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木质建筑的防火措施:看我们徽州老祖宗的防火智慧!

 江东汪郎 2020-04-15

木质建筑是人类建筑美学的另一种表达,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这类建筑的最大弱点是容易被祝融吞噬,尤其是那些经历了千年而不朽的木制古建筑,一旦遭遇祝融之怒,损失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对人类文明也是一种巨大伤害。

如去年发生在巴黎圣母院的火灾,导致其标志性的木质塔尖被烧毁,美丽的玫瑰花窗化为灰烬,让很多人为之惋惜!

而我国存世的很多木质古建筑,也惨遭祝融的吞噬之苦,如大理拱辰楼,正定古城、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等,这些古建筑即使修复成功也失去了时代感,非常可惜。

火灾前的大理拱辰楼雄姿

在徽州(分属今黄山市【除去不含汤口镇在内的黄山区,除去黟县北部三乡美溪、宏潭、柯村】、绩溪、婺源),因为民居建筑大多采取的是砖木构造(以砖石为墙,木头为架,内部构造包括屋内墙板都是木质),所以防火始终是徽州建筑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在这一方面,徽州先人们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砖木结构的徽州古民居能够保存至今,离不开徽州先人的防火意识和防火措施。从存世的古村落、古民居中就可以发现,徽州村落在选址上,徽州民居在功能结构上都完美地呈现出科学防火、治火的思想,这种思想到了今天依然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建筑学上的奇迹。

徽州先人的防火智慧主要体现在两点上,即超前的防火意识决定了必须因地制宜的创造出自然环境下的防火措施,高超的防火技术使得在建筑房屋时就要做好万无一失的防火体系,两两结合,打造出了徽州地区特有的建筑防火美学。

徽州

一、超前的防火意识决定了徽州村落在布局和规划上就必须做好防火的基础设施。

徽州地处江南山区,山高林密,自古就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说法,在地狭人多,族群集居的情况下,客观存在着房屋一处着火,势必会造成“火烧连营”的事实。这也使得徽州先人们具有了超前的防火意识,即在村落建成后,一旦发生火灾后如何快速断绝火势蔓延,并及时汲水灭火。

故而,徽州先人们在村落选址时考虑的首要条件是水。

即村庄必须临水而建,依山傍水,建造在自然水源充足之地;有了水源之后,再合理地规划和建设村落的水系工程,因地制宜地通过水坝、沟渠等手段引河水入村,形成特有的村落水系循环系统。

徽州古村落中的水坝

水可以说是徽州村落的灵魂,而无水不成村也是徽州先民们的共识。在徽州,几乎村村都有人工水系,水在村落中得到了最大化的应用。

以徽州宏村为例。

宏村水系可谓一绝,为了防火,宏村的先人们在充分考证了北高南低的地势落差后,通过筑坝引水的方式,利用主坝引自然界的河水入村,又筑支坝导水进入各家的庭堂后院,同时主坝引水注入村中宗祠前的月塘后,再经水坝绕屋穿户后流向村外的南湖,最后进入祈墅河,形成了一条九曲十八弯的人工水系。

这项水系工程的修建成功,为火患爆发后能够及时汲水灭火节省了时间,平日里还解决了村民的吃水、用水等问题,真正的一举两得。

宏村水系

家家通水还不够,这只是有了灭火的手段,还必须考虑如何断绝火势的蔓延。

这一点上,徽州先人又一次发挥的智慧,利用街巷、水坝等把整个村落划分为大小不等的区域,建成了大街小巷的空间布局。

以徽州呈坎为例。

呈坎面积仅0.5平方公里,却建成了“三街九十九巷”的格局,三条主街呈南北走向,九十九条小巷呈东西走向,和主街交错穿行,街巷两侧民宅鳞次栉比、纵横相接,整个村庄宛如迷宫,却对防火分隔和满足防火间距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利用街巷把村落错开布局的规划,是徽州地区一姓一村的宗族聚居的一大特色。结合门前水坝引水穿村的设计,徽州先人们在“筑渠开坝,引水入村,丁户沿渠立栋”的理念下,就已经为族群的繁衍生存做好了防火的基础准备。

徽州呈坎的村中小巷

二、高超的防火技术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防火体系设施,诞生了徽州特有的建筑美学。

如果说村落的规划为防火打下了基础,那么在具体的建筑物构造上,徽州先人们的防火技术和智慧再一次得到了完美体现,成为了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封火墙

