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跑车接送孩子被拉黑:攀比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超耐磨钢 2018-10-10

中国孩子,是中国家长的背锅侠。

文/周樱雪

跑车引起家长群争议

攀比的究竟是孩子还是家长?

网络上一则《开跑车接送孩子被移出群》的帖子,火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在某个小学三年级一班的家长群里,老师@了某位家长,说有其他家长反映他开跑车接送孩子,而“此举会引起孩子们的攀比心理,这样不利于教育”。(来源:《济南时报》)

随即便有家长附和说:

这样确实不妥,有钱也要低调一些;

不就是送个孩子吗,普通点的车也行,反正你们不差钱……

开跑车的家长觉得委屈,便解释说自己辛苦赚钱不偷不抢,开跑车接送孩子没什么问题,而且,也没有必要专门为了接送孩子去买一辆普通的车来服务大家。

可遗憾的是,他还来不及做过多的解释,这位家长就被踢出了群聊。

原本这是一件小事,但经过互联网的发酵之后,网络上形成了两大舆论阵营,他们主要的矛盾点在于:

1.家长开跑车接送孩子是不是炫富?

2.跑车接送孩子会不会引起孩子之间的互相攀比?

从跑车家长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跑车家长的日常代步工具就是跑车,家里并没有其他普通车辆——因此应该不存在炫耀成分。

而第二个矛盾点,则显得有些匪夷所思了。

你确定有攀比心理的是孩子,而不是这些中国家长?

一言不合就把人踢出群,原因仅仅只是因为他开了跑车。恐怕跑车刺激到的,不是那些尚不知跑车为何物的孩子们,而是这些被攀比心冲昏了头脑的家长吧。

殊不知中国家长的攀比心理,远远比孩子严重得多啊。

前段时间还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件,但这次引起家长群集体不适的不是跑车,而是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原因是有位女士的女儿考上了清华大学,该女士就第一时间把录取通知书晒到了班级群,并骄傲地发了一段话:“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就是大气。”

然后就被踢出了家长群。她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其他人的孩子没考上,自然引起了其他人的攀比心理。

而中国的家长群里,普遍存在着这一种攀比乱象。

中国家长,是非常热衷于攀比的。

孩子就是她们互相攀比的工具。

中国家长,历来都喜欢攀比。

常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比自己能给孩子带来什么资源,另一种比孩子的长相、成绩、特长、学校……总之孩子的一切,都可以被他们拿来比较。

先说前一种攀比。

前一段时间,杭州妈妈一则《全班就我儿子没出过国》的文章在网络上火了,记者采访这位妈妈的时候,这位妈妈说道:

“我是被逼急了,现在才知道,小学6年,全班只有儿子一个没出过国。”

孩子如果想出国,那么送孩子出国就好了,这位妈妈在纠结什么呢?

在记者的采访下,妈妈吐露了真实原因:

“我们家经济条件一般,但为了孩子好,硬是把只能上普通公立小学的孩子送进了学费高昂的民办贵族学校。”

然后这位妈妈就对着记者大吐苦水,说现在的孩子多么热衷于攀比,每次同学们出国回来,就在自己的儿子面前炫耀他们在国外有趣的经历,而这,也引起了孩子的攀比心。

看完这个故事,我忍不住气沉丹田:

这哪里是孩子们在攀比?出国对于贵族小学的孩子们来说或许就像是菜市场买把香菜这么简单,明明是你能力不足,却强行把孩子送到了贵族小学。

真正在攀比的,难道不是你吗?

明明是家长在攀比:

看到别人家的父母可以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资源,看到别人家的父母可以轻轻松松送孩子出国,看到别人家的父母可以送孩子去学钢琴、学绘画、学马术,就不顾自身实力,砸锅卖铁,倾家荡产,也要让自己的孩子有一样的教育资源。

但为什么最终指责的矛头都落到了孩子身上?都说现在的孩子们喜欢攀比呢?

前段时间爆火的《妈妈,全班就我没割双眼皮了》亦是如此。记者采访中,来自成都高二学生小曾说:

“我们班一共32个人,以前是单眼皮的女生几乎全都割了双眼皮,有几个男生也去割了,现在班里单眼皮只剩下几个人。”

你以为这群高二学生去割双眼皮都是自发行为吗?

