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学点滴

 天地虚怀xia 2018-10-10
释迦牟尼觉悟成佛之后,所说的第一句话是:“经多生轮回,流转中寻找,未见造屋者,再再受生苦。

见你了造屋者,你将不再造屋,你一切栋梁坏,屋顶已经摧毁,我心已达无为,已证灭尽诸爱。”

我很开心,自己对于释迦牟尼佛的信心,不可动摇,任谁也不可代替。

我很开心,自己对于巴利三藏的信心,不可动摇,任某书也不可代替。

我很开心,自己对于证果圣僧的信心,不可动摇,任某人也不可代替。

我很开心,自己对于佛陀所制圣戒的信心,不可动摇。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思及这点,我感到幸福与欣慰。

不接受金钱、不使用金钱,是佛教出家人永远的痛,因为释迦牟尼佛在《律藏》中明文规定:

一切出家人不能接受与使用金钱,即使他(她)是只持十戒的沙弥、沙弥尼。

正是这条戒律,区别了在家人与出家人。因为在家人可以使用金钱,而佛教出家人,则不可以使用金钱。

也正是因为,这条极为重要的不持金钱戒,导致了整个佛教的第一次分裂。

佛灭一百年,印度瓦基族的比丘违反戒律,公开地向在家人乞求钱财,并使用金钱。

由此,本来完整的佛教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上座部以持戒严谨的长老们为首,遵从佛陀的原始教导。

大众部则以年轻比丘为主,他们认为无需严格持戒,一切随缘方便。

对于我个人来说,作为一名在家居士,在实际地佛法修行当中,我终于逐步放弃了金钱、名誉、女人,也就是放弃了名、利、色。

这并不容易做到,因为名、利、色,是地球上一切无智的凡夫们,所苦苦追求的东西。

这些东西若追求不当,会导致人类在死亡之后,投生于四恶道。

而作为一名智者,他肯定会彻底地放弃,这些增长贪嗔痴的世俗东西,然后趋向于解脱生死。

佛陀在《善梵经》中说:“如果不修行七觉支及守护根门,就无法证悟涅盘、解脱生死轮回。”

因此,想要解脱生死的人,就必须谨慎地守护自己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譬如守护好舌根,就是要少欲知足。若不知足,舌头就会不安份地活动;

今天想吃这个,明天想吃那个,这肯定是不好的。不知足,就无法守护好根门。

佛陀教导说,当某个颜色目标撞击我们的眼睛时,眼门心路过程会生起。

在这之后,没有间隔的,意门心路过程,会取同样的颜色目标而生起。

在意门心路过程之后,会有许多的有分心生起,然后又有意门心路过程生起。

如此,在一个眼门心路过程的后面,会有许多的意门心路过程,接续地生起。

在第五个意门心路过程生起之时,会产生'这是女人’、'这是男人’的分别。

有了如此的分别之后,人类才会生起强烈的贪、嗔、痴。在眼门心路过程中,只有轻微的贪、嗔、痴生起。

然而,意门心路过程中强烈的贪、嗔、痴,必须以眼门心路过程作为基础,才能生起。

所以前五门心路过程里的速行心,是接着生起的意门心路过程速行心里,强烈的贪、嗔、痴生起的根源。

或者从有分心开始,都可作为意门心路过程速行心当中,贪、嗔、痴生起的根源。

我们在禅修的时候,若感到身体任何部位疼痛,这时不应去注意那疼痛;

也不应去默念:“痛,痛,痛……”,因为那样做,会阻碍你的定力,而使你无法持续地专注。

举例而言,若你正在修行安般念,你应当只专注于呼吸。当身体的任何部位产生疼痛时,应尽可能地不去理会它。

如果你的心,有时注意疼痛,有时注意呼吸,如此交替地变换目标时,定力就会衰退,所以不应去注意疼痛。

当你禅坐时的疼痛,强到难以忍耐时,你可以换腿或改变姿态,然后继续专注于呼吸。

如此,在适当的时候改变坐姿,或者弯曲身体、伸展肢体,有利于禅修的进步。

我深深体会到蜻蜓撼岩石是什么滋味,当我想以利剑刺破厚厚的天幕,我发觉完全刺入了虚空而无法着力。

 

