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

 木香草堂 2018-10-08
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宋承昊

    家长如何为孩子花钱和孩子如何花钱这样的话题。随着我们家庭生活的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自如,孩子手上的钱也越来越多起来,孩子应该如何对待这些钱?孩子对钱的态度应该是怎样?在过去我们没有面对这些问题,但是现在更多的妈妈开始感觉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前几天有个妈妈对我说现在给孩子钱或者给孩子花钱都是很大的麻烦,给多了不知道怎么花,而且大手大脚,给少了他觉得父母和抠门,给与不给,给多给少似乎都是个麻烦。

    有个初中生的母亲跟我讲,现在初中是实行卡式消费,拿着卡孩子就更加的没谱了,不管是10块、20块,35,无非就是拿卡一刷,嘀一声,孩子觉得很潇洒,但是到了月底再来算账的时候,家长觉得很惊讶,那么在我们跟孩子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我们也会发现有时候带着孩子出去做一些训练,三天的时间孩子能把200元花完,他怎么花的这个钱?买零食也花不了这么多,真正了解的时候才发现这200块钱基本上都拿去做人情了,自己花不了没关系,买很多的饮料、小吃送给别的同学,以这样的方式来交朋友,钱和生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对孩子来说是没有概念的,所以我想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尝试着想一想如何给孩子进行理财方面的教育。

    也许我们会觉得理财这个概念与中小学生相隔很远,这一点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在这种时代理财教育其实是一种生存教育。

    一、理财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生存教育

    难道不是吗?实际上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生活当中怎么挣钱,挣多少钱,怎么花钱,对他们来说实际上是他们生存内容,我们教育学会的老先生说:现在的教育当中应该增加孩子们的财商教育和创意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从小不知道怎么挣钱也不知道怎么花钱,在未来的竞争当中会被淘汰的,在这里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本人是二战时期以色列犹太人在中国的后裔,后来因为生存的关系回到了以色列。刚刚回到以色列的时候,每天只能靠炸春卷、卖春卷,每天大概挣10元,后来慢慢生活好转了之后,就从中国把自己三个孩子接到以色列,那时候最大的孩子也才不过读小学五年级,这个母亲是一个非常合格中国式的母亲,孩子们到了以色列,她依然是奉行着“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样一个信条,每天孩子们去上学,上完学回到妈妈这个春卷摊上,妈妈在这个春卷摊上给他们下面条,煮吃的,做完了之后,孩子们吃饱了再回去写作业。后来以色列的邻居就过来训斥这个孩子,说:“你们已经是大孩子了,你们应该分担妈妈的生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子赖在妈妈的身上。”也对妈妈说:“你不要以一种落后的生活方式带到以色列来,这样子你是在以色列生活不下去的。”

    妈妈呢很善良,对孩子说:“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愿意照顾你们。”但是对孩子来说,他的接受能力比较快,他对妈妈说:“妈妈,我觉得他说得对,以后我应该来帮助你,就让我来照顾弟弟妹妹。”从此三个孩子就一起来帮着妈妈支撑家庭,妈妈每天为孩子们做好了春卷,让孩子拿着春卷到学校去卖,刚开始三个孩子的方式很不一样,春卷每个妈妈是给孩子3毛钱的方式批发,孩子拿着这个3毛钱的春卷到了学校之后,老三以每一个5毛钱的价格卖出去,每一个挣2毛钱,每个孩子有20个春卷,所以刚开始老三能够挣4块钱。老二拿着这春卷直接批发给了学校食堂,但是每一个只挣1毛钱,但是食堂跟老二讲:“你以后可以每天给食堂送100个春卷。”到了老大就不一样了,老大在学校里面搞了一个“带你走进中国”这样一个演讲,讲座的噱头就是每个人可以品尝美味的中国春卷,老大把每一个春卷精心分割成10份,20个春卷让他接待了200个听众,每个听众1毛钱的入场费,所以老大一开始就挣到了20块钱。

    三个孩子在学校卖春卷这件事情实际上体现出三个孩子的不同生存方式,不同的生存智慧,从此在这样的一个以色列的中国家庭当中,开始实行了有偿生活制。吃一顿饭每个人要给5毛钱,洗一次衣服每个人要给3毛钱,慢慢的孩子们也习惯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后来整个家庭的生活条件好了之后,就跟孩子们一起合伙开了一个中国餐厅,老大占40%的股份,老二占30%,老三占20%,这个餐厅在以色列开得红红火火,这个妈妈也受到了当时总理拉登的接见,成了以色列的一个名人,以色列的钻石公司甚至邀请这个妈妈作为中国的首席代表,因此妈妈带着孩子们回到了中国,刚刚回到中国就出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孩子们在回中国前在以色列采购了大批的物品,民族商品甚至包括子弹壳,到了上海进了学校之后就在学校里面大肆的销售,这些他们从以色列带来的商品,立刻引来了另一引发点,那就是学校的不满,找来妈妈:“你这个孩子,你们家也不属于家庭条件有多差,你的孩子怎么在学校里面做交易呢?”这个以色列的中国母亲说:“我觉得这样是很应该的,因为现在我已经不负担他们的学习费用了。”老师听了觉得非常惊讶,这样一个看起来很有钱的一个家庭,怎么可能已经不负担孩子们的费用呢?甚至要求孩子们通过自己挣钱来承担自己学习的费用,但是在这三个孩子看来,在这个妈妈看来:人生就应该如此!

    当然,由此你可以看到以色列犹太人他们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在教育着孩子。

    犹太人认为,:挣钱应从孩子开始。

    以色列人甚至有这样一个风俗,在孩子出生的时候,要在耳边发出金钱撞击的声音,但是在我们国内,一方面我们希望孩子能够自己生存,自己挣钱,不要老依赖父母,另一方面我们又觉得这个孩子太早陷于这个对金钱的追求是否会极大的影响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一直都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从小我们不注重培养财商,到了大了孩子开始成为一个啃老族了,天天依赖父母,不知道怎样才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到了那个时候,父母又后悔不已,所以在这件事情上面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看待它?我想通过这个以色列的母亲她的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三点的启示:

    第一:孩子拥有养活自己的能力。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他已经可以帮助父母挣钱,甚至可以帮助爸爸妈妈带弟弟妹妹,并不是说光这么一个孩子拥有这个能力,所有的孩子都拥有这样的能力,只是我们没有给他们机会。

    第二:家长应该知道,赚钱其实是一种生存的心态。其实完全不用讳言,我们应该把如何提高孩子挣钱的能力和孩子理财的能力看做是如何提高孩子生存能力最基本的出发点。如果说既想让孩子未来能够发达起来,能够生活得更好,另一方面又不愿意从小在孩子面前谈钱,我倒觉得这似乎成了一种叶公好龙。

    第三:家长应该从小给孩子一些赚钱的机会,另外应该给孩子建立起靠自己不靠父母的行为习惯。应该尽早地把孩子培养成父母生活的合作者,而不是长期的吊在父母身边的这样一个人,他应该是家庭生活的参与者,应该是父母人生的合作者,我们应该给孩子培养这样一个基本的生存理念。

    基于这一点很多家长都提到:“不是不想让孩子挣钱,也不是不想让孩子有钱然后去消费,最重要的一点是孩子他对消费,对花钱这件事有着一些最基本的缺失。什么样的缺失?

    第一: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于价值判断的缺失:1元、2元、50元、100元,它到底对等于多少?这个价值本身用什么来衡量?50元到底应该买到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在这个理念上面,在这个想法上面孩子是缺乏的。你可以发现有的孩子在外生活的时候甚至为了买一根火腿肠付出50元的代价,有的孩子说:“这根火腿肠我要50元。”馋极了,就直接给了50元。对孩子来说他会觉得那根火腿肠让他得到了需求的满足比那张纸更重要,当孩子对钞票的价值本身缺少一个认识的时候是很可怕的!如果孩子手中拿的不是红红绿绿的钞票而是卡,那问题就更麻烦了,所以孩子们对价值判断的缺失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第二:积累认识的缺失。我今天有了1元,明天有了2元,我是应该慢慢的逐步的把它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再去消费,还是有1元就花1元, 2元就花2元?在生活当中,大部分孩子就是今天有钱今天花…… 越是在财富的积累这件事情上面,意识比较欠缺的孩子越有可能在他成人之后成为一个地地道道啃老族,所以父母管了小学管中学,管了中学管大学,管完大学管工作,管完工作还管结婚,结婚完了还要接着管,管孙子!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既然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两个缺失,有着这样的两个弱点,那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我想首先是从“怎么给钱”出发,给钱这件事情本身就是有学问的。

    二、如何给孩子零花钱

    有的妈妈说:“要让孩子知道钱是身外之物,花完再挣,不要做金钱的努力。”有的妈妈说:“我们挣钱不容易,我宁愿他吃下去,也不愿意他拿出去大手大脚的乱花。”这是两种不一样的想法,这件事情到底怎样做才是对的?

    爱是无条件的,但是给钱是有条件的,给钱并不直接等同于爱。

我想我们从小就应该让孩子知道:钱永远是自己挣的花起来最自由、最轻松,如果是父母给的就一定会有一定的规范和规则,不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就是提款机,这句话我们经常会听到爸爸说:“没钱了找我,只要不缺钱了绝对不会找我。”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缺钱了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越往后期发展甚至只是给父母留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请你把钱给我放在什么地方,我去取。”完全没有跟父母交流,但是依然处于对父母依赖和索取的状态,我们怎么会让孩子对父母有这样的一种认识?

孩子向父母要钱的时候,父母应该打出这样的一系列组合拳:

    第一:零花钱按周付。不要一次给很多,特别是高中和大学,一次性的给了孩子一笔钱,父母希望他好好的花,有理财观念。要知道理财观念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你说完就有的,是需要你对孩子进行培养的。按周付会有一个好处,会让孩子觉得我这段时间花费是有限的,那么我要节约、减少消费还是储蓄都好,他就会开始思量,因为这是有限的。如果无限,一开学就拿到了整个学期的消费,对他来说觉得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不要因为我们的过失而助长了孩子随意花钱的行为!

