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纳比画派

 海天一线_ 2018-10-08

纳比派是1889年巴黎朱利安学院一群青年画家组成的艺术团体。朱利安学院的学生塞留西埃(Serusier)于1888年结识了高更,在其指导下创作了一张一改传统手法、追求平面感和强烈色彩的风景画。此画在他的朋友们中引起了轰动,大家认为一种新的艺术精神业已产生,决定组成新的艺术团体,取名“纳比”。


“纳比”(Nabis)-词来自希伯来语,意为“先知”。这群青年艺术家推崇高更等前辈大师的思想,接受了象征主义的理论,摒弃学院派遗风,力图挣脱模仿写实的束缚,努力探索一种重主观感受、追求纯绘画性的艺术。纳比派的成员不满印象派过分强调视觉的真实,提出艺术应当熔艺术家的思想、智慧和情感于一炉。


参加纳比派的主要画家有:丹尼斯(Denis)、朗松(Ranson)、伊伯尔(Iberls)、卢塞尔(Roussel)、维亚尔、勃纳尔等人。其中维亚尔和勃纳尔的成就较高。

 

 

 皮耶·勃纳尔 



皮耶·勃纳尔(Pierre·Bonnar·cl,1867-1947年)是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纳比派的著名画家,年轻时在巴黎学习艺术期间,深受高更和日本的浮世绘(←戳这里,回顾往期)的影响,又继承印象派丰富色彩与活泼的实践精神,进一步结合了印象主义的客观性和象征主义对文化记忆与情感的基本主张。

  

↑《逆光下的裸女》1907年


当轰轰烈烈的印象派大师们在绘画舞台上逐渐消失之后,他们的绘画作品及绘画风格都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领域内继续发挥着影响和作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艺术谱写了光辉的一页。纳比派正是受其直接影响的画派之一。其主要贡献在于综合性地探索和发展了前一辈大师的风格,其中有高更雷东塞尚,并特别倾注于高更的关于综合主义的理论及实践。

  

↑《景观与货运列车》1909年

藏于 俄罗斯圣彼得堡


由于出生于上流社会的生活环境,勃纳尔的教育及生活可谓一帆风顺。十多岁时,他便被送到有名的寄宿学校就读。他学习成绩优异,对绘画也很感兴趣,并短期在巴黎朱利昂美术学院进修。与塞尚及马蒂斯的父亲一样,勃纳尔的父亲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学习法律,并成为公职人员,因此,勃纳尔于1886年进入德罗伊法律学院就读,并于1888年通过律师考试。然而,他却在公职考试时名落孙山,这样,学习绘画的愿望便得以实现。

  

↑《米希亚》1908年


勃纳尔从事绘画手法独特,不是直接摹写生活的某一场景,而是根据记忆和草稿决定一幅画的先决题材。他画的人体融合了日本浮世绘的构成原素和德加风味的浴女图式。人体多在逆光的照射下,神采奕奕、青青焕发,画中的纱窗、衬布、镜子以及投影,或斑斓辉煌,或深黑出格,人体所呈现的黄土色调、冷紫色调在投影的反衬中愈见轮廓分明,分外神秘莫测。

 

  ↑《地球天堂》1920年

藏于 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艺术学院


勃纳尔的风景油画以色彩的奇特魅力而闻名。他对题材不讲究,早期曾受一些风格化版画、招贴画和插图影响,有舞台美术和传统牧歌式的构图模式痕迹,尔后他的风景中渐渐排除了这些人为的构成因素,开始以纯粹自对色彩的偏好为题,进行创作。

   

↑《屋顶的视图》1942年


勃纳尔画中的大部分设色用琐碎的笔触,在画布上反复涂抹,使人看似杂乱无章,没有一块纯净之色,正由于这种绚烂多月票的色彩效果,把色彩的对比度、音乐感、神秘性、发挥到了极致,使后来的彩画家们惊叹之已,仅能望其项背。

 

  

↑《诺曼底的夏天》1902年

  

↑《女孩在公园》1900年


  ↑《梳妆台》1908年

  

↑《在浴室》1907年


↑《脱下黑丝袜的女人》1900年


↑《房间里的女人》1925年


↑《浴盆里的裸女》1935年


↑《》1906年


- - - - - -


 爱德华·维亚尔 



爱德华·维亚尔(Edouard Vuillard ,1868 - 1940年)生于古依索,是法国画家和图形艺术家。作为内景主义画派领袖之一,画家维亚尔运用印象派技法来描绘亲戚朋友在室内、巴黎花园里和街道上的日常生活。在《艺术家的母亲和妹妹》、《花园聚餐》和《画家凯尔·泽维尔·罗塞尔和他的女儿》等作品中,维亚尔着力于小型的重复图案,将人物融合在背景之中。维亚尔也绘制大型装饰画板和屏风,设计舞台布景并发表了一系列平版画,如《室内景色》(1899年)。维亚尔在巴黎茱丽安学院求学期间结识了皮耶·勃纳尔保罗·塞律西埃莫里斯·丹尼斯,与他们组成称为“纳比派”的象征主义画派团体。

  ↑《花瓶》1903年


维亚尔15岁父亲过世,靠母亲扶育。维亚尔的母亲出身织绣设计家庭,在灯光下织绣彩色绢布的女工们工作的光景,让维亚尔感受深刻,因此他画下许多以织绣女人为主题的油画1886年维亚尔进入朱利安学院学习,与勃纳尔相识,第二年在塞律西埃与丹尼斯的劝说下加入纳比派集团,并在巴黎美术学院的杰罗姆画室作画。

