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镇自来水厂发展纪实 城子镇自来水厂,是该镇唯一一家合伙私营企业。然而,谁也不曾想到在改革开放中,他们是怎样走过了风风雨雨艰难创业的十三年。 2005年,饮水工程在全国实施后,城子镇党委和政府,通过招商引资途径,终于,在镇老计生办长江岸边建起了一家面积为350平方米,每天可供水2000吨的自来水厂。 然而,城子镇是柴桑区一个最小的乡镇,全镇13680人口,不足两万,所有用户加在一起不到三千。建厂初期由于用户不足半数,结果不到三年,各股东纷纷解散。 ![]() 七十年代末,城子镇人吃水、用水都是在门前湖汊用土埂围起来的所谓天然“水井”里,家家户户厨房里都有一口水缸。人数少的家庭,一缸水还能用上几天,家庭人数多的,有时是每天要到“水井”里挑水吃。遇到冬季或干旱年份,村里人都要到很远的地方找水吃。如果遇到建房或其它灌溉,那清水贵如油的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深有体会。 八十年代初,城子镇渐渐开始有了凿井队出现,于是千家万户纷纷凿起家用“水井”。丘陵地带几米或十几米的水井还没有问题,平原地带村民,由于沙土严重,要凿出深井必须花费更大的代价。 为了不让城子镇人继续生活在过去那种艰难的岁月里,为了使全镇百姓彻底告别过去那种吃水难的岁月。家住水厂旁边的何谟存于是组织有识青年,不顾家庭反对,四处凑款合伙将自来水厂承接过来。没有利润也要坚持干,吃再多的苦他们也宁愿。正是在那种满腔热血的干劲下,他们才没有让这个造福全镇人民的新兴事业半途而废,共同勇敢地踏上了这条利在民生的艰难道路。 何谟存是城子镇民营自来水厂负责人之一,文化水平不高,一家六口,夫妻俩都是残疾人员。全家生活除了依靠在小镇周边经营纸扎维持外,他还起早摸黑种了十多亩棉花补贴家用。然而,年过半百的他,何曾不想过上安逸的生活? ![]() 赤湖村,因为路途远,没有单独管道,每年过年村民都用不上自来水,大年初一何谟存几人只好用桶装水挨家挨户地送,有时连中午午饭都没有时间吃,有时甚至就只能嚼两口随身带的方便面充饥。 然而,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并让他把一颗心扑在全镇人民饮水事业上呢?何谟存说,小时候,他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上学,不能实现报效祖国的愿望,如今,他一定要竭尽全力保护好城子镇自来水厂,报答社会,报答家乡。 王向东原是城子镇轧花厂一名普通工人,下岗后,一直在家待业;张友军也是位待业青年,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家乡附近靠打零工为生。他们三位年轻人凭什么能力能接下这近百万的水厂呢?他们正是共同拥有了一颗对家乡热忱之心,才使城子镇自来水厂安全运转了十年,让全镇百姓幸福指数在提升。 ![]() 然而,近年来,他们渐渐感到水厂经营步履维艰。特别是当年建厂时,由于缺乏科学前瞻性,整个镇的水网布局十分凌乱,水池过小,水管老化,全镇各村主管管径根本适应不了当前发展的需要。现在,自来水厂员工依然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建造的预制板结构房屋内日夜工作,条件十分简陋,安全隐患极大。加之,近些年城子镇纷纷进城打工的越来越多,用户也越来越少,每年仅维修一项费用就难以支撑,还有净水处理技术改造、提升以及各种机械设备的更新和各级部门管理费、采水费,自来水厂能维持下去算挺不错,遇到紧急问题时,他们经常还要在社会上聘请临时人员协助处理。现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各行物价和工价都在飞快上涨,因此,自来水厂根本再也没有能力来解决全镇面临的新困境。 ![]() 2017年,城子镇自来水厂三位股东,经过深思熟虑迅速向镇政府求援,四处筹款,政府在全面了解情况后,立即拨付了35000余元,彻底完成了上级计划未完成的赤湖村水网改造工程,最终,使彭湾村和赤湖村两村村民顺利使用上了自来水。 目前,城子镇自来水厂共有员工4名(含厨卫工人1名),他们日夜奋战在工作岗位上,白天走村串户巡查,晚上值班到深更半夜,没有任何经济保障,更谈不上五险一金红利。 ![]() 现在,家家户户生活一刻都离不开自来水,每当大家疲劳时回到家里冲冲凉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然而,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幸福时却谁也忘不了那些在背后默默奉献的人! 披星戴月不识归,一路辛苦为谁甜。也许正因为家乡有了这一位位默默奉献的人,人们的生活才更加幸福和谐。但愿在乡村振兴历史发展新时期,有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怀和广大村民支持,城子镇自来水厂这项惠泽民生的千秋工程能更上一层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