传统的佛教信仰在中国流传二千年,遮蔽了天空、蒙住了人们的眼,那么厚重、难以撕裂。

 

我忽然感到有些疲惫,因为小小的蜻蜓怎么能够撼动岩石?我只能慢慢刨开泥土期望它能松动,让正法的风透进一些清凉。

 

重回昆山,恍若隔世;树还是那么的绿,水还是那么的清。漫步弯曲的木桥,看水上人家洗菜搓衣;小桥流水中,写意的田园生活向四处蔓延。

 

挥别皇觉寺的山及翠绿的毛竹,还有两条泪眼汪汪送我离去的小狗,衣祛飘飘中,昆山精舍重现眼前;摘一叶晚霞挂在天边,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佛陀曾在《相应部.花经》里说:“诸比丘,犹如一朵青莲花或白莲花生于水中,成长于水中,而后伸出水面,不受到水所沾染。

 

如是,诸比丘,如来亦生于世间,成长于世间,而后超越世间,不受世间所沾染地安住。”

 

今晚,昆山精舍只剩下我一个人,原来长住精舍的两位善友已经离去。尽管将有数位善友前来修学,但今晚却是孤影一人。

 

仰望半空中的明月,我思维着世尊的孤单:即使是坐在一个遍满世界的社群当中,佛陀依旧犹如单独一人静处一般。

 

所以,孤单令人增长智慧,因为冷静、因为卓越、因为安宁、因为不被别人打扰。

 

修光明遍很殊胜,在晴朗的夜晚,遥望皎洁的月亮,你会感到内心很宁静。

 

目不转睛地盯着月盘半小时,心里默念'光、光’,或'光明、光明’。然后闭上眼睛,一轮光盘会出现眼前。

 

这时,你安静的以心,专注于光明遍的这个取相,一心不乱、毫无杂念。接着,光盘会逐渐发亮、晶莹剔透,专注这似相可证入初禅。

 

我过去世可能修过水遍,因为一见到圆形的水态,闭上眼睛,圆盘的遍作相即会生起。

 

这种遍作相不透明、不太清晰,是一种雾状灰暗的形态。若专注它几分钟,它会变得明亮、清楚,并散发着乳白色的光芒,这即是修习水遍禅的取相。

 

闭眼继续专注取相数分钟,它会变得如宝石一般亮丽,专注这似相可证入水遍禅定。

 

我们在修安般念的时候,应当只专注于呼吸。当身体的任何部位产生疼痛时,应尽可能地不去理会它。

 

若你的心有时注意疼痛,有时注意呼吸,如此交替地变换目标时,定力就会衰退,所以不应去注意痛。

 

当疼痛强到难以忍耐时,你可以改变坐姿,然后继续专注于呼吸。如此在适当的时候伸展肢体,有利于禅修的进步。


苏州昆山精舍,这几天来了两位男师兄,一黑一白,我称他俩为'黑白无常’:)  皮肤黑的师兄像煤炭,类似于非州黑人;皮肤白的师兄像墙壁,比欧洲白人还要白。

 

黑皮肤师兄,勤劳肯干、朴素踏实。白皮肤师兄,文雅腼腆、禅修精进,我们像一家人一样,愉快地生活与修行着,仿佛时光已为我们而停留,这其间的善法喜悦,谁能够说得清呢?

