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封火墙”

 名字呢名字呢 2018-10-08

说“封火墙”

朱有伟

    扬州的封火墙
    封火墙(或风火墙),在扬州老街巷里比比皆是,通常指民居山墙超出屋面叠起有致的墙垛。封火墙具有防火防盗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弥补山墙硬山式山尖之单调,增加建筑空间外型的美感。在扬州历史上,封火墙的确起到了阻止火灾的作用。不过与徽州封火墙多马头造型不同,扬州的封火墙造型状如屏风,故又称“屏风墙”,根据屏风垛墙定档多少,称五山屏风、三山屏风和独立屏风。扬州的屏风墙起源于徽州的马头墙。盖因明清时期,在扬经商的徽州籍盐商众多,他们在办置宅院,建造花园时,将很多家乡的建筑风俗融入其中,并引领了当时的建筑风尚。所以,扬派建筑与徽派建筑多有相似之处。

说“封火墙”
扬州东关街,商铺上的屏风墙

说“封火墙”

扬州老城区,民居屏风墙

说“封火墙”
屏风墙近景
说“封火墙”
扬州东关街,长乐客栈花园
说“封火墙”
扬州文昌路,现代建筑上的封火墙

说“封火墙”
扬州吴道台宅第
说“封火墙”


说“封火墙”

说“封火墙”
吴道台宅第的浙派马头墙

    封火墙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建筑主要是砖木结构,虽然住着很舒服,但并不耐久,一般百十来年就要大修一次。这些建筑中的木质结构很多,易引发火灾,而且在火灾发生后蔓延迅速,因此古代人对建筑防火非常重
视。据研究证实,早在汉朝,防火墙就已经出现,但那时的防火墙不是筑在屋面之上,而是就地筑起的。只有在皇宫、官仓等重要地点,才建有这种以墙分隔、阻止火势的“防火墙”。将防火墙用于民居,始于明朝弘治年间的徽州知府何歆。

    何歆[xīn],广东惠州人,生于明朝天顺五年(1461),弘治六年(1493)考中进士,次年步入仕途,弘治十六年(1503)出任徽州知府。徽州府自古山多地少,地狭人稠,山民居住的房屋,一家挨一家,方寸之地,往往聚集着数十家,甚至上百户。一旦发生火灾,殃及百十家,甚至上千户。到了秋冬干燥季节,火灾常令徽州百姓苦不堪言,历代地方官也深为其扰,难有解决之道。何歆到任后,针对火灾问题,潜心调研。为什么徽州的火灾,一烧就没完没了?这是何歆最大的困惑。经过实地考察火灾现场,他发现,相连着建在一起的房屋,一律烧得精光,凡是有墙壁相隔的,则可幸免。原来墙壁可以起到阻隔火势的作用,何歆恍然大悟。不久何歆召集官员和百姓,指出:“吾观燔空之势,未有能越墙为患者。降灾在天,防患在人。治墙,其上策也。”并提出治理徽州火灾的上策,在于建造封火墙。

    何歆以徽州府政令规定:“五家为伍,甓以高垣,庶无患乎。”又令:“五家为伍。其当伍者,缩地尺有六寸为墙基;不地者,朋货财以市砖石,给力役,违者罪之。”甓,就是砖。意思是,每五户居民为一个单元,用砖石砌成高墙。每到第五户居民家,必须将自家的墙基向内缩6寸,让出“公用”的1.2尺,在这个1.2尺宽的“公共地基”上砌墙,一直砌上去,高出屋面,即成为封火墙;五家之间的那几户,虽然不必“让出”地基,但必须出资买砖石,或者出劳力。违反规定的,抓起来治罪。据文献记载,强制性推广封火墙建设仅一个月,徽州城乡就筑起了数千道封火墙。虽然这条政令受到部分百姓的阻扰,“民虽奉令,犹或忪地争伍不定。”但何歆不为所动。后来证实封火墙确实有效,“灾不越五家而止。”“此后六七十年无火灾,灾辙易灭。墙,岿然不动。”从此,封火墙作为一种新型的防火分隔设施出现在明清民居建筑当中,并由徽州地区向外地推广,江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等地都相继出现了这种防火墙。后来,人们开始将“五家为伍”逐渐改为一户一建,封火墙的“面貌”,也由原先简单的“一堵墙”,变成带有装饰性的雀尾造型、马头造型、屏风造型等等。在徽州,府城乡间的封火墙更多地呈现“马头造型”,所以民间俗称其为“马头墙”

说“封火墙”
徽派马头墙
说“封火墙”
安徽黟县宏村

    马头墙的寓意

    徽州山多地少,地狭人稠。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岁便要背井离乡,跟随长辈外出谋生,马头墙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现在看到这种错落有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也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的享受,人们常常会为徽派建筑设计师们那种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

说“封火墙”

 安徽黟县西递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并用来概括明清徽派建筑风格。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说“封火墙”
  马头墙的构造为,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新安晚报》,副刊-历史,2011年3月28日

           【明】计成,《园冶》,重庆出版社,2009.7
            德政碑——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安徽,黄山市,新安碑园)
            互动百科网站——马头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