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再奖励孩子了,因为......

 Mosescw7vgm94o 2018-10-09


养娃,绝对是一个不断打怪升级的过程。


小时候“言听计从”的孩子,突然发现会“讲条件”了。


“我好好吃饭,等会必须给我看电视!”


“钢琴考级通过,得给我买玩具!”


“先让我玩会iPad,我才写作业!”


当然,孩子学会“讨价还价”不完全是件坏事,这表明他自我意识的建立,思辨能力的成熟。


但事情的另一面可能是,我们用错了或用多了物质奖励。


物质奖励可能让孩子“唯利是图”



心理学家雷珀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挑选一些喜欢画画的孩子,并分成两组。


他跟A组的孩子说:“你们画得好就给奖赏”,然后跟B组的孩子说:“我好想看看你们的画”。


3个星期后,A组的孩子们大多不情愿主动去画画,兴趣也明显地降低了。而B组的孩子却一如既往地积极绘画。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雷珀认为,物质奖励可以强化某种行为,直接驱使孩子去做某件事情,但同时会让人总是不由自主地去思考任务。这让最初的“自主感”变成了一种“受控制”的束缚。


这种束缚感,会让大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奖励这件事上,无暇顾及所要完成的认知任务。


物质奖励无法让孩子开动大脑


麻省理工(MIT)的24名本科生被要求完成两项任务:


一个是纯机械性的按键任务,来回不停地按键盘上的两个字母按键——V和N;


另一个是认知性的加法任务,在12个数字的矩阵中找到和为10的2个数字,共有20个矩阵题。



加法任务中的矩阵


为了考察物质奖励对不同任务产生的激励影响,学生们会在高奖金的情况下,分别完成两项任务。


结果发现,在高奖金的刺激下,学生们的按键任务完成地非常好;


在高奖金的推动下,学生们的加法任务反倒完成地很糟糕。


换句话说,高物质奖励只对机械性的体力活儿有效,对认知性的脑力劳动却起了抑制作用。


这就好比说,我们用钱来鼓励孩子做家务,会事半功倍;但如果用钱来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可能就不那么奏效。


真正能够激励孩子的只有他自己


我们给孩子物质奖励,希望他好好学习。这跟老板发奖金,希望员工努力工作是一样的。


但现实是,奖金的激励效应是有限的。


心理学家赫兹伯格在双因素理论就曾说过:物质奖励说到底只是一种保健因素,只能保证员工不发牢骚,将工作积极性维持在一个基准水平上。但它是无法让员工满意,从而高热情地投入工作的。



想要大幅提升积极性,还得从成就感、认可、工作的吸引力这些激励因素着手。也就是我们平时常挂在嘴边的“内在动机”或“内驱力”


对于孩子,也是一样。


物质奖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时可以让孩子动起来,做家务、写作业、练琴,但可能无法唤起他内心对事情的认可和投入。


想要孩子真正、真心投入到某件事情上,还得从激发他的“内驱力”入手,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做:


为孩子设立中等难度的目标


想要孩子获得成就感,最重要的是帮助他设立一个合理的目标。在给学生上管理学课时,经常会提到一个概念先进可达性



这个目标既不能唾手可得,又不能遥不可及,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可以完成。


强烈建议爸妈们使用这个原则,为孩子设立中等难度的目标。


因为,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从小就树立一种勇于接受挑战、奋力实现自己目标的态度,又不会因为目标过于困难而挫伤他的积极性。


让孩子获得成长型的认可


斯坦福教授Carol Dweck在TED演讲中说,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学会明智地夸奖孩子。


不再表扬他的天赋和智商,不给孩子贴标签,而是夸奖他积极投入的过程:


努力:你很努力啊

坚持:尽管很难,但你一直没有放弃

态度:你的态度很积极

进步:你在_方面进步了很多


这样成长型的鼓励,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充分的胜任感,激发的他的潜力,让他相信自己拥有变得更好的力量。


阅读积极上进的书


曾经看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



十七世纪初,英国儿童读物中包含的成就激励信号增加,国民产值在一段时间后也出现了增加;


到了十八世纪初,成就激励信号下降,国民产值也随之下降。


解读其中的因果关系,我们就会发现:


儿童读物中包含越多积极向上、鼓励孩子追求成功的内容,若干年后,越多的孩子会成长为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成年人,进而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又回归到我一直信服的观点,读什么样的书,成为什么样的人


想要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就多给他读一些励志的传记故事,让他始终热血沸腾、斗志满满。


我的偶像,20世纪最伟大的管理学家-Peter ·Drucker


中等奖励促进最佳表现


杜克和卡梅隆大学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激励是有临界点的,过高过低都会影响最终的表现。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奖励水平和任务表现的关系是一个倒U型曲线,中等强度的奖励水平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就拿做家务来说,全然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孩子的积极性处于零点;


当提供中等奖励时,孩子的动机最高,做家务的效果也最佳;


当奖励过高时,孩子做家务的动机和效果反而会下降。


所以,即使在某些适合物质奖励的情境下,运用的尺度一定要适宜。


把奖励的标准定太高,只能是“好心办坏事”,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最后,敲黑板给大家下重点


▪ 物质奖励只对机械性的体力活儿有效,对认知性的脑力劳动不起作用;


▪ 物质奖励并非越高越好,到达某一临界点后,再高的奖励只会起反作用;


▪ 物质奖励再有效,也只是一种外力,我们还是需要从根本上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设立中等难度的目标,让孩子通过努力就可以完成,获得成就感。


肯定孩子努力的过程、态度、坚持和进步,而不是一味夸奖他聪明。


让孩子多阅读励志的故事和传记,潜移默化中激发他的上进心。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在娃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既要敢用、善用物质奖励,更要注重孩子内驱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Dan Ariely, Large Stakes and Big Mistake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 2009. 



川妈说说



这里,给大家讲讲罗杰·罗尔斯的故事吧。


罗杰·罗尔斯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


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的孩子成年后很少有人获得较体面的职业,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在他就任州长的记者招待会上,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不提,他提起了一个大家非常陌生的名字——皮尔·保罗。


皮尔·保罗是罗尔斯的小学老师,他在1961年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当时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皮尔·保罗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


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对他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罗尔斯大吃一惊,长这么大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5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他记住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


从那天起,“成为纽约州的州长”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面旗帜。


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成了班主席。在以后的40多年里,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罗尔斯真的成了州长。



标星 置顶小板牙

精彩内容不再错过


朋友们抱怨说

经常找不到我们

连公号的姐妹们也说

微信又双叒叕改版了

都不找不到小板牙


别急

按照下面步骤加个“星标”

就不会错过我们的文章

和活动发布啦~

谢谢亲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