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篇 家庭教育的规律和艺术问答

 木香草堂 2018-10-09

第一篇 家庭教育的规律和艺术问答 

    第一篇 家庭教育的规律和艺术问答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应遵循哪些基本规律?  

    家长:家庭教育有没有规律可循?如果有,请介绍一下哪些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规律?

    答: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家庭教育的规律存在于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家长们只有认识和掌握了家庭教育的规律,并努力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办事,才能搞好家庭教育。那么,家庭教育有哪些方面的规律呢?

    第一。爱教相融、严慈相济的规律。

    家庭教育具有爱与教育经常融合在一起,爱中有教、教中有爱,二者密不可分的特点。由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生养与被生养之间的直系血亲关系,从十月怀胎起,教育者就对被教育者怀有人世间最真挚的特殊之爱,子女也对父母怀有特殊的骨肉相亲

的爱和尊敬,人们常说的骨肉之情、养育之恩、恩重如山,即是如此。在实际的家庭教育过程中,爱往往是教的动力,教是爱的体现和结果。爱教相融规律是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目前有些家庭还存在着违背这一规律或没有很好地遵循这一规律的做法,往往陷入溺爱的误区,即只有无限度的爱,而没有足够的教。

    严慈相济律,是指成功的家教不可不严,又不可严而无度;不可无慈,也不可慈而无限,而必须严慈得当、严慈相济,相互配合。如果仅有严而无慈,一味严厉要求,就会使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爱心。使孩子感到生活冷酷、受压抑、人生无趣。如果仅有慈而无严,一味地爱就有可能导致溺爱,失去应有的约束和教育,孩子将变得任性、专横,不愿接受批评教育,不能改正错误。所以教育孩子要:

    l,严慈相济、是非分明、奖惩有度。

    有一对夫妻,丈夫工作较忙,且应酬多,小孩的学习、生活几乎完全是由妻子负责的。丈夫每次获悉孩子考试成绩很差时,就对孩子暴揍一顿,而妻子对孩子又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且又常唠唠叨叨。终于有一天,已读初三的孩子给同学留下一封信后离家出走。小孩在信中写到:“爸爸太狠,妈妈太烦,没完没了的要求,我真的不知怎么对付,干脆出去看看。”可见,同一家庭,“严”、“慈”一旦各走极端,对子女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言传身教和反复教育的规律。

    凡是教育活动,都存在着言传身教的问题,即必须将言传和身教相结合,重言教更重身教。不过,在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的规律表现得更突出、更为明显。它要求教育者在家庭教育中既要当好家长,又要当好孩子的师表;要求教育者在对孩子的实际教育中不仅应重视言教,更要重视身教,在行为上要为孩子当好表率。家长只有很好地对孩子身教言教并施,更多更好地发挥身教的作用,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才能把子女教育好、培养好。

    某校初二(4)班新的班委会刚选举产生不久,小强就约请班委会主要干部去“肯德基”聚餐,并赠送每人一本精美卡通画,班主任获悉后大为诧异,反复询问。小强才说:“他们都是‘官’儿。”“为什么只请这些‘官’儿呢?”“我爸爸常说只要和当官的搞好关系,啥事都好办。”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强的“势利眼”就是在他爸爸的影响下形成的。可见,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十分重要,关系着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家庭教育在形式上具有突出的反复性,这既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特点,也是一条重要的基本规律,即反复教育律。由于家庭生活具有反复性,孩子在进步中不可避免地有错误、有反复,表现为波浪式的前进运动;孩子在纠正错误的时候往往也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所以,家庭教育的反复性的规律,是不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的。广大家长应该认识到这一规律,正确引导孩子在不断的反复中取得进步。对孩子的成长、进步不能操之过急,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跌跤,要给孩子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时问和机会,不能因“恨铁不成钢”而出现丧失理智的行为。

    第三,教学相长和潜移默化的规律。

    教学相长的意思是教的方面和学的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并且起重要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这是因为:(1)社会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各种科学知识正以一日千里之态势在发展。在此情况下,家长要适应家庭教育的需要,特别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就必须注意学习和知识更新,用多方面的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2)父母生了孩子,为人父母了,不等于就能胜任家庭教育。要搞好家庭教育,必须教学相长,在教中学。(3)子女有许多值得家长学习之处,家长要向孩子学习,才能更好地教学相长。特别是当代中小学生在新知识、新信息面前,表现得异常活跃,他们的环保意识、卫生意识等也比家长要强得多,家长要获得进步,就必须不耻下问,向孩子学习。做学习型的父母,营造学习型的家庭氛围。

    潜移默化的规律是指家长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由量变到质变的、瓜熟蒂落的过程,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培养成人、成才的目的。成功的家庭教育得益于长期潜移默化的正面教育,失败的家庭教育,也脱不了“潜移默化”的负面效应。从根本上说,这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量变质变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表现。

