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两代人[书摘]

 木香草堂 2018-10-10
 
幸福两代人[书摘]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北京大学硕士生家庭教育探秘)

作者:骆风

内容简介

家庭教育对于年青一代的成长具有奠基的作用。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种教育的基本形式中,家庭教育是时间上开展的最早、范围最广泛、方法最为灵活的教育,而且家庭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伴随生活而进行的教育,它更多地诉诸情感、伴有情感性特征,因而能够给孩子以长远而深刻的影响。现代社会显然学校教育的作用突出,但是家庭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幼年在家庭生活中初步形成的道德认识、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已经给他的身心发展打上了一层“底色”,影响着他在学校的表现和今后的发展。


 书摘如下:

第一章 当代家庭教育概论

第一节 当代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 家庭教育概念的演进

在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中,通常把家庭教育理解为父母等长辈对于子女等后代的批评、指导、培养和管理等活动,如我国教育学家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把家庭教育定义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影响与教育,通常是指父母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我国台湾家庭教育学家黄乃毓教授在其主编的《家庭教育》中指出:“家庭教育强调在家庭里,家人彼此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说父母和子女是互相教育的,家庭里发生的许多事情都直接或间接地让我们学到一些东西,我们也在日常家庭生活里接受最基础的教育。”黄乃毓教授还介绍了英文教育辞典中对于家庭教育的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家庭教育是一种正式的准备,包括在学校、宗教组织或其他福利团体的课程内,目的是要达到父母与子女、子女之间及父母之间更好的关系;另一种认为家庭教育是非正式的学习,在家庭中进行,学习家庭生活的适当的知识和

技能。20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家庭教育内涵的理解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莱温(Levin)强调家庭教育应当增进人际关系,认为家庭教育是“增进家庭生活并协助个人更加了解各种人际关系中的自己的一种教育方案”;80年代后期达翎(Darling)更倾向于把家庭生活教育当成全面提升人的生活水平与生活素质的手段,指出家庭生活教育就是“透过个人与家庭其各层面环境资源间的互动状况,来保存及改善人类生活品质”。90年代我国台湾学者对于家庭教育的理解也差不多和美国学者一样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化,吸收了终身学习的思想,认为家庭教育不再是家庭中的人际间的事,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所有家庭成员适应社会的学习与成长活动。近年来我国内陆学者对于家庭教育概念的理解也有新的含义,如1998年马和民等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指出:“若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家庭教育既指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又指家庭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教育功能。前者指的是受教育者在家庭中所受到的由其家庭成员(不论长幼,但主要是指父母)施予的自觉或非自觉的、经验性的或有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等多种水平上的影响;后者则指家庭诸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的‘隐性’影响。”笔者概括这些论述,认为目前我们所理解的家庭教育概念应当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变化:(1)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发展到家庭教育是关乎社会的事情;(2)从认为家庭教育的任务就是学习生活技能、处理家庭人际关系,发展到在各个方面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3)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父母大人)对于子女的教育,发展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帮助和指导;(4)从认为家庭教育只是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发展到终生教育,即人的一生始终都受家庭教育。

二 当代家庭教育的特点

从教育发生的环境来看,大体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自从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之后,它很快以自己的组织严密、目的明确、教师专业、时间和场所固定等优势成为教育系统的中坚力量,这在长达数千年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达到较高程度的信息社会,学校教育的劣势及其危害逐渐凸显,美国教育学家伊里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中指出:近代以来人类建立的“制度化”、“组织化”和“仪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校体系,在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是导致许多人“精神自杀”的真正原因。随着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思想的传播,家庭教育的功能得到扩展,家长参与学校事务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当代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整个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而是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既有密切联系又各有独立体系的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学界,学者们主要是参照学校教育系统研究家庭教育特点的,如黄河清发表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笔者也采用同样的视角,借鉴黄河清等人的观点,认为现代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组成来看,学校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形成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社会关系;家庭教育则由于家庭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家庭关系。(2)从教育的环境来看,学校教育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由专门的教师负责,主要是在校园进行的;家庭教育主要是在家庭居住场所展开的,家庭成员经常往返的社区、街道、村落和亲朋好友家中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场所。(3)从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看,学校教育明显地受到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制约,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内容;家庭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基本上取决于家长的意志,有些家庭还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4)从教育的方式方法来看,学校教育通常是群体性的直接的“显性教育”,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比较突出;家庭教育是个别的零散的,虽然有表扬批评、辅导训练等“显性教育”,但更为普遍的是成年的长者思想行动和家庭生活环境因素对于未成年的幼者心灵的影响,“隐性教育”占主导。(5)从教育的管理体制来看,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管理系统,有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家庭教育是一种民间性质的自由教育,政府和有关的社会团体可以提出一些政策和观点指导家庭教育的发展,但难以实施带有强制性的管理措施。

