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明文文体体系

 择日南飞 2018-10-09
【简介】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确切生动。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等。说明文有的是以时间为序,有的是以空间为序;有的由现象写到本质,有的由主写到次;有的按工艺流程顺序来说明,有的按事物的性质、功用、原理等顺序来说明。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不管哪一种类型的说明,都要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阅读说明文要注意说明的顺序,这是文章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明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文章都使用了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等。运用这些说明方法能使原来深奥难懂的事物或事理变得通俗易懂,具体形象。说明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见长。一般来讲,单纯以说明为表达方式的说明文多是平实说明。有的说明文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描写等手法,语言就会显得生动活泼,多属于生动说明。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中有许多表示概数的词或表程序、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的副词都要好好揣摩,领会它们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表达作用。

【特点】

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区别的标志。

在各种文章样式中,说明文体是一种客观的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说明文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实用价值。现实生活充分表明,说明文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文章形式,而是运用范围极为广泛的常用文体,它与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相当密切,而且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说明文写作正在大量涌现,并更多地融入到我们生活。(内容具有高度科学性;结构具有清晰的条理性;语言具有严密准确性)。

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应用性说明文一般只要求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性说明文则必须揭示出问题的本源和实质。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中国石拱桥》属于前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后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画图表(作图表)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说明文虽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类文种,但若没有其他表达方式(如叙述、议论、描写等)的恰当配合,则无法圆满地完成向读者介绍事物、解释事理的任务;而从学习写作说明文的角度讲,如果能确切了解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在说明文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准确使用叙述、议论等方式来辅助说明,说明文就能写得有声有色,文采斐然。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2、说明文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1)科学性,说明文以传授科学知识为目的。
(2)条理性,说明文的结构严谨而有序。
(3)准确性,说明文的语言严密准确、通俗易懂。


【说明文以介绍知识为主】

说明文以介绍知识为主,而传达的知识,既有其静态客观的特点,又与作者的主观意图有关,要明确阅读材料中所涉及知识的内容和特点,扩展知识视野,理清知识体系,掌握重点知识,为准确答题服务。

说明文中介绍的知识,概而言之不外乎两大类:一是自然科学知识,二是社会科学知识,前者多写成科技说明文,介绍各种鲜为人知的新科技;后者多写成社科文,表达见解,或整理过程。但无论介绍何种知识,对我们读者是相同的,对我们阅读应试也是一致的,就是掌握知识,吃透知识,答好试题。

1.梳理知识体系

一篇文章,一段语言材料,所说的知识是明显的。这些知识涉及哪些方面,在各段各句中的发展、角度、表现怎样,都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尽管涉及很多知识,或知识外延很宽很广,或进人文中的知识类型多种多样,我们不能被搞得眼花缭乱,于是就要靠我们分门别类,梳理到位,使之清爽了然。例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其中就涉及生物学知识、物候学知识、地理学知识等,阅读时就可以根据需要,将各种生物对象归为一类,将各种物候现象摘录下来,将各种地理词语收在一起。这样一梳理,知识体系就明朗化了,对答题会产生积极的意义。反之,如果不分类,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会被错综复杂的知识弄糊涂了。

2.明确知识用语。

知识的介绍是以语言为载体的,阅读作品,阅读说明文中的知识,都要通过对语言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才能实现。尤其是渗透着某种知识,饱蘸着知识潮水的那些词语,属于知识点的体现,应是阅读的重点,因为在考题中,常常有这种试题。有的科技性说明文,里面传达着许多新鲜的知识,运用了大量的专门术语,我们是难以弄懂的,有的要查阅工具书,有的可以询问相关的专家学者,这些词语又是我们阅读的难点。对于这些重难点知识及其词语,我们都在文中一一明确,并适当了解其间的关联,进而弄清文中的知识类别、知识特点和知识意义等等。例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有两种知识性词语必须明确,一是比喻性词语,如先后有:根毛(原料采集站)、茎(运输干线)、叶子(食品工厂)、叶绿体(合成车间)、庄稼(绿色工厂)、有机物(合成工厂);二是专门术语,先后有:有机物质、能量、大卡、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氧气、矿物质盐、生物、植物、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分子、合成有机物、叶绿素、细胞、光合作用、微生物、细菌、淀粉、化学能等等。对文中的这些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明确,本文的重难点知识也就大致掌握了。

3,掌握知识重点。

在一篇或一段说明文中,所介绍的知识尽管不止一种,但重点知识就那么一两个,余者都是为它服务的,都属于面上的知识,我们要抓住的是点上的知识,说明文阅读应试命题,重点知识往往是非拟不可的。重点知识有时是指被介绍的某种知识体系,有时是指某种知识的某个发展阶段或某种知识的某个侧面。如果在阅读时抓住了这种知识,也就解决了阅读的主要矛盾。例如,要写《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 就应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它的多种功能知识,包括它的计算功能、网络功能、实验功能、绘图功能、教育功能等,这五种知识,虽是并列关系,从不同角度来说的,但重点知识还是网络功能知识,余者都是次要的,不仅文字篇幅较短,而且也是符合这种事物的实际情况的,如果命题,如果阅读应试,这种知识往往是首选为我所用的。