    去年上海市高考文理状元在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时,特别强调要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高度的学习自觉性的养成。受父母的影响,她们从小养成了良好的作息规律,自觉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学习、做事从不拖拉。因此,中学七年的学习生活并不感到特别紧张。父母、子女在工作、学习上共同进取,营造了整个家庭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使孩子备受鼓舞,最终脱颖而出。

  第四,综合效应律。

  一切成功的家庭教育,其所以成功,并不仅仅是一种因素起作用的结果;一切不成功的或严重失败的家庭教育,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综合效应律。它既有着自身作用的规律和特点,也是上述多种基本规律在家庭教育中共同起作用的集中表现。综合效应律也包括着众多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子女自身因素、家长自身因素及环境条件因素。要想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在这三个方面都应尽到最大努力。

我们认为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以上四个方面。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按照这些规律办事,将其灵活地与家庭教育的实践相结合。  

 

 第一篇 家庭教育的规律和艺术问答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二、家庭教育有哪些原则?

    家长:我们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常常面临着许多困惑,有人说家庭教育是有原则的,请问究竟有哪些原则呢?

    答:家庭教育的原则是以家庭教育的特点、基本规律为依据的,是为了完成家庭教育的任务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和标准。现代家庭教育提倡开放式教育,它所培养的是具有主动性、自觉性和开拓进取精神,适应社会生活、个性健全的发展型人才。因此,我们提出的

家庭教育原则,即体现了这一基本精神。教育有法,但教无定法,望广大家长加以选择,并做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家庭教育原则具体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因材施教,注重提高子女的素质。

    自古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就是做家长的共同心愿。然而,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能满足家长的心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大学一再扩大招生,但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一位孩子都能上名牌大学,都能成为工程师、科学家。社会是一个大家庭,需要各方面人才,子女上不了好大学,不等于就成不了才。俗话说:“行行出状元。’’我们认为,只要对社会有用,就是人才。但至今仍有部分家长对人才的理解还有偏颇,认为当技工、搞销售等就不算人才,这种看法大错特错。家长一定要根据子女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成才目标,千万不能“逼子成才”,也不要与别人家孩子盲目攀比。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尽量发挥子女的长处,因势利导地加以指导与培养。相反,如果硬是强逼子女朝自己的短处发展,那势必会失败。

    某校有一位女生,文章写得相当好,每次都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文科成绩不错,但其父母片面认为学文科前途不好,硬逼她学理科,结果当年名落孙山。可见,家庭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家长切忌根据自己的意愿,强逼孩子朝某一方面发展。家长只能做伯乐,注意观察孩子在哪一方面有发展前途,然后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与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家长的观念一定要改变,不要老盯着孩子的分数不放,要关注孩子各方面的能力。2l世纪将是人才竞争的世纪,那种高分低能的人才将不受社会的欢迎。在应试教育的遏制下,多少学子的创造性思维被扼制,多少人才被埋没。据有关资料反映,中国学生考试成绩比外国学生不知强多少倍,但动手能力大多相当差,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十分严重。要改变这一现状,家长的观念首先要更新,否则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第二,强化家庭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心”教育。

    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对子女加强道德修养教育意义十分重大。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管。为了孩子的学习,父母真是关怀备至,“衣递到手,饭送到口”,就连孩子的卧室都要父母整理、打扫,被子都要父母折叠。孩子在家中简直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稍微服务不周到,便要发脾气。这不是在培养人才,这是在培:养精神贵族。无数事实向我们敲起了警钟:只重智育、忽视德育的做法是十分危险的。

    例如,1995年,毕业离校仅3个月的河南大学物理系学生周文斌,因恋爱受挫,将其女友活活烧死;重庆建筑大学学生张林,仅因理发顺序与另一名同学发生争执,认为被扫了面子,竞在舞厅将对方杀死;北航学生刘勇,人称“北航第一才子”,在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时,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了一名女学生。由此可见,在家庭、学校中强化思想教育是十分迫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孩子首先要教他学会做人。一个孩子思想品德好,即使将来上不了大学,他也能为国家作出贡献;相反,品德恶劣的学生,其学历越高,危害性就越大。因此,家庭教育应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要教育孩子爱祖国,爱人民,爱父母,爱他人。

    第三,父母对子女要民主。要相互沟通、理解。

    父母与子女有着血缘亲情关系,沟通与理解应该不成问题。然而,由于部分父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父母与子女之间往往形成“代沟”。在部分家庭中,父母主宰一切,说一不二,子女只许服从,没有发言权。这种封建式的家庭关系,只能造成子女与父母的对立。有些父母片面地认为:孩子是我生的,我要打要骂,谁也管不着。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子女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从他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是社会中的一员,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不能任意打骂子女。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凡是与孩子有关的事,都要征得孩子的同意,不能由父母单方面说了算。凡事要多为子女着想,采用“换位” 思考的方法,多与子女沟通。怎样才有利于双方的相互沟通与理解呢?方法有四:

    (1)注意观察子女,力求全面了解;(2)多与子女交谈,从中了解子女思想状况;(3)找学校老师或孩子的伙伴进行了解;(4)了解孩子的成绩、作业、课外读物等,但不要翻看子女保密的东西,如书信、日记等。对了解到的情况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清主流,一与支流,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既要看过去,又要看将来。父母之间要相互通气、交换对子女的看法以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否则,会使子女无所适从。

    第四,对子女要以正面教育、激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子女,心理还比较脆弱。若对犯了错误的孩子一味地批评、处罚,不仅不利于调动子女的积极性,而且,还会使子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尤其是对“后进生”子女。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任何人都有自尊心。自尊心是孩子前进的动力,一旦受到伤害,要使之振作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因此,父母一般不要轻易批评孩子,特别不要当着子女的异性朋友或外人面批评孩子。即使要批评,也应在批评之前先指出子女的优点,然后再婉转地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加以剖析,这样才便于子女接受,否则,子女不但不接受意见,弄不好还会“顶牛”。有些家长“眼皮一睁,讲到熄灯”,净是些陈芝麻烂谷子之类的东西,没有一点新鲜感,孩子都听腻了。这些家长好批评孩子,就是吝啬表扬。

    我们认为,教育孩子应以表扬、激励为主,但要讲究表扬的艺术:一是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过分了容易使子女认为家长讽刺他;二是要及时,不能时隔太久,太久了就会失去激励效应,及时表扬能进一步促进子女求进步、求成功的愿望;三是尽量当着孩子的朋友或外人面表扬孩子,增加激励效果;四是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不能单纯搞物质刺激,否则会使子女滋生贪图财物的思想;五是父母表扬与奖励要一致,不能一方表扬,一方批评。

    对子女要少批评,而且更要讲究方法:一要态度严肃、诚恳,从尊重、爱护的立场出发,不可简单训斥,更不能挖苦、讽刺、辱骂,不可任意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二要摆事实、讲道理,指出错误在何处,有什么危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与改正;三要轻重恰当,讲究分寸;四要选择适当的时机与场合,最好单独进行批评,不要在吃饭或睡觉前批评,以免影响其食欲与睡眠;五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批评,如:用态度暗示,用表扬好人好事的方式旁敲侧击,或用父母自己的行为进行无声批评,必要时还可进行“心理制裁”等等。

    第五。身教与言教相结合,注重启发与诱导。

    在家庭教育中,除了以上所讲的四种原则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父母不仅要进行言教,更要注重身教。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同父母朝夕相处,父母的一言一行自然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但孩子毕竟是单纯幼稚的,还难以分辨父母行为的正误,难以抵御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往往对父母的品行好坏兼收并蓄。因此,父母道德修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子女道德修养的高低,而道德乃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处事之魂。为此,家长要注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子女树立良好的风范,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进而茁壮成长。

    教育是一种双向活动,单靠父母一方是难以奏效的。因此,家长既要设法调动子女的积极性,又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是子女的一面镜子,在子女成长的全过程中起着“示范”与“指导”的作用,因此,应该端正自己的言行。家长不只是子女法律上的监护人,更是子女的知心朋友、良师益友,是培养子女成才的“法人代表”,要负责解决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难题。为了提高教育效果,父母首先要注意自身形象,力争取得孩子的尊敬与信任。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孩子暂时无法做到的,不要轻易提出;一旦提出要求,就要力求使子女做到,不放空炮。遇事多与孩子商量,事关子女前途的大事,要让孩子做主,决不能包办代替。比如选择文理科的问题,高考填报志愿的问题,家长只能提出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家长的知识要不断更新,否则就无法指导与教育子女。家长要经常抽空阅读书报杂志,不断充实自己。要做到不阅读趣味低下的书刊,不听格调低下的音乐,不看黄色录像与影视;只适合父母阅读的材料,要妥为收藏。不玩不健康的电子游戏,以免子女效仿。尽量多与教子有方或道德修养较高的亲朋好友来往,利用他们的良好形象来熏陶孩子。家长时时事事都要以身作则,用律己正己的思想行为来感化孩子,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学会循循善诱,讲究教育方式、方法,多鼓励、少批评,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与上进心。    

 

    三、家庭教育应注意哪些基本方法?

    家长:平时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依靠的是经验,结果有时很不理想,甚至适得其反,请介绍几种科学先进的家庭教育方法,好吗?