    第二:零花钱有定数。很明确的让孩子知道这一周有多少钱,如果这一周出现了超支和透支,是绝对不会给你追加。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对话,孩子说:“妈,我钱花完了,再给我点钱。”妈妈说:“前段时间不会给过你了吗?”孩子说:“你给我的那一点根本就不够用,你再给我一点,再给一点,再给一点。”一来二去,妈妈说:“行了,行了,争不过你。”掏钱给孩子,说:“省着点花。”这样的对话是让人遗憾和无奈的,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总是让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成为被动方,在孩子面前让孩子占据主动,让自己成为被动。我们应该知道在家庭教育当中,任何一个成为被动的角色都不可能充当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所以零花钱有定数,限制好孩子花钱的那个数额,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在这件事情上是有原则的、是有标准的。有的父母会说我平时没有太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所以我们就尽可能的用给钱的方式、买东西的方式满足孩子的要求,满足孩子的愿望,拉近父子、母子的关系。越是用这样的方式,在教育上就错得越远。

    既然有定数,那就牵涉到怎么定?

    应该在定下来这个零花钱的数量之前跟孩子进行一个谈判,要跟他有一个约定:这一年之内每一周的零花钱是多少?这一年都谈好,如果你希望有所改变,那是下一年的事情,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心存侥幸。当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给过钱之后,孩子又跑去跟爷爷奶奶要,跑去跟其他亲戚要。既然已经说了零花钱有定数,那么在教育管理当中也得有定数,必须跟家庭所有的教育参与者达成共识,如果连基本的一致都做不到,还只能像其他家长一样地摇摇头说:“不行啊!”如果只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连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出发点都做不到,还别说财商教育。

    第三:大开销 一次定。

    什么是大开销?

    上百、上千,学习必需品,大的玩具,大的文具,甚至是服装、鞋帽等大的消费,最好跟孩子一次谈好:这学期你大概需要哪些大的开销?服装上面、文具上面,一次谈好之后,中间不再追加。避免让孩子觉得想要什么,无非就是去跟父母缠一缠,绕一绕,自己就一定能够得到,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某些愿望不可能被实现的,自己某些想法根本不可能被满足的,那么的欲望,他的需求就是无止尽的。一个不能够自我控制愿望的孩子,且不说会给家庭会带来很大的拖累,他对整个社会来说在未来也会形成一些不安定的因素。所以大的开销在一次性谈定,现在孩子全部都是穿校服,那就比穿鞋,到了冬天就比帽子和手套。这个鞋买得越来越贵,父母穿的鞋都没有那么贵。父母要跟孩子谈好,衣服、鞋子是在大概多少的费用之内,样式和品牌你可以挑,但是价格有一个大体的限制,那孩子就会自己去考虑,否则孩子就会觉得我只需要去找,去想那个我最喜欢的,他不会去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什么是父母一定不会同意的。这些都是要提前谈好的大开销!

    第四:不拿成绩做交易。 

    在给钱这件事情上面,有很多父母习惯这样去做,这次考好了,考一个双百分我就给你200元,你可以去买你想要的东西,经常会听到父母有这样的举动。甚至有的父母觉得这个方法很管用,孩子会为了得到那个钱而去拼命的努力学习,首先我们会说孩子是为了这个钱而去努力,而不是为了你父母要求,不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成就而努力,这件事情本身就很悲哀。其次,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自身的角色就是一个学生,很多孩子意识不到一个学生的角色意味着什么?

    很多孩子觉得我学习就是为了爸爸妈妈,如果拿成绩做交易,只会助长孩子对这件事情的认识,他只会觉得我学习就是为了获得父母的某种奖赏,非常不利于建立起孩子、学生的这种角色感。完全可以跟孩子说:“在学习这件事情上你是学生,在工作这件事情上妈妈是职员,妈妈所有的职能就是扮演好职员这个角色,妈妈去努力做好这份工作,在你面前我是妈妈,付出所有的努力去做好这个妈妈,你作为学生,你最应该做的就是学习,你付出所有的时间去学习,我付出所有的时间来照顾你,当一个好妈妈,这就是我们的分工。如果你可以不认真的去学习,那么对于妈妈来说,我也可以不认真的照顾你。”用这种方式对孩子进行角色的提醒,千万不要拿钱作为学习成绩的交易。

    第五:临时要求不满足。

    很多孩子对付父母他有一整套,他很清楚用什么样的办法来对付爸爸妈妈,来蒙蔽爸爸妈妈,甚至是哄骗爸爸妈妈,甚至是哄骗爸爸妈妈,没办法,因为一整天孩子有很多的时间去想怎么搞定父母,对付父母。对于父母来说他能够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能够考虑孩子问题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所以说当孩子采取某些手段,临时性地提出一些金钱上的要求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原则,守住自己的阵地,不要这样的一个博弈当中,就像下棋一样,孩子往前走一步,父母就退一步,不要在这样的博弈当中让自己陷入被动,所以说临时的要求能不满足就不满足。孩子提出来的临时性要求一定要提前跟爸爸妈妈进行商量。

    第六:不要给小孩子花大钱。孩子在学校谈论家庭、谈论自己的父母、谈论生活、谈论花的用的,就是他们生活当中很重要的内容,很主要的内容,幼儿园的孩子就已经会进行相互的比较,一个孩子希望在别人面前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在家庭这件事情上他也希望去追求一种成就感,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怎么去评价自己的爸爸妈妈,怎么去评价爸爸妈妈的价值?这是家庭给予他的。

    很多家长总是在孩子面前沾沾自喜,标榜自己 :你爸爸在外面能够挣大钱,所以你爸爸是多么的强!你妈妈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你妈妈有多么的强!这些是我们教给孩子的,我们应该尽量的避免让孩子感觉到因为父母能够为自己花大钱,所以自己很荣耀。       

    开学的时候家长给孩子买名牌的服装、书包、文具,一个文具盒要价100多元,因为是某某名牌,对于一个小孩来说,第一没有必要,第二你所附加的东西,用品、穿着打扮方面你所附加的某种理念对孩子是有害的,所以说不要给孩子花大钱,不要让孩子说出:“不要碰我,不要惹我,我爸爸是老板!”不要让孩子说出这样的胡话。

    这是我们认为给孩子钱需要购买吃穿用的钱这件事情上面的一些基本原则,前面讲了如何给孩子钱,下面讲如何让孩子挣钱?

三、如何让孩子挣钱

在前面的故事当中我们感觉得到,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理财也好,生存也好,它有一个前提,有一个基础,它能够通过某一种途径、某一种方式获得一些能够自我支撑的精髓。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通过一些方式让他挣到钱,但是在挣钱这件事情上面我们生活当中依然中有一些不一样的观点,我们会听到妈妈说:“要钱,你去挣钱,你不挣钱,不知道钱的好歹。”但是同时我们又会听到这样的话:“你啊,你就应该全心全意的好好学习,家里的事情不用你管,你就一心一意的学下去,只要你学下去,爸爸妈妈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这其实里面是两种相反的观念,实际上在我们的社会转型期,我们经常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不同价值观的冲击,不同教育形态的冲击会让我们总是觉得摇摆不定,无所适从,一方面觉得传统的、保守的教育观念依然让我们觉得当父母就应该是打包员,新的价值观冲进来又让我们感觉到应该给孩子一些时间和一些机会,但是同时又担心给孩子这些时间和机会又会分散他在学习上的精力,到底这件事情我们应该怎么看?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应该分清楚两个因素:

分清:

1、什么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2、什么是父母情感的需要

我们曾经听到这样的一个故事,前段时间学校里面提倡感恩、提倡孝心,要求孩子完成一个家庭作业,回家给妈妈洗脚。有个孩子回到家端了个盆打了一盆满满的热水,端出来要给妈妈洗脚,还没往地上放呢,妈妈就喊:“你干嘛?”孩子说:“我给你洗脚。”妈妈就笑了:“你只要考好了,你只要能够考你们班第一名,我给你洗脚都成。”

在这件事情上给妈妈洗脚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妈妈说我给你洗脚,这是妈妈情感的需要,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件事。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刚才说让孩子挣钱,这是孩子成长的需要,父母提出来我砸锅卖铁都供你,这是父母的情感需要。在生活当中有的小朋友走路不小心被椅子绊倒了,在那里哭,在哭的过程当中去反思下一次我不要被椅子绊倒,这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也有爷爷奶奶冲上去拍这个椅子腿:“我叫你绊倒我们家孙子,都是你不好。”这是家长的情感需要,我们千万不要拿自己的情感需要去教育一个需要成长的孩子,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本身是一门科学,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起码应该是一个喜欢科学,愿意科学的去做这么一件事情,说的文明一点是科学主义者。你可以不是科学家,但是你愿意按照科学的规律是做事。但是现在不是这样,在我们的家庭生活当中,父母、爷爷奶奶更多的把角色定义在一个很狭窄的范围之内,父亲的角色就是给家庭输送弹药,母亲的角色就是把孩子喂饱,至于教育扔给学校,当然我们也有很多的家长有责任感,对未来有忧患意识,很理性的父母意识到在自己的角色当中不仅仅有着维持家庭生活的一个角色,同时他还有着能够给孩子带来成长、教育者、管理者的角色,我们当然应该扮演这样一个角色。

爱因斯坦说:“对一个孩子来说,生下来如果你不去对他进行教育,那么这个孩子本身根本不会得到真正的成长,他依然会以最原始的方式、最原始的状态存在于整个社会生活当中。”如果我们一个孩子还是醉原始的方式、最原始的状态存在于整个社会生活当中,他怎么去面对竞争,所以我们讲应不应该尝试让孩子挣钱?当然应该。

赚过钱才知道钱是来之不易的,挣过辛苦钱的人才知道我不能乱花钱,让孩子付出自己的劳动来挣钱,让他通过某种渠道、某种方式,能够去通过自己付出某种体力的代价、智慧的代价换来钱,他就会知道钱的背后是什么,钱的背后是劳动,钱的背后是付出。父亲给自己钱本身是父母的付出,自己掏出去钱买东西背后是自己的付出,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如何让孩子挣钱呢?