4.分析知识关联。

说明中的知识,无论是重点知识还是一般知识,无论是被介绍的知识还是起辅助作用的其他知识,都是有一定的关系的。这种关系,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属于同一体系中的知识,其间存在着纯知识性的关联,通过梳理分析,使之明晰化。二是用来作衬托的知识,如说明海洋面积,以陆地来衬托,对陆地知识也要有所了解并且要明确这种衬托与被衬托的关系。三是知识间的总分、并列、因果等各种关系,要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并体会作者的说明意图,如介绍臭氧层被破坏的知识,其原因要作一番探究,阅读时不仅要明确这种关联,而且要重点抓住原因,进而加深对人类破坏平衡危害性的认识。


【三要素】

●1.说明对象及其各种特征:

说明对象一般分为具体的事物及其形体特征或抽象的事物及其本身的道理和内部的规律

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此事物区别于彼事物的标志。阅读说明文的关键在于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事物的特征可分为:外部形态特征(事物说明文)和内在规律特征(事理说明文)。

〖分类〗

1.说明对象为具体的事物及其外部形态特征特征一般归类为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是以事物为具体的说明对象,使读者了解和认识事物的特征为说明的目,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说明文。通常以时间、空间、逻辑顺序进行说明。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核舟记》、《恐龙》。语文课本上的《中国石拱桥》《海底世界》、《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等等。

2.说明对象为抽象的事物及其本身的内在规律特征一般归类为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敬畏自然》、《大自然的语言》。

3.区别:依据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物。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因此,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这其中,我们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学精神。事物说明文是对事物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而事理说明文是对道理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你要说明的事物。

〖抓住各种特征〗

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都有各自的特征,既有外在的,又有内在的,还会不断地发展变化。阅读时,不能被它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要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并抓住主要特征。

抓住事物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宽窄、正反)等等方面。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

如叶圣陶《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八个方面加以说明。五个大方面: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三个小方面: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和建筑的色彩美。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1.抓住外在特征。

外在特征是事物显露的标志,看得见摸得着。说明事物的特征,也必然先说明外在特征,然后才说明其内在特征或其他特征,这是符合认识规律的。事物的外在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阅读应试时,要善于捕捉介绍外在特征的关键词语,并将这些词语联系起来,结合事物的实情,才能加深阅读印象。事物的外在特征有概括和具体之分,如说明“书是一种出版物”,这就比较概括,“水是一种液体”也比较概括,因而印象就比较模糊,最好抓住具体特征,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进而解决测试问题。例如布封的《莺》中,在说明“莺胆小”的特点时是这样说的:“莺生性胆小,在与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这里,通过比较手法,以弱小的鸟类和危险的敌人与之比较,使之“胆小”的特点得到显示。

2.分析内在特点。

事物或事理的外在特征是明显的,内在特征往往是隐蔽的,模糊的,因而容易被忽略,而这又恰恰是特征的重点。这就要通过分析比较,使内在特征进一步明晰化。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一要明确外在特点,这是分析的基础;二要扣住内在特点的一些关键性词句,便可以达到分析的效果。例如《大自然的语言》中,先介绍了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的现象,再介绍各种植物开花和动物歌唱等现象,然后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里,前面的两种现象是外在特征,后面的归纳才是内在特征,它虽然文字不长,但却是说明的重点,前面的现象是次要的,是起引渡作用的。这样一分析,便可以知道,大自然的语言就是各种自然现象的总括和结晶,它比外在现象和特征重要得多,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阅读的精髓。

3.把握主要特征。

无论是外在特征还是内在特征,都有主要特征与次要特征之分,阅读时,要重点抓住主要特征,次要特征只须适当了解即可,主要特征不仅是事物或事理的本质,也是作者详细介绍的部分,往往要尽情泼墨,使之显得非常充分突出。例如“鱼”的特征,善游是一个,变温是一个,侧扁是一个,有鳞是一个,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又是一个。那么主要特征是什么呢?那就是“善游”。《统筹方法》中,作者就重点抓住了统筹方法可以“节省时间、安排好工序”这一主要特征,包括以“泡茶”为例等许多文字,都是直接说明这个主要特点的,至于说它“实用范围极广泛”,说它在“关系复杂的科研项目的组织和管理中”也能适用,说它“在工作环节太多的时候”“非常必要”,说它主要是解决“时间方面的事”,“需要通力合作”等等,都是次要特征,都是围绕主要特征来作适当介绍。阅读时,千万不可被次要特征所迷惑。抓住主要特征的方法,一是通过文字和篇幅来认识;二是要抓住说明中的重点语句;三是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概括。经过这样的工作,主要特征也就容易把握了。


