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土音百百样───印证『土腔说』『腔调说』是为海市蜃楼 郑培凯《行脚八方》(百花文艺出版社,2014)内有〈探访梁辰鱼〉,其中有记录实地到昆山而知道昆山竟然土音百百样: 『昆山好友老杨跟我说,梁辰鱼的后人住在昆山的巴城镇一带,还有一位九十多岁的梁氏后人,会唱曲,能擫笛,要不要去探访探访?我一听,梁辰鱼过世四百多年后,居然血胤流传,而且还能承继祖先的曲学余续,是得去看看。于是,就有了一番精心的安排,请老祈带路,一同探访。老祈是巴城人,专门调查昆山地方文献与风物,不止是识途老马,还说地方土话,可以跟当地人沟通无碍。我有点好奇,问说,昆山原本是苏州治下的一个县,巴城是昆山地区的一个乡镇,难道巴城人说的土话,苏州人听不懂吗?老祈解释说,外地人以为苏州一带说的都是苏州话,既然昆山属于苏州地区,想当然耳,苏州话一定通行无阻,其实没那么简单。昆山城里说的,比较接近苏州话;乡下地方说起土话来,苏州人就听不懂了。而且,不同的村子,土话也有差别,彼此听起来也都吃力的。』 『青木正儿没有扯上昆山土腔,而1936年的周贻白、1938年的徐慕云及于1956年寃死的叶德均亦无。直到1960年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始臆猜『昆山腔原有其地方土戏的基础』,自此,大批人跟进倡之,遂腥膻数十载,戏曲史界沉沦不复。始作俑者,周贻白其人也。……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1979)曰:『昆山地方,则亦有其当地的土戏,其声调和海盐腔相近,主要是用弦乐作为伴奏。』……1980年出版的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以南词引正的魏良辅如此说,乃自抬身价,曰:『昆山腔作为一种民间声腔,早在魏良辅以前己经流行于吴中一带,这个客观事实由有了《引正》的旁证就更为明确。但此腔是否为元末明初的顾坚所创,仍旧值得议一议』、『在魏氏时代,作为民间声腔的昆山腔影响不大,地位不高』、『作为民间声腔的昆山腔是一种群众性的集体创作』、『良辅他们发现了昆山腔流丽悠远的特点,把这作为合理的核心,吸取了海盐腔的某些长处,加以改革』、『一种地方声腔能用来演唱大戏,可非易事,说明它早己超过草创阶段,趋于成熟了。』1989年出版的胡忌、刘致中的《昆剧发展史》以专节《元末明初的昆山腔》,又拿《泾林续记》《南词引正》,并又依施一揆《关于元末昆山腔起源的几个问题》等伪书伪论,不能明辨,大编议论曰:『昆山腔在元末形成开始,演唱和清唱同时存在。』』 而郑培凯此文,把昆山的土音的百百样指出无遗了。原来: 原来,中国以往因为生活闭塞,交通不便,大多数乡村里的人,都是老死于此乡此村,与它村也少往来,除了要事也少入县城或到外地。于是,即若旁村子之间,讲起土话,也各有差异,因为沟通少,各自发展的土话就自然有不同,于是造成不同村子,『彼此听起来也都吃力的』,光是昆山一地的各村子,即是土话各异。如果,昆山腔真是由土音土语去依字声行腔变出来的,那么,如果像是梁辰鱼,故乡是昆山巴城镇一带的澜漕村,梁辰鱼的澜漕村土音土语,旁村都还还起来吃力,就算澜漕村出了昆山澜漕村土腔,连昆山旁村都听不全,遑论还能征服昆山地区了。 |
|
来自: 昆曲及文史小站 > 《俗讲版天禄阁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