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艺谋导演的“黑历史”

 杨韬的文件1 2018-10-08

当下 ║ 2018.10.05


导言

张艺谋的电影《影》在全国上映已经五天,凭借老谋子在国内巨大的影响力,这部风格十分压抑阴郁的电影,到目前为止已经拿到了3.3亿的票房,排名仅在周润发主演的港式黑帮电影《无双》之下,力压近两年来的票房黑马开心麻花制作的《李茶的姑妈》。


这也是张艺谋新千年以来,在豆瓣评分最高的一部电影,票房和口碑比较统一。


这篇文章,通过电影讲述张艺谋绝望的艺术之路。以及他在这部电影里创造性的美学叙述。


文章长达万字,阅读需要较长时间。




1

张艺谋的好莱坞心结


挟大胜之势,张艺谋宣布角逐今年的奥斯卡,而这已经是张艺谋的第八次冲奥了。相比他在欧洲电影市场的备受尊敬,但好莱坞一直对张艺谋的中国新浪潮电影不怎么买账,八次冲击奥斯卡,八次失败。


中国有奥斯卡情结,不光导演有,很多观众也有。主要是改革开放这四十年来,中国电影人已经把各种大大小小的电影奖都拿得差不多了,只有奥斯卡差口气,所以,大家总喜欢拿这个说这事。


不过好莱坞本来就不怎么喜欢欧洲的新浪潮艺术,张艺谋这种屡败屡战的勇气值得所有电影人敬佩,他已经把世界上所有A类电影节大奖拿到手软,就差一个奥斯卡就能大满贯。奥斯卡的小金人一直是他想证明自己,想征服的最后一座高峰。


为了这个目标,面对市场多年来的质疑,张艺谋放下了过去的荣誉,拉下脸来赔笑去拉投资。为此他在艺术的梦想和商业选择中,把梦想向商业大幅让步。


本来能成为中国版《血迷宫》的《三枪拍案惊奇》,为了拉到钱,把演员全部换成了赵家班,结果整部电影被赵家班的表演彻底带歪了,市场一片骂声,但如果只看这部电影的剧本,会发现其实剧本非常精彩。


接下来是中美合拍的《长城》,张艺谋本来预定的女主演是李冰冰,但在传奇影业的力压下,迫于无奈的把女主角换成了面瘫脸景甜。更是在整部电影中,作为导演的张艺谋没有一点自主权,每天拍摄完的素材都要第一时间给好莱坞,好莱坞通过才能继续。


在拍摄中,导演张艺谋变成了一个傀儡。电影长城特效是有的,但整个故事被坑的一塌糊涂,观众纷纷骂故事太烂了。



《长城》虽然票房盈利了,但口碑的严重下滑,被观众质疑为最奢侈的烂片,这让一直以中国电影旗手自居的张艺谋十分难堪。



这种情况下,这部新电影《影》全面启动了流量小生,或许又是艺术再一次对商业的妥协。关晓彤,吴磊,邓超,孙俪,郑恺。让观众直呼,仿佛来到了《奔跑吧兄弟》的现场,如果静不下心沉入,这样的演员阵容非常容易出画。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为了能圆梦奥斯卡小金人,张艺谋导演不惜把自己心中的艺术向商业让步,这使得他内心非常痛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艺谋就说电影里的境州是他全部内心情感的倾注。


而整部电影的压抑深沉,灰色阴暗,几乎能通过电影,看到张艺谋导演成为中国电影领头羊之后的心路历程。


他的荣誉,跌落,崩塌,痛苦,不由自主,和深入骨髓的迷茫。



2

张艺谋致敬黑泽明,是因为他的人生同样绝望



张艺谋是黑泽明的粉丝,这部《影》也是在致敬《影武者》,黑泽明在去世前把日本电影托付给了北野武,但北野武显然辜负了黑泽明的期望,没能扛着日本电影前进。


张艺谋曾经凭借电影《英雄》拉开了中国电影的新时代,却最后被时代所抛弃,没能扛着中国电影的大旗继续前进,这就让张艺谋心中充满了浓浓的失落和茫然。而他致敬黑泽明,不如说是张艺谋陷入了茫然,想从黑泽明的故事中鼓励自己,寻找方向。


《影》被人称赞的是美术风格,这部电影以黑白为主,用色我很喜欢,层次感空间感非常强,强烈的色彩,和旋转的线条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和视觉冲击,但调子很冷,整部电影让人感到绝望!