4.注意变化特征

世界是运动的,事物是在变化的,这就决定了事物的特征也必将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有的事物的特征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逐渐显示出来的,并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阶段与阶段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事物的这种特点,也就决定了说明的这种内容,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也不能静止地孤立地看待某个特征、某种问题,要进行动态阅读,跟踪阅读,才能适应这种要求。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它以“书籍”为说明对象,以书籍的演变发展历史为主要内容,书籍的特征就是发展变化的,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先后涉及的书有甲骨文、竹简木牍、帛书、纸书、形形色色的书、奇妙的书、缩微图书等,它们都是书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又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帛书,“写在绸子上面”、“比竹简轻便,但成本太高”。如果将各个阶段的书联系起来,又构成了书的总体特征。如果沿着书的各个阶段进行跟踪阅读,就能够把握它的变化特征和发展特征。

●2.说明顺序:

写好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其次最重要的是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正确的顺序能正确地理清文章思路,能帮助读者理解,在说明文等叙述性较强的文体中,说明顺序更是必不可少的。

按时间顺序写和记叙文相似;按空间顺序写需注意观察点,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逻辑顺序写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包含: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等。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文章常见的记叙、说明顺序之一。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2.空间顺序

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常用这种顺序。

3.逻辑顺序

作用

按事物内在联系安排材料,进行说明,可以用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是阐述事理的,用逻辑顺序便于说明得清楚明白。

〖深入认识说明顺序〗

介绍事物或事理,自然有个先后顺序问题,要言之有序,合乎事理。说明顺序是多种多样的,要了解事物的发展进程和变化规律,明确顺序与结构的关系,注意顺序的标志,分析顺序的特点及其意义,进而理清说明脉络。

1.理清顺序的各种类型。

说明顺序就是说明的先后安排,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不是可以随意运作的,既有讲究,又有学问,概而言之,大致有如下几种。了解这些顺序知识,有助于我们对这种知识的掌握,并对阅读应试产生积极的意义。

①时间顺序,就是以时间先后为序,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与事物或事理发展进程相一致。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采用了这种顺序,从“三千多年前”写到“现在”,中间还有许多历史阶段和时间词语。

时间顺序在文章中使用恰当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所以在文章时间顺序也是一种独特技巧。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技术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比如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景泰蓝的制作》,它就是按照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做胎――掐丝――烧制――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的时间顺序来说明的。

时间顺序主要有:凌晨、破晓、早上、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半夜、午夜
用于跨度比较大的,如,一年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但不能用于一天后,要不就不是时间顺序。还有一个不同方位顺序,这个是说好几件事,而且一件事就是发展顺序,连着5、6句。

②程序顺序,就是以生产或工作的程序先后为序,适宜于说明某种物品的生产过程,或使用方法,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符合事理。

③空间顺序,就是按照方位转移安排顺序,视力所及,笔触所至,上下左右,远近前后,都是其表现形式。

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 ,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如课本中的《核舟记》就是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并且还有梁衡的《晋祠》描写圣母殿——围廊——屋架——廊柱——屋顶——泥塑;

《故宫博物馆》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所有顺序中最合理的顺序。空间顺序,按空间部位的顺序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建筑物的构造。这种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


主要的种类就是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点到面、从整体到局部等,反正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规律,不能一下大一下小,又说大,要贯穿整体事件。

④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从现象到本质,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这是常见的说明顺序之一。是就主要方面而言的,在各自的内部还有与之相应的其他顺序;另外,这些顺序,可以用于某篇文章的整体,也可以用于局部的段落;而且,顺序之间有时还互相包容,大顺序中还有另外的小顺序。有了这些认识,就会对说明顺序知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对阅读应试也是有裨益的。

释义

逻辑顺序是非常常见、普遍的说明顺序之一。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一一介绍说明。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如课本中的《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都是运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物的。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

说明的逻辑顺序,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 事物之间的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总是有主有次,有因有果,有一般的、有个别的,有普遍的、有特殊的,作者依据这些来安排说明内容的先后顺序,就容易把事物之间的关系说清楚,将繁复的内容介绍得有条不紊. 逻辑顺序主要分成12种——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从结果到原因、从次要到主要、从部分到整体、从具体到概括、从本质到现象、从一般到特殊。

