兄弟叔侄相拒。老父故去后,孝礼祖派人讣告至山西平阳府招杰治丧。杰不辞千辛万苦,千里迢迢地赶回常氏庄将父殡葬,仍回山西,落户于临汾县城东关(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因无家谱,亦无法考证。

六十九世(二十二世):王孝礼,信四子,生于元末,卒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原居福山县,例封(循例封官。指朝廷推恩把官爵授给官员在世的父祖辈)定远将军(官名,南朝梁沿置。唐为武散官,正五品上。宋同唐。金有定远大将军,从四品中,元升从三品。明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秉承皇命,与兄孝忠,携舜祖,由山东登州府福山县同迁山东布政司东昌府馆陶县东北常氏庄。距今,已经619年矣。卒后葬于杨坟祖茔正穴。配孙孺人,诰封夫人,生子三:俊、云、荣。

七十世(二十三世):王俊,孝礼长子,生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6年),卒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明拜寿官,葬于杨坟祖茔。元配孙氏,继配刘氏,再配郭氏(临清州提举司郭君第五女),生子五:诚、禄、恭、让、彪。

七十一世(二十四世):王诚,俊长子,生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卒于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葬于山东省临清市烟店镇王集村祖茔正穴。元配邢氏,继配栾氏,再配陈氏,生子七:道、达、通、逵、聪、栾、逊。

七十二世(二十五世):王道,字载告,诚长子,郡庠生(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生员为“邑庠”、“郡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郡庠生”)。配杨氏,生子二:宗仁、宗义。

七十三世(二十六世):王宗仁,字本元,号浒东,道长子,生于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卒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享年89虚岁,葬道祖茔之左。省祭官(即“省察官”,祭,古察字。省察官的职能即“纠察”、“督察”,与现在的执法监察类的官员相似。明代多设在州县,是负责督察的小官吏、差吏),任四川永宁宣抚司(从四品),经历应承父志,博极群书,深明天文术数之学,府道县官敬慕之,远近皆呼为王神仙。祖有“四义”之名,怀仁义之心,行仁义之事,以仁义传家而家兴。兄弟和睦,二世不分,同扩田一万二千亩,积家殷富,施置义田、义学、义渡、义冢,时号“王氏四义”。山东按察司副使赵移文旌奖题其匾曰“陶山世义”,后有给事中阎先生作“四义”记载诸县志。元配武氏,继配张氏,再配李氏,生子六:梯、樽、枝、松、桥、栋。

七十三世(二十六世):王宗义,字本正,号水东,道次子,生卒年不详,终年78岁,葬于道祖茔之右。省祭官,与兄同扩田一万二千亩,协施“四义”,即义田、义学、义渡、义冢,时号“王氏四义”,山东按察司副使赵移文旌奖题其匾曰“陶山世义”。元配李氏,继配丁氏,再配刘氏,生子五:无逸、无违、无过、枢、机。

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