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实录高祖卷四十五

 西凤真查 2018-10-09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五

洪武二年九月壬辰朔101日,农历九月初一,上谓廷臣曰:“知人固难,今朕屡敕百司访求贤才,然至者往往不副,岂非举者之滥乎?”

廷臣对曰:“请自今令有司:荐举,必具其人已行之善,庶无冒滥之失。”

上曰:“观人之法:即其小可以知其大,察其微可以见其著,视其所不为可以知其所为。但严举主(举荐人)之法,则冒滥自革矣。”

广西行省言:“靖江、平乐、南宁等府,象、宾、郁林等州,地接猺獞,其冲要之处宜设巡检司以警奸盗。”从之。

大将军徐达师至平凉,左丞何文辉自宜禄来会。时达受敕将还京师,遂以指挥孙某与指挥余思明、朱祐等同守平凉,命都督副使顾时将骑兵略靖宁州,以文辉守潼关。继又以指挥韦正守临洮,命断事严某知开城州,而以前州判马思忠同治州事。

癸巳102日,农历九月初二,夜有星大如杯,青白色,尾迹有光,起自外屏西南,行至天仓没。

甲午103日,农历九月初三,贺宗哲以其众掠兰州,大将军徐达遣右副将军冯宗异,率步骑万七千道靖宁往击之。宗哲闻王师至,即由迭烈巡(地名)渡河遁去,宗异乃率所部还。

乙未104日,农历九月初四,故元庄浪州宣差老关笃坚诣大将军降,达命笃坚仍权知州事。

右丞梅思祖获叛将故元参政毛贵等三十人于邠州,送大将军斩之。

丁酉106日,农历九月初六,皇第八子梓生,定妃达氏出也。

故元降将汪灵真保、张虎都帖木儿与其族属自北京(兹指开封)来朝。初,汪氏自金时世守巩昌,至元时授“便宜都总帅”。及大将军下巩昌,汪灵真保与虎都帖木儿归附,安置北京。至是入觐,诏赐冠带、袭衣、衾褥,及文币二十匹、素紬(通“绸”)二十匹、帛四十匹、绵二十斤。既而,又赐白金(每)人二百两、米六十石、文币各十匹,仍以紬绢、衣服、皮袄、靴袜赐其从人。

戊戌107日,农历九月初七,立临洮府,以金兰、狄道、渭源等县隶之。

夜,太阴犯南斗。

己亥108日,农历九月初八,上谕皇太子曰:“自古帝王以天下为忧者,唯创业之君、中兴之主及守成(继承和保持前人已有的成就)贤君能之。其寻常之君,不以天下为忧,反以天下为乐,国亡自此而始,何也?帝王得国之初,天必授于有德者,然频履忧患而后得之,其得之也难,故其忧之也深。若守成继体之君,常存敬畏,以祖宗忧天下之心为心,则能永受天命;苟生怠慢,危亡必至,可不畏哉?”

庚子109日,农历九月初九,造御宝六:白玉三、青玉三,文曰:天子行宝、天子信宝、天子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皇帝之宝。

辛丑1010日,农历九月初十,以傅公让为中书省左司郎中。

大将军徐达、御史大夫汤和发平凉还京师,右副将军冯宗异总制军事。

召山西参政杨宪为中书省右丞,以侍御史王居仁为兵部尚书,松江府知府陈亮为山西行省参政,临洮府同知班用言为陕西行省参政。

癸卯1012日,农历九月十二,礼部尚书崔亮等奏:“凡祥瑞应见,皆为国家休(美好)征,按《唐六典》:四瑞,有大瑞、上瑞、中瑞、小瑞。其大瑞,景星、庆云、麟凤龟龙之类;上瑞,白狼、赤兔之类;中瑞,苍鸟、朱雁之类;小瑞,嘉禾、芝草、连理枝之类。又按唐令:凡祥瑞应若麟凤龟龙之类,依图书合大瑞者,所司随即表奏,百僚诣阙上表奉贺,告庙颁下;其余诸瑞,并令所司转申以闻。若鸟兽之类,有生获以献者,仍遂其本性放之山野;亦有不可致者,如连理枝之类,则不须赍送。今拟:凡祥瑞应见,若麟凤龟龙之类合大瑞者,许各处表奏,不得泛言虚饰、干惑上听;其余诸瑞,所在官司验实图(绘图)进。”