有时一篇文章不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方式揉合起来,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序,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如《中国石拱桥》一文,除了按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了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最后总说我国石拱桥有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石拱桥的发展。至于像《桥之美》和《说“屏”》这样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的顺序,显然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了,也不外乎弄清楚结构。《桥之美》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画家眼里的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四个具体的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说“屏”》中,作者从屏风的作用、屏风的分类、屏风的设置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倘如一定要说道个什么说明顺序,看起来这两篇也就是逻辑顺序无疑了。

类别

由一般到特殊

如《中国石拱桥》先说世界上石拱桥的特点,然后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再说中国石拱桥的杰作——赵州桥和卢沟桥,就是按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使读者对中国石拱桥的了解由浅入深,从总貌到具体。

由抽象到具体

如《看云识天气》为了说明根据云的变化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风雨这一抽象道理,先描绘各种云的形态特点和云层的厚薄、位置变化,从而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由主要到次要

如《苏州园林》先用高度概括的语言综合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再用较多的笔墨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在四大方面的具体特征,接下来用简洁的语言点明苏州园林的细部特征,就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由现象到本质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表象入手,由表及里地去了解事物的本质。如《死海不死》先说“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又用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处决俘虏的传说,形象地说明死海浮力大,课文接着对浮力大做了科学说明,是因为死海的咸度高。


由原因到结果

《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了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再介绍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这一说明顺序既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又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使文章有很强的逻辑性。

由概念到应用

如《统筹方法》一开头便下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接着指出它实用范围的广泛性,然后重点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问题。这种先概念后应用,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也属逻辑顺序。

2.注意顺序的相关标志。

说明时,采用何种顺序,不仅有讲究,而且还显示出相应的标志来。顺序不同,所用的语言标志也就不一样,也就是说,顺序与标志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顺序,会有相应的标志与之配合,具体表现在:

①时间顺序。这种顺序有时间词语显示,有两种情况:一是时间名词,时间跨度大的说明文常用这种顺序,如说明我国社会的发展历史,或者是说明汉字的演变等;二是时间副词,时间跨度小的说明文多用这种顺序,如一会儿 →不久 →过了片刻 →刹那间。

②空间顺序。这种顺序显示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踪迹转换动词过渡,如走进大门 →穿过两道圆拱门 →绕过北院 →走下台阶 →来到大厅;二是视觉方位转移牵引,如正前方 →右边 →左前方 →后边。

③程序顺序。这种顺序标志主要是由表示承接或序号类词语担当,前者如首先 →接着 →然后 →再就是 →最后;后者如首先 →其次 →再次 →第四。

④逻辑顺序。这种顺序标志常常不够明显,但可以通过适当的形式加进一些标志,如加上“因为”或者“所以”,这是因果关系;再就是加上“最主要的”,这是主次顺序,还就是加上“只要稍加分析”,这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阅读时,如果抓住了这些标志,不仅会准确地看出顺序的种类,还可以加快答题速度。

3.明确顺序与结构的关系。

说明顺序与结构安排是密切相关的,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彼此关联,和谐相处,共同为说明内容服务。其间的关系主要有:
一是逻辑顺序常常采取“总一分一总”构式,或者是并列式结构,因为这种顺序开头结尾往往总述,一般是“结果”,主体部分往往是“原因”,如果没有开头结尾总说性文字,各段之间多表现为并列关系,属于多种因果,多种主次的并列。二是时间和程序顺序多采用纵向构式,因为时间有先后发展,程序也有先后阶段,。三是空间顺序一般采用横向构式,因为人的踪迹转换也好,视觉移动也好,都具有横向扫描的特点。例如游记性说明文即是如此。

4.分析顺序的说明意义。

说明顺序不同,显示出来的意义也不一样,时间顺序能使说明脉络清楚,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一目了然,符合客观实情,读者易于把握。空间顺序可以使读者了解各个局部及其相互关系,给人以完整的印象。程序顺序可以使读者了解和掌握生产或工作全过程,环节性和连续性很强。逻辑顺序可以揭示事物的多功能和事理的多特性,有利于显示其间的联系和关系,使说明极为严密。这些顺序作用是就总体而言的,阅读时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如果我们有了这些知识,分析难度也会大大降低。

●3.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确定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对象的什么特点;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的。

例如:

(1)大家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给予的光和热,而太阳还可以再给人类正常供热40亿年,40亿年以后,太阳将不断膨胀,直至将地球吞没。而太阳为地球持续供热4000万年是毫无问题的,因为这4000万年所提供的热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人们可以将4000万年定成一个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目标。(列数字)

(2)如果说,200年前的工业革命是人类科技的一个质的飞跃,那么这200年间所耗用的自然资源是前面400万年间所耗用的资源总量的N倍。工业上,农业上,生活上,处处都在浪费,处处都在破坏。如果继续往这个方向发展下去,不出400年,地球将面目全非。

〖说明方法〗

★01.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甲是乙,乙是甲。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科学严密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本质与特征

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作用: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