我的一个朋友是这么做,他让自己高年级的孩子为家庭提供家庭服务,比如洗衣、洗碗、收拾房间、收拾桌子,平时的晚上和周末都可以,当然严格的按照时间来计费,每小时按照家庭零时工的习惯价格,这是统一价格来为孩子计费。比如说平均费用是每小时10元,不足一小时按分钟的比例来计费,这样的一些方式来给孩子挣钱的机会。

当然我们也可以提出,在孩子挣钱的这件事情上我们最好能有这样的一些规则:

第一:事情不怕小。有些家长会认为,家务事都是小事,拿这些占了他的时间得不偿失,没有必要,其实不是这样子的,本来在孩子的生活当中他能够接触到的劳动也就主要是家庭劳动,给他机会有主要是在家庭劳动中给他机会,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这个事情太小,似乎只是在占据他的时间,没有给他带来成长,不是这样的。李嘉诚说:“我教育孩子,起码的一点就是要让他知道穷人是怎么过日子的,让他知道生活的本质是怎样子的,家庭教育、家庭劳动难道不是生活的本质吗?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通过参与家庭劳动去了解父母有多累,有多辛苦,难道不是应该的吗?而且他还可以通过参与家庭劳动获得一些报酬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第一步要害怕事情小,所有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可以让孩子去干。

    第二:质量要求要高。

有的家长会觉得反正事是个小事,走个过程,他做不好我再来帮他收拾,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爷爷奶奶会说:“不让他干了,他干一遍还不如我给他收拾呢。”实际上这个事情如果我们不给孩子提出质量的要求,他这件事情就真的会流于形式,孩子会觉得只要我这么干了,钱就到手了。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实际上你教给他了:

第一:形式主义;

第二:偷奸耍滑,投机取巧。所以要干就一定要干好,这是基本原则,要么就不干。

要干一定要干好,提出质量上的要求,坚决杜绝粗工不处理。

    第三:条件先谈好。有些父母在教育这件事情上面总是随心所欲,有的是心血来潮,想起什么事情了,听到什么理念了,觉得:好,今天我就让孩子这么去做。过不了多久,孩子没有坚持下来,坚持不下来就算了,下回遇到什么事情又让孩子去做,时间一长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提的这些要求看起来都不怎么靠谱,似乎对自己来说可做可不做,做成什么样也没有太大的关心,反正爸爸妈妈也没想好,所以我们认为做一件事情你先想好,想好了之后跟孩子谈好条件,这个条件包括多长时间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每一次多长时间,在多长的时间范围之内、周期之内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每一次都多长时间,每一次完成了之后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评价他的劳动结果,最后给他什么样的回报。一次性的提前全都谈好,从薪酬、时间、周期、奖金,甚至事先考虑到中间可能会发生一些零时事件,都要事先跟孩子谈好,实际上是节省了自己作为父母教育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你跟他谈好了,他也已经接受了,接下来你需要做的就是监管,但是也有爸爸妈妈说每次跟他谈好之后,过不了多久他就反悔了,我刚才讲过家庭教育的当中父母和孩子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我这一步走出来,我看你怎么走,在太多的时间里头,孩子不断的出招,父母不断的退让,最后就养成了一种怎样的情况,在整个棋局当中,谁占主动,孩子占主动。我们经常说如果在一个家庭当中父母已经占据,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的话,这个家庭教育已经不可想象了。

当然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的其他方面都是一样,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你可以在占据被动去完全做得好的,只有占据主动,充满信心,明确认识,提高激情你才可以把这件事情干好,家庭教育也是。

第四:最重要的标准、原则:坚持不动摇。

一旦谈好了条件之后,不到那个周期的结束,即便是中间出现了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我也不让你停下来,至少我要让你知道爸爸妈妈跟你谈好的事情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的,是一定要做完的。这对孩子的个人成长有非常大的好处,孩子会知道在他将来的人生当中他就会这样去要求自己,一旦我说了,我想了,我确定下来的事情我一定要做出结果。所以说我们现在的父母经常说:“我们的孩子说得好听,总是做不到结果。”我们几乎可以断定,这是你在对他的教育过程当中放松了对他的要求,你本人缺乏原则的原因之下酿成的后果,所以我们刚才才说千万切记在家庭当中不要出现这样的对话:“哎呀,算了,算了,行了,行了,就这样吧!拗不过你,行了,你去吧。”所有这样的语言表达都是你的让步,当然并不是家庭教育当中不可以让步,让步是在良好的、科学的,正当的谈话当中,谈判当中来进行,相互的妥协才能够成就一次谈判,但是绝对不是孩子过来采用一些随意的方式,甚至是恶意的方式征服了你。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么家庭教育就根本没有立足之地,所以我们刚才讲让孩子挣钱这件事情上,我们提出来四点。

挣到钱的孩子会告诉我这些话:

孩子的感受:

1、理解了父母

    家务事看起来小,其实挺折磨人,其实还是挺累的,妈妈干一辈子还真是不容易。孩子通过干家务他理解了父母。

2、变得不舍得花钱了。

    我以前花钱没感觉,现在我稍微花一点点钱就会心疼,我会想这背后可能是我擦了半小时的桌子,可能是我拖了半小时的地;

3、希望争取多做些事情

以前妈妈要让我干家务,做一点点都嫌累嫌多,现在反而是生怕妈妈给得少了,反而担心事情太少挣不到钱。

孩子会觉得家务事还挺累的,变得抠门了,第三他会感觉得到我应该更多的、努力的,争取多做一些事情,如果我们通过让孩子在跟父母谈定了条件之后来为家里面做事情挣钱,同时得到了这样三个很好的结果的话,这个事情又何乐而不为呢?

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就可以知道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行动本身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的让孩子深入到现实当中,而不是远远的离开生活,躲在所谓的象牙塔里面研究学问,试问几个孩子真正做得到?

美好的图景在父母心中,但是切合实际才能搞好教育,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他是生活在父母未来的期待当中,还是生活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一个生活在虚无缥缈的期待当中的孩子往往不能够真正的了解生活,一个没有脚踏实地长起来的孩子,他在未来的竞争当中能有多大的竞争力呢?当孩子已经习惯了凭自己的体力劳动为家庭里面干家务活来挣钱之后,父母就可以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智慧来挣钱,比如说我的一个朋友告诉自己的孩子,如果你能够通过你的思考,有创造性的帮助妈妈解决家庭家务劳动中的一些问题,你这一块的贡献一个点子将会比你一个小时的劳动价值多到3-5倍,孩子很开心,从此每天劳动当中都集中注意力发现挖掘那些可以被利用的创造性想法和点子,甚至给妈妈提出来,设计一个拖鞋,左边上面加一个铲子,右边上面加一个扫把,这样就可以不用弯着腰可以扫地,虽然爸爸听到这些不靠谱的想法觉得很可笑,但是爸爸也非常高兴,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所激发出来的智慧,那种主动思考的动力,我们用挣钱这件事情撬动了孩子智慧的发展,撬动了孩子智慧的发育。

有的家长说:“说白了,就是让孩子知道动脑筋就是为了挣钱,挣钱就是为了动脑筋。”话又说回来,就让孩子知道我动了脑筋就一定能够换来价值,所以又有什么不好呢?所以我的这位朋友他的孩子终于有一次一个点子被妈妈采纳之后,父亲立刻给了他50元,什么点子呢?下一次你在做饭的时候,在计算时间的时候,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你在干其他事情的时候一边等待,你不用担心到了时间你忙事的时候忙忘了,你就不用站在那里等,什么办法呢?你可以把那个没有插电的微波炉的计时器转到3分钟、5分钟,等他自己转回去,当他转回去的时候,他就会发出那个响声,那个声音一响就可以提醒你应该做这件事情了,妈妈觉得这个想法很好,爸爸给孩子50元,这50元让孩子充分的体会到动脑筋的乐趣,充分体会到智慧的价值,所以说让孩子挣钱,在家庭当中给孩子挣钱的机会,不仅仅是让孩子动起来,不仅仅是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劳动的价值,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孩子的主动性,做事情的主动性,思考的主动性,更让孩子真正的投入生活当中,学会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拥有这样一种能力的 孩子我们相信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应该是一个很自觉的人。

四、如何对孩子进行消费引导

有的家长会说:“小小的孩子,还有什么消费呢?钱拿着,他肯定是乱花。”有的家长会觉得有原则的尽可能减少孩子的消费,不让他花钱,他挣的钱了,他爱怎么消费就怎么消费,我们要说,这样的观点在过去的教育当中应该说是比较普遍也无可厚非,在家庭生活本身不那么丰富的情况之下,我们也不大可能给孩子可供他们消费的资金,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确实会会让孩子有机会拿到钱,你不想让他消费他也一定有办法有一些钱去购买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你说这些事情的存在现在来看很难以我们个人的意愿来转移,我们需要做就是去引导他,既然这件事情不可避免,那我们去引导他,让他做得更好才是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刻意的回避,刻意的阻止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在现实生活当中孩子生活在一个很大的市场当中,我们社会本身每一个人他可能是市场当中产品的提供者,同时是市场当中各种各样产品的消费者,他的角色根本无法离开这样一个市场,在孩子的未来当中他也可能成为一个产品的创造者,一个产品的推荐者,一个产品的市场营销者,他可能会成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希望在市场上去推荐自己的产品,销售自己的产品,他希望这么去做的时候,他自己本人还没有一个消费者的感觉,换一句话说,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到他本身不是一个很好的消费者,他本身缺乏很好的消费观念,他居然还能把东西卖出去。所以我们认为在这样的现实生活当中,让孩子适当的去了解消费,学会消费,体会到消费过程当中的健康、科学的快乐,这本身不认为是个坏事。

在消费过程当中我们给孩子怎么样的引导?

1、孩子消费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孩子可能会乱花钱,这个乱花钱的原因可能是:

A)一有需求就想立刻得到满足,无法自制。

    无法自制的结果就是哪怕手里没钱,钱不够的时候也会想方设法的去弄到钱,这当然会给孩子带来影响。强烈到无法自制的时候,孩子在生活当中可能就会养成这样的一种习惯:以自我的需求为中心。

B)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消费过程中的价值衡量能力。

不管爸爸妈妈给不给钱,一定要强调自己的需求,当父母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提出来拒绝,孩子可能会撒泼,故意给父母制造难题,以这样的方式逼迫父母就范,孩子可能会出现这种因为自己的消费需求太强烈,而无法自制。我们也可以说,乱花钱的孩子往往是缺乏自制力,谁手里没有了钱,控制不住,老想往外面花,见到什么想买什么,哪怕是买了一个实际上自己并没有强烈需求的东西,我们也会听到这样的母子对话,买一个玩具,妈妈说:“前阵子刚买一个差不多的东西,你又要买!”孩子说:“我就是要。”“那,你已经买过了,而且妈妈手里没有那么多钱。”紧接着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吵闹,最后妈妈不得不说::“好吧,好吧,买吧。”这样的对话只会助长孩子的无法自控,只会让孩子更加无法自控,每当家长在我们面前抱怨说孩子如何如何无节制的时候,我们所想到的总是孩子在家长背后那双狡黠的眼神:得逞了!