这部电影中,张艺谋导演借助墙、门、窗、帷幕等人为制造出空间的割裂,让观众看到被遮挡的人和物,以此来表现人与人交流的困难,人际关系的疏离。再通过故事的压抑和血腥,表达出深深的恐惧,被替代的恐惧感。


主角境州内心充满恐惧,他在逃避内心的恐惧,这个倾注了张艺谋全部心血的角色,几乎就是张艺谋心中情感的全部体现。



而从黑泽明的故事里,可以看到张艺谋对自己境遇深深的无奈。


在《电车狂》票房惨败后,没有人愿意再投资他,黑泽民只好出走苏联拍摄《德尔苏-乌扎拉》。之后回到日本,他很想拍《影武者》,可惜没有投资人愿意跟他合作。结果逼得老头子指天发誓,我要让观众看到我脑子里的画面,哪怕不是电影,哪怕这些画面静止不动!


于是黑泽明坐在桌子前。夜以继日的画画,一共画了200多幅,有个信念支撑他坚持画下去,他相信总有一天会将《影武者》拍成电影!



后来等了差不多三四年,两个美国粉丝知道黑泽明缺乏资金,飞越太平洋给他拉来了投资,帮助他完成了《影武者》。这两个美国粉丝一个叫弗朗西斯-科波拉。是《教父》的导演,一个叫乔治-卢卡斯,是《星球大战》的导演!



而张艺谋致敬黑泽明的《影武者》,最为人称道的也是美术色彩,两部电影同样表达出的是一种对命运的无奈,对时代的绝望。


影武者里整部电影采用的是对角线构图,绿色的草地上,一群穿着黑色盔甲的武士,背后插着红色的旗子,身下跨着棕色的骏马,手中挥舞着武器,正在向前发起冲锋。


黑泽明深受梵高的影响,在影武者的画面中颜色对比鲜明,笔触交错给人一种强烈的身临其境之感。短促生硬的线条,充斥着令人窒息的感觉。


电影最后的画面,武田家的骑兵军队向着敌人英勇无畏的冲锋,但一次面对的是织田家的火枪。骑兵冲锋一次比一次迅烈,火枪回应一次比一次响亮。最终风林火山旗倒下,武田败北。黑泽明表现的就是武田家的骑兵开始冲锋这一瞬间的情形,色彩鲜艳,透着强烈的悲壮感,带有极强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力。


而这种窒息感应该和黑泽明的经历有关。68年美日合拍电影《虎虎虎》,黑泽明任日方导演,他为电影做了大量的准备,打算拍成经典作品,但好莱坞的工作习惯和日本的拍片方式差异太大,双方摩擦不断,黑泽明在拍了三周之后被剧组解雇了,这让他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接下来拍摄的《电车狂》又票房惨败,再次给了他沉重一击,因此他企图自杀,用刮胡刀在身上隔了21处伤口。


虽然由于发现得早,最终他活了下来,但境遇并没有改变。没有人愿意投资,想拍电影而不得,对这样一个导演来说,无疑让人绝望,所以《影武者》电影,充斥着非常绝望的情绪。


黑泽明是个悲观主义者,但他的电影向来并不悲观,只有《影武者》是个例外,拍得很绝望!



在张艺谋身上,几乎就是黑泽明时代悲剧感的重现。


大家都知道,张艺谋在奥运会开幕式结束后是何等风光,同样知道他后来被黑得有多惨。不管是哪部电影,《山楂树》、《十三钗》,《归来》甚至是《长城》,基本上是出来一部骂一部。


曾被视为中国电影的灯塔,世界电影大师的张艺谋,几乎是被观众彻底抛弃,被时代所抛弃。包括国师这个称号,都是用来讽刺他的。就不难理解他的这部电影为什么会如此压抑和悲伤。


很多媒体报道,说国内批判张艺谋是从《英雄》开始的,但英雄是彻底爆发,很多专家批这部电影价值观有问题,说张艺谋为暴君唱赞歌,甚至连陈凯哥都出来批《英雄》,说电影主题有问题,当时英雄赢了票房,这也让张艺谋在国内电影评论界遭遇巨大危机。