其实不然,很多都是父母先提出要求的。

而割双眼皮的人中,最小的一位才7岁。妈妈为了让她不输在起跑线上,年仅七岁就带她去割了双眼皮。

这就是中国家长们泛滥的攀比心的后果。

很多人指责孩子们低龄化整容是攀比心作祟,但实际,这个时候的孩子,可能对攀比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指责孩子互相攀比之前,更应该指责的是中国家长。

孩子们的人生本来并没有什么起跑线,是这群家长们生编乱造出种种标准,然后逐步引导着孩子们去互相攀比。

中国家长用攀比,毁掉了中国孩子。

有很多家长常用的话语,其实就是攀比的衍生品。比如: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又比如你连别人家的孩子的一半都不如……

前者,是在互相攀比能给孩子们提供的资源,后者是在攀比孩子们的特长、实力。而我要说的第二种常见的攀比方式,就是后者——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似乎是完美小孩。

中国父母们,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拿自己小孩与别人家小孩相比?

其实还是攀比心理作怪。并非是自己家小孩,与别人家小孩谁更优秀,谁更差劲,而是永远只盯着别人家小孩的长处,并用她们的长处,去比对自己家孩子的短处。

被攀比心理毁掉的中国父母们,最难看到的,就是别人家孩子的短处,与自己家孩子的长处。

这还不算可怕,可怕的是攀比心理落差导致的愤恨与不满。也是这种愤恨与不满,构成了中国打击式教育的核心。

《少年说》中,有一个女孩袁璟颐,她站上了高台,哽咽着对台下的妈妈喊:

“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

但袁妈妈不仅不以为然,还打击袁璟颐说:“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会跟你做朋友?”言语之间,全部都是对别人家孩子成绩好的羡慕和妒忌,对自己女儿成绩差的愤恨与不满。

有时候,这种攀比心得不到满足,从而衍生出来的愤恨与不满的破坏力,是很可怕的。

山东淄博市就曾因攀比心,发生了一起中学生杀人案。

14岁的初三学生秦子康,持刀杀死了同学马自然。马自然与秦子康均为雪宫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但马自然经常是班级第一名,秦子康再优秀也只能拿第二。

但是秦子康的父母喜好攀比,经常用马自然来打击秦子康,即便秦子康班级第二,也依旧不满足。秦子康或许一开始觉得第二名也未尝不可,但是在父母常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也生了攀比心理。

“杀了他,我就是第一名了。”当秦子康被警察抓捕后,冷静地说出了这句话。

就如同有人曾说的那样:

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来自于模仿。孩子只是一张白纸,你给上边画上什么图案,纸上就会出现什么图案。

而中国家长们,长期用“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家的孩子比较,最后还责怪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互相攀比,这是不是有些可笑?

让孩子不攀比的唯一办法

就是家长先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

开跑车接送孩子被拉黑,和晒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被拉黑,这两个事件,其实就反映了中国家长这两种常见的攀比心理。

第一种是家长对自身能够给予孩子的资源进行攀比:

看到别人的家长可以开跑车接送孩子,自己却只能骑摩托车,便感到自己立刻处于攀比鄙视链的末端,自然是一股火涌上了胸口;

第二种是对孩子自身的特长、能力进行攀比: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考上清华大学,自己家的孩子却只考了普通本科,便感到攀比心得不到满足,自然是愤恨不已……

攀比,真的是中国家长的通病。

甚至有时候,孩子不愿意攀比,家长们还强逼着孩子去攀比,动不动就让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成绩、比身高、比口齿、比才艺……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攀比是不可能的。

孩子之间的互相攀比,其实是家长物质化世界的物质化思想的延伸。

想要让孩子不攀比,首先,家长就要做到,自己不以物质来量化这个世界:

不和别人比包包、手机、房车,也不把这些设定为成功人生的标配,孩子们自然也就会弱化这些物质,从而把精力转移到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

其次,家长要学会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如果必须要寻找一个参照物进行比较才能够获得生活的动力,不妨拿今天的自己,跟过去的自己比较:

每天多看一小时书、多散一小时步、多背几个单词等等,让今天的自己,强于过去的自己。

父母们这样做,孩子们自然也会模仿,不关心别人穿了什么牌子的衣服,而更关心自己比过去的自己,获得了哪些知识与力量。

攀比,其实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

中国家长们,别再把孩子当成自己攀比的工具了,你的事情,关别人屁事;别人的事情,又关你屁事呢?

别人能不能用跑车接送孩子,别人家的孩子能不能考上清华大学,都是别人家的事情,何必关心太多?低头看看自己的孩子吧,或许他正在等待你的一个拥抱。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