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宗瑞谈中医“下法”之巴豆

 思明居士 2018-10-09

说到下法,我觉得还是从我自己开始吧。1996年秋,欲配《千金要方》中的紫丸,对方中巴豆的性能不熟悉,于是决定亲自吞服。

姜宗瑞谈中医“下法”之巴豆

早饭之后,大约10点钟,捡肥大饱满的巴豆1粒,剥去壳,囫囵吞下,未用淌水送服。

觉得咽及食道热如火烤,过一刻钟,热感消失,无其他不适,至下午1点午饭前,无吐泻现象,心想:方书言巴豆性烈如牛,也不过如此。

午饭过后,刚放下饭碗,即觉腹中雷鸣,急忙奔厕所,大泻一次,稀如米汤,无腹痛。

过半小时,又腹泻一次,将刚吃过的米饭都泻了出来,未及消化吸收,米粒清晰可辨,两次约失水2000-3000ml。

此事不便告诉家人,恐他们担心,责怪。仍如平时做一些不轻不重的体力劳动。约3点钟,呕吐一次,约1000毫升,不难受,全身微有汗,心定气平。

晚饭时,未吃馒头,仅喝稀饭两碗,放至室温时才喝下,恐得热再泻。

至晚上九点,绝身心异常清爽。身轻欲离地,心情愉快,难以形容,一直持续到次日早饭后。

姜宗瑞谈中医“下法”之巴豆

通过亲身经历,得知巴豆遇热则行、遇冷则止是事实。但是,言其“性大热”,恐系根据“得热则行”的现象,推理想象的结果,不足凭。

因我服后,不但无丝毫烦热,反倍觉清凉。不能将巴豆视为热药,仅用于“寒实结胸”。

另外,下药所致失水,与疾病导致的失水不同,所以,应大胆用下法。

眼下,西医医药广泛普及,中医仅理气活血、清热解毒的常法,将“斩将夺关”之良将,埋没深山,可惜,可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