例句: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统筹方法》(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格式

  “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例如: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 是×××的×××(属概念)”,如:无理数(一种概念)是(判断词)无限而不循环(本质特征) 的小数(属概念);或“×××叫×××”,如:无限而不循环的小数叫无理数。

 定义规则 使用要求

  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下定义,既是对相关内容的高度概括,又要符合格式上的要求。在内容上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式上要把被定义的概念放在一个大的概念中, 再加上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的限制, 即:被定义的概念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大概念。 有的用“种差”“邻近的属概念”“被定义概念(种概念) ”的形式。例如: 记忆是我们过去的生活实际中认识过的事物或做过的事情在我们头脑中遗留的印迹。该定义中,“记忆”为“被定义概念” , ,是比被定义概念外延大一级的“邻近的属概念” 而“我们过去的生活实际中认识过的事物或做过的事情在我们头脑中遗留”则是“记忆”区别于其他“印迹”的特有属性,也就是“记忆”与“印迹”这个属概念下其他种概念内涵上的差别,即“种差”。根据材料下定义, 既能考查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又能考查合理排序、简洁表达等语言能力。

  第一、 下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外延(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范围)必须相等。

  (1)商品就是劳动所得的产品。
  (2)历史小说是以农民革命战争为题材的小说。

  例(1)的定义概念外延大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因为劳动所得产品包括商品但不完全是商品。例(2)的定义概念外延小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因为以农民革命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只是历史小说的一部分。

  第二、不应当同语反复,就是说,定义必须能够直接说明被定义概念,而不能依赖被定义概念来自己解释自己。

如:
  文学就是以文学为特点的艺术。
 
第三、不应当是否定形式。如:

  平行四边形不是四边形。

  这种说法并没有揭示被定义概念的内涵,所以实际上并没有下定义。

  第四、下定义不能采用比喻的形式。如: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这个例子并没有揭示“儿童”这个概念的本质,虽然很形象,但不是下定义。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

  作诠释,对说明的对象解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下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

  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在《统筹方法》一文中,作者运用了的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而非给统筹方法下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下定义和作诠释是两种常见的、极易混淆的说明方法。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把容易与之混淆的对象区别开来的一种说明方法。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教学方法。”而作诠释,则是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适当解说的一种说明方法。如《看云识天气》中提到的“虹”,课文注释为:“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条彩色圆弧,这就是'虹’”。

  尽管这两种说明都以通俗简洁的语言去说明事物的特点,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仍有较大差异,显示出许多各自不同的特点。

  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表述概念,而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来表述。此外,下定义还可用公式来表示: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属概念”就是被定义概念所属的大类,也就是归类;“种差”就是在大类之中,被定义概念与同类相邻概念间的主要差别。如:“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透明液体”就是“属概念”,其余的说明部分是“种差”,也就是“水”与其他透明液体的差别。

  从特点上看,下定义要准确简明,概括性较强;作诠释则具体而通俗,有时带有一定的描述性。因此,从科学性的角度看,作诠释的语言比不上下定义。

  从内容上看,下定义着眼于事物的本质属性,作诠释注重于外观的表象、性质和特点。

  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而作诠释对说明的对象解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二者的区别可用图示表示。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乙是甲×。下面举例比较说明。

  A、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下定义)
  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作诠释)
  C、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作诠释)

  A、B两句都是判断句,A句使用了下定义的方法来说明食物的概念,它还可变为:“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就是食物。B句用作诠释的方法从颜色上解说激光,如果变为“一种颜色单纯的光就是激光”,那就荒谬了,因为不是所有有颜色“单纯的光”都是激光。C句不是判断句,说明的内容没有解说“晕”的本质特征,只是描摹了它的具体表象,因而是作诠释。

★02.作诠释

诠释法又称作诠释。

定义

  作诠释——是说明文章中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作诠释——是说明文章中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作用是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作诠释这种说明方法,是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适当解说。

作诠释对说明的对象解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

作用: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更加理解。

例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中国石拱桥》(使读者明白这个设计的巧妙之处。)
  
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

  例如《看云识天气》中提到的“虹”,课文注释为:“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与下定义的区别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下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

  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

  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

  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

  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诠释是指:

  1.加进书中的一段评论或解释性的文字。

  2.解说;解释;阐明。

  而作诠释是一种说明方法。

  作用 

  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用于解释被说明对象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03.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具体、生动,可以进行形状外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注:学校大多不提倡这个方法,文章中很少遇到。这种说明方法和描写要区分开,两者虽一样,不过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的。

作用:描摹了……的……特点,生动形象详细具体地说明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准确更详尽更生动。

例句:这些石刻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 使被说明更具体,更形象。)

★04.引用说明

①、引出说明对象;②、通过引用故事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引用诗歌使文章更有趣味性。

有力说明,并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服力,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作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引用故事使文章具有趣味性。

例句: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中国石拱桥》(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
用做引用的说明方法简洁,有力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强了趣味性。

★05.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依据。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较多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作用: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更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和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中国石拱桥》(体现准确性)

列数字
  也叫列数据,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数字要准确无误,估计数字要有可靠根据。注意事项列举时间年代不属于列数字!

