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意飞扬雨倾城

 昵称52776266 2018-10-08
  诗意飞扬雨倾城   ——评雨倾城的文学作品      许荣波         雨倾城以散文诗而名,近年来风头甚劲,以横空出世的姿态广受注目。   对于倾城,我是未识其人,先识其文。她的文章见于《山东文学》、《星星》、《散文诗》、《散文诗世界》、《文学界》等报刊,文字晶莹通透,甚少矫饰,笔法轻盈,以纤细绚丽见长。一读之下,便再难释卷。每读完一篇,我总要闭上眼思索一会。于是,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么一个女子。   在我眼中,雨倾城是个古典式的多愁善感的女子。要不,怎么一山一水、一石一木都牵出许多情思来,并能勾起她无穷的遐想。如《风过疏篱》一文的开头,就非常富于诗意:“任西风掠过。一朵菊,卸下虚妄,开向秋天。秋丛绕舍,一脉清香藏身霜降,让连绵起伏的山峦,离佛最近,离宁静最近。”这篇文章写得相当散淡,着墨点非常诗意化,作者内心似乎被秋的情感所缠绕,以风过疏篱作主题,用菊花以及秋丛绕舍作为秋野的描述,将那种幽远宁静的意境在不长的篇幅里写出了来,使风的韵致,秋的意蕴得到了极力渲染。虽然文甚短小,也缺少枝蔓,但却放大了风的意味和秋的况味,并留几分空白,惹人怀恋,撩人情思。   文章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文笔的运用是否灵活。那些缺乏诗意或者缺乏感性的文字,会在岁月的淘洗下会日渐干瘪,抑或随时光的流逝而湮没无踪。只有纯乎自然的的东西,才被赋予长久的生命力。如《南湖,一场清欢的放逐》一文,写得诗意而又具意蕴。她将纯自然的写法融入了散文诗当中去,于是乎,文章骨子里的那份恬静几乎无处不在,臻于化境。这与她对文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是分不开的。她的文字不缺乏伤愁感怀的东西,不缺乏低首垂眉,然而更多的却是悠扬,催人奋进的东西,如同被阳光所照耀,通透、明亮。那种意境让你默想,让人体味到散文诗独有的神韵和魅力。
  她的《乡关何处》着重描述乡村的情感。当故乡的影子越来越模糊时,心底的记忆就越来越清晰,故乡总是令人怀想,从那细细的叙述中,我们仿佛走进了思念的河流,走进她的文字里。她的文字显然有个性,也张扬,亦复烙上对故乡感情的印记,加上笔墨淋漓,自然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充满性情的文字,无不包含着一种意态美,会在你的心灵上占据一席位置。不知是巧合还是着意,在她的文字里总有着这样的风骨,为她的文字贴上了识别标签。   雨倾城的散文诗,文采飞扬,占尽风情,充盈着诗一般的血脉。比如《谁是你诗经里的一个断句》中的文字,这类文字我非常喜欢。写这类文字,结构把握上很重要,有些地方需要浓墨重彩,一些地方又需轻描淡写才能使之成为极致。在这篇文章中,倾城在结构上把握得非常好,感情的抒发又极讲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雨倾城的作品极有古典的意味,将远古与现代诗意勾连得浑然一体,似天设地造一般,给人以质的美感。她文笔的绚丽、清雅已臻化境,有时虽然流露出浅浅的忧伤,却很少有颓废、消沉的语句。如《撒一缕月光,照亮消散的年华》一文。清微淡远,闲愁几许,字字句句弥漫开来的,是悱恻,是幽怨,还略带一种凄美。有道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她先是以仰望夜景入文,以月亮切入,敷以悱恻的文字,凄恻的文字是最能打动人的。我以为她会顺着月亮写下去。然而她又很快从月亮脱离开来,很轻巧地滑到音乐上去,或者将之揉碎了,有种“飞入花丛都不见”的意味,除了有些空落冷清的感觉之外,仿佛有古代的丝竹声在耳边响起,音乐缠绵。陡然间,她又转到了漆黑夜空那面高悬千古的明月上来,既回应了题目,又意蕴深藏,让人击节不已。这样的文字值得仔把玩、细品味。有时,我真不明白,她那么多绮思究竟从何而来?   且看她的《我是你枝上的一只鸣蝉》“蝉声起伏,总会带给我们至深至大的遥想,纵使我们的世界落木无边、风雪载途,也能荡涤心中积聚的尘埃,忽略人生中的冷漠凄凉,把喜怒哀乐功利贪欲轻轻放下,包容千里风霜,拥抱万里秋色,精神得以皈依,得以回乡。悠悠蝉鸣,声声入耳。知否,知否,我遥远的故乡?我是你枝上的一只鸣蝉,每逢夏至秋来,响一片久违的乡音。”   这一描述,就使文章显得很有深度。看得出,她写得很用心,在她笔下的蝉,有如一个感知的生命。蝉声入耳,恍如乡音。又如《树梢上的夏天》一文,把知了作为进入夏天的疆界。使知了与夏紧密相连,呈现出一种姿态,使之既显高雅,亦复随俗。   她的散文诗质地好,富意味,耐咀嚼,有着“一灯细煮愁如酒,化作红笺小字诗。”的典雅,又精巧得似是笺花小字,透出丝一般的质感,让人思绪遄飞。她的文字又极尽阴柔之美,雅而不晦,丽而不靡。字里行间所发见的是思想的光华,于是乎,给人一种超尘拔俗的感觉。这就是雨倾城的为文特色,不论是哪类作品,包括艺术品,如果没有特色失去了个性。我想,雨倾城与文字是心灵相通的,若非一脉相通,她的文字写起来又怎会这般洋洋洒洒,如行云流水一般?