 

昆山精舍的办道宗旨,是家庭式的禅修道场。每一位来到此处的善友,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我们能相遇并不容易,即使只相聚短短一天,也要经历多少过去世的因缘,所以来到精舍的善友应当惜缘、惜福。

 

一切摩擦都应摊开讨论,不应背后议论。我们都有缺点,而修行正是在大家的帮助之下,去改正自己的缺点。

 

精舍这个大家庭,除了公平、公正、公开,及对每个人都像对待家人一样,它还有能够安静禅修的功能。

 

世间法门众多,导致人们的思想各异。我们不求万众一心,但求万万不可影响别人的修行。

 

尊重他人,即是尊重自己,所以精舍不排斥任何人。若能让善友们在此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及禅修的快乐,则我此生无憾。

 

每个人都有郁闷的时候,如何转郁闷为开心,这是一个所有地球人都关注的问题。

 

我的方法是,在心情郁闷的时候,先望望天空,因为天空很辽阔,它让你的心宽广、包容。

 

郁闷其实是一种嗔心,无非是遇到某人某事或听到某句话,让自己不开心。望望天空,思维世事无常、诸法无我,干嘛要跟自己过不去而生气呢?

 

天苍苍,夜茫茫,抬头是傲慢,低头是方向。正确的道路,只能靠低头走出,抬头乱走,只会掉进臭水沟。

 

因此,一切行者应放下自己的身段,抵制高傲,克服我慢,学会谦虚;把自己看成是一株小草、一个小虫,永远也不要认为自己有什么了不起。

 

即使你完全正确,也只能以同学、同修的身份,以一种平等的身份,给别人提出一些良善的建议;

 

而不要以老师或指导师的身份,居高临下的去指手划脚,强加于人。因为别人并不是傻瓜,他们自己会思索出对与错,你只需要给予恰当的点醒或建议即可。

 

看看天空中的鸟群,它们除了一对翅膀什么也没有,所以它们快乐。而拥有许多东西或财产的人却难以快乐,因为他们必须花费心思去保护自己的财产。

 

所以智者佛陀放弃了世俗所有东西去到森林修行,因为他知道那一切都是累赘。他也要求比丘只带着衣和钵去到任何地区游方,就像鸟儿只带着一对翅膀去到任何地方。

 

无家无室、自由自在、清净梵行的感觉真好,因为不需担心冻死与饿死、不需担心家庭、不需担心妻儿与亲人、不需担心工作与金钱、不需担心名誉地位。

 

无家梵行之人,不用参与一切的世俗活动,不用参与社会交往及应酬,不用说虚伪的话、给别人一张虚伪的脸,不用迎合与奉承别人,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不用小心翼翼的防备别人。

 

这种无拘无束、无比自在的喜悦,源自于内心、发端于内心,它是一种心灵深处的幸福。

 

因为它挣脱了物欲社会的枷锁,挣开了世俗家庭的束缚,远离于一团乱麻的亲情纠葛,脱困于极端危险的情感陷阱。

 

正如一只鹰可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一名无家无室的修行者,可以在广阔无边的佛法天地里,自由自在的翱翔。

 

对于疲惫的旅人,一公里也是非常的遥远。对于感情不好的夫妻,一天也难以度过。对于和仇人相处,一小时也极为难受。

 

对于那些无法入睡的人,黑夜实在是漫长。而对于那些不懂佛法的人,生死轮回更加的漫长。

 

所以佛陀教导我们,每天应当省思以下五件事:一、我有趋向衰老的本质,我尚未超越衰老;二、我有患病的本质,我尚未超越患病;

 

三、我有趋向死亡的本质,我尚未超越死亡;四、我所拥有的,心爱的,使我欢心的一切,将变幻,将离我而去;

 

五、我是业的主人,业的继承人。不论我造的业,是善业还是恶业,我将继承其业的果报。


一切形式的生命都是无常,就像是沙堆崩溃。当我们站在一堆散沙上,或站在沙堤上,看着那些沙与沙堆在崩溃。

 

从右边看,我们看见沙与沙堆在崩溃。从左边看,我们也看见沙与沙堆在崩溃。从前面看,我们还是看见沙与沙堆在崩溃。

 

我们站立地方的沙,也在崩溃。周围的沙堆,还是在崩溃,我们看不见哪一方是安定、稳固、可靠、安全。

 

