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旦傅杰教授讲:应该怎么措辞怎么说话?

 安然360图书馆 2018-10-09

《论语·阳货》: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季氏》: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卫灵公》: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本集文稿 

我们前面在讲言和行的关系的时候,已经学习过了多条孔子要求先做后言、多做少言的语录,诸如我们已经都很熟悉了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孔子还发愿,要对学生“听其言而观其行”。也许是当时社会上夸夸其谈的人太多了,学生中也有爱夸夸其谈的人,所以,孔子有一天还夸张地跟学生说,他不想再说话了,把子贡吓了一跳。《阳货》篇里记载: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孔子有一天声称,我不再说什么话了。子贡说,你要是不说话,那我们这些学生还转述什么东西呢?而孔子的回答是: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个回答跟我们上一次讲的孔子语录,“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一样,也是孔子说的话的忠实记录。“人焉廋哉”重复说了两遍,这里的“天何言哉”也重复说了两遍,两个“人焉廋哉”是连在一起说的,这里两个“天何言哉”是分开来说的。孔子说,天说过些什么呢?天说过些什么呢?可春夏秋冬四季不停地运行,万物不停地生长,天说过些什么呢?孔子这话是针对什么说的,后人有很多猜测。


有人说,这是孔子对天道的讨论,恐怕有点儿拔高,孔子不过是借天做了个比喻,我们好像不必想得太多。有人说,是孔子到处游说,却没有统治者愿意采用他的政治主张,所以借此表达失望,但听上去实在不太像,因为如果是这样,天不言,却四时行,百物生,那么孔子出来游说,本来就是多事,因为不游说世界也能按着正常的秩序运转,而事实显然不是这样。所以,这段话更多的可能还是劝导学生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但孔子本人就是一位擅长说话的大师,否则一部以记录他说的话为主要内容的《论语》也不可能成为历代传诵的伟大名著。不仅如此,擅长说话,还是他很关注培养的学生的能力。《先进》篇里记载,孔子从四个方面来考察不同学生的不同才能,而其中之一就是言语,也就是善于辞令,擅长说话。从《论语》的记载看,孔子教学生说话,一是要典雅动人,有说服力,所以,他才会教导儿子“不学诗,无以言”,另一方面,孔子又反对语言没有内容,一味追求花里胡哨,《卫灵公》篇里记载:


子曰:“辞达而已矣。”


朱熹解释说:“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语言是表达思想、传播文化的工具,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但修饰是手段,达意是根本,所以修饰也是过犹不及的。孔子的话,只有简洁的五个字,毫不啰嗦,毫不做作,却清楚地传达了孔子的观点,这正可以作为“辞达而已矣”的一个范本。


孔子反对一味巧言令色,还无原则地去讨好有权有势者,但我们上节课已经说过,为了有效沟通,加强交流,从而把事情办好而不是办坏,孔子又提倡在人际交往中,要察言观色,这也是他无过无不及的中庸观的体现。在《季氏》篇里,他有一段对我们怎么注意说话场合,怎么注意说话技巧的告诫: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我们以前说过,《论语》里的“君子”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有道德的人,一种是指有地位的人。这里的君子指的是后一种人,也就是有权有势的人。这个“愆”字是过失、过错的意思。孔子说,你在你所侍奉的人面前说话,可能会犯三种错误,哪三种呢?


第一种是急躁,表现形式是还没有轮到你发言的功夫,往好里说,你可能急着想把事情办好,往坏里说,你可能急着想在领导面前自我表现,你就抢着说了,这就叫急躁,“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第二种是隐瞒,表现形式是该轮到你说话的工夫了,或者是为了掩盖矛盾,怕领导不高兴,或者是怕自己的意见跟别人有冲突,当说而不说,该讲而不讲,“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第三种是眼瞎,表现形式是不看君子的脸色就冒然开口,看人不耐烦了也不打住,看人不高兴了也不和缓一下语气,改变一下策略,只顾自己滔滔不绝,“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上面一个鼓吹的“鼓”,下面一个目光的“目”,这个字念gǔ,就是瞎子的意思。在那个非民主的环境下,面对拥有绝对权力的上级,你既不该巧言令色,你也不该装聋作哑,而是应该察言观色,努力争取在适当的场合,在正确的时间,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从而使自己的提案得以通过,建议得以实行。这就需要注意说话场合与说话技巧,即使到了今天,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经验之谈,对我们应该仍然是有借鉴作用的。


平时要加强自己的学养,增进自己的能力,到了某些场合,则要察言观色,审己适时,所以,《卫灵公》篇里又记载了孔子一条相关的教导: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孔子说,你要遇上了一个值得跟他交流的人,你却不跟他谈,你就把一个可交流的对象给失去了,这叫“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可你要遇到了一个不能跟他交谈的人,你却一个劲的喋喋不休,你这就是说错了话,说多了话,这叫“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无论失人,还是失言,都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应该的。所以,孔子总结说: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一个聪明的有智慧的人,既不应该错失交流对象,也不应该说错话,这又是孔子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的体现。但要把握这个度,是多么困难的事。哲学家李泽厚就说:“既不是失人也不失言,只不过是生活的普通智慧,但并不容易做到。因为从历史记载到现实生活中,无论失言,还是失人的例子,比比皆是,随处可见。”这就更需要我们随时随地地来体味,来实践孔子的教导。


孔子在说话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这样有益的启示,因为在他所处的时代,不仅不是一个民主的社会,还是一个乱世,那么在乱世当中,一个君子应该怎样生存,孔子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我们下一节课再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