上曰:“卿等所议,但及祥瑞,而不及灾异。不知灾异之来,乃上天垂诚,所系尤重!今后四方或有灾异,无论大小,皆令有司即时飞奏。”

以临濠之泗州、寿州直隶中书省。

诏以临濠为中都。初,上召诸老臣问以建都之地,或言“关中,险固金城,天府之国”,或言“洛阳,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汴梁,亦宋之旧京”,又或言“北平,元之宫室完备,就之可省民力”者, 上曰:“所言皆善,惟时有不同耳。长安、洛阳、汴京,实周秦、汉魏、唐宋所建国,但平定之初,民未苏息,朕若建都于彼,供给、力役悉资江南,重劳其民;若就北平要(扼守)之,宫室不能无更作,亦未易也。今建业,长江天堑、龙蟠虎踞,江南形胜之地,真足以立国。临濠,则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为中都,何如?”群臣皆称“善”。至是,始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焉。

“文武官见辞谢恩礼”:

凡在京文武官,有故告假及出使,皆奉辞,还(huan)皆奉见面。奉特旨授官及除授内外百职,皆即时谢恩。到任之日,仍望阙行礼,省选者亦到任日望阙行礼。或除郡县官、给赐银物、听宣谕者,皆总行谢礼,俱五拜、三叩头。

诏府州县正官三年一考课于吏部,数其贤否而黜(降)陟(zhi升)之;佐贰及首领官在任三年,所司具其政绩,申达省部吏司。典史在任者,给由赴京。

乙巳1014日,农历九月十四,诏以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及寿星五神为中祀。

每神祭用:羊、豖各一,共用牛一。

命翰林院撰祝文。

司中曰:惟皇上帝降壤(原字影印不清)于民,神实司之,均其禀性。予统临天下之初,肇修祀事,重念兵兴以来,损伤者甚众,神其体天之命,多产淳良以厚天下之俗。

司命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惟神正直,司其善恶。予统临天下之初,肇修祀事,神其顺天之令赏善罚恶,使下民知所劝戒。

司民曰:上帝好生,育此下民,亿兆之数,神实司之。予统临天下之初,肇修祀事,神其布天之德,正直是与。

司禄曰:天生百榖,以养下人,惟人之禄,神实司之。予统临天下之初,肇修祀事,神其奉天之道,俾余年榖丰登,生人咸遂。

寿星曰:天有赏罚,神实司之,惟神正直,善良者必增以寿,凶暴者必灭其筭(suan谋划),故上帝任之,历代之所崇祀。予统临天下之初,考诸旧典,敬修祀事,惟神无私,以鉴以察,以体上帝之命。

复以历阳县为和州。时历阳知县陈善言:“历阳旧为和州,今以为县隶庐州,公务期会逞(通达)远不便。又近岁民田租科不同,人皆流亡,地多荒秽,乞均一税粮,招民复业。”诏从之,仍以历阳为和州隶中书省,民田亩税五升,州民子弟之殁于戎行者,悉免其役,又徙流移人居之,由是户口日增。

丙午1015日,农历九月十五,高丽国王王颛遣其总部尚书成惟得、千牛卫大将军金甲雨上表贡方物,谢恩并贺天寿圣节(皇帝的生辰),中宫及皇太子皆有献。就请“祭服制度”,上命工部制,赐之。

占城国王阿答阿者遣其臣蒲旦麻都等贡方物,赐其国王及使者绮帛有差。

戊申1017日,农历九月十七,并仪丰县于滦州,以乐亭县隶之,并镡津县于藤州,南流县于郁林州,岭方县于宾州,临贺县于贺州,普宁县于容州,阳寿县于象州,宁浦县于横州。

己酉1018日,农历九月十八,上圣诞日,朝罢退御便殿,谓侍臣曰:“朕昔丧亲,适值艰难之际,今富有天下,不能为一朝之养,此终身之痛也!朕昨梦见吾亲聚庆之欢,一如平生,盖父母、子孙本同一气,精神所格,有感必应,孰谓幽冥异途耶?”