上等根器的人,有能力在这一生精进修行至证悟阿罗汉果。只有在过去世布施善报的支持之下,才能成功地修习戒、定、慧三学。

 

当不以持戒来摄受自己,人们将易于造恶。若有此恶习之人尝试去禅修,他将只是白费气力。

 

普通人修布施,是为了获取所喜爱的世俗之乐。因此他们很自然地,选择最好的受者为布施的对象。

 

当不守真实时,一切的恶行,也会跟随着而来。不能够时时刻刻,皆说真实语的人,在今生不会受到他人的信任。

 

说慌的人,在每一个未来世,他的话也没有人肯接受。若戒行与道德有缺陷,连世俗事都不会有成就,更别说是出世间的事。

 

人们不能信赖没有道德之人的言论,若想要引导众生闻法至证悟出世间的涅盘,就必须严格持戒,以便提升自己的道德。

 

持戒是喜悦的根源,是免除追悔的根源,它是安全的基础,能够免除自责,免除他人的谴责,免除惩罚,免除死后堕入四恶道。

 

持戒是受到智者们所赞叹的,它超越了一个人所能获得的出身、财富、地位、长命、美貌、族人与朋友。

 

严格持戒之后,不会遭受自责与智者责备的烦恼。对于他来说,惩罚与投生恶道,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鬼神或邪恶力量的确存在,但通常是我们自己的恐惧,招惹来这些麻烦。虽然我们拥有人类的智能,但我们却向恐惧投降。

 

接着,你可能会患上许多种病,有许多病是因为恐惧而生起的。我们没有自信,我们很迷茫。

 

但你不明白,你拥有的人心,实际上比任何东西都要强。人类不知道心的真正价值,人心是可以培育到很高境界的。

 

人类的心力,强到可以证悟四禅八定与六种神通力,强到可以证悟四种圣道、圣果;

 

即是:须陀洹道与果、斯陀含道与果、阿那含道与果、阿罗汉道与果。人类的心力,强到可以证悟避支佛,乃至证悟正等正觉的佛陀。

 

人心的真正价值,在于可以听闻佛法、理解佛法、修学佛法;并透过戒、定、慧的实修,证果解脱生死,彻底灭苦。

 

所有知道我的名字的人啊,你们好不好?这世界是如此的小,我们注定无处可逃。

 

当你尝尽人情冷暖,当你确定为了你的理想而燃烧,生活的压力与信仰的尊严,哪一个更重要?

 

我们都是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样也飞不高。家庭与俗欲,束缚着我们的翅膀。

 

无明与贪爱,遮盖住正确的方向。来吧,让我们去到佛陀的世界,一起断除阻档。


我是一个不拘小节但还有点小小智慧的人,我能够包容一切来到昆山精舍的人,也请来此处的善友们能够包容我,谢谢:)

 

昆山精舍的联系人:周波居士 QQ:373222916   座机:0512-50157395  手机:18962437599   手机:18087279376   昆山精舍QQ群:136705347

 

到目前为止,我不知道某佛教为何物,因为从未学习过。一张白纸,很容易写下许多字。而一张写满了字的纸,则很难写下一个字。

 

因此,在学习佛陀正法之前,首先应当把自己清空,洗净一切过去的思想观念,无论它们来自于宗教、哲学、科学等等。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理,它叫四圣谛。而在地球上,唯一正确解释此真理的书籍,名为《巴利三藏》及注释。

 

所以,建议善友们不要再看其他方面的书籍,因为那只是在浪费时间、增加疑惑、浪费生命、增长愚痴。

 

宣布佛陀以外的人为导师,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恶意出佛身血,导致僧团分裂,邪见,这六种大恶之一。

 

佛时其它的导师,经常教授常见、断见、我见、无作见、无因见、戏论等等。因此在那个时候,有许多不同的导师教导不同的邪见。

 

然而,佛教的初果须陀洹圣者,绝不会宣布这些人为导师。思及这一点,现在地球上的人类,岂不是非常危险?