  ↑《早餐》1895年


但后来维亚尔反对学院派艺术,发表造型单纯化与装饰性色面结合的作品,画面中对光线的游移描绘非常突出,技法出神入化,取材喜好身边妇女的家庭生活,描绘平静、平凡的爱情生活光景,被称为亲和主义(intimisme)的代表画家。


  ↑《比贝斯科公主》1920年


日内瓦联合国大厦陈列有维亚尔的巨幅装饰画,巴黎夏乐宫、香榭丽台剧院也收藏有维亚尔的代表性作品。维亚尔写过很多谈画的文章。他说:“艺术应该是精神的创造物,自然界只是一种机遇,艺术家应该从主观上重新安排它们。这种重新安排自然界,要从美的观念和装饰的观念出发。

  

↑《巴蒂格尔大道》1910年


  ↑《壁炉上的花》1932-1935年

 

 ↑《中国花瓶》1900-1901年


↑《室内》1902年


↑《维亚勒工作室的松果太太》1915年


↑《台奥多尔·杜蕾》1912年


↑《坐着的裸女》1903年


↑《自画像》1889年


- - - - -


 莫里斯·丹尼斯 



莫里斯·丹尼斯(Maurice Denis,1870-1943年)是二十世纪初期的法国画家、作家。莫里斯·丹尼斯是象征主义画家,也是纳比派的一员,他的理论是立体主义野兽派抽象主义的基石。

 

  ↑《穿蓝色衣服的女人》1899年


莫里斯·丹尼斯1870年生于格朗维尔,1943年逝于圣日尔曼昂莱。早在1890年,莫里斯·丹尼斯就写下了一句话:“记住,一幅画,在成为一匹战马,一个裸女或某个小故事之前,主要是一个布满着按一定秩序组合的颜色的平面。”那时的莫里斯·丹尼斯还不到二十岁,这表明他的思想很早就成熟了。

  ↑《树林》1893年


1888年,从布列塔尼归来的塞律西埃引导莫里斯·丹尼斯去研究高更的情况。并受到高更的影响,变得反对莫奈西斯莱的即兴之作,反对以细小的笔触使形变得散乱。他主张具有正统观点的艺术,要求有所选择和协调一致,使画家的意志比对大自然的观察更为重要。在受到高更的思想影响之前,莫里斯·丹尼斯曾用细小的笔触去寻找光的颤动,并根据修拉的原则研究色彩分解。

  

↑《Forentice Landscape, Viale dei Colli》1898年


不过,不论丹尼斯如何研究技术,为思想服务的趣味使他不可避免地在作品中探讨一些意义远比简单的风景画或静物画复杂的主题。为了在思想层面得到满足,丹尼斯将哲学和诗的素材引入绘画,而且他还始终是当代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著有《理论》、《新理论》。

   ↑《复活节早晨或复活节之谜》1891年


莫里斯·丹尼斯后来献身于宗教艺术。他与乔治·德瓦利埃尔是宗教艺术最初的和最有效的革新者。莫里斯·丹尼斯是最先明确指出艺术作品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到证明的画家之一。他认为表现的主题是次要之物。但由于在一幅宗教作品中,表现耶稣诞生或耶稣受难正是艺术创作的主要原由,所以莫里斯·丹尼斯在作画时仍然给于主题以先于一切的重视。

  

↑《年轻的托比回归》1918年


莫里斯·丹尼斯对旅行有着强烈兴趣。他曾在比利时、西班牙、德国、瑞士、阿尔及利亚、甚至美国和加拿大作过多次旅行。莫里斯·丹尼斯对希腊和巴勒斯坦尤其留有深刻印象,但使他受到决定性影响的地方却是意大利。在罗马,莫里斯·丹尼斯发现了古典的思想感情。在西耶纳,莫里斯·丹尼斯找到了颜色的和谐。在佛罗伦萨,莫里斯·丹尼斯醉心于素描的简练。在阿西西,莫里斯·丹尼斯钦佩风景画的纯正。这是因为他的艺术是从至高无上的精神和美的结合之中吸取营养的.。

  ↑《三重肖像》1892年


莫里斯·丹尼斯创作过大量的装饰壁画,它们主要是为教堂所作。他对静止的形和几乎一动不动的人物形象的兴趣恰好与他构思的作品相符。莫里斯·丹尼斯以宁静平和的素描、明亮的色彩组合、兰色和玫瑰色的柔美和谐,使人感到他这时的画具有罕见的肃穆,放射出奇光异彩。而对莫里斯·丹尼斯艺术的保留意见可能也就在于此:人们有时希望能在画中感受到更多的动乱,看到姿态不那么柔美的人类和不那么外露,不那么彻底的宁静。在丹尼斯的著作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与这种宁静相应的自我驾驭。丹尼斯带着他的不安和疑问,决心解决制约着自己的人生问题。

 

  ↑《Bacchus and Ariadne》1907年


↑《丘比特在飞行中受到了灵魂之美的冲击

  

↑《围绕着孩子与狗》1919年


  

↑《加略山的牧场


  

↑《舞者》1905年


  ↑《四月》1892年

  


  ↑《访问

  

↑《Procession de Fete Dieu》1904年


↑《黄猫》1915年


1908年


↑《梯子》1892年


↑《沙滩嬉戏


↑《在屋前与家人的自画像》1916年


↑《向塞尚致敬》1900年


↑《Regata at Perros》1892年


↑《莫里斯·丹尼斯的婚礼》1900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