  使用目的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准确化,所以采用此说明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因为说明文必须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严密性的。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依据,并力求近似。

  主要作用

  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可以使说明文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通过具体数字,表现语言的准确性,更具说服力。有些事物为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往往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

★06.作比较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①、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②、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


作用:把……与……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中国石拱桥》(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07.分类别

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有序地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

作用:条理清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清晰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说“屏”》(使读者明白屏的种类。)

★08.举例子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事物。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使之浅显易懂,让人信服。举例子必须让人觉得有真实感。

具体真实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作用: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能理解,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句:云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看云识天气》(根据大的范围列举相应的例子)
举了......例子,真实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从原有的经验中找到适当的例子,来解释说明当前的内容.

  举例子,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使欲描写的事物更清晰。

  举例子的作用是反映一般情况,具体、有力地说明事物。

  使用要求

  一是所举例子要与所说明的问题内容一致,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张冠李戴,否则就起不到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二是所举例子要尽量典型、有影响力和代表性,以增强说明的效果。
  三是所举例子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特别是科技说明文更应如此,让人感觉到有可信度,更能说明事物的特征,语言表述恰到好处。

★09.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同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是一致的。用这个方法,可以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打了……比方,体现了事物的……特点)

说明文中,如果是为了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问题变得浅显,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此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但前提必须是为说明介绍该事物服务的)从这一角度说,比喻就是打比方。如《苏州园林》:“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也可以说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修剪和栽种树木着眼在画意,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如说明文《笑》最后几段话(23-28)“笑,你是嘴边一朵花,在颈上花苑里开放。笑是脸上一朵云,在眉宇双目间飞翔。你是美的姐妹,艺术家的娇儿。你是爱的伴侣……笑,你是治病的良方,健康的朋友。你是一种动力,推动工作与生产前进。笑是一种个人的创造,也是一种集体生活感情融洽的表现”是作者用诗一样的优美语句讴歌“笑”,不属于说明或介绍“笑”的内容,所以,这几段文字只是运用了比喻修辞,而不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还有联想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作用:打了……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国石拱桥》(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生动。)比喻法(打比方)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结构

  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有的辞书又将其构成增释到四个成份,即: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基本以3部分为主。

  作用

  1、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2、进行说明或讲道理时,不叫“比喻”,而叫“打比方”。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 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使用比喻手法时 要注意:

  ⒈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⒉ 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另外,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要注意思想感情。

  ■方法

  创建生动的视觉比喻或类比

  一种既能让你有效记忆,又能理解概念的方法是,在学习中引入比喻或类比。通常越形象越好,比喻能让你发现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

  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地理老师将叙利亚的地形比喻为一碗麦片(Syria与cereal谐音),将约旦的地形比喻为Nike乔丹系列运动鞋(约旦与乔丹同为Jordan),这种比喻能让学生数十年不忘。如果你在学电流的概念,把它想象成水流能帮助你理解。同样地,电压就好比水压都是一种压力。当你对正在学习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后,就能修正原来的比喻或想出更有意义的新比喻。

  比喻和可视化即能在大脑中描绘出一些画面,不仅对理解艺术和文学有很大帮助,还促进了科学和工程领域的进步。比如在19世纪,化学家们通过想像分子的微观世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是用猴子来比喻苯环,源于1886年一位学者在《德国学术化学生活》上开的玩笑,把单键和双键比作猴子的手臂和尾巴。

  把自己想象为正在琢磨的概念也很有帮助。想像自己穿着一双温暖的毛茸茸的电子拖鞋,在一块铜片中尽情探索或者悄悄潜入代数方程式的X中,体会一下终于把头探出兔子洞的感觉(解出未知数),但不要让它因误除以零而爆炸(失去意义)。在化学里,阳离子是有爪子的猫,所以带正电(pawsitive与positive同音)而阴离子是会让你流泪的洋葱,所以带负电(negative也有消极的意思)。

  比喻并非总是完美的,科学领域里由比喻形成的模型都有可能失效。不过没关系,比喻和模型对于你正在学习的物理变化或概念背后的核心思想通常是极为重要的。

  有趣的是,比喻和类比也能帮你摆脱思维定势,即思维迷失。在错误的方法里,比如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士兵们同时从各个方向攻击堡垒,能启发学生们用多少低强度X射线就能有效摧毁肿瘤。故事尽管只是被用作简单的记忆窍门,却能让你更容易记住正在学习的内容。

  比喻也能加固记忆,因为它们能在已经存在的神经结构中建立联系,就像可以在描图纸上找到一种已有的模式,通过比喻至少能让你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10.作假设

做假设是用假设的想法表示出将来会出现的情况。

作用:用假设的环境来预设将来可能要出现的状况。

例句: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11.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画图表的方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为了把十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就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了当。

作用:使人看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直接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列图表排列知识点和比较其中异同

  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这些内容的要点,分析比较相关概念的异同.