孩子的得逞跟父母的无奈同时显现,这件事情有原则的妈妈就会教育处有原则的孩子,无原则的妈妈就是无原则的家长,自然就教出无原则的孩子,后来我们对少儿进行的心理实验的时候,曾经做过这样一种实验:延迟满足。

让一群孩子单独的、一个一个的,置身于一个封闭的空间,空间当中放了一张桌子,桌上摆放着好吃的、好玩的,对这45岁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简直无法躲避的诱惑,然后妈妈带着孩子在这个房间里面,然后妈妈做着自己的事情看书,孩子呢就围绕着这个东西团团转,老师要求他:“如果你能够现在不吃,出去玩,坚持25分钟之后,你会得到奖赏,得到什么什么样的奖赏,这个奖赏本身很诱人。”这时候就来观察孩子,孩子可能刚开始围绕这个东西一圈一圈的绕,眼神露出的某种渴望,在后面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测验,有的孩子会很坚定的为了避免自己会伸手去拿,就开始唱歌,唱歌给自己听,唱歌这种方式可以分散他的注意力,有的孩子会围绕它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有的孩子会走过去跟妈妈对话,也有的孩子会非常难以自控地看着,大概34分钟,实在控制不了了,就开始吃开始玩。

事实上哪些孩子在未来的人生当中比较能够控制自己的命运,比较能够创造出一番事业呢?毫无疑问是延迟满足时间更长的孩子,就是说他会管住自己,而不会受到自己需要的冲击而去拿那个东西,这样的孩子更加有可能成为自己未来命运的主宰者。

现在在我们的消费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意识到对孩子来说:能够做到延迟满足,实际上是最重要的消费基础。一个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在消费上他就不会乱来。

在一个延续30年的实验中我们发现一个从小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比延迟能力弱的孩子更容易成就自己的梦想,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讲,如何在教育当中帮助他提高这种延迟满足的能力?

对小孩子来将在钱方面延迟满足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能够把这个钱拿去积累,用于储蓄而不是用于花费,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会知道有很多的孩子一分一毛一块有多少用多少,家里面的存钱罐纯粹就是摆设。

怎样去引导一个孩子养成储蓄的习惯?

对孩子进行消费引导

1、鼓励储蓄

有这样的两个想法,两个考虑:

第一、能够让孩子认识到钱多起来之后,我可以购买更重要的,更大的物品,钱多起来之后我可以去满足自己更大的愿望,为了达到一个这样的目的,我们就应该告诉孩子,在什么样的价格范围以内都要由孩子花自己的钱来购买,比如说在30块钱以内的物品非要由孩子花钱来购买,那么孩子就会意识到,一块、两块,慢慢地积攒起来,达到30块我就可以去购买自己想要的那个东西。如果孩子意识到所有的零花钱就是我可以自由支配,到了我买不起的时候我只要告诉妈妈,妈妈也一定会给我买,如果孩子有这样一种认识,那么孩子就永远无法培养起储蓄的习惯。

第二、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手段鼓励孩子储蓄,比如说让孩子把钱存到爸爸、妈妈银行,孩子存10元,爸爸妈妈给他补贴10元,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钱存到爸爸妈妈银行之后增值得很快,比自己拿去消费掉更能够实现它的价值,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培养孩子储蓄的习惯。

怎样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我们要知道对一个孩子来说,要想让他守住自己的钱包,要想让他控制住自己的嘴,这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人的意识延迟满足,孩子对于钱的过程当中意味着一种储蓄,一种积累,我们应该用适当的方式鼓励孩子把钱不要太快的拿去消费,而是尽可能多的用于储蓄,储蓄到哪里呢?可以储蓄到妈妈银行,爸爸银行。我们有一种很常见的鼓励孩子储蓄的方式,就是补贴,每当你储蓄多少钱到妈妈的银行,妈妈就拿相应的钱再给你补贴进去,你存10元,那妈妈就给你补贴10元,那你就有20元了。甚至于我们有一个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爸爸第一次带着他去银行存钱,去了之后孩子非常自觉的问阿姨:“我如果把我的钱存在你这里,我会得到什么呢?”阿姨告诉他利率是多少,一年下来他能够得到多少利息,孩子那里很久想了半天,说了这样一句话:“那我还是不要存了,我宁愿存到爸爸银行里面。爸爸银行里面比这样多得多。”如果能够让孩子意识到这钱不要立刻得拿去消费,存在一个它会增值,我想这对孩子,对于储蓄,对于理财的认识会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孩子乱花钱第二原因往往是缺乏消费过程当中的衡量和判断的能力,也就是讨价还价的能力,主要是孩子在花钱的过程当中就是所谓的大手大脚,为什么会大手大脚呢?他意识不到我为了这样的一件事,为了获得这样的一个东西,我付出多少代价是最应该的,如果这个代价付的太大,你会失去什么,孩子没有这个意识。孩子只知道我要赶紧拿手中的钞票变成能够满足我需要的东西,赶紧把我手中一张张用的钱,这张纸变成能够放到嘴里面吃的东西,这就是他对钱的认识。

怎样才能够去提高孩子对钱的认识和判断这样的一个能力?

2、提高孩子衡量和判断价值的能力

我一个朋友带着孩子出去买菜,而且他买菜的时候是让孩子还价,一开始孩子只是感到好奇,时间长了之后,孩子就会感觉到每一种菜在市场里面是有一个普遍的价格的,在这个普遍的价格之上自己能够多争取一点点钱,那么拿着这点钱就可以多买一点菜,孩子有了这样的一种生活实践之后,就给自己这样一个答案,所以他在购买东西的时候也学会了讨价还价。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一个小孩没事老跟人讨价还价,似乎有什么不好,我们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在一个经济生活当中,价值判断能力是获得好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第二,我的一个学生家长曾经告诉我孩子跟他的一番对话,是关于孩子给自己买一个轮滑鞋,这个孩子通过在家里干了一段时间的家务事累积了一些钱,然后给自己买轮滑鞋,有一天这个孩子对妈妈说“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质量好差啊。”

妈妈说:“怎么回事啊?”

“以前啊,我偶尔有机会的话还可以吃到一次20元的冰激凌,现在我连买一小瓶饮料,我都会觉得这是我半小时的工作啊!这是我半小时工作的代价,我都会舍不得买,我觉得我自己好惨啊!”

妈妈听到这番话之后,立即意识到孩子实际上是在问自己:“我是不是还应该坚持下去,我觉得很累了,我想放弃。”妈妈这一瞬间当然是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坚定信心的帮助:“这样,我完全能够理解你的想法,如果拿一套轮滑鞋换一个高级的冰激凌,你会愿意吗?”

“那当然不愿意了,一个轮滑鞋可能要换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冰激凌,我连这个都愿意的话,我成傻子了。”

“那一套换两个,你愿意吗?”

“不愿意。”

“换30个你愿意吗?”

“不愿意。”

“真的给你换100个高档冰激凌,你愿意吗?”

孩子想了很久说:“还是不愿意。”

“为什么呢?”

“因为轮滑鞋就是轮滑鞋,冰激凌就是冰激凌,我要的是轮滑鞋而不是冰激凌。”这样的对话其实是孩子衡量价值的一个引导,会让孩子知道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坚定我的信心去要我想要的那个东西,去换来我想要的东西通过我的努力,而不是突然想要冰激凌了,我就去买一个冰激凌,有想吃什么东西了,我就去买,拿我这些钱零散的去购买了突然产生的想法,想吃的东西,最后我失去了一双轮滑鞋。实际上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引导来确定孩子的一种价值判断的能力。

我想我们刚才提到了孩子在消费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第一、意识不到作为消费本身应该对自己做一个延迟满足,一边让自己活得更大的满足,需求的满足,孩子意识不到在消费的过程当中应该衡量一个事物的价值有必要进行讨价还价,针对这样的两个问题,我们分别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但是我们家长也会意识到,也会提出来一些问题,在消费这件事情上,孩子花的是谁的钱,我们不仅说过了,不仅可以花父母的钱,也可以花自己挣的钱,他为谁花这同样是个问题!

孩子拿着钱,他能够去干嘛?他是不是只能够为自己满足吃的、玩的、用的,除此之外他还能够做些什么?所以接下来我们要谈的这个话题是当孩子有了钱,他拿去消费的时候,他花给谁?

面对这个问题,家长可能会觉得很无奈,他能为谁花钱呢?他那点钱满足他自己的愿望都不够,实际上这件事情是值得我们家里人去引导的,怎样去引导呢?我们有必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手里面的钱除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自己花钱之外,还可以为谁花钱?

因为在孩子的生活当中,他还可以为谁花钱呢?他还可以为父母花钱,为家庭花钱,可以为社会花钱。我有一个朋友跟我讲了这么一个事件,过年之后孩子手里有了零花钱,妈妈总在想怎么让孩子手里的零花钱用得更有意义一点?

这一天爸爸妈妈在商量给孩子换一张床,孩子长大了,得换一张床了,孩子参与进来了:“你们给我换床,我一定要自己去挑,我要挑我自己喜欢的床.”妈妈说:“好。”到了买床的时候,带着孩子去看,让孩子尽情的挑,让孩子尽可能的表达他的意见,让她参与,让孩子去表达对床的评价,表达他的需求,到了最后选定一个蓝色的铁架的床,非常漂亮,孩子非常喜欢,到付钱的时候,妈妈说:“孩子,你现在手里面有了钱,买这个床爸爸妈妈尽可能让你自己挑,挑你喜欢的床,但是这个价格呢不是妈妈付不起,而是比妈妈最初想的价格高了一点点,你看我们能不能是这样子,爸爸妈妈为你承担80%,你自己承担20%,这20%是源于你购买了一个你非常喜欢的东西,你也应该为此付出一点点代价。”

孩子一开始听了当然不是很乐意了,但是在劝说之下还是半推半就的掏出了100元给妈妈,从此在家庭当中呢孩子拥有了一张自己在其中投入了资金的床,实际上类似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做法完全值得在家庭里面提倡,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在整个家庭当中一桌一椅,一个小小的罐子,一个小小的摆件都有着孩子哪怕一点点的投入,那对于他来说,他会觉得这里面有他自己的付出,他对家庭只会增加一种归属感,增加一种主人的感觉。

有些家长会说,某些孩子情绪过激了之后呢,拿起家里面的东西就砸就扔,如果我们从小就让孩子在家庭当中有参与,我想他抱起一个东西来的时候恐怕不会那么轻易,不会那么轻松,所以我们说当孩子有了钱,他可以为谁花?他为自己花的方式如果是投入到购买这样的一些东西,我们认为这不仅是为自己花,也是为家庭花了钱,也为家庭的建设花了钱,这是非常好的事情,那么可不可以为父母花钱?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在家庭教育的理财过程当中,父母到底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为什么提到这个问题呢?