学界对张艺谋的大规模批判是从《一个都不能少》退出戛纳开始的。


《一个都不能少》在结尾,魏敏芝寻找学生被电视台报道后,学生被找到了,电视台派专车送他们回村,社会各界捐赠的一卡车学习用品也送到了学校。


戛纳电影节主席雅各布看过后公开表示不喜欢,认为电影是在替政府做宣传。张艺谋当时写了封公开信与戛纳决裂,把电影撤了回来,送到了威尼斯。


但在国内部分影评人眼中,这部电影是在粉饰太平,在为政府唱赞歌;而戛纳是他们眼中的艺术殿堂,张艺谋跟戛纳决裂就意味着放弃艺术追求,倒向政府。


所以,他们认为张艺谋堕落了,对他的批判越来越多。王朔甚至说,张艺谋该灭了,所有人都觉得他是臭大粪,就差大声说,要不灭了张艺谋,影响极为恶劣,不除张艺谋,国无宁日这种话了。


而《英雄》就是王朔说的契机,对张艺谋的批判全面爆发!


但谁都不能否认,张艺谋对中国电影的贡献,是他拉开了中国电影商业片的大潮,推动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进程。


国内九十年代流行的艺术片,把观众彻底赶出了电影院,当时没人爱看国产电影,在2002年的时候,很多电影院都开不下去,改成了歌舞厅和其他场所,中国电影行业当时快死掉了。是张艺谋的《英雄》把观众拉回了电影院,拯救了中国电影。


日后央视的一项调查显示,《英雄》的观众中,有八成已经多年没有进入过电影院。


40多年前,美国电影产业处在低谷之中,大批黄金时代的电影人由于电影行业的不景气宣布退休。在这种情况下,新一代的电影人在科波拉这个带头大哥的带领下,年轻的乔治-卢卡斯、斯科塞斯以及斯皮尔伯格等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最终旧好莱坞消亡,新好莱坞从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正是这次革命,让好莱坞走出困境,并迅速席卷了全世界,直到今天依然统治着全世界的电影市场,并对电影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其实我们看电影史,会发现顶级大片对电影产业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5,60年美国电影受电视的冲击,陷入了困境,是卢卡斯的《星球大战》拯救了好莱坞,不仅重新构建了好莱坞的工业和商业规则,也改变了电影的历史。


1999年韩国的《生死谍变》超越同期在韩上映的《泰坦尼克号》,成为韩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电影,大大提升了韩国电影人的信心,从此韩国电影快速崛起;


中国电影处在最低谷的时候,是张艺谋的《英雄》拉开了商业的序幕,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为如今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基础。


张艺谋作为中国电影人在海外获得最高荣誉的导演,看到国内电影市场被好莱坞攻陷,能放下过去荣耀的历史,从自己擅长的文艺片改拍商业片,我非常尊敬他,他就是中国电影的带头大哥,类似卢卡斯重塑了好莱坞一样的伟大人物。


他的电影《英雄》拯救了中国电影行业,但张艺谋导演本人被国内那些文艺界彻底认为是政府的走狗,在学术界对张艺谋的批判十分尖锐,尤其是他成为奥运会总导演后,被文艺界视为彻底投靠政府的叛徒,从此国内的学院派影评人,对张艺谋就不是批判了,简直就是抹黑!!


比如奥运会开幕式,竟然有绯闻说张艺谋和政府花了几千个亿搞面子工程,置全国贫穷人民于不顾。更意外的是,这种不靠谱的绯闻,在各种势力有意无意的支持下,竟然没人出来辟谣。


其实北京奥运会的花费比雅典奥运会还要少一个亿,真实数据在官方预算文件中就能查到,不知道为什么国内那些媒体当时睁眼说瞎话。



在越演越烈的批判下,张艺谋拍摄电影筹资出现了问题,所以有《三枪拍案惊奇》这么好的故事,却用了一群跳戏的演员,都是因为穷闹的。


而在接连几部电影口碑和票房双双滑坡之下,对张艺谋批判的那些人更加高兴了,他们认为张艺谋已经跌下神坛,一无是处,国内的观众已经抛弃了他,张艺谋导演已经“死”了。


张艺谋电影的接连失败,更是让那些人等着张艺谋会什么时候“死”,他们认为这是张艺谋投靠官方得到的报应,他已经脱离了人民群众,所以被人民群众所淘汰。在这群傻逼的心里,他们认为人民群众就应该看反应社会现实,批判政府的文艺片。