侍臣曰:“此陛下孝诚感通,形(见)诸梦寐,未偶然也。”

壬子1021日,农历九月廿一,定《蕃王朝贡礼》。礼官奏言:

先王修文德以来远人,而夷狄朝觐,其来尚矣。殷汤之时,氐羌远夷来享来王;太戊之时,重译(从事翻译)来朝者七十六国;周武王克商,大会诸候及四夷,作王会。《周礼·秋官》:象胥氏掌蛮夷、闽貊、戎狄之国,使而谕说焉。汉设典客及译官令丞以领四夷朝贡,及设典属国及九译令。武帝元鼎六年,夜郎(国名)入朝,自后外夷朝贡不绝。甘露元年,呼韩邪单于来朝;三年,呼韩邪单于稽居狦(shan)来朝,并见于甘泉宫。河平元年,四夷来朝,领于大鸿胪;四年,匈奴单于朝,正月引见于白虎殿。元寿二年,单于来朝,舍之上林苑蒲萄宫。顺帝永和元年,倭奴王来朝,皆有宴享、赐予之制。

唐设主客郎中掌诸蕃来朝,其接待之事有四,曰“迎劳”、曰“戒见”,曰“蕃王奉见”、曰“燕蕃国主”,其仪为详。贞观三年,东蛮酋长谢元深等及突厥突利可汗来朝,皆宴飨以乐之。宋朝奉贡者四十余国,皆止遣使入贡,虽蕃王未尝亲入朝见,而接见之礼见于礼书者与唐略同。元太祖五年,畏吾儿(即“维吾尔”)国王奕都护朝世祖;至元元年,敕高丽国王(王)植令修“世见之礼”,六月,植来朝上都。其后,蕃国来朝,俟正旦、圣节、大朝会之日而行礼焉。

今定其仪:凡蕃王来朝,至龙江驿,驿官具报应天府,府报中书省及礼部。礼部以闻,遣侍仪、通赞舍人二员接伴,遣应天府知府至驿礼待。

前期,馆人于正厅,陈设蕃王座于厅之西北,东向,知府座于厅之东南,西向。知府至馆,以宾主接见,具酒食宴待毕,知府还,蕃王送出于门外。次日清晨,府之从官复伴,送蕃王入会同馆(接见蕃王的宾馆)。礼部尚书奉旨即馆中宴劳,尚书至,蕃王服其国服出迎相见,宴享如龙江驿,酒行作乐,宴毕,尚书及从官皆出,蕃王与其从官送至馆门外。明日,中书省奏知,命官一员诣馆,如前宴劳。礼部告示侍仪司,以蕃王及其从官具服于天界寺,习仪三日,择日朝见

前一日,内使监陈设御座、香案于奉天殿,尚宝司设宝案于御座前。侍仪司设蕃王及其从官次于午门外,蕃王拜位于丹墀中道稍西及御座之南,其从官拜位于蕃王丹墀拜位之后,俱北向。设方物案于丹墀之北、中道东西,方物状案于御前及丹墀中,受方物官位于方物案之东西。知班二人位于蕃王拜位之北,引蕃王舍人二人位于蕃王之北,引蕃王从官舍人二人位于蕃王从官之北,俱东西相向。余如“朝会仪”。

是日,鼓初,严礼部陈方物于午门外,举案者就案;(鼓)次,严执事官俱入就位,接伴舍人、引班舍人引蕃王及其从官立俟于午门外;(鼓)三,严文武官具朝服入就侍立位,执事举方物案,蕃王等从其后由西门入奉天西门,至殿前丹墀西俟立。