前两天做出租车的时候跟一个司机交流,这个出租车司机是一个非常善良、乐观的人,我们聊得很好,我们谈到了他的孩子,他是南方人,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在读大学,二女儿在读高中,作为爸爸来说,身为出租车司机没有更多的事情来做,除了开车更多的就是和孩子通个电话交流,他很开心的跟我说每个月光跟女儿打电话就花了几百块钱,但是在提到女儿的花销上面,他说的数字就让我很诧异,这个大孩子的学费大约是1万五千,二女儿每年是六千,大女儿每个月的开销大概一千块钱,小女儿每个月要接近700800块钱,也就是说司机大哥每个月要给自己读大学的女儿汇过去1000块钱零花钱,给在读高中的二女儿汇过去接近800块钱的零花钱,我非常的惊讶,怎么会这么多呢?

他摇摇头,小时候惯坏了!

更让我惊讶的是他在讲这件事的过程当中流露出来的并不是痛苦和无奈,恰恰是一种幸福,他让我感觉到他很心甘情愿的掏这个钱,他在掏这个钱的过程当中他享受到了那种成就感,他享受到一个父亲尽到责任的那种快乐,他的这种神情让我很难过,让我陷入一种深思,父母难道就是扮演好一个给钱人的角色吗?就行了吗?难道只能扮演这个给钱人的角色吗?

有这么一个歌曲里面唱:双手能为家人而粗糙,似乎这是一件很荣耀很幸福的事情。对父母来说,为家人粗糙了双手之后,你得到了什么?你应该得到什么?我们似乎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

一对夫妻,两人都是公务员,孩子到了高中,夫妇俩通过省吃俭用把孩子送出国,出国之后大概半年,父亲就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这个孩子在国外的生活,学习基本不花心思,主要的时间都是泡在网上,玩网游,在这种情况下,每年拿着30万养着这么一个孩子,不是个事儿,所以就赶紧把孩子召回来,回到家之后这个孩子就拒绝上学、拒绝工作,天天在家里面当啃老族。我们省吃俭用给孩子钱,你到底要得到什么?

在家庭当中我们的角色只是把钱掏给孩子吗?不是。

一、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投资人

我们应该意识到父母不是那个给钱人,父母是一个投资人,父母的钱给孩子是要得到某种回报的,投资人的钱是要回报的,投资人的钱是强调回报的,如果你只是一个给钱者,只是一个提供方,那就只能去扮演一个提款机的角色,所以我们说我们很委屈,是一个提款机,这也是因为你自身没有把这个角色定位好。

什么是投资人?

投资人将钱投给合作方,这个合作方本身要去创造价值,父母拿钱给孩子,孩子拿钱要去创造价值,这个价值是什么价值,第一是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让父母得到一种宽慰,得到一种快乐;第二数年、十年之后家庭的幸福、家庭的完美,孩子发展得好家庭就好,孩子发展得不好,十年之后父母在这个家庭当中会很痛苦,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父母把钱投给孩子,你希望得到的回报:一是孩子自身的发展,这一点能给你带来快乐;二是十年之后你的生活,十年之后你是作为一个给孩子养老的人,还是你可以享受孩子给你养老,取决于你现在这个钱是怎么投的!

有些家长就会说了,投资人可以选择合作方,我现在是没法选择合作方,生下来是个怎么样就是怎么样,这个观点也是错的,作为投资人而言,当你没有选择的时候,你就应该做什么?你就应该做的是培养合作方,培养合作人。他现在达不到你的要求、达不到你的标准,没关系,把他培养成一个可以创造价值的人。这就是父母从理财的观点看,应该扮演的角色,投资人的角色。

作为投资人现在存在着哪些不恰当的做法?

一对富翁夫妻,他们俩的年龄都已经60多了,通过很多年的勤勤恳恳的劳动让自己的家庭富裕起来,他们的子女这些年都是在父母的照顾之下养尊处优,60多岁的父母出门不愿意坐汽车,宁愿走路或者骑自行车,到了周末夫妇俩一起到很远的儿女的家里照顾儿女,打扫房间,收拾家里面的废报纸,然后再老远拿回自己家里废品站去卖,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比小区卖的价格更高一些,相对应的他的儿女是怎样去过生活的呢?

他的儿女可以不上班,想要去旅行跟父母要钱,1020万,整个家庭当中,儿子、儿媳到孙子整个家庭依赖于老俩口,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已经越来越多。至于这两个老人家,我只能说你确实有资金的积累,但是在教育这件事情上你确实不会算账。不仅仅是有资金的家庭有可能不怎么会去算账,我发现有一些家庭资金本身不足,生活本身也是过得紧巴巴的依然不会算账,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这位司机大哥,他和她的太太每个月只有1000元的生活费,他每天开着出租,很大的劳动量,每次到银行提出来的钱汇给孩子,走出银行,走进出租又是一天的操劳,他在享受什么,他的生活质量如此之差,苦苦的操劳但是他能不能得到一个回报呢?

也许更多的人是一边骂着孩子不争气,一边给孩子当长工。不算账,在教育这件事情上如果不算账你就提不出恰当的要求,如果不算账,整个家庭并不会向着越来越有希望的方向发展,恰恰相反,孩子有可能过久的依赖而逐步地走向衰败,也能够看到一些会算账的家庭。

李嘉诚先生堪称有钱,但是李嘉诚先生在每次给孩子零花钱的时候,他先要按10%的比例扣下一部分,告诉孩子这是所得税,所以孩子总是会觉得手里的钱总是有数的,是有限的,是需要进行仔细的盘算的,是需要长久的考虑的。他的两个孩子在国外读书的时候,李嘉诚先生要求他们每个星期的支出账目必须要以书面写信的方式告诉父亲,后来因为有了Email才通过网络来传递信息,但是依然坚持每周要向父亲汇报。

洛克菲勒家族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十亿元财富的美国富豪,堪称富甲天下,但是他们从来不在金钱上放任孩子,洛克菲勒家族认为富裕家庭孩子比普通家庭孩子更容易受到物质的诱惑,所以他们非常严格的要求,限制了孩子的花费,仅仅是零用钱一项在洛克菲勒家族当中就有着长达14条具体的原则。约翰·洛克菲勒三世在小时候就跟父亲约法三章,在经济的条件下非常的吝啬,每周给零花钱15块钱,最高不超过每周20块钱,每周核对账目,要他们记清楚每一笔支出和开销,如果父亲看了这个支出的账目之后不满意,那么要扣5块钱。所以我们说在一个家庭当中,教育资金的投资人如果你是不算账的,那么你的投资人的角色是不合格的,刚才我们也看到李嘉诚家族也好、洛克菲勒家族也好都是延绵数代,长久不衰,其中的原因和父母从经济上对孩子的要求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所以我们提到了在家庭教育当中我们应该做一个合格的教育资金投资者,一个合格的投资人,我们现在出现的一些盲目投资,不科学的去处理资金,盲目的去要求孩子,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这些家庭出现这些问题、这样一些矛盾?

实际上在我们的整个社会生活当中,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或者说父母对自己的这个教育过程存在着四种担忧,是这样的四种担忧让父母失去了理性,在投资这件事情上失去了理性。

比如说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的家长说,孩子学奥数,我也知道孩子学不进去,我也知道孩子不是这块料,我也知道学这个东西让孩子很痛苦,但是别人都在学啊,别人都在学如果孩子不学,可能将来他就少了那么一点东西,他就比别人落后了那么一点,我们会听到这样的担忧,我们会看到别的父母,会看到别的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艺术的培训,希望自己的孩子跟别人一样,能够会很多,学会很多,这个时候的投资,去报班,美术班、书画班、音乐班、钢琴……你说能够带有多少理性,你说这个担忧啊,是担忧孩子掉队。

还有一种担忧是这样考虑的,他觉得自己对孩子不够了解,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似乎能够化解这种对孩子的不认识、不了解、不沟通,缺乏科学的判断,缺乏科学的选择,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孩子推给社会,让更多的教育机构去教育他,那怎么办,用钱去买。因为担忧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教育孩子,然后就觉得我用钱去购买。

还有的家庭,一边埋怨孩子学习不努力,一边又不断的花钱。一边对孩子不满意,一边有不断的投入。家长会这样说,我们不懂得怎么教育孩子,但是我们不怕花钱,他觉得用钱可以解决教育过程中的一切,觉得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是有欠缺的,他是觉得钱是可以解决问题的,还有的家长在这个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债务人,会发出这样的叹息,哎!这辈子来啊就是给孩子打工的,把钱都给了孩子,自己就心安理得了,你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至少我已经为你做到了我能为你做到的一切!你以后不用在埋怨我了。所以我们概括起来这四种心态:

1、怕掉队

2、怕费心

3、怕不懂

4、怕落埋怨

这四种心态就促使我们家长在做教育投资人的时候底气不足,缺乏科学的指引、科学的计划和科学的方向,当然这样的四种心态并不完全是因为家长在这件事情上的错,并不仅仅是家长的错,社会本身也会给家长造成一些内心当中的不安全感。比如说我们会说家长作为投资人,他买到了什么样的安全感呢?

怕掉队,那我花这个钱给孩子买个位置,至少他坐在那个奥数班的班里面,至少他是学奥数的之一,至于学得好不好,回头再说。

怕费心,我花钱买个省事,别人帮我教育孩子,我就不用费这个心了。

第三,怕自己不会教怎么办呢?买个信心,我不会教,有人会教。

最后,怕落埋怨买个什么?买个心安理得。

说到底最后家长作为一个投资人,他花了钱买来的并不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未来,也不是一个家庭当中的幸福,也不是十年之后一个完美的家庭,而是给孩子买了一个位置,而且这个位置会让孩子得到什么,不知道。给自己买了一个省事,给自己买了一个空中楼阁一样的信心,觉得好像有信心了,其实不是那么一回事。第四就是给自己买了一个心安理得,如果一个家庭当中投资人都是这样的想法,孩子的教育行为、孩子的成长过程能好到哪去呢?

作为家庭当中的一个投资人,我们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定要意识到你需要投入之后得到的是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成长。

家长投资得到的应该是孩子的成长。

如果孩子没有把这样的成长表现给你看,那么你其他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在我们现实的社会生活当中,我们确实存在着教育信息的不对称,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均衡,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别人占据了优质信息,我们家没有,那怎么办呢?

