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有瓦屑坝,北有大槐树

 蒲帝蘭 2018-10-10
民间常有:要问吾祖哪里来,大槐树下喜鹊窝",指的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另还有山东枣林庄和江西瓦屑坝之说。
    唐乾符二年,公元的875年,王仙芝、尚让等人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起兵,黄巢在冤句(即今天的山东省荷泽市西南)与侄子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一同起兵造反,响应和策应王仙芝的部队进攻唐王朝的军队。
    至广明元年,即公元的880年3月,高骈派骁将张璘渡江南下,狙击黄巢的叛军。那时候,黄巢为避敌锋芒,退守饶州城内坚守不出,以消耗对方。饶州,亦即是今天的江西省鄱阳县。张璘挟势而来,乘胜进军直逼饶州城下,黄巢无奈,出城迎敌,于鄱阳城头的瓦屑岭村前展开了一场剧烈的战斗。这一战,刀兵过处是一片狼藉,长矛所至是无一生还,将好好的一片制陶工场,给焚毁殆尽,无一幸免,漫天之下,只剩下瓦砾一片,满目凄凉。
    自从黄巢退守鄱阳后,瓦屑坝前那些从姑苏来的制陶艺人们,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弃场逃生,他们经鄱江进入昌江,躲进了昌江边上的一座小镇——昌南,也就是后来名闻遐迩的瓷都景德镇,开启了我国制陶业向制瓷业转变的崭新篇章。可惜的是,瓦屑岭这一曾经兴旺无比的制陶工场,经此兵燹之灾后,一日之间,便成为了一座废墟,一片瓦砾之乡。随后不久,黄巢退守到了信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无独有偶的是,元末明初的大明王朱元璋与南汉王陈友谅也曾在瓦屑岭前的大莲子湖上展开了一场鏖战,也就是那次的战争,最终彻底摧毁了瓦屑岭,使其形成了一片真正的废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些被打碎的瓦砾经过鄱阳湖水的无情冲刷,横亘在鄱阳城头,成为了一道瓦屑筑成的堤坝,镌刻在了历史的记忆深处,让人心痛。
    由于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上长达十八年的漫长较量过程中,有大多数的江西富户,特别是饶州及九江一带的有钱人,他们在背地里暗中帮助陈友谅,使得陈友谅的“大汉”能够苦苦支撑下去,与大明王抗衡,这在内心里深深刺痛了朱元璋,因此,朱元璋在建立起了大明王朝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肃清“红巾军”的余孽,杜绝“红巾军”死灰复燃的情势发生,再加上结合当时国内因战事而呈现十室九空的国情,大明王朝在江西一带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洪武赶散”运动。
    洪武赶散,指的是明朝初年,朝廷将江南的人口迁徙到苏北一带的历史事件,俗称“红巾赶散”,也称作“红蝇赶散”。当时,朝廷从江南迁移大量人口到苏北一带进行垦荒,其中有一部分人是江南的富人,历史学家称之为“洪武赶散”运动,因陈友谅的部队人人头扎红巾,朝廷出于对这些降卒及帮助“陈汉”民众的不满,而将他们暗喻为红蝇瘟疫,故而需要将他们一律“赶散”才能永保天下太平的缘故,因此,在民间,亦被人们称作是“赶汉”运动,这是因为陈友谅建立的政权叫“大汉”的原因。其实,在这几次的移民过程中,从朝廷严禁移民带走老家的任何一本书、一张纸的事情背后来猜度,无不隐隐透射出朱元璋对江南富人的极度不满,是他施加给江西富人的某种必然的惩罚行为。
   依据《明史》及《明太祖实录》等大量的史料查证:明洪武七年,迁江西饶州移民14万到凤阳;明洪武九年,迁江西饶州、九江移民五千人到凤阳西南;明洪武廿一年,迁江西饶州移民30万到湖北黄州。又迁饶州、广信、九江移民12.2万到武汉;继迁9.1万到安陆。再迁10.7万到汉阳、丐阳。后又迁16万到荆州,迁1万人到襄阳;明洪武廿二年,迁饶州、九江移民27万到安庆,其中就有20万人是自瓦屑坝迁出的。继迁饶州、九江移民6.5万到池州。再迁饶州移民6.4万到合肥;明洪武廿五年,又迁饶州、徽州移民23万到扬州各府县,淮安府各县;等到了洪武卅年,再次迁江西移民65.6万分别至长沙府常德各县、岳州府、安庆府及郴州、零陵、衡阳、靖县、辰州;据统计,仅在洪武年间,江西就移民214万余人北上湖广,其中光饶州府就有近百万人,这些移民中 除了一小部分人是从南昌的瓦子角迁出外,他们的绝大多数都是从鄱阳城头的瓦屑坝那里迁出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