    答: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虽然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但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公式、定律准确地计算出问题的结果。家庭教育注重在实践中探索,要求家长在科学的家教规律和原则的指导下,正确认识今天的孩子,努力建立一种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家庭教育新模式。下面我们就介绍几种现代家庭教育的方法,以备家长参考。

    第一,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

    前苏联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自尊心是一个人灵魂中的伟大杠杆。”中学生和高年级小学生特别有自尊心和上进心,他们说挫折不可怕,困难不可怕,就怕伤害自尊心。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的和谐关系。由于家庭教育大多是在具有血缘关系的父母、祖父母与子孙辈之间进行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具有双重关系、双重身份:一方既是家长,又是教育者,另一方既是子女、小字辈,又是受教育者。在这种特殊关系中进行教育工作,有其有利因素。如亲子间关系密切,朝夕相处,患难与共。因此,家庭教育易被受教育者接受,且潜移默化,影响较深刻。但也不可忽视其不利的方面: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不是委派的,既不能改选也不能罢免,这种长期不变的关系可能会使一些家长沿用“父为子纲”、“棍棒之下出孝子”、绝对权威、专横暴戾等错误做法。

    据对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不仅素质高,而且有民主意识,能和孩子平等对话的家长”,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不仅要做孩子的老师,又要做孩子的朋友,要建立一个和谐、民主、自由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权威更多地应是建立在满足孩子的精神成长需求和不断的自我完善之上,而不能总是进行居高临下的训斥。甚至动辄殴打,否则,家长与子女的两颗心之间的距离只能越拉越远。

    不过,亲子关系过于平等、民主也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实施。因为,过于平等可能会减少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家长的威望会逐渐消失。几乎没有家规和对孩子一味迁就的家庭,其家庭教育肯定是很糟糕的。

    第二,教育孩子要讲究时效性。

    所谓“时效性”就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之间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要持续多久才好,是很有些讲究的,这就是教育孩子的“时效”艺术。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孩子的学习。孩子在学习中有了疑难问题,家长在对孩子询问后,了解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为孩子解决疑难。对于难度不太大的问题,应该引导孩子思考一段时间,如果他自己在这段时间内,得到了正确答案,就更增加了他的自学能力和自信心。

    (2)关于孩子的物质欲。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总是宠着他们,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的种种欲望和要求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得到满足。由此埋下的隐患是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孩子的心理就出现种种异常和障碍,经不住挫折。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表达欲望和要求后,家长应视具体情况延续,一段时间,才去满足他们;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给予坚决的否定。反之,如果含糊地拖延,导致孩子盲目地期盼,那对他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3)关于孩子的错误。俗话说得好,“打一巴掌揉三揉。”此话可理解为家长在严厉批评了孩子的错误行为后,当孩子也的确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时,家长就应该给予及时的宽容和温暖。比如,对因说谎而悔恨流泪的孩子,帮他们擦去眼泪,抱住他们的肩膀说几句鼓励的话,“你是第一次说谎,以前和以后都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今后一定不会再说谎了。是吗……”

    反之,如果家长在批评了孩子后,也不管孩子处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扭头去干自己的事,孩子悔恨了、知错了,也无动于衷,就会给孩子造成一个长久的“否定感”和心理压力,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久而久之,还会使孩子在情感上与家长疏远。

    第三,家长要做到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笔者了解到不少薄弱学校的学生家长,不重视与学校老师联系,或者不知道如何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而实际上,这些学校的很多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思想品德有问题,更需要家长的配合教育。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到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呢?

    首先,家长要经常地主动地和班主任老师联系。有不少学生家长因孩子学习成绩不太好,不愿到学校去,怕见老师,这是不可取的。家长应该经常到学校去,主动找班主任老师了解情况:孩子的学习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思想方面有什么动态,是否遵守纪律,有没有越轨行为。然后和班主任共同商量教育孩子的对策。有的学生在学校有不良表现,不听课,不做作业,老师批评他了,令其回家告知家长,但他隐瞒真相;有的学生上学迟到,在路上打游戏机,看录像,抽烟喝酒,而到学校又向老师谎称家里有事。这些都需要家长和班主任老师沟通,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只有家长和班主任老师经常联系,互相通气,才能保证孩子在闲暇时间里(特别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不参与不该干的事。

    家长在和班主任老师联系的同时,也要与孩子的任课老师多联系,让他们也对自己的孩子多加督促。因为有的学生就“怕”班主任一个人,对其他任课教师则“阳奉阴违”;在学习上也就对班主任所教的那门课比较认真,其他学科则出现严重的“跛腿现象”。因此,家长和任课教师之间也要多沟通。   