封火墙即马头墙,在古时,它的作用是防火的,有“五岳朝天”的说法。

徽州民居的外墙均是砖墙到顶,不仅要高过屋顶,还要在其顶部两面铺瓦,然后再立一层瓦,这样的墙体设在木屋架两侧面称山墙,它通过和前后檐的屏封墙(封檐墙),天井两侧的塞口墙互相连接,将木制梁架封闭起来,使其无法外露,从而起到防火分隔的作用,成为房屋的第一道防火措施,而这也是一项重要的建筑防火技术。

当然为了美观,徽州先人们把外墙做成高低起伏、跌宕有序,形成五叠式的类似马头状,称为“马头墙”,也使其成为徽州建筑的一大显著特征。

马头墙

2、火巷

火巷是徽州先民们在大宅院内在以多单元纵横组合布局中,在两个单元之间设置的一条深且窄的小巷。

它与村落中的街巷不同,这是宅内的通道,也是防火分区的界定线,两边的封火墙高出屋面,主要作用在于划分大宅院内部的防火分区,使每一个单元形成一个独立的防火区,一旦宅内发生火灾,利用封火墙将火限制在起火的区域内,有利于人员的及时疏散,以及降低火灾带来的损失。

同时,火巷也是大宅子内各院出入的便道,但为了防止失火时相互窜火蔓延,各院通往火巷的边门相向错位开设,成为大宅子内的第二道防火措施。

徽州古民居宅内火巷示意图

3、防火门窗

为了隔绝火势蔓延,徽州先人们在门窗的构造上也下了一番功夫,充分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智慧。

①防火门:徽州住宅的正门建有门楼和门罩,门框以砖石构造,门头的过梁是一根木料,门扇采用的也是木料。作为住宅防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徽州先人们为了断绝一旦火灾爆发,因门梁或门扇沾染火星后被烧毁倒塌,而影响了救援工作,故而或在梁木上贴水磨砖,或用铁皮包裹门扇,并都用铁钉进行固定,提高了门梁或门扇的耐火能力。

当然,后门、侧门、过道门等做法基本和正门相同,利用阻燃物断绝火势的蔓延。

②防火窗:徽州古民居的外墙开窗都开在二层楼以上,而且窗口很小,窗框采取砖石做成,框内开凹槽,窗扇采用两块水磨大方砖推拉开闭;也有稍大的窗扇用的是木质,但和门扇一样,或贴水磨砖,或包裹铁皮,将易燃的木构严密地包裹起来。这样的窗子一旦关闭时可以有效地将外火隔绝墙外,而内火也无法成势。

这样的门窗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封火墙阻火功能的完整性、彻底性,是徽州先人们在建筑住宅时的第三道防火措施。

防火门

4、天井

天井是徽州建筑的一道独创的防火功能。

因为徽州古民居外墙不开窗的缘故(开在二层以上的小窗本身也是为了阻火),一幢住宅大都以天井为中心,四面高墙围护,形似一个外闭内空的“桶状”,并以此作为一户居宅的基本单元,并以这一基本单元划为一个防火区。

对于大户的人家,宅院还会沿着纵深方向建有多处内宅,为了防止火灾蔓延,各内宅之间结合火巷,在相连的天井两边采用塞口墙,从而把内宅再划分成若干个防火分区。

这样,即使一处内宅失火,也不会殃及全宅。

徽州古民居中的天井

当然,天井另一个作用就是一旦其所在的内宅发生火灾时,其所处的空间就会如同一个大烟囱,从而产生能够将火焰迅速外排的抽吸功能,以防止火势在住宅内肆掠蔓延,从而为抢救灾情争取了时间。

天井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消防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徽州地区有“四水归堂”之说。

徽州住宅的天井之下都会放置一口大水缸,称为“太平缸”,或建一处大水池,称为“太平池”,目的就是用来承接雨天时,沿天井屋面留下的雨水,储蓄后不仅可以用于日常生活,关键时刻可以用来消防灭火。

天井,也是徽州先人们创造的第四道防火措施!

徽州宏村承志堂天井下的太平缸

  三、

当然,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的防火措施还有很多,都是徽州先人们在不断的实践和摸索过程中,在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后总结出来的经验。在明清社会的技术条件下,这些措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而正是这些有效的村落水系规划,宅院防火体系建设,才使得徽州古民居能够完好的保存下来,我们才有机会去体会祖先的匠心独运,去感受他们的智慧力量,才有今天“明圳粼粼门前过,暗渠潺潺堂下流”的人文景观。

古徽州文化的博大与精深,是徽州先民们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遗产,这既是他们的荣耀,也是我们的骄傲!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