  比如《微风轻轻拂过麦田》一文,这是雨倾城的倾心杰作,一篇颇见功力的作品,在她的几篇散文中,我尤为喜欢。单看题目,就喜欢得不得了,使我仿佛看到田野的麦浪极张扬地起伏。一读之下,果然是与众不同的一篇美文。   “五月,涂一身明媚的阳光,只安静地坐着。窗外,是干净湛蓝的天空,白云一大朵一大朵地飘着,草木葳蕤,闭上眼睛,似乎听到故乡的虫鸣,以及,微风,轻轻拂过麦田……”   倾城既是诗人,自然难脱诗心。于是,在她的笔端,诗意成了她为文审美的价值取向。即便是她的散文,她也能捕捉了诗的灵魂。使这篇文章轻盈脱俗,澄澈如许,可谓至纯至真,有如出水芙蓉一样,一尘不染。这些文字,情动于中,正悄悄地搔到我的心尖上,有如奔放着的暖流,在心间流淌。刻意而为总着痕迹,而那些行云流水的文字是从笔端流敞出来,纯乎自然,出于本真,所以才会这样妙理俱存,让人有了回味。有道是美酒易醉,孰料美文也易醉人。读倾城的文字,有如煮一壶好酒,浅斟低酌。的确,一篇好文,堪比一盏美酒,那醉人的芬芳自会从字里行间散发出来,让人沉浸其中,那种陶然无我的状态真的很使人着迷。   看来,倾城对写作是执着的,所以每字都认真雕琢,细细打磨。看过《文字,生命的坚持》和《纸上的行旅》这两篇文字,里面都都寄托着她对文字的执着追求,很有书卷味。我本以为这类文字大多是抒情感怀,难脱诉说写作艰辛的窠臼。但细读之下,我才发觉文章远比想象中要好,使我更为惊异。那些近乎对于生命的悟性,却是朗朗上声,诵读其文,仿佛无数琴弦被拨动,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十年踪迹十年心》则更多地对人生的思考。“对自己的期许,越来越简单。开始安于柴米油盐酱醋茶,每天重复着上班、下班、洗衣、做饭。若是早上醒来,一抹阳光就恰好就落在了枕边,或者夜深人静的时刻,能有一段安静的时光闲闲而坐,便觉似乎已然身在天堂。曾经的困惑、迷茫、痛苦、执念,甚至惊心动魄的痴缠,在这十年的光影中,渐渐云淡风轻,永永远远地消散在了记忆之河。”这些文字,写出了生活真味,更接近我们的现实。这样的文字是鲜活的。那似有似无,仿佛不经意,却参透了世事的写法,和以往有了许多不同。我不知道她的经历,但可以看出,她的笔下那淡淡的忧伤,或幽幽的叹喟,这可能更接近于她的内心。一个古典式的女子,不免闲愁万种,于是,有多少才情,就有多少落寞惆怅。
  随着她写作的日渐成熟,她的文字便格外轻盈,显得诗意而张扬。她的每一组文字都如雕如琢,如琢如磨。每一次读她的文字,总有一份异样的惊喜。的确,作者笔下的种种描述,虽然并非就是生活的全部,但无疑是她人生中或多或少的历程。她从古典文学中吸取灵性,再揉合现代的写作手法,去作多样的尝试,她更注重于事物本质的描写,甚至可以把一点一滴的物象放大,并赋予它与众不同的意义。如此一来,文章也就更具观赏性,有了生命,有了灵魂。鲁迅先生说过:“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我想,雨倾城的第一声啼哭肯定是一首诗,要不,在她的笔下又怎会这样诗意洋溢,恣意飞扬呢?   倾城喜雨,自谓:“听雨是一种心情,听雨是一种境界”。可见她对雨情有独钟。有关雨的描写,在她的散文诗作里,也占有极重的比例。我一直不解,何以女子皆喜雨而不喜山。居山而性自醇,不过,雨的阴柔却又孕育出别样的情致。听雨其实也是心灵的自滤过程。不论是静听松风细听雨,不管是闲看重山远看云,亦是美事一桩,各人有各人的喜好罢了,是难求一致的,但却是殊途同归。对此,我没有细究。但雨水轻轻敲打玻璃窗时,那美妙的声音的确像一组乐曲,心底不期然地浮泛出些许诗意。寻本溯源,雨颂城是这样说的:“一部诗歌史,可以说是一部听雨史。不懂得‘雨’之美,便与中国诗无缘了。贺铸《半死桐》‘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韦庄《菩萨蛮》‘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   碧水清心,不论是水还是雨,都是一种心态。难怪,就这么一个如水般清澈的女子,在她笔底流泻出来的篇章,居然是那么优美的诗行。我想,雨可适时而至,而她的胸襟却永驻着春天。   雨倾城,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星星》、《散文诗》、《散文诗世界》、《文学界》、《散文诗名家》、《散文世界》、《辽河》、《岁月》、《参花》、《燕赵诗刊》、《新诗》等报刊。《核桃源》副主编。《鄱阳湖文学》编辑。《月亮诗刊》编辑。等数十家报刊。 发表于《悦读》2014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