侍卫奉迎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御舆以出,大乐、鼓吹振作,升座,乐止。卷帘、鸣鞭、报时讫,蕃王及其从官各就拜位。执事者以方物置蕃王拜位前,赞“拜”,乐作,蕃王及其从官皆四拜,乐止。引班导蕃王升殿,宣方物官取方物状从行,俱由西陛升,乐作,从殿西门入,内赞接引蕃王至御前,乐止。赞“拜”,蕃王再拜,跪称“兹遇某节,钦诣皇帝陛下称贺”。致词讫,宣方物官跪于御座西宣状,承制官跪承制(跪接圣旨),诣蕃王前立宣制(站立宣读圣旨)。讫,赞“拜”,蕃王俯伏,兴,再拜,蕃王及宣方物状官俱由西门出,乐作,复位,乐止。赞‘拜’,乐作,蕃王及其从官皆四拜,乐止。礼毕,鸣鞭,皇帝兴,乐作,至谨身殿,乐止。引班导蕃王及其从官俱出见皇太子

前一日,礼部官以蕃王所献东宫方物启知,内使监设皇太子位于东宫正殿,蕃王及其从官次于东门外,又设蕃王拜位于殿门外及殿外,其从官拜位于殿下中道之东西,俱北向。引班二人于蕃王拜位之北,引从官二人于从官拜位之北,皆东西相向。余陈设如“朝会仪”。

质明,蕃王朝见皇帝讫,常服至东宫门外。文武官公服入侍,从(跟随)皇太子皮弁服出,乐作,升座,乐止。引班引蕃王入,乐作,至位,乐止,其从官俟立于殿下,东西相向。赞“拜”,乐作,蕃王再拜,皇太子立受。引班引蕃王至殿西门,内赞接引至殿中,跪称“兹遇某节,诣皇太子殿下称贺”,致词讫,俯伏、兴,蕃王复位。赞“拜”,乐作,再拜,皇太子答拜,乐止。蕃王出,皇太子坐。引班引蕃王从官就拜位,赞“拜”,乐作,从官皆四拜,乐止。礼毕,皇太子兴,乐作,入殿门,乐止。蕃王及其从官以次出,接伴舍人引见亲王。

前期,王府官设玉座于正殿东稍北,西向,蕃王座于殿西稍南,东向。蕃王拜位于座之南,王答拜位于座之北,蕃王从官拜位于殿外门,北向。内赞二人位于殿上之东西,承传二人位于殿门外之东西,接伴舍人位于内赞之南,东西相向,引从官二人位于其拜位之北。王府官侍立位于殿上左右,俱东西相向。

是日,所司陈仪仗于殿门外之东西,蕃王至王府门外,执事者先入就位,王皮弁服出,升座。蕃王至殿下,由西阶升,王降座,出迎于殿门外。既见,王府官引王由中门入,舍人引蕃王由西门入,各就拜位。

“拜”,蕃王再拜,王答拜,王就座,蕃王亦就座。引班引蕃王从官就拜位,皆四拜。

礼毕,蕃王诣王座前,王降座,蕃王举手揖毕,还王府(由王府而还)。

蕃王出,王府官送至门外,舍人引蕃王及其从官诣中书省见丞相

前期,礼部官于中书后堂设蕃王座于其西,省官座于其东,相向。

蕃王至省门外,省官出迎,蕃王升自西阶,升官升自东阶,至省堂,宾西主东,皆再拜。

蕃王诣省官前致谒见之意毕,俱入后堂就座。舍人引蕃王从官于省堂前楹北向再拜讫,立于蕃王之后。

礼部官供茶毕,蕃王出,降自西阶,省官降自东阶,至省门外,各揖。蕃王上马,省官还。

见三公、大都督、御史大夫,其仪皆同。

择日锡宴于谨身殿

拱卫司设黄麾仗于殿廷左右,内使擎执如“奉天殿受朝贺仪”。内使监陈设御座于殿中,皇太子座于御座东偏稍南,诸王座皆以次而南,俱西向。又设诸王座于西偏,与东偏诸王座相对,俱东向。