我花这个钱。

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别人遇上了好老师,别人去到了好学校,他们遇到好老师,他们得到好的教育,我们家的孩子如果去不了这个好学校,怎么办呢?

我花这个钱。

家长会觉得这个成长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学校环境等等,这个成长环境本身不够协调,最后是父母的职能不达标。对孩子而言,环境本身不协调,而且在学校里面学的东西到社区里面、社会里面受到了挑战,学校里面给的规范,回到家庭受到了挑战,家长会说在家里面孩子不说谎啊,怎么学了半天学说谎了。老师会说我们花了那么多的心思培养出那么一个人,回到家庭之后,两天之后又回到之前那样子。整个成长环境相互之间不协调。

父母的职能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

教育信息、优质资源、成长环境、父母职能,无一不在对孩子们产生着影响,同时也让家长们加剧了一种不安全感。

做一个家庭教育的投资人,你真的要用你的钱去填补这种不安全感吗?

我们要告诉各位,孩子的成长最终落脚点是自我成长。教育说到底他的本质是自我教育。

我们所花的一切精力,整个社会所形成的合力如果最终不是让孩子形成自我成长的话,那么一切都是白费的。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好的教育投资人你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花钱让孩子成为一个自我教育的人,花钱让孩子成为一个自觉的人,会自主、自控的人,能够独立的进行思考,能对自己提出要求。这才是你真正应该做的事情,但是恰恰在这一方面我们的父母花的心思最少。

    所以我们刚才概括了作为家庭教育的投资人现在面临的问题,出现的一些错误。我们也强调了,作为一个投资人,他真正应该去思考的方向,那么在家庭教育当中,哪些是作为资金的投入?是作为投资而存在。哪些资金的投入其实是被虚耗掉了?在这一点上面我们要做一个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二、家庭教育投入中的“投资与“消费”

我们应该很清楚,第一只要是这个钱投进去了之后在孩子身上看得见成长,这是投资。这个钱投入了之后,对孩子的成长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或者说并没有带来成长,这部分钱就是被虚耗掉了。

在我们给孩子花钱的过程当中,我们可能会给孩子买文具、买用品甚至在孩子学习的过程当中要求我要买服装、买球鞋,买什么样的装备,这些东西我们可以说它并不会直接得换回孩子的成长,这一块作为硬件存在的这一块往往是作为消费。

但是当我们投入于,我是说我们请到了一些老师,确实给孩子们安排了一些课程,孩子在上这个课的过程当中,积极的投入,很专注的思考,认真的参与,之后他确实得到了提高,这一块是作为一种投资存在的。但是我们现在是恰恰看到周末孩子很早67点起床,父母开着车把孩子送到很远的补习班,上完一堂课父母急匆匆地又拉着往下一个地方,整个周末孩子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而且整个人都处于晕乎乎的状态,赶场。这部分的投资量是很大的,一点都不少,但是这部分的投资孩子是否真的能够得到成长呢?在现实当中来看,往往不是这样子的,很多孩子在补习班当中,坐在那儿,人在心不在,父母都能看得出来,孩子心思根本不在这里,但是即便如此像我们刚才提到的占位子这种思想的作用之下,父母依然宁愿把这部分钱虚耗掉,虽然买来的是孩子的痛苦,也不惜继续下去。

我们说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硬件上的资金投入主要是消费,软件上的资金投入主要是投资,但是这个软件投资非常强调一点,投资人和合作者之间深入的交流和沟通, 也就是说父母和孩子之间对于学习这件事,对于补习这件事,对于钢琴这件事是否达成了一致,我们很多孩子对于钢琴的学习,对于补习心不甘情不愿,他们在做这件事的过程当中会有多少成长?所以在这件事情我们提出四个建议:

1、兴趣专长的培养是一种定向的长线的投资过程,应该及早进行科学的评定和判断,应该集中到一项或两项上面,不宜过分分散。

    把钱投资在专长方面的培养必须注意:第一这部分的时间是很长的;第二它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我是希望孩子通过这样的一个培养过程,陶冶情操,提高审美价值观,还是我就是要让孩子得到某个证书。我们往往对于这样一个兴趣专长是有一个明确的指向的,但是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它不宜过分分散。有的家长希望这个孩子最好是琴棋书画样样都行,要知道,琴棋书画要都学会,要都擅长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充满了不确定性,有一天你的合作人你的孩子突然对你说我不想玩了,我觉得没意思,坚决抵抗,那你前面所有的投资就是全部被白费掉,当然也有家长说没关系啊,只要我的孩子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就OK了。当然这样的想法我认为是可取的。所以说兴趣专长的培养是一种定向的长线的投资过程,应该集中到一项或两项上面,不宜过分分散。为什么要做及早进行科学的评定和判断呢?因为实际上在孩子的教育这件事情上,如果我们能够尽早的了解到孩子的天赋何在,孩子的兴趣何在,那么孩子在做这件事情,在我们给他选择的这么一个学习过程当中,他会非常的愿意投入和配合。

2、对心理、人格、习惯的教育是一种长久的高回报、高效率的投资,值得大比例的投入。这种投资可以得到长久回报的投资。恰恰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技能的培养花钱多,对人格的培养花钱少,对技能的培养投入的时间多,陪着孩子整天在那里练钢琴,对人格心理的帮助我们不愿意花时间,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三言两语打发了事,到了学钢琴的时候非要强迫坐在那里一个小时,技能的培养并不能取代心理和人格的培养。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心态、强大的人格的孩子,他对于整个家族的帮助是长久的,一个脆弱的孩子他即便是会一切的技能,最后都只能是一个家庭的包袱,所以我们说对人格和心理方面的投资,既包括了财物的投资又包括了时间,人力的投资,它是一个长线的,长久的,高效率的,高回报的投资,值得我们大力的投入。

3、对学习、补课的投资是高风险的投资。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的投资未必能够看得到明显的回报,要想让这种投资得到回报的前提是我们和孩子打成足够的一致,让孩子认同你的想法,孩子也认同自己应该做和需要做的事情,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不应该盲目的投入,应该意识到补课、补习这个投资不少。

4、择校、出国的费用是大投入,千万要谨慎,不可盲目。

出国这件事情上面,我们有的家庭一旦进行投入,在美国读书,从高中读到大学大概67年的时间花费300万,有的家庭说没关系啊,我有钱。但是我还是要说你作为投资人,在这件事情上多大程度得到了孩子的合作决定了你这个投资是成功还是失败。所以我们强调择校还是出国都是大投资,在投资之前一定要跟孩子打成一致的合作。

教育投入要注意的四个问题:

1、重视积累。可以从很小开始,以一些理财手段积累未来的教育资金,从很小开始以一些正确的手段为孩子积累未来的成长力量,重视积累而不是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2、提升内力。提升孩子的内力,让孩子拥有足够成长的能力,孩子自我成长的能力越强你的花费就越少,所以尽可能帮助孩子提升内力。

3、减少消费。尽量减少满足孩子各种稀奇古怪的需求,减少消费,因为消费本身并不直接带来成长。

4、增加投资。这个投资是能够带来成长的投资,能够真正得到回报的投资。

三、一个孩子投入多少钱才能长大

在现在的生活条件之下,一个孩子在他的成长当中,家庭到底大概要投入多少钱,据很多的家长的反馈来讲,从小学到初中,十年的教育花费不低于10万,差不多一年一万,这些钱是怎么样话费出去的?比如说上小学的时候,有的家长告诉我,从幼儿园到小学已经面临着一次择校的费用,如果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离家庭太远,如果自己希望孩子享受到一个更高的教育资源,那么这么一笔择校费用在一万到两万,上中学或者小学也一样要给孩子报课余的辅导班,给孩子请家教,每年在这种辅导的支出要接近2万块钱,我们有的家长上了高中觉得孩子离学校太远,耽误了时间,干脆在学校附近租一个地方,每个月的租金大概要付出1000元,刚刚上幼儿园的家长更是抱怨,生一个孩子每一个月居然要2400元,加上杂费,每个月在孩子读幼儿园的投入要接近3000元,赶上自己一个月工资的一半,据社科院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当中高中之前的抚养费用包括高中,上大学之前孩子的整个抚养费用大概是25万元,如果孩子读大学,这个费用就有可能上升到35万,甚至接近40万,这么大的一笔资金投入,家长可能在平时投入的时候,这个过程、流程当中意识不到,但是整体来看,这笔资金投入是可观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培养一个孩子是用父母的人力资本和投入的金融资本来培养孩子自身的人力资本。

那么我们投入的这部分资金是否能够真正的转化为孩子的人力资本?这就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刚才我们一直提到给孩子投钱一定要跟孩子达成一致。为什么?

我们曾经说过孩子的成长跟父母的需求是两回事,只有父母的需求跟孩子的需求都一致、统一的情况下,父母的投入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孩子的成长,如果我们画出一个十字,横的两边一边写孩子,一边写父母,竖的方面一边写成长,一边写需求,我们就能看到哪些事情是孩子的成长,哪些事情是孩子的需求,哪些事情是父母的成长,哪些事情是父母的需求,当孩子把父母的需求当做是自己的需求,当孩子把父母的需求体现在自己的成长之上,这笔投资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它的效果。所以我们提到在出国这件事情上如果我们投入的钱最后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是你给我投钱仅仅是为了满足你的需求,满足你的成就感,满足你在别人的面子,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他不会真正的珍惜这个机会,不会珍惜父母对他的付出。而出国本身这件事是那么大的一笔投入,如果父母和孩子,投资人和合作人之间不能达成一致,损失是可观的。所以我们想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理财、资金、投入,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载体,在这个载体的基础之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孩子的成长,一个父母的智慧,一个家庭的发展,我们希望的是在成长的整个过程当中,所有的参与者,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有着共同的认识,在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之下共同前进,而不是投入者想当然,合作者采取不合作态度,所以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本身有着一个大局,作为父母站在大局之上,拥有大格局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投入你的资金,正确的运用教育方法,培养出孩子能够独立生存,能够开辟出自己的生存空间,能够为整个家庭带来更好的发展这样的一种能力,这样的一种人力资本。

接下来我们想进行这样的交流,在家庭教育这件事情上,有哪些人他们做得很好?他们在家庭教育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在家庭投资过程中,为孩子花钱这件事上,他们有着怎么样好的经验?