    其次,家长要支持孩子在学校参加集体活动。有些家长对孩子参加学校里的劳动、体育、文艺表演等活动不支持,认为没有必要,浪费学习的时间。其实不然,素质教育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孩子不但要学好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学会劳动,学会审美等。孩子在学校积极劳动、积极参加文艺表演,是他获得成功体验、树立自信心的好机会,并能够达到以此为契机促进他的学习,改善他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孩子需要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奋进、互相帮助的集体环境。因此,家长不但要支持和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班级的集体活动,而且要教育孩子热爱学校,有集体荣誉感。

    再次,家长要正确对待老师的家访。现在老师的家访,一般都是为了解情况,互通信息。孩子有什么不良行为,或者学习成绩开始下降,教师有责任让家长知道,也好从家长那里探究一下原因。教师的家访不是“告状”。家长不要在平时不管不问,老师来过之后给孩子一顿暴打或数落,这容易造成孩子与老师的对立情绪,给教育带来负效应。应该根据老师的建议,循循善诱,使孩子弄清道理,心悦诚服,内化为动力。  

    总之,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长期的、全面的、细心的关心和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不能因家庭的负面影响而抵消了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  

    第四,培养孩子良好的适应能力。  

    所谓适应不良行为是指孩子在成长期间,为解决发展中的矛盾或人生课题时新产生的不适应行为。它使人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生活、适应自己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造成学业上、生活上和人际关系上的困难。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上、性格上(内向型)特殊情况中(如追星、攀比、迷恋游戏机、上网等),初三是问题最多的一个年级,男生也往往比女生更容易产生内疚、自卑、焦虑情绪和神经质。据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一项对青少年心理障不良行为,说明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它已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从造成孩子适应不良行为的原因来看,一是家长教育无方,生活上过度溺爱,学习上要求过严,造成孩子依赖性强,过于自我,缺乏责任心;二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三是社会上的不良书刊、音像制品和网吧等对学生身心的毒害。据此,家长不妨做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正确引导孩子,从生活上、心灵上多关心孩子,与孩子沟通理解,不要一味地在学习上提过高要求。课余时间与孩子一道参与家庭、社会的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节假日可到郊外旅游,置身于良好的人际交往、集体生活和美好的大自然之中,让孩子不仅忘却烦恼,还能锻炼意志,培养情操,使其心情愉快。同时,要经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积极肯定孩子的每一个进步,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成长环境。这样,也有利于孩子形成遵守公德、乐于助人、遵规守纪的思想品德。

    第五。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全部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父母是子女的样子,家长在家庭中的言行举止,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会对子女产生好的或坏的影响。父母的仪表神态、待人接物、穿着打扮都是子女学习、模仿的对象,甚至家庭成员间的一些谈话,也会对子女产生影响。而且,父母的榜样、父母的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凡是要求子女做到的,父母必须先做。

    有这么一位母亲,她常年辛苦持家,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的学业,可孩子照样作业拖拉,喜欢在外闲逛。原来,这位母亲喜欢在做完家务后,外出与一些妇女聊天,到处串门,让孩子{一人在家做作业。久而久之,孩子也坐不住冷板凳,喜欢在外溜哒。

    所以说,教育孩子时不仅要重视言教,更要重视身教,古今中外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都表明,家长要严于律己,要处处事事以自己的正确言行作子女的榜样。   

    建议家长在工作之余换一种“放松放松”的方式——读书。你想,孩子看书、做作业,你也在家读书,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家长把读书作为乐趣,孩子也绝不会视读书为苦差事。久而久之,不仅家长的知识在增长,修养得到了提高,而且孩子的进步肯定会更大,家长和孩子相互促进,何乐而不为?!    

    在家庭思想品德教育中,父母尤其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爱国、有理想,家长就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家长经常参加无偿献血、救助孤残等活动,孩子才会有爱心。    

    以上介绍了五种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其实也是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还有其他一些具体方法参见后面的“答问”。

    

    四、怎样对孩子进行暗示教育?    

    家长:教育中有一种暗示法,不知道在家庭教育中能否使用,该怎样使用?    

    答:暗示法是陈鹤琴先生试行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承认。陈先生认为,无论什么人,受激励改过很容易,受责骂而改过却很困难。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听的话,听鼓励的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刺激自尊心的话。这种方法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对幼儿、中小学生都适用。    

    暗示就是人们常说的“提醒”,也即用含蓄、间接、简单的方式、方法对别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过程。希望受教育者做什么、如何做,或者防止受教育者出现谬误,教育者根据需要给受教育者提供一个“信号”,使受教育者迅速觉察,心领神会,并按教

育者的意图去做。比如,当孩子背起书包要跨出家门时,你马上说:“儿子,等等,你好像丢了什么?”孩子一愣,急忙回身找寻,你面带微笑望着他,孩子发现没有丢失东西,会抬头看你,突然间他领悟了,说声:“爸爸再见!”然后高高兴兴去上学。你也很高兴,孩子找到了“礼貌”。这种方法叫直接暗示,是指教育者把意图直接提供给孩子,使孩子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这种方法经常要与间接暗示结合起来运用。

