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7课 水圈和水循环要点突破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台阶
❷(水循环的领域和类型):外流区域既发生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上内循,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陆上内循环为主。
❷(水循环的领域和类型):外流区域既发生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上内循,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陆上内循环为主。
1.三种水循环类型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影响地表径流,如引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2)影响地下径流,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旱季抽取地下水灌溉等。 (3)影响水汽输送和降水,如人工降雨等。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其中最主要的是影响地表径流。 【例1】读“南极地区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各环节强弱关系正确的是( ) A.②<> B.④>③ C.③<> D.⑤>⑥ (2)关于环节⑥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水的运动 B.地下水的运动 C.全球变暖时,环节⑥变强 D.南极考察最佳期间,环节⑥减弱 思路点拨: 本题组考查水循环的环节。第(1)题,①是水汽输送;②是海上降水;③是海水蒸发;④是冰雪升华;⑤是陆地降水;⑥是地表冰雪运动汇入海洋的过程。结合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分析,②>⑤、④<③、③>②、⑤>⑥,故D项正确。第(2)题,因南极地区气温低,⑥环节的水应为固体形式,A、B项错;南极考察最佳时期为南半球夏季,环节⑥增强;全球变暖,大陆高处冰川滑向大陆边缘,崩塌入海,形成“冰山”,⑥环节变强。 答案为 (1)D (2)C
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图所示: 1.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 【例2】下图为某河流局部水系及甲地月平均径流量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据此回答问题: 甲地径流峰值显著滞后于降水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蒸发旺盛 B.河道弯曲 C.地势起伏 D.湿地调蓄 思维导图: 答案: D
1.洋流的形成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关系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在记忆世界各洋流的分布时,可先记住洋流模式,然后把它对应到各大洋中。可采用两个步骤突破这个难点:(1)理解它们的成因,可结合所学的风带知识加以理解;(2)采用想像法分数式“8/0”联想记忆:中间线为赤道,分子“8”,按笔顺代表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分母“0”,按笔顺代表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南半球中高纬度没有形成环流)。如下图所示: 1.洋流的分布规律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例3】 2011年3月11日,日本以东海域发生了9级地震,福岛核电站遭受破坏,其泄漏的污染物随洋流扩散的主要方向是() A.西南 B.东北 C.西北 D.东南 思路点拨: 福岛以东海域洋流为日本暖流,该洋流在日本以东向东北方向流动形成北太平洋暖流,使污染物向东北方向扩散。 答案为 B 以上资料由吕老师编辑整理发送,欢迎加入沐沐地理课堂学习与交流。若发现错误,欢迎指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