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有过这样一些总结

三、成功人士的教育投资经验

在整个社会上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家庭,至少在整个社会上是这样,当这个父亲做在我面前,大概40出头的父亲,他的事业做得非常的大,当他在我们面前谈到他的家庭、他的家人的时候,嘴唇因为生气变成乌黑,浑身颤抖,非常的焦虑,让人非常的担忧,那个父亲对我说:“我的大儿子能够从国外一边读书一边安慰我,一边宽慰我,我的小儿子上小学六年级,他能指着我的鼻子来骂我。为什么会是这样?同一个家庭的出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我的小儿子到底是怎么了?他怎么会这样来气我?”在我与这位父亲的交流中,我们知道大儿子是在父亲成长的过程当中,整个家庭发展到过程当中和父亲母亲共同成长的,有过这样的一个经历,他长大了,上大学了,家庭当中慢慢的富裕起来,小儿子则是在家庭整体来说趋向稳定,趋向富裕了才要的孩子,有了这么一个小儿子之后,整个家庭已经变得衣食无忧,小儿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不像哥哥没有吃过苦,没有看过父母吃过苦,他只看到的只是家庭当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家庭当中能够满足他的一切需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很长时间在家里当全职太太的妈妈内心当中产生了一些不平衡,随着过去先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自己,现在这个先生成了成功人士,自己只能在家里当一个全职太太,心里产生了一些不平衡,出现了不平衡之后,经常会在小儿子前面抱怨,在很大程度损害了父亲在小儿子心中的形象,同时把家庭当中潜在的关系上的矛盾暴露在小儿子面前,甚至有时候会把小儿子的这种语气让先生生气,在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之下,一种关系模式之下,小儿子既体会不到父母的辛劳,又感受不到父母的情感,更多的是与父亲之间的争执。

成功人士的家庭,面对着的家庭关系问题,面对着孩子的教育问题,似乎比普通人家更复杂一些。但是在我们身边,在现实当中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自己做得很成功,但是在教育方面也做得很成功。我们经常提到的李嘉诚,在他的儿子89岁的时候,每次公司开董事会,有两张椅子是属于他的孩子,虽然他们还听不懂,虽然他们还无法进行这样的思考,但是他让他们知道将来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子,将来他们将会面对什么样的挑战,他们将来会面对一些什么样的人,提升了孩子对自己的要求。同时李嘉诚也非常注重对孩子的人品、美德的教育,我们知道他的两个孩子李泽钜、李泽楷所有的零花钱都是自己挣,在美国读书的时候,他的小儿子小小超人李泽楷要去餐馆里面打工,要去高尔夫球场当球童来赚取自己的生活费和零花钱,在这样的同时他还能资助困难的同学和朋友,知道了孩子这样的举动,李嘉诚曾经对太太说:“孩子能吃苦这样子,将来一定会非常有出息。”看得出来他注重的是未来成长之后孩子的某个结果,而不是仅仅现在拥有什么,能够给孩子提供些什么。

我们知道整个社会已经了有了比较大的所谓社会精英群体,但是根据社会社科院对精英群体的调查,最喜欢做的三件事:第一,发展企业;第二,和政府打交道;第三,就是教育孩子。有80%的所谓社会群体都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在不同程度上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这样的群体对自己的孩子在教育上面应该有些什么样的原则?

成功人士教育原则:

1、再优越的家庭也应该培养艰苦奋斗的子女。

2、工作忙也绝不可以忽视家庭教育。

3、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来培养优秀子女。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知道有很多这种经营群体的家庭为自己的孩子确立了非常好的家规,他们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他们需要自己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总是能够发挥对孩子的教育作用,而不仅仅是随意的说几句话,当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强调让孩子去遵守一些最基本的准则和规范。

成功的家庭往往有着这样的几种家规:

1、独立自主

李嘉诚说了这么一句话:“教育孩子应该培养他们独立的意志品格,不能溺爱、娇生惯养,这跟家财没有关系。”曾经有企业家在长江管理学院向李嘉诚提问:“李先生,你有两个儿子,我也有两个,请问你是怎么教育他们?怎么管理他们?”李先生说了这么一句话:“应该让吃些苦,应该让他知道穷人是怎么过日子。”为什么要让孩子吃苦?对孩子来说,这件事情如果没有触动他的情感,某种生活体验没有触动他的情感,他就不会对这样的生活进行反思,所以我们才看到享受了太多的爱,他就对爱没有感觉了,因为太多的人可以承担他行为的后果,他就不觉得自己应该去承担后果,因为他对这件事情没有产生足够的情感,所以李先生说应该让孩子吃些苦,这吃苦并不只是体力上的劳动,外在一些行动上的吃苦,这些吃苦是可以触及孩子的灵魂,能够让他的情感上产生一些互动,所以我们生活当中会听到这样的话:‘应该让孩子去农村去体会一下生活的艰苦。”老实讲,现在就算把孩子放到农村,也未必能够体会到什么生活的艰苦,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好,最关键的是我们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去体验一些事情,这些事情能够让孩子从情感上感到压力、挫折,甚至是痛苦,继而在痛苦的基础之上进行反思,经常性进行反思的孩子,经常在痛苦当中受到了一些磨砺的孩子,才可能真正的拥有独立的意志品格。我们刚才提到李泽钜、李泽楷去美国读书,李先生给的只是基本的生活费,两个孩子要在外面通过打工来赚取足够的零花钱,李泽楷甚至是为了去高尔夫球场当球童在赚取零花钱的时候,扭伤了自己的脚,很严重,一直到20年之后依然伤痛时时发作。

有一位在国内很有名气的企业家,在他的成长过程当中,他的苦是怎么吃的呢?并不是生活条件的艰苦,而是在劳作间的辛苦,在他成长过程当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受教育的机会,而是很早就跟随父亲去做修鞋的工作,在修鞋的工作当中曾经被锥子刺破了手,很严重,但是他只是仅仅拿布条把手包扎起来继续去干活,去赶工,准时的把修好的鞋还给别人,这样的生活经历让他感觉到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应该让孩子去吃苦,所以他的做法什么呢?

孩子放假之后放到他企业的一线和最普通、最基层的工人一起工作,并不会因为是他的子女而受到任何的优待,以至于他的父亲看不过眼,劝这位企业家:“孩子既然放假了就让他们休息,或者说让他学习,不要到工作一线去干这很辛苦的工作。”企业家反问他的爸爸,“当初我被锥子扎了手的时候,你为什么没有让我回家去休息呢?你这样做是对的,所以我这样做也是对的。”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品格,不因为自己有足够的财富就让孩子去享受,美国很著名的总统罗斯福出过这样一件轶事:他的儿子去欧游游历,大学毕业去欧洲玩,去了之后花重金买下了一匹马,因为买下了这匹马就没有回家的路费,所以打电话让父亲汇些钱过去,父亲在电话里面一听完冷冷的说:“那你跟你的马一起游泳回来吧。”“啪”挂了电话,最后儿子不得不卖掉了马,灰溜溜的又坐船回到美国,对他来说他并不缺给孩子路费的钱,他需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一切的决定不能建立在对父母依赖的基础之上,换一句话来说,我们给孩子太多的钱,太轻易的用金钱去满足孩子的需要,最后只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可以依赖的,在自己成长的过程当中,实在不行了还有爸爸妈妈帮忙嘛~那么我们刚才提到了第一个家规:独立自主的人格、品格。

第二家规:勤俭节约的习惯

台湾的大企业家,王永庆对子女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我们都知道他的女儿在几十年之后也成为了非常有名望的企业家,他是怎样去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呢?

儿女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同样是生活并不富裕,手中的钱只能够刚刚好生活,平时要想给家里面打电话都要节俭,主要的沟通不通过电话而是通过写信,通过写信来进行父子、父女的交流,当然了,孩子的花费也要给父亲上报,甚至每天买了一条牙膏也得写上去,他并不缺这个钱,而是他在乎的是对孩子习惯的培养,勤俭节约这种习惯似乎在现在不流行,有很多的家长会说适可而止就行了,孩子花的也不太多,何必让他从小就变得这么抠门,勤俭节约并不是抠门,勤俭节约是让孩子有度,事事有度,行为有度,是一个孩子能够成一个卓越的人、优秀的人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我们曾经提到世界上第一个亿万富翁洛克菲勒,他的勤俭节约更是离谱,他是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让孩子学会节约的机会,家里面每次收到外面来的包裹,他会把包裹和绳子精心的分离开之后精心的保管下来,下次寄出去的时候还是这个盒子和绳子。最小的儿子约翰在长大之后,曾经不好意思的曾经自己在8岁之前都是穿裙子长大的,都是穿姐姐们留下的裙子长大的,他的四个孩子从小长到大只能够共用一辆自行车,他有足够多的钱给孩子条件更加优渥的生活,但是在他的教育和管理之下,孩子从小形成了这种节约的意识,是无法用钱买到的。

第三个家规:凡事忍耐、看长远、坚韧不拔

    刚才提到的王永庆就对孩子有这样的要求,凡事永远要看长远不要看眼前,王永庆的女儿王雪红在她成长的过程当中,坚持不靠家庭独立创业,唯一的经济支持是来自于母亲送给她的一套房子,她用这套房子抵押贷款然后用贷款进行了自己的创业,也许很多人都会说他的子女很成功作为企业家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父亲给了他太很多的积累。但是我们无法想象鼎鼎大名的威盛集团的总裁王雪红,仅仅是依靠母亲给予她的一套房子作为抵押贷了款之后开始自己的创业,在这么多年的创业过程当中不依靠家庭全靠自己,那么我们只能说这个成功的父亲给予女儿的更多的是品质是品格是能力是精神,至于说钱,钱是靠女儿自己的能力和品格挣来的。

第四家规:凡事要有忍耐的精神。

    新东方的总裁俞敏洪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他曾经提到支撑他做企业的一个精神支柱来自于父亲,小时候看到父亲做的一件事,小时候经常出门的时候,无论是种地、挑着担子还是赶集在路上看到一块破瓦、碎砖总会捡起来放到筐子里面挑回家,天长夜久,在家里面对了一大堆的废砖烂瓦,后来有一天当这些材料足够的时候,父亲穿上衣在家里面天井里面自里面重新加盖了一个房子,当这个房子改成的时候,俞敏洪觉得很惊讶,天啊,就靠那些废砖烂瓦居然让自己的家里面多了一个大房子,父亲这样的一些精神,这样的一种做法,一种精神深深的刺激了自己的儿子,所以俞敏洪在之后做企业的过程当中,能够如此的坚韧不拔,能够如此投入自己所有的能力定力去把这样一个企业从无到有的做到最好,因此俞敏洪说这样一句话:一块砖是没有用的,一堆砖也是没有用的,如果你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它们就什么也不是。正是父亲显露出来的这种梦想成为孩子日后成长最大的财富。