画关系图

  用画关系图的方法概括,整理这些内容的要点,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定义

  画图表,是通过图画和表格来说明事物特征、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

  作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采用画图表的方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加直接、更加具体、更加完善。用画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影响等等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加直观,从而达到轻松解决问题的目的。好处是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注意事项

  图表上的每一个地方都要注意准确,不能与说明的文字有冲突,否则会有副作用。另外,图表的位置最好和说明文字距离近一些,以便读者对照观看。


★12.释义

解释词义或文义。亦指所解释的文字;



〖深入认识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具有多样性,要明确它们各自不同的功用和特点,区别它们与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概念的不同。所用说明方法又与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密切相关,在综合运用的时候,要注意抓住主要方法。

1.认识方法的种类。

说明方法在说明中运用最为灵活,又非常广泛,对于这些方法,必须在大脑中有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阅读应试时才不致于手忙脚乱。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一是分类别,就是按一定的标准把事物或事理分成不同的若干个小类,然后一类一类加以说明,有时大类之中还有小类,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它将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和方法分为两类,先说自养,后说异养。

二是下定义,就是给被说明的事物或知识下个定义,即用简明的语言揭示事物的性质特点,确定事物的范围和界限,形式上多用判断句,《食物从何处来》中对“食物”的定义。

三是作比较,就是在说明事物或事理的过程中,通过其间某些方面的相互比较,来表达说明的目的,例如《大自然的语言》中就有“古今”差异的比较。

四是打比方,就是通过比喻来说明事物,例如《看云识天气》中,对云特点形态的比喻就运用得非常充分。

五是列数字,就是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有关情况,

六是作诠释,就是对有关事物或事理进行解释,比下定义要具体详尽一些,如说明白行车,“它的前后各有一个以钢圈为骨架的轮胎,人骑在车上,用脚踏着脚蹬,由脚踏的转动,带动后轮,后轮的运转驱动前轮,于是车子便向前行进,既快又省力。”

七是举例子,就是通过列举实例,来说明事物或事理,对说明的知识或道理起证明作用,例如《莺》中就列举了莺、斑鸠、伯劳等为例。

八是援引用,就是通过援引名言、俗语、传奇、佳话、经典等语言现象,来为说明服务,例如《死海不死》中就引用了古代传说。

2.明确方法的联系。

说明方法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有时几种方法重合在一起,有时两种方法有因果关系。有的说明方法与论证方法在名称上一致,但提法不同;有的说明方法与修辞方法在概念上相同,但提法也不—样。具体有:①引用、对比、比喻等三种修辞手法,而在说明方法则分别叫做援引用、作比较和打比方。②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援引用等五种说明方法,在论证方法上则分别叫做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喻证法和引证法等。③运用分类别必然采取逻辑顺序。④作诠释与下定义常常结合在一起运用。⑤援引用与举例子也往往合为一体。这些联系,我们都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适应阅读测试要求。

3.抓住方法的重点

一个语段,一篇文章,往往不止用一种说明方法,这就是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阅读这种说明文字,不仅要防止被众多的说明方法所迷惑,要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更要抓住主要说明方法。语段也好文章也好,运用的说明方法再多,也有一两个是主要方法,余者是次要的。抓住了主要方法,也就抓住了阅读的重点。例如《向沙漠进军》中有这么一段文字:“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但是也可以为人类造福。沙漠地区地势平坦,风力很强。如新疆的星星峡、托克逊、达坂城等都是著名的风口。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托克逊地方试制了半径2米的风力车,可以供发电、汲水、磨面之用。”这段文字,就先后运用了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等三种说明方法,而又以中者为主。可见,主要方法的确定,一是看所用文字的多少,二是看作者的写作意图,三是看方法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4.分析方法的作用。

说明方法的总体作用是为说明服务的,为介绍知识服务的,但不同的方法又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而分析方法所起的作用,又是说明文阅读应试中常见的题型。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分别是:①分类别:可以区分出相关类别的差异,分清头绪,隔开层次,易被人们接受,使说明的内容和知识条理化明晰化;②下定义:便于揭示事物或知识的性质和特点;③作比较:可以显示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帮助人们准确地区别事物、认识事物,更深刻地理解事物;④打比方: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使之鲜明突出,容易增加阅读情趣;⑤列数字:精确可靠,揭示出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本质;⑥作诠释:可以使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能更清楚具体地显示出来;⑦举例子:可以增加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⑧援引用:可以充实说明的内容,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和权威性。将这些说明方法的不同作用梳理出来,在分析它们的作用时,也就方便了。


【说明文的结构及思路】

 ㈠ 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五种:

1.总分式 

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1)总(概说)——分(具体),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
(2)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先总体的概括,再具体来说,最后再总结)
(3)分——总。

2.统分式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一层一层地剖析事 理。如《向沙漠进军》。
分清说明文结构的方法

理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是怎样组合的,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3.并列式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论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4.对照式

对照式,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的作用.