蕃王座于殿中之西第一行,东向,次设文武一品陪宴座于第二行,二品、三品三行,俱东西相向。

蕃王从官、文武三品陪宴官,俱以序座于西庑,东向北上。

和声郎陈大乐、细乐、舞队于殿之南楹。

光禄寺设御酒尊于殿中之南,皇太子、诸王、蕃王、至二品官酒尊于殿门左右之东西。

御位:司壶二人,尚酒、尚食二人,东偏。

皇太子、诸王:司壶一人,奉酒食二人,西偏;诸王如之。

蕃王:司壶一人,奉酒食一人。

文武官第一行及左右第二行:各司壶四人,兼供酒食。

光禄寺直长于西庑:各置酒尊及司壶、供酒食之人。

光禄寺陈御食案及皇太子、诸王食案,寺丞设蕃王食案于殿中,直长设殿上左右文武官及西庑食案,各于其座前。

诸执事者、各供事舍人引文武官常服侍立于殿门之左右,又引蕃王服其国服侍立于百官之北,引进引皇太子、诸王常服侍立殿门之左右。

侍仪导引皇帝常服升御座,大乐、鼓吹振作,鸣鞭,乐止。

皇太子、诸王各就座,礼部官取旨导蕃王入就坐,丞相、光禄卿举食案进于御前,礼部侍郎、光禄少卿举食案进于皇太子、诸王之前,礼部郎中、光禄丞举食案进于蕃王前,文武官及蕃王从官各以次就座。

内使监令于御前斟酒,司壶于皇太子、诸王以下各斟酒,细乐作,奏“太清”之曲,和声郎北面立,举手唱“上酒”,皇帝举爵饮,皇太子以下皆饮,毕,乐止。

酒再行,细乐作,奏“感皇恩”之曲,乐止。内使监令于御前进食,供食者自皇太子以下各供食,大乐作,和声郎唱“上食”,皇帝进食,皇太子以下皆食,毕,乐止。

酒三行,细乐作,奏“贺圣朝”之曲,饮毕,乐止。进食,奏大乐,食毕,乐止。凡五进食,皆如之。

酒四行,细乐作,奏“普天乐”之曲,饮毕,乐止,进食。

酒五行,细乐作,舞“诸国来朝”之舞,饮毕,乐舞止,进食。

酒六行,细乐作,奏“朝天子”之曲,饮毕,乐止,进食。

酒七行,细乐作,奏“醉太平”之曲,舞“长生队”之舞,饮毕,乐舞止,进食。

其西庑斟酒、进食之次,亦如殿中,唯不用乐。

宴毕,皇帝兴,乐作,皇太子、诸王还宫,乐止,蕃王、文武官俱以次出。

东宫择日宴蕃王:

是日,宿卫陈设如“朝会仪”。内使监设皇太子座于殿上正中,诸王座于东、西偏,相向,以次而南,蕃王座于西偏诸王之下,东向。三师、宾客谕德位于殿上第二行,东西相向。蕃王从官及东宫官位于西庑下,东向北上。和声郎陈乐,光禄寺官设酒及食案,俱如“谨身殿锡宴仪”。

皇太子:司壶二人,尚酒、尚食二人。

东、西诸王:司壶各一人,奉酒食各二人。

蕃王:司壶一人,供酒食一人。

三师等官:左右司壶各四人,兼供酒食。

直长于西庑置酒尊、食案及司壶、供酒之人。

三师以下:俱预设食案于座前。

诸执事、各供事舍人引三师等官常服俟立于殿门之左右,又引蕃王服其国服立于三师之北,引进引诸王常服俟立于殿内之左右。

引进引皇太子常服出,乐作,升座,乐止,诸王各就位。礼部官启知,引蕃王入就座。

礼部侍郎、光禄少卿举食案于皇太子前,礼部郎中、光禄丞举食案各进于诸王及蕃王前,三师以下各以次就座。

内使监官于皇太子前斟酒,诸王以下司壶皆斟酒,细乐作,乐工北面举手唱“上酒”,皇太子举饮,诸王以下皆饮,毕,乐止。

酒二行,进食,大乐作,食毕,乐止。

酒凡七行,食五品,皆如之。唯酒五行、七行,杂呈诸队舞。

西庑酒食次,如“殿中”,唯不作乐。

宴毕,皇太子兴,乐作,诸王从还宫,乐止,蕃王、三师以下俱出。

中书省取旨宴劳:

前期,有司设蕃王及省官座于后堂,宾西主东,设酒食案于堂中;蕃王从官及左、右司官坐(“坐”与“座”在此同为名词,但字义象征不同,蕃王以上写作“座”,从官写作“坐”)于左司,坐次、酒食案,如“堂中”。教坊司陈乐于堂及左司南楹。

至日,都堂遣官诣会同馆,请蕃王赴宴。至省门外,省官迎之,左右司官、蕃王从官各从其后,宾西主东。至席,主宴者诣蕃王前致礼待之意,毕,各就座。

举食案讫,执事者斟酒,细乐作,饮毕,乐止。

酒再行,进食,大乐作,食毕,乐止。

凡酒七行,食五品,俱如之。惟酒五行、七行,杂陈诸戏。

左司酒食次、作乐,俱如“堂中”,唯不陈杂戏。

宴毕,皆出,省官送至门外,遣官一员送至会同官。

都督府:宴如之,各卫官属戎服,盛陈兵仗于门外、内。蕃王从官宴于经历司、御史台,宴则无兵卫。

蕃王陛辞:

其陈设、行礼如“朝见仪”,唯不设承制、传制、方物案、宣状等官。

辞东宫:

亦如“见(皇太子)仪”,唯不跪致辞。

礼毕,中书省率礼部官送至龙江驿,礼部设宴如初。至礼部官还,应天府官送,起行。

蕃国遣使朝贡至龙江驿,遣应天府同知礼待如《蕃王朝贡礼》。

明旦,同知与蕃使至会同馆,接伴舍人引蕃使由西、同知由东入报中书省,省臣以闻,命礼部侍郎于馆中礼待如前仪。宴毕,蕃使送侍郎出,蕃使还馆。

侍仪司以蕃使于天界寺习仪三日,择日朝见

前一日,内使监设御座、香案于奉天殿,尚宝卿设宝案于御座前,侍仪司设表案于丹墀中道之北及殿上正中,方物案于丹墀表案之南。举案执事位各于案左右,使者拜位于中道方物案之南,通事位于使者之西,俱北向,余陈设如“朝会仪”。

是日,鼓初,严百官具公服,侍仪舍人入陈设;(鼓)次,严执事官以方物各置于案,舁(yu抬)之前行,舍人引使者服朝服奉表后从,由午门、西门入,至殿前丹墀西,东向俟立;(鼓)三,严文武官入就侍立位。

皇帝服皮弁出,乐作,升座,乐止。鸣鞭、报时讫,执事者置方物案,退立于左右。

舍人引使者置表于案,就拜位,赞“拜”,乐作,使者及众使毕四拜,乐止。

舍人引使者诣表案跪,取表授受表官,又取方物状授受方物状官。受表等官俱由西阶升至殿庭,以表置于案。

“宣表”,宣表官取表,跪宣于殿西。宣讫,兴,置表于案,退立殿西。宣方物状官亦如之,俱由殿西门复位。使者皆俯伏,兴,复位。

承制官承制,自中门出降,诣使者前,称“有制”,使者皆跪,宣制曰“皇帝问使者来时,尔国王安否”,使者答毕,俯伏,兴,乐作,再拜,乐止。

承制官称“后有制”,使者皆跪,宣制曰“皇帝又问,尔使者远来勤劳”,使者答毕,俯伏,兴,乐作,再拜,乐止。

承制官升殿中,跪复命讫,复侍立位。

乐作,使者皆四拜,乐止,礼部官收表及方物。

礼毕,皇帝兴,乐作,还宫,乐止,文武官及使者皆出。

蕃使见东宫:

前期,内使监官设皇太子座于东宫正殿中,笺案于丹墀之北稍东及殿上正中,方物案于丹墀笺案之后,使者拜位于方物之后,受笺、宣笺官位于笺案西,宣方物状官于宣笺官之南,余陈设如“朝会仪”。