3

张艺谋迷茫的原因


导演张扬的父亲,张华勋导演曾拍摄完《神秘的大佛》和《武林志》后遭到了评论界猛烈攻击,他曾经愤怒地问道,拍娱乐片算不算探索?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有更猛烈的批判,最终他只能改拍文艺片去了。


面对电影票房的滑坡,和国内文艺界的批判抹黑,张艺谋心中也非常茫然。他是一个在国际上都有巨大影响力的电影大师,英雄迟暮,虎落平阳,为中国电影实心实意做事,却面对这样的报应,这让他心中十分痛苦。


而内心的这种痛苦纠结,也让张艺谋陷入创作低潮之中,虽然每隔两年会有新电影上映,却很难看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红高粱》时的惊艳才气了,所以之后的几部电影的确不符合水准,张艺谋心里也是清楚的,这让他十分茫然,他找不到自己艺术的出路在哪里。


曾经创作出《蜀山》《青蛇》《黄飞鸿》等优秀作品的徐克,在后来拍的电影让大家几乎认为风格判若两人。所有人都不理解曾无比凌厉的徐克,后来的电影怎么会拍得这么笨拙。


其实,这个问题,是因为导演心中表达欲望的缺失。在《蜀山》之后徐克就陷入了低潮期,《黑侠2》如此,《七剑》也是如此,直到《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徐老怪才慢慢开始恢复。


但九年的低潮期还是抹杀了太多东西,在徐克身上再也难以看到过去的天马行空,恣意挥洒的才华了。


在国际上,《狗镇》之后拉斯·冯·提尔的片子都比较平庸,真的是低潮期。黑泽明拍完《红胡子》经历了十年的低潮,昆汀拍完《低俗小说》沉寂了将近八年。许多导演的生涯中都这样的沉寂期。


张艺谋之后的电影,都表达了一个词,回归。无论是《山楂树》《归来》和《影》,都表达了强烈的回归欲望。他想回到他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回到那个才气纵横惊艳世人的青年时期。他怀念他的黄金时代,现在的他,已经快找不到电影艺术之路接下来该走向何方了。


他自己指导的第一部电影是《红高粱》,这部电影拍得很苦,顶着巨大成本压力的张艺谋,在拍摄完最后一个镜头后,把自己的拍戏时穿破的一双鞋埋在了当地的黄土里,并发誓,如果这部电影没成,他从此就再也不走电影这条路了。


而在转身商业片之后,接连的失败,时代无情的嘲讽,观众的抛弃,张艺谋的电影之路几乎走到了绝境,他变成了票房毒药,拉投资越来越难。


他茫然,他无措,他找不到艺术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拍摄高质量的电影,让更多的人去欣赏,是他的理想。可是要实现理想很多时候需要依靠时代对于文化的需求,当年黑泽明导演拍摄了《七武士》,那是1954年的票房之王,是艺术与商业最完美的结合。


而后黑泽明陷入了创作的长期枯竭,他拍的电影再也难以把握好艺术和商业,黑泽明在日本被认为是票房毒药,为了能继续拍电影,黑泽明不惜以身犯险,跑到前苏联去拍了《德尔苏-乌扎拉》,《影武者》甚至面临无人投资的窘境,电影天皇黑泽明自残二十多刀,差点死掉。


张艺谋也面临着这种绝望的境地,他几乎快被市场抛弃。也许他深夜在入眠的时候,会想起一个个电影史上伟大的前辈在面临这种情况,最终郁郁而终的巨大绝望。


比如电影大师科波拉对电影进行了很多革新,用《教父》革新了黑帮片,用《现代启示录》革新了战争片。科波拉对多声部蒙太奇和整体式场面调度的运用,让《教父》和《现代启示录》成为名垂青史的经典,但也导致了他后来的悲剧;


进入80年代后,科波拉因为票房惨败背上了巨额债务,在电影语言上的探索就停止了,多声部蒙太奇和整体式场面调度也从他的作品中消失;从此,这两种技法再也没有在银幕上出现过。


其实拍完《现代启示录》科波拉也才四十岁,对导演来说正是黄金时期,是最具创作力的时候,但因为这部电影他跟好莱坞制片厂关系破裂,加上其后的《旧爱新欢》票房惨败,背上了巨额债务,他再也无力独立投资拍片,只能受雇于好莱坞各大制片人赚钱还债,从此他一蹶不振。


    

很多人对科波拉的遭遇感到惋惜,认为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导演之一,如果不是被好莱坞废掉,也许他能够把之一去掉。


    

在这种恐惧之下,张艺谋的新片《影》,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这么灰暗绝望了。电影里充满了被替代的惶恐和无助,境州的对家的渴望,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几乎就是张艺谋个人命运的内心写照。


影片最后,境州战胜了傀儡和帝王,重获新生,就是张艺谋渴望推倒压在他头上的大山,重获新生的灼灼期盼。




4

张艺谋《影》的美学在电影史上有多牛逼?