5.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如《向沙漠进军》。 递进结构的主要形式有: ①现象——本质; ②特点——用途; ③原因——结果; ④整体——部分; ⑤主要——次要; ⑥概括——具体。


㈡ 思路

1、按说明对象的自身条理性来安排结构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条理规律,把握了这种规律并据此安排结构,能使说明的内容井然有序,条理清楚。一般来说,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它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态,说明时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的,先写文字产生和出现书籍的雏形,再写正式的书籍,最后写现代的书籍,从而说明了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

处于静止状态的事物,如建筑群、名胜古迹、物品等,常常从空间位置上体现它的条理性。说明这类事物,宜按空间顺序,先表后里、先外后内进行说明。如《故宫博物院》说明一个古代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处在一定的空间方位上,排列有序,内部建筑有主有次。文章按照空间位置,先写外部城门,后写城内建筑,写内时先写主,后写次。整篇文章层次井然有序。

2、按人们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安排结构

对读者陌生以及读者难以理解的说明对象,说明时常常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现象到内在事理。由个别推及一般。在具体说明中,宜先写状态,后写功用或成因,最后揭示性质特征。如《死海不死》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具体说明部分先说一种现象:传说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把俘虏的奴隶投在死海里,但奴隶却安然无恙地浮上来并讲述了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然后解释原因,这是因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接着进一步解说死海的成因,说明时先叙事,后说它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这样说明,读者易于理解。

对读者并不陌生的事物或事理,说明时可先说一般,再叙说个别现象。这种写法宜先写性质特征,后写状态,人们可先获得事物或事理的总体认识,然后具体理解。如《苏州园林》,一般读者都知园林这一事物,但苏州园林与其他园林有所不同,因此,写作时宜先说出它与其它园林不同的性质特征,然后具体说它的形态。这种结构安排有利于读者尽快地认识事物。

说明文的结尾一般是自然结束,说明清楚了,文章就结束了。有的说明文最后再次归结特征,有利于读者区别事物。如《故宫博物院》最后写道:“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令人不能不惊叹。”结尾直接点出了故宫建筑群的特征:宏伟、和谐、统一。有的说明文,结尾作一些补充性的说明,或开拓读者的视野,或增强说明的准确、严密程度。如《看云识天气》结尾是这样写的:“在某些情况下,看云识天气往往要受到限制,因而,还是要依靠天气预报。”这一补充,比较全面地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作用,增强了说明的科学性。


[思路分析]

事理说明文是阐明抽象事理的。这种说明文主要是说明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内在联系一类问题找事物的起因、功用、关系等等进行解说。

下面给出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提示

[解题过程]

注意事项

1.审题──弄清说明对象。

弄清说明对象,首先要弄清是写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可以从审题入手。如《食物从何处来》,它的语法结构是“食物从何处来”。文章要说明的是食物“从何处来”,即要说明食物是怎么样来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雄伟”是个修饰语,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人民大会堂”是说明对象。由此可以判断出《食物从何处来》是事理说明文,《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是事物说明文。

弄清说明对象之后,就要就题立意──确定中心思想。确定中心思想时,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是正确。也就是说,我们解说的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性要有科学的根据,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次是深刻。深刻是指说明事物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要使读者不仅了解事物“是这样的”,而且要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第三是集中。所谓集中就是重点突出,中心明确。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多方面的,感性材料是丰富的,但在确定中心时不能没有重点,没有中心,不能企图在一篇文章里面面都说到。如果面面都讲得不深不透,反而会把中心思想给湮没了。

2.注意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按事物内在联系安排材料,进行说明,可以用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是阐述事理的,用逻辑顺序便于说明得清楚明白。我们所学课文《向沙漠进军》就是用了由因及果的说明顺序。阐述比较抽象的自然科学原理,一般要由具体到抽象,由事物的表象分析到事物的本质,这样一种逻辑顺序来说明。因为这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开头先介绍“花朵的红色是热情的色彩……”然后由红花的表象分析到“为什么这样红”的本质。同学们在写作时,究竟使用哪种说明顺序,主要是根据说明对象的自身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确定,没有固定的格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