无爱无恨,即是成就了舍心。对事物漠视与不关心,则破坏了舍心,这种态度是不能称为舍的,只是人们误以为它是舍而已。

 

事实上,它是一种不醒觉的心。真正的舍,并非是无动于衷,或者不醒觉,而是清楚地看到导致乐与苦的善恶。

 

修舍心的人,会这么省察:“这些苦乐与我无关,这些是他们自己的恶业与善业的果报。”

 

巴利注释提到:显现为对各种好坏目标,无动于衷的不醒觉或失念,是具有误导性的,它是一种伪装成舍心的愚痴。

 

而不愿意修善,也是会欺骗人的,它会显现为好像是舍心一般。然而,它实际上是一种愚痴。懒于行善,也会伪装成舍心。

 

因此,我们应当小心,以免受到伪装成舍心的愚痴所欺骗,或受到伪装成舍心的懈怠所欺骗。

 

舍,并非是不关心或漠视的态度;反之,它对目标是具有关心与热忱的。在修舍心时,他想:

 

有善业的人,会快乐;有恶业的人,会痛苦。我无法令到众生快乐或痛苦,也无法令到自己快乐或痛苦。

 

由于众生的苦乐,是与过去世的业有关,所以我不能做什么,去改变他们由于过去业成熟,而需要面对的果报。

 

只有作了如此清晰的省察,才是真正的舍心。由于舍心不涉及到忧虑与不安,所以它是圣洁、安详与平静的。

 

由于看透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之法)的无常性,作为智者的菩萨,会对所有的三界六道轮回,都感到害怕。

 

他也看透了身体的不净,所以他不想被世俗生活的烦恼缠住。事实上,长久以来,菩萨一直想脱离欲乐的世界。

 

所以,他在舍弃自己的财富之后就出家。于菩提树下证悟后不久,佛陀思惟:他所证悟的法,极其深奥、甚难知见。

 

世人却喜欢与执着世俗的快乐,所以很难证悟法。如此思惟时,佛陀不想教导法。

 

当时,世界主梵天知道了佛陀的想法,就来见佛陀,邀请佛陀教法。说有些众生,只有一点点的烦恼,他们会了解法,若没有得闻佛法,他们就会遭受损失。

 

透过一切知智,佛陀知道有些人性格好、根器利。接着,他诵了一个偈颂:“不死之门,已为他们打开......”

 

于是,佛陀才开始教人证悟不死,即涅盘。他所教、导向涅盘、带来最高等利益的至上法,就像夏天第一个月的树林盛开着花。

 

佛陀能够以很美妙的方式,来解释圣教法。在佛教有此殊胜宝,以此真实语,愿众生得安乐。

 

《清净道论》的梵住品说,去除了嗔恨,即是成就了慈爱。然而,欲爱的生起,即表示慈爱已经被毁了。

 

它的意思是:若有人,能对他所生气的人散播慈爱,而令到怒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慈爱。那么,他的慈心成功。

 

所以说,嗔恨的消失,会导致慈爱生起。然而,在他培育慈爱时,若生起了欲爱,那么他的慈心消失了,他已受到外表与慈爱相似的欲爱所欺骗。

 

佛陀时代,印度俱卢国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通常都精勤地运用正念,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即使是普通的奴隶、工人、仆人等,也都谈论四念处的修行方法。在水井旁边或纺织房里,听不到任何人在谈论闲言碎语。

 

若有女人,问另一个女人说:“大姊,你修行哪一种念处?而得到的答案是:“我不修行任何念处。”

 

那么问的人,就会批评回答的人说:“你的生命是可耻的,虽然你活着,却像死人一样。”

 

然后,她会教导后者,某一种念处的修行方法。然而,如果她得到的答案,是后者正在修行某种念处。

 

那么,她会称赞后者说:“善哉,善哉!你的生命是可敬的,你不枉费出生为人。正是为了像你这样的人,正等正觉佛陀才出现于世间。”

 

心的本身,明亮、光洁,这是清净的心力。后来透过感官根门,去捉取外在的五欲目标,我们便生起了贪与嗔,而污染了心。

 

