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考·证 诸家瑜 “梁辰鱼何地人也?”最近,这已成了昆山的一个热门话题。 梁辰鱼是昆山人,这个答案是公认的,无需再作考证。然而,具体到何乡何村,那就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了。 《戏曲家梁辰鱼的身世之谜——<澜溪梁氏续谱>的真实性和史料价值》一文作者王晓阳认为:“《浣纱记》的作者,就是昆山正仪澜溪梁家港的梁辰鱼”(原载《江苏地方志》2014年第一期)。 《迤俪之声起昆山——兼谈<昆曲>邮票的原地》一文作者则认为:“梁辰鱼,按邮票发行时的考证,应是今江苏昆山市城北周市镇横溇村梁家巷人”。“3-1浣纱记……史书记载是剧作者梁辰鱼在江苏昆山故里创作,该票原地应在江苏昆山陆杨”(原载“邮文博览”2010年8月29日)。 前几年,著名作家杨守松在多次寻访昆山梁氏后人梁铸元时也做过调查,他告诉我们,梁辰鱼的家“如今习惯都叫梁家宅了”(《昆曲与连环画》),梁家宅在“横溇村”(《寻访梁铸元》)。 巴城老街有家饭店,里面竖有昆剧始祖梁辰鱼塑像,解说牌上写道:“梁辰鱼,巴城西澜漕村人。”据说,这个说法取自《昆曲寻根之旅——苏州昆剧院一行在巴城》一文:“地方志记载,梁辰鱼乃‘巴城西澜漕村人’。”至于“梁辰鱼乃‘巴城西澜漕村人’”这个记载出自哪部地方志,作者没作交代。 其实,要晓得梁辰鱼到底是何地人,还需追根溯源。 近年来,笔者在深入昆北展开吴文化地名田野考察调研中,特意留心搜集了一些有关昆山澜溪梁氏的资料,基本弄清了这个望族形成的始末及其定居地。 据清·梁海《澜溪梁氏续谱》、清·潘道根(昆山人)《澜溪梁氏续谱序》、清道光《昆新两县志》卷二十五“孝友·梁栋”介绍,澜溪梁氏是安定梁氏之一支,元初时自河南开封迁居昆山县积善乡之澜溪,始祖梁仲德,原籍河南大梁(今属开封)人。南宋重庆府同知梁孔彰之子,梁辰鱼的鼻祖。南宋末任山西平阳府(一作桂阳府)通判,元初时调任昆山州同知,赠承德郎。 澜漕,亦称澜漕浦、澜漕港,俗称澜溪,后又写作兰巢、栏槽,明中叶开浚,明嘉靖《昆山县境界之图》上有标。清乾隆《苏州府志》卷五“水”载:“澜漕,长一千三十丈,面阔四丈,底阔二丈。”西“自茆沙塘经盛泾,东流入东新塘”(民国《昆新两县续补合志》卷三“水利”),流经现在的唐龙、横溇、新江、新生、陆桥、天龙、超英、许家、市北、种植、斜塘等村,在与盛泾中段“十”字相交时分为两段,分别称“东澜漕”“西澜漕”。1970年12月20日,“昆山县政府调集民工1.5万人,组成3个分团,对东、西澜漕河、温焦泾及清水港、鳗鲤泾的部分河段进行拓浚,截弯取直。境内的西澜漕从唐家堰向西至茆沙塘为平地开挖1300米的新河道”(《陆杨镇志》第五篇“水利”第一章“河道整治”第一节“外河拓浚”),至翌年1月10日完成。拓浚后的澜漕、温焦泾等老河,统一改名为“西杨林塘”。在这次河道改造中,保留了一段原来从顾家潭向西至茆沙塘的河道,现名澜漕河。 梁仲德选择的定居地,是沿澜漕两岸形成的自然村落,以河命名,元、明、清初属昆山县积善乡第二保;雍正二年(1724)随乡保归属新阳县。澜漕以行政村的“身份”出现在志书里,最早见于乾隆十三年(1748)刻印的《乾隆苏州府志》里。清时的澜漕村,境域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时的陆杨镇。咸丰末同治初,澜漕村分置为陆家桥、东兰巢、西兰巢、东新塘、新塘、西新塘、河泾、潘泾、荣家角、丰塘、葑塘等多个村落,这在同治《苏州府志》里有载。 澜溪梁氏数代居住在澜漕西段之南。明景泰二年(1451),梁辰鱼高祖梁昱“登贤书,后选授平定州知州”(明·张大复《梅花草堂集·皇明昆山人物传》),在澜漕之北置地并营建新宅院(在今周市镇横溇村境内)。之后,梁昱之子梁纨在澜漕两岸、新塘之北(在今横溇、唐龙、新江3村境内)添置田地并扩建家园。成化、弘治年间,梁纨次子梁鸣鹤(梁辰鱼父亲梁介的生父)、四子梁鸣鹏(梁介的养父)相继迁居澜漕北;正德十五年(1520),梁辰鱼在此出生,户籍属昆山县积善乡第二保澜漕。他成婚后育有二子二女,其后裔唯独梁逸一人。清·叶均禧《逸民梁先生人物传》载:“梁逸,字逸民,号春隐,辰鱼曾孙……年八十六卒,无子。” 至清道光时,以梁辰鱼的伯父梁金这一支为主体的澜溪梁氏,主要分布在积善乡三都(第二保)宿区37、38、47图和列区38、47图,这个区域就在原陆杨镇的唐龙、横溇、新江3村境内。2003年12月20日陆杨镇撤销,横溇村并入周市镇,唐龙、新江划入玉山镇。 至于上述提到的梁家宅,现属横溇村;西澜漕村,现属唐龙村;梁家港,现名梁家巷,现属新江村。而正仪(亦称真义、正义)在清代前与巴城同属朱(诸)塘乡,民初设乡,与巴城乡同属一个区。1949年,先后改称公社、镇。2003年正仪镇撤销,娄江南入玉山镇,娄江北归巴城镇。据查考,正仪境内没有“澜溪”这个地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