使者朝见皇帝讫,引礼引执事者举方物案前行,使者常服随行入东宫内门外,东向立。

皇太子常服出,乐作,升座,乐止。

使者入就位,执事者以方物置于其前,赞“拜”,乐作,使者及众者皆四拜,乐止。

使者取笺,跪授受笺官讫,取方物状授受方物状官。

受笺等官俱由西门入殿庭,俱置于案,赞“宣笺”,受笺官取笺,跪读于殿西。读讫,俯伏,兴,复置于案,退立于西。宣方物状亦如之。受笺等官俱由西门出,复位。使者皆俯伏,兴,复位。

“拜”,乐作,四拜,乐止。

礼毕,皇太子还宫,乐作,入宫,乐止,文武官及使者皆出。

次日,诣中书省谒丞相:

至省门外,执事以所献书及方物置于案,举由西门入,使者随行。置案于露台,使者立于案南。

“拜”,使者再拜,诣案取书跪进,兴,复位。受书执事至丞相前启缄(jian)毕,使者复再拜。

礼毕,降自西阶,诣左司见郎中等官,皆再拜,郎中等官俱答拜。右司亦如之。

又明日,参都督府官,各卫官属戎服,盛陈兵仗,余如中书省仪。

又明日,参御史台官,如省、府仪,惟不设兵仗。

参见礼毕,礼部奉旨锡宴于会同馆:

前期,馆人设坐次于馆中、御酒案于正中,膳部主客命执事设酒案、食案于厅之南楹,教坊司设乐舞。

是日,礼部官陈龙亭于午门外,光禄寺官奉旨取御酒置于龙亭,仪仗、鼓乐前导至馆。蕃使出迎于门外,执事者捧酒及奉旨官由中道入,使者由西阶升,立于厅之西隅。

执事者置酒于案,奉旨官立于案东,称“有制”,使者望阙跪,听宣毕,赞“拜”,使者再拜。

奉旨官酌酒授使者,俱北面跪饮,毕,使者又再拜,各就座,执事者进食案。

酒凡七行,作细乐;汤五品,作大乐。酒五行、七行,陈杂戏。

宴毕,奉旨官出,使者送至馆门外。

择日,皇太子锡宴,次中书省宴于左司,及都督府、御史台俱宴于经历司,并如前礼蕃王从官仪。

使者还,陛辞:

陈设如“朝见仪”,如有赐物,礼部官于午门外置于案,执事者服窄袖红衫举案,捧礼物官具朝服入,陈案于丹陛东南,赐诏则设诏书案于礼物案之北,拱卫司用黄盖遮覆。

使者行礼毕,礼部官捧礼物及诏书自丹墀中道出,至午门,付使者行。

初,蕃使陛辞毕,即辞东宫,亦如初见仪。

出至午门外,礼部官率应天府官送至龙江驿,设宴如初。宴毕俱还,驿官送,起行。

每岁常朝,则置表笺、方物于中书省。

于省门外,执事者置方物于案,使者捧表笺由中门入,方物从后,至堂上,置方物于前。

丞相兴受表笺,授于执事者,使者退立于西。

丞相酌酒饮,使者跪饮。毕,引礼引使者出,至户部授方物,诣侍仪司习仪。

次日,中书省进表笺、方物,使者具公服随入,行五拜礼。

毕,出午门,择服见皇太子于东宫,行四拜礼。

出,诣中书省参见省官,行再拜礼。

蕃国遇正旦、冬至、圣节,皆望阙行礼

前期,执事者设阙庭于王宫正殿,南向,陈香烛案于阙庭前,王拜位于殿中,褥位于香案前。从官拜位于王之后,俱北向。司赞于王拜位之北,司香二人于香案前,俱东西相向。

是日,陈甲士军仗于王宫门之外,乐工陈乐于拜位之后。众官先具朝服,齐班于王宫门外,东西执事俱就位。王于后殿具冕服,未赐者服其服,众官入,俟立于殿庭东西。

王出,乐作,由西阶升至拜位,乐止,众官就拜位。赞“拜”,乐作,王与众官皆四拜,乐止。

王由东门入,乐作,至褥位,乐止。赞“跪”,王与众官皆跪,王三上香毕,俯伏,兴,众官皆兴。

王由东门出,乐作,复位,乐止。

“拜”,乐作,王与众官皆四拜,乐止。

“搢笏舞蹈、山呼”,王与众官皆搢笏三舞蹈、跪三、拱手加额呼“万岁”,出笏俯伏,兴。

“拜”,王与众官皆四拜。

礼毕,王与众官以次出。

蕃国进贺表笺

前期,所司于王宫内外及国内街巷结彩,设阙庭于殿上正中,表笺案于阙庭前,香案于表笺案前。司香二人于香案前左右,王拜位于殿中,众官拜位于王之后,俱北向。司礼二人于王拜位之北,引礼二人于王左右,引班四人于众官左右,俱东西相向。使者立位于香案东,捧表笺二人于香案西。设乐于众官拜位之后,龙亭于殿南正中,仪仗鼓乐于龙亭前。

是日侵晨,司印者陈印案于殿中,涤印讫,以表笺及印俱置于案。王具冕服、众官具朝服诣案前,用印毕,用黄袱裹表、红袱裹笺,各置于匣中,仍各以袱裹之,捧表笺官捧置于案。使者与捧表笺官各就位,引礼引王入,及众官俱就拜位。赞“拜”,乐作,王及众官皆再拜,乐止。

王诣香案前跪,众官皆跪,王三上香讫,捧表官取表东向跪进,王受表以进于使者,使者西向跪受,兴,置于案。

“兴”,王与众官皆兴,王复位。

“拜”,乐作,王与众官皆四拜,乐止。

礼毕,捧表笺官捧表笺前行,置于龙亭中。金鼓仪仗鼓乐前导,王送至宫门外,还宫。众官朝服送至国外,使者捧表笺以行。

其诸蕃国及四夷土官朝贡所进方物,遇正旦、冬至、圣节,悉陈于殿庭。

若附至蕃货欲与中国贸易者,官抽六分,给价以偿之,仍除其税。

癸丑1022日,农历九月廿二,命考宫县乐制,诏有司访求能通声律者送京师。

甲寅1023日,农历九月廿三,初制铁券。时上欲封功臣,议“为铁劵以赐之”而未有定制。有言“台州民钱允一,(乃)吴越忠肃王(钱)镠之裔,家藏唐昭宗所赐铁劵”,遂遣使取之,准其式而加损益。其制:如及第,为七等。

公二等:其一,高一尺、广一尺六寸五分;其一,高九寸五分,广一尺六寸。

侯三等:其一,高九寸、广一尺五寸五分;其一,高八寸五分,广一尺五寸;其一,高八寸,广一尺四寸五分。

伯二等:其一,高七寸五分,广一尺三寸五分;其一,高六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

外刻历履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镌免罪灭禄之数以防其过,字嵌以金。

为副九十七,(每)副各二,分左、右,左颁诸功臣,右藏内府,有故则合之以取信。

仍以旧劵还允一,赐而遣之。

乙卯1024日,农历九月廿四吐蕃寇临洮,屯于洮河原。指挥韦正率兵御之,时河水未冰(结冰),师不得济,(韦)正樊香祝曰:“(韦)正仗国家威德镇抚一方,将以休养生民,今贼在迩而不得击,何以报国家?天意使贼平,则令河冰!”未几,有冰如巨屋,自上流而下,风随之,河水遂合。正即率兵直捣虏营,虏大惊,以为神,俱投戈请降。

(韦)正之守临洮也,善于招徕。时土酋赵琦弟同知赵三,及孙平章、祁院使等,皆先后来归,正悉与衣冠,厚遗而遣之。自是,诸部土官相率来降。

丁巳1026日,农历九月廿六,赐故元平章欧阳朝佐等三百六十人冠带、衣服。先是,副将军常遇春等兵至锦州,获朝佐等于京师,至是入见,上释而赏之,复命中书省及大都督府选用其才艺者。

戊午1027日,农历九月廿七,征南将军廖永忠、参政朱亮祖等帅师自广西还,上命皇太子率百官迎劳于龙湾。比入见,上抚慰欢甚,既退,复命皇太子送永忠还第。

是月,皇第九子杞生。
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