    所谓间接暗示是指教育者借助平时的行为或其他媒介将自己的意图及对子女的期望,间接地传达给子女,使子女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你想让孩子在家认真看书、做作业,自己则不可悠闲地看电视,也应努力读书,并帮孩子选购一些优秀读物,使孩子从你的行为中得到“提醒、暗示”。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又可以用激将法。如,孩子刚学文言文,对要求背诵感到很困难。你说:“这么长的文章,三十分钟你绝对背诵不下来,但是我能,不信我们就比试一下。”以此激发孩子的好胜争强心理。这种方法叫反暗示,是不从正面提出自己的意图和要求,而有意从相反的方向去刺激孩子,从而引导孩子按你的意愿和期望去做。这几种方法经常使用,不仅能改善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能使孩子自我加压、自我激励,培养自信和毅力。

 

    五、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

    家长:我们很多家长都感觉到,现在不少孩子缺少教养,请问怎样把孩子培养成有教养的人?

    答:其实您问的是关于“养成教育”的问题。养成教育确实很重要。所谓养成教育是指一个人在其品德、言行、生活习惯、心理素质等因素形成过程中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养”。那么,怎样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呢?

    第一。消除认识上的误区。

    什么“树大自然直”、“就这么一个孩子,应该是娇贵的”,或者片面地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一切无所谓,给孩子养成“特殊感”、“优越感”,这对孩子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和训练。

    第二,树立家长的权威。

    这个权威一是来自家长平时的以身作则。自己随随便便,反要孩子讲文明守礼仪是不可想象的。无论在家还是出外,一言一行都应该做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靠严格管教,有针对性地指出孩子的错误,限时改正,允许反复,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克服。一次改掉一个毛病,一年下来就差不多能能完全克服坏毛病。

    第三,确定学习的榜样。    

    在同样的环境中,别的孩子怎么尊敬长辈,怎么与小朋友团结友爱,怎么做事有条有理等等,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习,使他受到熏陶;也可以买一些礼仪教育方面的书籍,指导其阅读;还可以到有教养的家庭作客,让孩子体验和感受那种文明、礼貌、有规矩的氛围。    

    第四,善于运用表扬的手段。    

    孩子需要赏识,需要得到表扬。表扬和奖励是家长对子女好的奖励,好的行为所给予的积极的、肯定的评价。通过表扬和奖励,孩子可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增强信心和前进的动力。这是家庭教育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育方法。表扬和奖励适合于任何年龄段的孩子,只要运用得好,就能收到积极明显的效果。    

    心理学家曾做过试验:同时入学的甲、乙两班学生,成绩基本一样,甲班教师经常夸奖该班学生聪明,学习用功,将来必定成大器。乙班教师总是责备学生,说他们笨,将来干不了大事。毕业时,甲班的成绩果然比乙班好。    

    当孩子有了进步和成绩时,家长适当地表扬、奖励,能使他们精神上得到满足,在感情上得到愉悦,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增强上进心、自信心,促使他们巩固进步,发扬成绩,“更上一层楼”。

    为提高表扬和奖励的效果,我们对家长表扬、奖励孩子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表扬、奖励要实事求是。父母给予的表扬、奖励应以孩子好品行的真实表现为依据。

    其次,表扬、奖励要及时。由于中小学生的思想、情绪有不稳定的特征,极易动摇、变化。所以,父母的及时表扬、奖励可以强化、巩固他们向上的愿望和信心。

 

    六、理想的家庭教育环境是什么?   

    家长:有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是真的吗?如果后天因素能够改变这些,那么,请问理想的家庭教育环境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答:20世纪初,美国的人种改良论者作过一个轰动一时的统计:200年前,在美国康乃狄克州有一个哲学家叫嘉纳塞·爱得华,他的子孙传了8代,其中有13人当了校长,10多人任大学教授,60多人当医生,80多人成为文学家。同时在纽约州有一个酒鬼兼赌徒叫马克斯·朱克,他的子孙后来也有8代,其中300多人成了乞丐和流浪者,7人因杀人被处死刑,633人因偷盗被判刑,因喝酒死亡或成残废者竟多达400余人!  “人种论”者据此趾高气扬,似乎天下真有“龙生龙,风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那回事了。

    然而,当时的教育家作出的另一个统计则是:美国纽约有一个儿童救护会,它收容和照顾的孩子大体都是乞丐、流浪者及贫民窟寄居者的孩子,即当时所谓的“低能儿童”。但由于救护会付出酬金,把孩子们送到可靠的家庭里接受良好的教育,结果在50年总计收容的2.8万名儿童中,有87%成为教授、医生、技工等有用之才。最有趣的是,前面提到的马克斯·朱克的一个第9代孙,也被该救护会收容,并照例送到一个有教养的家庭寄养。截至1917年作统计时为止,他的操行和学习都特别好。“他已经20岁,是地方上的模范青年,前途大有希望!”