三 当代家庭教育的评价指标

笔者1997?2000年主持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沿海开放地区儿童少年品德状况与家庭德育状况的调查研究》,当时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把家庭教育界定为家庭生活诸因素对于子女身心发展的影响活动,将家庭教育划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狭义家庭教育,指家长直接促进教育子女身心发展的活动,包括家长教育观念、家庭教育目标、家庭教育内容、家庭教育方法、家长教育能力五个指标;二是广义家庭教育,指家长素质和家庭生活对子女身心发展的影响包括家长道德素质、家长文化素质、家庭生活条件、家庭生活方式、家庭人际关系五个指标。其后,笔者和研究伙伴深入研究了家庭教育的评价指标问题,广泛借鉴了赵忠心、吴奇程、陈建强、陈奎熹、林淑玲、弗雷泽、范斯科德等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在2002?2006年主持“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东南沿海地区儿童少年品德问题与家庭教育问题及其

对策的研究》的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验证了我们的假设:把家长教育观念、家庭教育内容、家庭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策略四种因素作为显性家庭教育的一级指标;把家庭人际关系、家长道德素质、家长文化素质、家长生活素质、家庭生活条件、家庭生活方式六种因素作为隐性家庭教育的一级指标。

下面,以简图示意家庭教育评价指标的构成及其关系:这里,我们还对家庭教育的各项评价指标的内涵外延作出如下说明:

(1)家长教育观念,指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根本问题上的基本看法,是家庭教育的导向和动力。据俞国良等学者研究,国外学者对于家长教育观念的看法是建立在对观念的理解基础上的,比较多地关注什么是儿童发展和儿童如何发展。我国近十年来较多研究的是儿童观、亲子观、人才观、教育观。儿童观是对儿童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和儿童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亲子观是对父母子女两代人(或祖孙三代人)之间关系、各自职责的认识;人才观是对于人才标准及其价值的认识;教育观是对于教育的性质和功能等教育重大问题的认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或育儿目标是家长对子女身心发展的方向、水平的设想和要求,是同儿童观、亲子观、人才观、教育观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它是家庭教育观念的核心成分。但是相当多的家长对子女并没有明晰的培养目标,我们没有套用学校教育要素的结构明列家庭教育目标,而是把它归入家庭教育观念,正是反映了广大儿童少年家庭教育的实际。

(2)家庭教育内容,指家长教育孩子的基本领域,即家长从哪些方面指导或促进子女的发展。1995年关鸿羽教授提出的我国家庭教育内容有12项:①养成教育;②劳动教育;③节俭教育;④孝敬父母教育;⑤现代观念教育;⑥非智力因素培养;⑦青春期教育;⑧心理健康教育;⑨人际交往指导;⑩生活指导;⑾学习指导;⑿智力发展。笔者认为,从家庭的实际出发,家庭教育应该首先教导孩子掌握生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然后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拓宽教育内容,直至形成两代人共同学习和互相交流“学习型家庭”。对于学龄儿童的教育,应当防止“重智轻德”、“重特长轻基础”等倾向,既要关心学习成绩,又要关心品德进步和身体健康。

(3)家庭教育方法,指家长教育子女时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是家庭实施教育内容的手段和具体措施。笔者曾经总结我国家庭教育的“十八般武艺”,即有说服教育、榜样引导、暗示提醒、环境熏陶、表扬奖励、批评惩罚、指导阅读、专项训练、家庭会议、家规约束等十八种方法。家庭教育是个别教育,采用什么方法应根据具体情景而定,不过大量的经验表明“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本方法,家长既要通过言论明确告诫孩子一些基本的道理,又要运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影响孩子。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家庭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先进手段,家长及其子女应当充分运用。

