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 古人安土重迁,客家人迁徙的首要原则肯定是趋利避害,为了生存。 大迁徙,从一开始,就是一部血泪史、流亡史。 客家先民的迁徙路线 最早的一次大迁徙可追溯到西晋永嘉之乱(307-313年),北方少数民族混乱中原,士民为避战乱,纷纷携家南迁。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北方人南渡称'永嘉南渡'。 东晋南朝为了安置从北方迁来的士民,在南方设立了侨州郡县。这些人主要迁至江淮地区,离中原尚近,亦有一部分进入江西赣江流域。 北方中原汉人就成了“侨客”。先到为主,后到为客,千古皆然。这次大规模的移民是客家民系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肇因。 除此之外,大量北方士民南渡对社会经济发生了重要影响。为之后江南一带以及整个南方的大开发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迁徙:受到唐末黄巢起义(875-884年)和藩镇割据的影响,起义军的征战波及南方各省,使得客家先民的住地成为战祸要冲,不得以再次南迁。赣南山区住进大批客民,少数更是达到广东粤东北地区,多数则留在福建东南部的汀州等地。 黄巢起义波及地区,客家先民的住地刚好位于中间地带 第三次迁徙:宋朝,由于契丹、女真入击中原引起北宋王朝帝都向江南搬迁,大批中原汉人随之南迁时赣南山区已住进大批客民,闽西南、粤东北一带山区也进入大批客人。 与此同时,流入福建汀州者的数量最多。北宋末至南宋迁入该地区的北方移民,对客家民系的形成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第四次迁徙:元朝,客家人聚居区人口大减,经济、文化也受到摧残,后来经过明朝的修生养息,粤闽赣交界地区的客家聚居区经济复苏,人口繁衍了。 然而这时的人地矛盾逐渐突出,令一部分从粤闽赣边客家大本营迁往广东其他地区和桂、湘、川、台等地,形成了客家人分布在南方许多地区的格局。后来也有一部分梅州客民回迁赣南,使当地产生新客老客之分。 清朝,随着满洲部族入主中原,抗清无力的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后来应“移湖广,填四川”的号召,大量移民入川。据数据显示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等省百多万客家相继移民入川。现在四川还有一部分地区讲着“土广东话”(即客家话)。 四川境内的土广东话分布 第五次迁徙:最后一次大规模迁徙,算是一场世界范围的迁徙,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客家人洪秀全在广西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并占领清朝半壁江山)失败后,参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客家人怕受到株连,加之受两广地区土客械斗的影响,再次被迫迁移。 清朝收复台湾之后,客家人便有一部分迁去台湾生存;战乱年代还有部分客家人渡海前往香港澳门,甚至选择漂流至南洋等海外地区谋生。 千年辗转,逐渐远行,所到之处皆留下了客家先民的足迹。 这些客家先民“以郡望自矜”的心理,他们文化意识主导恰恰是儒家的人文精神,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又富于务实求是的精神,具有重名节、重孝悌、重文教、重信义的道德价值观念。 粤北客家山区 恶劣独特的山区居住环境更造就了客家人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特性。生活在偏僻山区,这些地方往往有毒蛇猛兽,山贼土匪也时常出没。为了保障村落安全,除了习武之外,客家人还会修筑半军事式的围村,据山险以守。客家人在这种半军事的环境下,不论男女都需要学会保护自己,自然地养成勇武强悍的风气。 客家围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