    通常的情况就是这样,人的智愚利钝,不完全取决于血统,而取决于环境。不少人以为,夫妇双方都有知识、有学历,生养的孩子受遗传影响,一定也不会差。这有一定道理,但事实并不全是这样。孩子的爱好、习性、意识,不仅是其自身存在的反映,而且还是他接受周围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影响的结果。否则,便无从解释盗贼世家的第9代孙小朱克怎会成为知书达礼的模范青年;幼小时非常聪明的仲永怎么在lO多年以后就变成了一个普通人。从表面上看,那些以智慧聪明世代传承的家庭,似乎是血缘禀赋在自发地起作用。但实质上,在这种传承中间起媒介作用的则是人的主观努力:上一代的好学上进形成了家庭学习环境,就促使下一代好学上进。优良学风的熏陶,在这里起了关键作用。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家长的品行修养、家庭的学习氛围对子女有着怎样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理想的家庭教育环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家长的文化水平方面。

    父母双方或至少一方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能辅导、督促孩子的学习,能解答孩子的疑难问题。家长若懂得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能依据教育规律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则更好。也有不少家长自己没有文化,但他相信勤能补拙,他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天天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检查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有时遇到疑难问题,就请教老师或有文化水平的邻居,他还经常和学校保持联系。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不会马虎、偷懒,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第二,育子的态度、方法方面。

    光有文化还不够,父母应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应懂得家长是教育子女的主要执行者和责任者。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上学了就由学校管教,把书买回来丢给孩子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不行的。家长是子女的最直接、最经常、最重要的教育者,要有严肃、认真、积极、负责的态度,也要懂得一些科学的教子方法,如善于激发孩子的兴趣,发展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第三。家长的品德、作风方面。

    家长的思想品德和修养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家长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就会自觉地按照社会的需要去塑造子女,给子女以积极的影响。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长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不要嗜赌贪杯,不要看淫秽碟片、书刊、录像等。

    家长的作风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支配型”的家长,孩子可能养成服从、温和、无主见的性格;“顺从型”的家长,孩子会养成不服从、攻击’、粗暴、无责任心的性格。因此,家长应与孩子交朋友,发扬民主作风,努力培养孩子健康的性格和富于开拓的精神。

    第四,家庭气氛方面。

    父母关系的和谐、家庭的和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温馨的环境会使孩子感到生活的幸福甜美,从而心情愉快地学习。如果父母关系紧张,就可能使孩子情绪低落,心烦意乱。至于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裂,更给孩子心灵造成创伤。孩子长期感到压抑,会产生孤僻、任性、异常的性格,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不要斤斤计较、睚眦必报。家长还应该尊敬老人、热情待客、乐于助人等,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愿广大学生家长提高自身修养,创造一个有益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理想的家庭教育环境。    

 

    七、如何建立一个学习型的家庭?

    家长: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对孩子知道得越来越少,孩子对成人世界了解得越来越多。孩子瞧不起我们太让我们难堪、伤心了。好在现在已经进入到学习型社会了,人人都应该学习,而且还要终生学习。我想建立一个学习型家庭,应该如何建立呢?   

    答:我们刚刚在学生中开展了一个有关学习型家庭的调查,下面先举几个例子。   

    [例一]我家有三名成员,只有我算得上是学习型的。爸爸喜欢喝酒。妈呢?她可算得上一位名副其实的赌博家。在这个家庭,我感觉自身责任重大,同时也感觉很累。   

    [例二]我知道,如果不学习,长大会没工作,被看不起。爸妈的文化程度远远不如我,他们对我的学习管教只能是唠叨。在这种状况下,我总恐惧,我总会小心翼翼地提防他们干涉我的行动。  

    [例三]在我眼中,学习型家庭是幸福、美满的。那个家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慕,到处飘荡着书香味,绝没有电视的嘈杂声;那个家庭,父母知识渊博,能为我解开种种心烦之事,让我知道做人的道理。  

    以上几例发人深省,学习型家庭难道只能是一种奢望吗?这不禁引发我们一番深深的思索。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几千年来,中国一直受多子多福观念影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多子女的教养方式及相关的思维定势。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现在独生子女的父母都是在兄弟姐妹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还延续着传的教育经验。而且,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理性。遇到问题,不先分析内在原因,不注意从孩子成长的长远利益去思考解决问题根本办法,而是凭着自己的好恶简单粗暴地对待子女。