第五条家规:不断学习的兴趣和努力

    要求孩子不断的学习,要让孩子不断学习,父母就得在孩子面前不断学习的精神,我们听到很多家庭在孩子面前,在别人面前说自己的年龄已经很大了,已经学不进去了,就看孩子的了,自己想要学什么东西也学不下来了,就靠孩子了。也许我们是想用这样的话去激励孩子,但是你应该知道这样的话对孩子来说也是泄了他的气,既然父母都可以这样,自己找一个借口,不用再学习了,他也给自己找一个借口,我们所知道的新希望集团董事长,他的女儿实际上早已在他的企业当中作为一个管理者出现,而且做得很好,因为她经历了一段很长时间企业管理的学习,但是他从来不让女儿在媒体面前出现,所以他女儿非常低调的在父亲的企业中当任一个高级管理人员,为什么不想让女儿抛头露面,也有好的解释,很简单,希望再给女儿学习的时间、学习的余地,不希望在外面的应酬耽误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为什么他会对学习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甚至有如此深刻的需求,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非常热爱学习的人,在每次出门的时候走到任何一个地方,只要坐下来,他要做的事情就是抓住身边能够找到的任何带着字的东西来看看,报纸、杂志、甚至只是一个说明书,刘明浩作为一个大企业家,有着一个专门的秘书班子,专门为他收集信息,行业的信息,国家的信息,世界上正在发展的事情,秘书及时的收集起来之后供他学习,正是在他这样一种持续的不断的学习过程当中,克服了诸多困难,创建起一个注明品牌,支撑一个企业的帝国,并且也把这样的一条家规传递到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

第六条:为人正直的品格

李传志我们都知道国内著名的,比较早期的企业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孩子不管做什么,干什么都行,只要做一个正直的孩子就是我的好孩子。”他的要求何其简单,但是他如此的看重做一个人正直的品格,李嘉诚还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导子女99%都应该灌输给他为人处事的原则,即便是他现在长大了,也应该是2/3教他做人,1/3教他做生意。”有一次香港刮台风,李嘉诚门口的大树被刮倒,立刻要求自己的两个儿子冒着风险,顶着台风帮助工人把大树扶起来,正是这样的为人品质,正是这样的为人要求 成就了这些企业家,所以他们也深深的知道,在未来的成长过程当中,要想有所建树,唯有这样一种为人正直的品格是无法取得成功的,他们也是这样的去要求自己的子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似乎大家总是在强调技能,强调做事而忽略了对孩子为人的要求。

在学校跟同学发生了矛盾,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并不是说:“没关系,我们应该大度一点。”恰恰是我们应该看到对很多妈妈会问:“你们为什么会发生矛盾啊?是不是因为他故意招惹你啊?他是不是先打你啊?孩子都还没有找借口,你先替他找借口,即便是你介入之后跟老师一起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孩子这件事情里面到底有没有学会如何为人处事,下一次再发射管矛盾,还是你来解决,当孩子走入社会的时候,发生矛盾谁来解决?孩子这一生不会为人处事不善于解决,谁来买单?我们现在过分的去强调孩子做事情的过程当中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技能,我们忘了一个人要真正的做成大事,并不是靠他自己的能力,靠的是一群人的能力,靠的是他能够跟一群人合作起来做到最好,而恰恰在现实生活当中太多的孩子缺乏合作的能力,缺乏和别人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赢得别人的赞赏,赢得别人的合作,缺少个人魅力。再强的能力也只是能干一些小事情,所以在我们的家庭当中啊,不能因为过分强调孩子技能上的秉性,而忽略了孩子为人处事上的秉性。我们也经常听到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学习成绩不怎么样,就是人际交往还不错。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觉得厚此薄彼,觉得学习成绩更重要,为人处事、人际交往再好好像也没有多大用,我们要摒弃掉这种想法,恰恰是情商搞的孩子取得伟大的成就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智商高、学习好、情商低的孩子,所以我们讲为人正直,它既是为人处事的一种标准,同时其实他也是能够让孩子,确保孩子在未来能够做出一番大事业的重要的一个基础,在这里我可以跟大家念一些我们所收集到的成功人士、成功家庭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一些非常科学的语言和理念:

正太集团的蓝崇辉:我可能不会给你们留下太多的钱,但我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最宝贵,还包括我现在对你们的教育,这一切都会让你们获得学习的动力。

他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坚持的去做的。他不是不在乎钱,他是在教育孩子的这件事情上面更强调孩子的自我成长。

有一位著名的鞋业集团的总经理于金华,他把儿子在一所重点学校读书,每天早上10块钱打车到学校因为太远,他也能支付,但是下午他只能够走40分钟走到家,早上可以多休息一会儿,下午就必须走40分钟走回家,每天的零用钱控制在5元,回家还要报账。有一次孩子跟同学们去肯德基吃了一回,因为不想在学校里面排队多花了一点钱,而且还是自己的钱,但仅仅如此就挨了一顿狠狠的批评,相比之下,我们有的家庭妈妈带着孩子不想排队,主动拉着孩子换一个地方吃好的,这样的举动可能给孩子带来的是更多的负面影响。

黄磊磊是集团的主席,他对孩子非常严厉,他的孩子小时候要求用一次父亲的车,还仅仅是因为身体不舒服需要去看病,打电话让父亲派个车接他去医院,结果在电话被父亲狠狠的批了一顿。

王凌翔他对孩子的评价和帮助是这样理解的:要找工作,我不会帮他,我也不会安排他到我们的公司里面来,他来接我的班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他自己的路就让他自己去走吧!

蒙牛集团的牛根生说得更加直接:我不会给子女留下太多的财富,那样只会害了他们,我活着的时候,他们的生活不会有问题,我要是不在了,他们的生活出现了问题,那是他们的事。

汉朝汉宣帝他的老师衣锦还乡的时候,把自己所有的财富都交给了地方,去帮助地方的发展,有人说:一个钱也不留给你的子孙。他也说了这样的话:如果我的子孙贤良,钱留给他只会害了他,如果我的子孙不贤良,我的钱留给他又有什么用呢?

东方希望集团的刘永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孩子长到大,我没有给过他什么优待,让孩子懂得感谢父母,懂得感谢父母的辛劳这是我最大的欣慰,他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所以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些话,通过这样一些所谓成功人士、成功家庭教育孩子的理念,我们能够感觉到真正成功地把孩子培养出来,前提并不是你到底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钱,根本的出发点在于你是否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主、拥有良好人品、能够持续地自我要求、持续地学习、自我成长的人,而这个结果一定是缘于教育而不是投入的钱。

钱是一定得投入的,但是钱要投入一个有思想、有头脑、有追求的人,如果你投给一个好吃懒做,依赖父母这样的一个孩子,你所有的钱都会被白白的浪费掉。

程明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富不过三代。正在受到现实生活当中企业家的重视和挑战,有很多的企业家开始意识到,应该通过教育终结富不过三代的咒语,但是我们也感觉到:

第一、全世界的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30年,我们国家有70%的民营企业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工作当中不看书、不看报、不看财务报表,这样的一个企业家能够对孩子的学习上面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呢?这一点给我们提出启示,如果要让孩子主动学习,主动成长,我们自身要有一个持续成长的观念,要有持续成长的精神,应该把教育孩子当成持续成长的动力,不仅仅把孩子当成自己要去教育的对象,更要把孩子当成自己持续成长的同学。你要去要求孩子,先要求好自己。

你的钱是要为孩子而花的,但是一定不能所花非人。不能白白的浪费在一个没有经过良好的教育的所谓合作者的身上,你作为一个精明的、有投资意识的,愿意在投资这件事情上占据主动的这么一个家庭教育投资人,你一定要在投资前和投资过程中花很大的精力去培养这个花钱的人,让他把钱花在刀刃上,让他成长,让他的成长所带来的家庭幸福成为你努力、多年操劳的回报。这是国内企业家对教育子女的态度和理念。

在国外我们知道哈菲特已经成为了世界的首富,最新消息他又成为了世界首富,哈菲特是这样评价自己对子女财富的传承的,哈菲特说:一早就告诉孩子,如果将来你能从我的遗产中得到一美分,那就是你走运了。”你可能会觉得这么有钱的人对孩子这么刻薄,但是他说:那种认为只要投对了娘胎就可以一世衣食无忧的想法,极大破坏了我心目中对于公平的观念。”他实际希望告诉他子女:不要认为你父亲很有钱,你就可以怎样的去消费,你的人生属于自己,需要你自己去开创。

在家庭教育投资这件事情上父母的角色,以及在投资的过程当中钱投出去哪些有用,哪些没用,以及优秀的成功的家庭如何去对待孩子为孩子投资这件事情。

为孩子花钱这件事情实际上体现出来父母是如何的看待自己的角色,父母是如何看待自己为孩子教育所投入、所应该做的事情,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大家有可能是低估了自己在教育角色,仅仅把自己当成是一个给钱的人,而没有意识到你同时也应该对你的孩子提出花钱的要求,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可能也往往低估了孩子作为用钱的人他的个角色,我们认为他只需要用这个钱去读书,然后把书读好就行了,你忘了,我们要的并不是孩子的一个成绩单,我们要的是孩子未来真正能够成人成才,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我们要的因为孩子的成长而带来的家庭的幸福,我们老年的幸福。既然我们要的是这个,我们就一定要意识到在给孩子花钱的同时不能忘了培养孩子。

现在总是有很多话说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但是不要忘了,孩子还不成人,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角色搞成了一个服务者,把自己的角色搞成了一个保姆,不要把自己的角色仅仅定位一个哺育者,我们应该以育人为本,我们要把孩子培育成才,他才能真正的扛起一个家庭的重任,千万不要忘了,你的未来担负在你孩子的肩上。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们老了就自己照顾自己挣的钱足够养活我们自己,他们的人生他们自己去走,管他们将来怎么样,是他们自己的事,儿孙自有儿孙福,但是真的是这样的吗?

你真的不在乎吗?如果有一天你的儿子事业上面非常的不顺利,退缩到你的家里面靠你来养活他,你觉得你这样的生活有质量吗?你对你孩子多年的期待、多年的 付出到了这样的一种,你的内心难道不痛苦吗?所以我们不能回避教育孩子的结果,我们不能回避在面对这个结果时要付出的鼓励,我们应该真正的认识到作为父母、作为家庭投资者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应该付出的努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e0c67a0101bnhj.html

 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