(4)家庭教育策略,指在社会变迁中家庭采取的适应生存环境的改变而调整教育与学习的应对措施,可以看做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对社会变迁影响家庭生存与发展的回应。家庭策略是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家庭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奥地利学者西德尔在《家庭的社会演变》中详述了社会变迁对西欧不同阶层家庭的影响和家庭对于社会的回应策略,90年代家庭策略的观点引入我国社会学界,杨善华在《现代中国城乡家庭研究》中对城乡家长教育子女的动机作过调查,分析了他们的家庭教育策略。笔者在近年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城市部分职工失业、城市外来工子女就学困难、农民税收负担加重、村落生态环境恶化使许多城乡居民家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设法把孩子送到质优学校学习、鼓励孩子发展特长和获取高学历成了部分家长的家庭教育策略。家庭教育策略不同于家庭教育的一般技巧和原则,它关注的是社会变迁对家庭的影响,关注社会、适应环境、加强学习、寻求发展是其基本环节。

(5)家庭人际关系,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或疏离程度,是家庭成员的心理距离,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通道。在社会学中,通常从家庭结构、夫妻关系、长幼关系(亲子关系、祖孙关系)三个层面考察家庭人际关系,也可以把家庭人际关系扩大到家族和亲属,即家庭网络来考察。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研究,一般认为不完整的家庭,尤其是离异家庭不利于子女成长,有的研究还认为独生子女家庭也不利于孩子成长,近几年的研究则认为家庭结构不是影响子女成长的关键因素,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更为重要。夫妻关系(父母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中枢,如果夫妻两人失和势必影响整个家庭的心理气氛,进而影响他们建设家庭和教育子女的情绪;亲子关系直接伴随着两代人交流的过程,亲子关系出现障碍势必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中国人向来注重家庭关系,带孩子走门串户是常事,家庭网络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途径。

(6)家长道德素质,指家长思想道德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决定着家长为人处世的方向和原则,对于孩子的品德发展有深刻影响。我国学术界有“大德”和“小德”之别,前者是指包括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后者是指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在内的道德品质。我们认为,从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家长道德素质主要包括家长人生信仰、社会公德和家庭道德,核心是家长的人生信仰(人生观)。国内外有不少学者指出家长的人格力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极大,笔者赞同这一观点,认为可以把家长的性格特征作为家长道德密切相关(或者重叠)的一个因素加以考察。

(7)家长文化素质,指家长掌握人类已有科学文化的水平和潜能,文化素质既是家长从事各自职业领域工作的必要前提,也是家长教育子女所必备的先决条件。学术界有关文化及其文化素质的定义说法不一,笔者赞同景怀宾等人的观点,认为广义的家长文化素质包括获得的人类所有精神食粮的结晶,狭义的家长文化素质主要是指家长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与家长获取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不过,家长文化素质还应当包括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有些学者强调家长的教育素质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教育素质包括教育子女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实同家庭教育的成败关系密切,但它应当是文化素质中的一个子系统(下位概念),不能和文化素质并列为家庭教育的一级指标。

(8)家长生活素质,指家长在消费生活资料,从而维持生存与发展的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品质和功能水平。笔者提出生活素质的概念,是因为生活与生产(工作/劳动)是人类生存的两种基本方式,这两种生存方式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有很大差异,现实人群中存在生活素质与劳动素质不平衡的现象,有些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缺乏相应的生活素质,甚至无法独立生活。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展开的,具备一定的生活素质既是保证家庭生活幸福的自然要求,也是家长教育子女的必要条件。生活素质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以分为物质生活(包括饮食、着装、居住等)和文化生活(包括旅行、交往、娱乐等)两个方面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习惯。

(9)家庭生活条件,指家庭成员掌握的物质、文化生活资料的丰裕状况,是指家庭生活所必备的经济基础,它也制约着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影响着子女道德、智慧和身体的发展状况。家庭经济收入,是家庭生活条件的决定因素,通常在低收入的家庭家长往往无心教育子女,但也有些家长为了改变贫穷的命运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家庭生活条件大体可以分为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生活条件两大类,前者又可以细分为房屋和家具条件、饮食支出和服装支出等,后者可以分为学习和教育支出、通讯和娱乐设施、交往和旅行支出等。

(10)家庭生活方式,指家庭成员在一定的家庭生活条件制约下形成的稳定的生活行为的特征,也可以说是家庭文化的表现,它对家庭成员(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生活态度和思想道德都有深刻的影响。家庭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影响下形成的,从其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方向来看分为文明的与野蛮的、先进的与落后的、科学的与愚昧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生活方式,从其承传的民族传统来看大体分为西方生活方式和东方生活方式,从其发挥作用的领域来看大体分为消费生活方式、休闲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娱乐生活方式。P1-7

幸福两代人[书摘]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http://vip.book.sina.com.cn/pub/book.php?book=62566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