    例如,开完家长会,发现孩子成绩下降,回来就板着脸孔,或者打骂,而不是主动与孩子谈心,找出成绩下滑的真正原因。长此以往,最终可能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更重要的是,还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有关部门《关于少年儿童成长环境与状况的调查报告》表明,家长在帮助孩子成长的态度上,存在比较严重的误区:选择“为了让孩子学习,尽量不让孩子做家务”的占67%。片面的家庭教育的结果是孩子智力发育可能良好,但却自私自利,目空一切,缺乏爱心与责任感,从而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目前,教育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促使人们用一种民主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家庭教育中的诸多理论问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研究的焦点仅集中在对家庭教育中异化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的批判。对于其形成原因,以及应当如何构建家长与孩子之间基于民主、平等之上的交往关系却鲜有提及。如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应当从改变家长的角色地位、教育观念等方面人手,但是实践表明,这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设想而已。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新一代),它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这意味着教育活动是家长与孩子双方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交往活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交往是学习型家庭的重要特征,没有家庭成员的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学习型家庭就不可能成为“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家庭”。

    应当如何构建学习型家庭呢?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做法:

    第一。做到民主、平等、交往、对话。

    虽然许多家长认识到了民主、平等之于教育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其在潜意识中把孩子假设为缺乏自主性的不懂事的孩子,因而会不由自主地安排孩子的一切,这必然导致孩子的人格受不到完全的重视,民主的价值观遭到践踏。要想实现学习型家庭的转变,必须促进与孩子之间的交往与对话,家长不以领导者的姿态出现,他们应该是服务者、指导者。“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孩子不再是孤立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相互交往的主动学习者。    

    第二,做“新概念”的家长。    

    新的历史时期、新的人文环境、新的知识结构、新的价值取向,催生了一代全新的孩子,面对他们,我们需要“新概念”的家长。  

    ——新家长应该是激励尝试的,给孩子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没有尝试就没有成长。    

    ——新家长不是培养听话、不善于独立思考的“乖孩子”,而是鼓励不盲从、不惟书、不信教条,鼓励孩子思考、观察、论证、造这个世界。

    ——新家长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他们是孩子的朋友,善于听孩子的心声,孩子也愿意倾听他们的期望。    

    第三,家长再当一次“小学生”。    

    过去孩子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很狭窄,父母往往是孩子学习、仿甚至崇拜的对象,父母的权威无比高尚,家庭教育显得有力度见成效。但信息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切。据了解,目前在读中小学的学生家长大多数出生于五十六年代,他们对孩子的望值过高而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面对科技含量高的信息知识,们显得力不从心,与孩子的代沟不断加大。我们认为在学习新知识方面,家长和孩子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作为父母应该理解和适应这种平等,在家庭中积极推行亲子共学。“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家长不妨再当一次“小学生”,和孩子共同学习新知识,以知识重塑形象,形成一种崇尚学习和探究的家庭氛围。  

  第四,将读书变成一种生活的需要。

  某大学的一项调查令人吃惊:竞有80%的大学生未完整读过中国四大名著,一般的家庭可想而知。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而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目前中国人读书的功利性过强,孩子读书主要是为了升学,报刊电视中宣传的也多是这种功利色彩。

    读书要文理并重,科学素质是强身之道,人文精神是立身之本。我想,书香家庭的建立,最简单、最快捷、最见效的方式,就应该是亲近图书,人人阅读,互相交往,共同提高。

 

    八、为什么说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应与素质教育接轨?

    家长:现在都在谈素质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所谈的素质教育有什么关系?

    答:天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首先能自立于社会;经过努力,进一步能够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能生活得幸福。至少在子女离开学校、家庭之后让大人放心,在生存问题上不让父母操心,这是普天下做父母的最基本的共同愿望。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这不仅是我们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需要,也是子女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正好与义母的愿望相符。

    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正确态度。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六个“学会”可以看出,素质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方针和发展方向,而且也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指针和发展方向。实施素质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是不行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通过家庭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且家庭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正如前文所论述的那样,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连续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和优势,对于素质教育贯彻的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广大中小学生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心中要有素质教育的大目标,要能理解素质教育的内容,并优化家庭教育的手段和方法。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社会交往素质教育。在这各项素质中,身体素质是基础,思想品德、审美素质起着导向作用,心理素质发挥调节功能,文化科学、技能素质是基本条件,社会交往素质起着执行机制的作用。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中,紧密联系,互相协调,互相促进。    

    这与前面论述的家庭教育内容的几个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强化了素质的整体性和社会交往等综合素质,突出了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因此,我们家长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也应该以此为指针,在家庭教育中贯穿素质教育思想,做到与素质教育相接轨。


 第一篇 家庭教育的规律和艺术问答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