有许多累世积在心里的外在东西,把我们的心搞乱了。因此,我们透过修行,来培育自己的潜能。

 

当我们停止这些外在的影响——通过五根门累积的外在东西或想象或见解——心就获得机会去专注,这时它才能透视究竟法。

 

凡夫的心,不可预测。虽然我们造了许多,能投生为人或天神的善业,但我们的心流里,也潜藏了许多的恶业。

 

在因缘具足时,其中一个恶业就有机会成熟,而导致我们投生四恶道,尽管我们也累积了许多善业。

 

这就是凡夫的不确性,若我们有许多的善业,就有机会投生到善趣。善业可以取代恶业产生果报,但只能取代不能灭除它。


一般当各种事情发生,例如生命的起落、喜恶,由于没有正确知见,我们心中会产生许多忧虑、痛苦与困扰。

我们的心很容易被动摇,许多时候我们的知见很差。是谁制造这些问题?外在的力量可能会带来干扰,但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制造问题。

透过了知生命与世间的本质,我们能减低内心的问题,过着令人满意的生活。

没人能停止老、病、死、愁、悲、苦、忧、恼这些事,因为它们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不应该进一步制造问题,这是很大的错误。

假如说你对某些干扰,感到非常生气,那你生气的不善反应,就在制造另一个大问题。

过后,你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与其花时间,解决你制造的另个一问题,还不如不去制造问题。

心情、态度、环境,都能改变你的心,但任何时刻,你都能改变自己的心。

事实上,别人并不能改变你的心,别人可以制造出很多问题,但如果你的心很坚强、很稳定,别人就改变不了你的心。

风从四方吹来,但吹不动深埋地底的柱子,因为它非常稳固。所以,为了加强心的力量,你必须了知心的本质,且精进地修行来培育心。

佛教的方法是要自己修行,我们不能请外在的东西来替我们修行。根据佛陀的教法,我们不能祈求外在力量,来替我们修行。

一切都需自己来培育、修行、自制、防护与断除。在我们还未学习、了知与分析自己的心时,它时常是一片迷蒙。

所有的潜能与力量都在潜伏,我们的思想受到外在影响,心被蒙蔽,知见不能生起。

当第四道智生起时,维持无明的力量已不复存在,此时心已达完美,这完美就是阿罗汉道果。

心,已不再有不善力量:没有贪爱与执着、没有嗔恨、没有烦恼、也没有无明。这是体验涅盘快乐的最终阶段,是佛教的真正目标。

所以,佛陀有系统地教导证悟涅盘的方法,这并不是靠祈求就能达到,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实行,去亲自体证。

无明,并不是一般人所了解的无知。我们对许多东西都无知,但无明的真正含义是:为什么我们存在?

为什么我们不快乐?为什么一切东西都不能带来满足?原因是什么?要怎样才能灭除这些干扰与痛苦。

我们无明,完全无明,这是佛教所指的无明,而不是对自然现象与科技等的无知,唯有证悟阿罗汉时才能断除无明。

我慢即是骄傲与自大,这种心的力量非常强,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心里,直到证悟阿罗汉才能断除。

人们寻找种种世俗理由来维护我慢,每个国家、每个群体或族群都有各自的骄傲。

譬如为自己的国家或肤色,为古老的文化、为先进的科技、为著名的思想家等,而感到骄傲。

他们都为自己培养着我慢,不幸的是,他们并没有想过,事实上所有人类的心,都是一样的;连身体里流动着的血液,也都是一样的红。

心,是一切生命体验事物的主要因素,它是对目标(所缘)的识知。心,纯粹只是认知或识知目标的过程。

除了识知的活动之外,它并没有一个属于造作者或工具的实际个体。

这定义显示了,并没有一个'自我’在实行识知的活动,而只有心在识知。此心,即是识知活动而无他,而且,此活动必定是生灭的无常法。 

不善心是与贪痴嗔痴相应的心,它们称为不善,是因为在精神上不健全,在道德上应受指责,以及会带来痛苦的果报。

善心则是与无贪、无嗔、无痴相应的心,它们称为善,是因为在精神上是健全的,在道德上是无可指责的,以及会带来愉悦的果报。

业,是与善心或不善心相应的思;业与果报,皆是纯粹属于精神方面的。佛说善心与不善心两者都是业,缘于业成熟而生起的心,是果报心。

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只是心,对这个世界的体验;这样的心,即是果报心。我们现在是人类,那么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是人心在体验,这是善的果报心。