现在很多人以为武打片、文艺片是传统中国电影,其实真正的中国传统电影是通俗剧,是隐喻、触景生情,是胡金铨、李翰祥他们那一代从大陆带到港台、以及与他们相通的大陆导演谢晋及之前的电影。


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学欧洲,他们是反中国传统电影起家的,与中国电影的传统是割裂的。


第六代是电影节培养起来的,而以宁浩为首的第七代是中国电影市场培养起来的。不自恋,不妥协,寻找个人与市场的平衡点是他们最大的特点,这也是中国电影导演代代相传的保证。


在第五代里,张艺谋是以摄影起家的。他的作品里尤其擅长对色彩的运用和创新,这位张艺谋的电影打上了强烈的个人风格。


而第五代的摄影师各有特长,张艺谋擅长铺陈画面的用色;顾长卫的画面偏重版画效果,黑白分明,强调光线的感觉;侯咏的摄影更具有写实的风格,画面更有立体、厚重感;而赵飞的摄影更加平面、图案化,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而赵飞个人也更加注重布光。 


在《影》这部融入强烈中国画风格的电影中,张艺谋通过留白加留黑手法,在画面外构筑了一个相当完善的画外空间,给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观众用心体会能够感受到看不到的东西!


而中国画讲究意境,对于内心情绪的抒比后印象主义走得更远。


我们中国画里讲究留白,而西方美术没有留白一说,但他们的画,尤其是伦勃朗的的画,背景基本上都是黑的,这个被称为留黑。


而留白加留黑简单的讲就是要有明要有暗,虚实结合,很多暗的地方,要把重要的东西突出出来。不能一览无余,光线结构上,区别要非常大,留白很重要,安排了一些黑暗的地方,让观众用想象去丰富。



黑泽明在拍《影武者》的时候,大量使用了长镜头,以远景和全景为主,全片一百多分钟只有一个特写镜头。


张艺谋的这部《影》里,也大量使用全景和远景,但不同的是,影是因为构图的缘故,这部电影的构图基本上都是中式构图。中国画构图讲究远,有个特别最重要的理论是三远,就是平远、高远、深远。


而影这部电影的构图就是以深远为主,远就是远景,既然是远景,电影自然就大量了选用远景和全景镜头,充分的把留白和留黑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黑白相济的中国水墨画风味。


在这种电影里,当动作成为唯一的表意工具,观众又不能明确地对其进行翻译的时候,那么各种解读都成为可能!张艺谋故意不输送明确的信息,而是将思考与判断的空间完全摊派给观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观众观影的过程中就是在进行即兴创作。


张艺谋之前是学油画的,在最初的电影里能看到浓重的油画色彩。不过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了弘扬中国文化,从传统艺术作品中寻找创意,张艺谋看了大量的中国画,查阅了大量资料,还和很多画家进行了交流。等到奥运会结束的时候,张艺谋已经对中国画有了非常深的了解,《影》这部电影,也是张艺谋在中国画和电影对接上做的一次尝试。



其实上世纪30年代从郑君里、费穆开始,很多中国导演都在努力尝试用各种方式将电影与中国画进行对接,但这种对接始终不是很成功。因为中国画和电影的差别特别大,电影特别讲究光影,讲究透视;


中国画恰好就不讲究这些。中国画的理念和电影理念很难兼容在一起,尽管几代中国电影人都进行过尝试,但最终效果都不理想,中国画和电影始终难以完美融合,只能提取一些中国画的元素放在电影里。


胡金铨的镜头就充满中国画的意境,任意一个画面截下来,都是一张出彩的中国画。但这种风格电影节奏缓慢,在快节奏的今天根本不讨好。张纪中的《笑傲江湖》就是胡金铨风格,在意境营造上很见功夫,但有多少人嫌弃节奏慢?


