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游不知不觉成了人们的新宠和魂牵梦萦的“圣地”高原景观宏伟壮阔、地域广袤、人烟稀少,让那些渴望脱离世俗喧嚣的游客向往,并不辞辛苦来此净化心灵。高海拔地区,这些地区虽然“危乎高哉”且地处偏远,但古朴的民风、磅礴的山川、瑰丽的景观,还是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和“背包客”前往游玩,一饱眼福。高原游之前都要做哪些必需准备? 高原地区低压、低氧、昼夜温差大、风速猛、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等特点,使得一些游客并不适合高原游。宋涛告诫,以下6类人应该纳入高原“禁行”名单。 心血管疾病者 冠心病(冠脉狭窄大于50%),高血压病、肺心病、先心病等患者,因高原气候寒冷会造成动脉血管收缩、血压反应性升高,而使原有心脏病愈发雪上加霜。 严重呼吸系统疾病者 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病、活动性肺结核、急慢性呼吸功能不全者,高原缺氧会使呼吸功能持续恶化,甚至酿成肺水肿及慢性肺纤维化。 血液系统疾病者 如重度贫血、造血系统功能障碍等,血细胞的减少和携氧能力不足更易使机体乏氧,而引起重要器官如心脑功能下降。 另外,曾有过高原心脏病、严重高原昏迷、高原肺水肿病史者,且曾有症状明显的高原反应、高原高血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病史者不宜进行高原游。患有脑、肝脏、肾脏等功能不全或严重疾病者,高原环境都有可能诱使原有疾病复发或加重。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者及青光眼病人,因低氧易使视网膜剥离而致失明,因此也不宜进行高原游。 “高原反应”是指人急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而产生的一系列不适症状,常见症状有头痛、呼吸困难、失眠、疲倦、食欲减退,甚至晕厥等,又称为高原病。 高原反应有轻有重,持续时间亦长短不一,一般情况下在到达高原后1~3天内发病,而随着吸氧或身体适应,在1~2周内逐渐好转至完全消失。 高原的低压、低氧环境对人体的伤害和影响有很多,在长期的高海拔地区生活时,对人的视觉、听觉、感觉、记忆和思维会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此外,急性高原缺氧也会使人的注意力分散。 发生高原反应如何自救 对于游客来讲,短期在4000~5000米海拔地区旅游观光很少会造成不可逆的心脑损伤。若一旦出现高原反应就需要人们在短时间内,能够判断轻重,做到及时有效的自我救治。 面对绝大多数的高原反应,吸氧是排名第一的灵丹妙药,比如若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倦怠、头晕头痛等症状,吸氧后都会短时间内缓解或消失。 在头痛严重,吸氧不缓解的情况下,需要测量双侧上肢动脉血压,以防止恶性高血压诱发的颅内出血。若动脉血压收缩压超过180毫米汞柱或较平时血压升高大于20毫米汞柱,需要立即就医,以防止急性肺水肿。 高原游之前做哪些准备 宋涛说,开启高原游要做到如下5点,才能达到有备无患的目的。 做好心理和生理准备,不要惧怕高原反应,不要在感冒之时进入高原地区,适量锻炼机体运动能力;高原日照强烈,在户外要做好防晒、防紫外线工作,备好防紫外线的户外墨镜、大檐帽、围巾、防晒霜等;一般来说,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6,因此高原昼夜温差可达20,备足羊毛衫、保暖内衣实属必要;随身带些常用药物如感冒药、消炎药、胃肠炎药物及跌打损伤药物,可解燃眉之急;在进入高原前一周,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红景天,红景天能迅速提高人体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促进血氧的生成并形成有效输送,有效预防和缓解高原反应。 广大游客,尤其是中老年人在高原游之前,最好到医院接受一次体检,或者找专业医师详细咨询,有必要时进行心电图、血常规及生化检查。同时,在登上高原时,要禁止烟酒,防止上呼吸道感染,还要避免过于劳累,养精蓄锐充分休息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