若我们下一世是动物,那么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则是动物心在体验,它是不善的果报心,这很可怕。

因此,我们要持牢五戒,不然下一世做了动物,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佛陀是说得很清楚的:五戒,是下世投生为人的最基本条件。

我们都依靠业力而有今生,在前世临终时某个业力成熟,而导致我们今世投生为人。

在过去世业力的推使之下,我们来到了今生。我们还会根据累积在心流里的业力,而投生到来世。

基于这些业力,生命一世又一世地延续。当我们证悟阿罗汉道果时,这一切业力都被灭尽,不会再有来世,不会再投生,就像火熄灭一样。

殊胜的善业,是由清净无染的心所造,而且在造业之前与之后,皆有良好的动机。

例如:布施以如法获取的财物,给具有德行的人,而且在布施之前与之后,都感到欢喜,这种布施是殊胜的善业。

而在造善业之前与之后,如果心受到贪或嗔烦恼的污染,譬如自赞自许、贬低他人、行善之后却后悔,该善业即属于低劣。

欲界善业有三种:身、语、意,依布施、持戒、禅修也有三种。

但是,依悦俱智相应无行、悦俱智相应有行、悦俱智不相应无行、悦俱智不相应有行、舍俱智相应无行、舍俱智相应有行、舍俱智不相应无行、舍俱智不相应有行,则成八种。

欲界善业,也可以成为十种:布施、持戒、禅修、恭敬、服务、回向、随喜、闻法、弘法、正直己见。

恶业、不善业,则是与贪、嗔、痴等,这些不善心相应的行为、语言、意愿、意识等。

十恶业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婪、嗔恨、邪见。

有时,贪可以是杀生的潜在动机,嗔可以是邪淫的潜在动机;

但在阿毗达摩的角度,杀生的思(意愿),肯定是拥有嗔因,即嗔恨其他有情的存在;

邪淫的思(意愿),肯定是拥有贪因,即想要与不如法对象行淫之欲。

偷盗、妄语、两舌、绮语的思(意愿),则可以与贪或嗔相应。

一切不善业,肯定都与痴相应,不善业就是十二不善心。善业则是二十善心,于此视整个心为业。

身门、语门,即是身表、语表,都是“心生色法”。杀生、恶口、嗔恨,自嗔因而生。

邪淫、贪婪、邪见,自贪因而生。偷盗、妄语、两舌、绮语,自该两因而生。

严格来说,嗔恨,是嗔心所的一种呈现方式;贪婪,是贪心所的一种呈现方式;

邪见,是邪见心所的一种呈现方式。其他七业之道,则是与不善因同时生起的思心所。

经典常提到三种邪见,一、断见:此见否认人死后,还会以任何形式存在,因此不承认业有善恶。

二、无作见:此见认为,业是不能产生果报的,认为一切业都是无效的。

三、无因见:此见认为,没有污染众生的因缘,也没有净化有情的因缘。所以,众生是由于偶然而被污染或净化。

或者,众生是由于命运而被污染或净化,或由于需要而被污染或净化。

初果圣者的心中还有贪爱,还有追求欲乐与生存的贪爱。因此,他们还可能会在身、口、意方面犯错。

如果一个须陀洹圣者造了恶,他绝对不会覆藏他的错。无论犯了什么错,他都会向别人透露且忏罪。这是他的本质,他会承认。

他们不可能覆藏它,因为他们不会虚伪。只不过,他们绝对不会违反五戒,且绝无邪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