中国画特别长,有横幅,有立幅。不可能一眼将所有的内容看完,只能慢慢从左看到右,从上看到下,看画的时候要走着看,这叫游观。《影》就是按照这种理念来处理的。


采用这种方式有很强的代入感,因为镜头是在模拟眼睛;但同时又有疏离感,因为你是在用看画的方式看世界。


导演这样做,是希望观众从电影开始就进入情境,但又不希望观众完全陷进去,希望他们能够保持冷静,希望观众随着电影的推慢慢进入电影,慢慢进入人物的内心。


日本人喜欢席地而坐,日本导演就发明了低机位;而张艺谋导演将中国画用在电影中,有了卷轴镜头和游观的拍法,这是一个牛逼创举。


这世界有很多国家和民族,每个都有自己文化和传统,电影都可以从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中吸取营养。所以,我一直不明白,自己明明有丰厚的文化传统,为什么都一股劲的学欧洲,学美国呢?



毕加索说过类似的话,当初张大千到巴黎拜访毕加索。在交谈中,毕加索就和张大千说,在欧美,我看不到艺术,在中国才有真正的艺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


而中国画有人生三重境界的说法,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电影的境界也是如此,第一重境界的导演注重技巧,追求外在的表现形式;第二重境界的导演,由外而内,开始强调个体的感受;而最高的境界是回归自然,这个境界就是电影里面看上去没有什么技巧,一看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什么都没有,又好像什么都有。


仔细想想,其实前两重境界是术,而第三重境界则属于道了。电影的最高境界就是道和术的关系。就像张三丰教张无忌,让他先忘掉套路,这就是由术到道的要求。


要知道电影讲究镜头语言,讲究场面调度。每个镜头的处理都是导演精心设计的,但是作为导演要学会隐藏这种设计感,让大家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生的,而不是导演刻意安排的。


真正优秀的导演他们所有的镜头都是精心安排的,但你却看不出丝毫人为的气息。比如在看电影《影》的时候就会觉得一切就应该是这样。



电影可能范围很广,题材可能千差万别,表现手法也可以不同,故事更是完全不同,但电影的精神内核是相同的。


一个导演不管他再怎么改变自己拍摄的电影的题材和和内容,在电影中贯彻始终的思想都是不变的。王家卫就说过,连续拍了五部戏下来后发现。自己一直在向大家说的,无非就是电影里所表现的一种拒绝,还有害怕被拒绝和被拒绝之后的一系列反应,在选择记忆还是逃避的反应。


王家卫的电影都在讲拒绝与被拒绝。伍迪艾伦讽刺了一辈子知识分子,希区柯克拍了一辈子焦虑与恐惧。黑泽明则一生都在讲义理和生存,张艺谋用了几十年在讲寻找和回归的主题。



而张艺谋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在电影史上,电影大师分为两种,一种开拓了电影语汇、延展了电影表现力,他们是技术性的大师,比如爱森斯坦之于蒙太奇、格里菲斯之于剪辑;另一种大师用电影表达出了深刻的哲思和深邃的思想,他们是思想性的大师,比如伯格曼之于怀疑、安东尼奥尼之于疏离。


张艺谋则一生都在讲寻找和回归。在他的这部电影里,把这两个主题用美学色彩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而电影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电影语言已经进入停滞期,各种技法各种技巧前人基本上都已经尝试过了,创新越来越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张艺谋还能够发掘出新东西来,用中国画融入电影的方式,告诉大家电影语言还没有走到尽头,还有各种可能,真的太了不起了,张艺谋是拓展电影语言的边界人!


普通人不知道拓展电影语言的意义,但是行业内的人看了张艺谋的新电影,纷纷为他的美学造诣倾倒。


在世界电影史上有三部特别重要的三部电影,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以及戈达尔的《筋疲力尽》,这三部电影是电影语言诞生、发展、成熟的标志性作品,任何一部世界电影史都不可能遗漏这三部作品。


    

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开创了古典剪辑,奠定了电影语言;《公民凯恩》是现代电影的奠基石,影响了此后的每一位导演;而戈达尔在《筋疲力尽》中创造了跳切,彻底埋葬了古典电影,真正让电影进行了现代。


在这部电影里,张艺谋对中国画和电影的融合,采取了运动镜头的处理,无愧于大师的名称。张艺谋不愧是中国在世界电影史上影响最大的导演,是中国电影的旗手和领头羊。



最后祝张艺谋导演一路向前,成功圆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