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毅丨脾,为何喜燥恶湿?

 为什么73 2018-10-08

脾与胃,五行均属土。


然脏属阴,腑属阳。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

 

阴土者,潮湿低洼之地。土太湿就不是生万物而是水淹万物了。所以《临证指南医案》就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此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脾能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但土气本湿,据“同气相求”原理,湿生之后又反过来最易伤脾。《临证指南医案》又言“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感故也。”再兼阴土低洼,又易聚湿。

 

所以,脾恶湿是指它对水湿类邪气有特殊的易感性。

 

因脾气虚弱,健运无权而水湿停聚者,称“脾虚生湿”,可见乏力肢倦,纳呆,脘腹胀满,痰饮,泄泻,水肿等。这是虚证,一般病程较长。



因湿邪伤脾,脾失健运而水湿为患者,称为“湿困脾土”,可见头重如裹,脘腹胀闷,口粘不渴,排泄物粘滞等症。


这属实证。一般而言,实证的病程多不长,但湿性粘滞,所以,湿邪为患,多较其他病邪在时日上迁延些。


  

 

恶湿者自然喜燥,于是,燥湿,就成了治脾的常用法。

 

燥湿之药以苍、白两术最为常用,但两术所擅不一。

 

白术:其生长环境以地势干燥稍有倾斜的坡地、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则其宜土(脾)之性初显。


脾脏之喜,正是白术之喜,这是真正的同喜!《本经逢原》说:“入健脾药,土炒。”说的是白术的炮制。


白术为何要用土炒?无它,窃土气以补土也!


至其用,《本草求真》说:“白术专入脾。缘何专补脾气,盖以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内经》)。白术味苦而甘,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湿燥则脾实,脾缓则津生。且其性最温,服则能以健食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也。”

 

苍术:生长环境,以忌积水、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其理类白术,又再见同喜!苍术亦有以灶心土炒制者,这不但窃土气,同时也窃火气了。


其用,《本经逢原》说:“苍术辛烈,性温而燥,可升可降,能径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而安太阴,辟时行恶气。”

 

两术之同,均味苦性温,苦则燥,温则化,故善燥化水湿。


其所异者,白术味兼甘,故善补,脾虚生湿者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等用之;苍术味见辛,故善散,湿困脾土者宜,平胃散中现。


《本草崇原》曰:“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如补多运少,则白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


完带汤即两术同用,此双喜临门,更与脾所喜合,可谓三喜共聚。


  

 

土松则水渗,水渗去则土燥,故渗利水湿是治脾的另一法。常用茯苓。


《药性解》言其:“夫脾最恶湿,而小便利则湿自除,所以补脾。”


《本草纲目》说:“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利小便。故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素》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观此,则知淡渗之药,俱皆上行而后下降,非直下行也。”

 

常用的既补脾,又祛湿的药物有:薏苡仁,扁豆,五指毛桃,芡实等。

 

健脾,行气,祛湿兼具的有:陈皮,砂仁、厚朴、白豆蔻等。

 

临床上,对脾生湿、湿困脾的病证,一般是健脾与祛湿同治,所谓“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这句话若倒过来说“治脾不治湿,非其治也”似更能体现理脾之法。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土暖则湿去,仍需心肾之阳温;土松则水渗,又赖肝木疏之。

 

但需注意,脾虽喜燥,但不是越燥越好,土太燥亦不能生物,这是常识。


《本草崇原》:说:“太阴主湿土而属脾,为阴中之至阴,喜燥恶湿,喜湿恶寒。然土有湿气,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发生万物。若过于炎燥,则止而不行......此先圣教人之苦心,学者所当体会者也。

 

然则何种土最能生物?曰:温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