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曲溯源 | 关于昆曲六百五十年历史

 张問骅 2018-05-25


昆曲已经有六百年的历史,但我们翻遍明代的典籍、文献,找不到昆曲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到的只有“昆山腔”,或是它的简称“昆腔”。


最权威的一条材料是在魏良辅的《南词引正》里:

腔有数样,纷纭不类,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杭州、弋阳。


这是讲明代前期南方的戏曲,主要有五个声腔,即:

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杭州腔和弋阳腔。其中,弋阳腔在江西,昆山腔在苏州,剩下三腔都在浙江。


江南的方言比较复杂,每一种方言都可能衍化出一种戏曲的声腔。在这些声腔中,当时影响最大的,不是昆山腔,而是弋阳腔。从徽州、江西、福建、云南、贵州以及南北两京都在唱弋阳腔,因为江西的官话比较接近于北方方言,它稍微讲得规矩些,北方人就可以听懂了。其他的四种声腔都在本地流传着。


但是魏良辅话头一转,下面说:

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

正声,是正声雅乐的意思。


黄幡绰是唐代宫廷里一位著名的乐师,当时有六大乐工,其中最主要的是李龟年。




这是《长生殿》里的一出戏,叫做《偷曲》 讲的是杨贵妃演练《霓裳羽衣舞》的故事。




六大乐工,班头是李龟年

跟着上来的是副净扮的,是马仙期, 他的乐器是方响,是用十六个铁片做成的一个打击乐器,现已失传;

下面的是雷海青,外扮,弹琵琶的高手;

接着是贺老,他叫贺怀智,也是琵琶高手。


文献上说“黄家幡绰抠尤精”

“抠”意为拍板、打节奏

黄幡绰是拍板的高手,同时会演参军戏,用丑扮。


但是热闹并不长久,很快安史之乱到来,皇帝都逃走了,乐工们如鸟兽散,最悲壮的是雷海青,他被安禄山抓到营里去让他弹琵琶,这出戏叫做《骂贼》,雷海青居然举起琵琶要砸安禄山的头。




《扑灯蛾》它只有鼓板,没有公尺。

“少不得顷刻间尸横血溅,我掷琵琶将贼臣碎首报开元”

开元即天子。


悲壮的情感在戏曲中得到了表现。


也有不做英雄的,像是李龟年,他是一个班首、领袖。李龟年跑到了江南,当时的江南交通、文化相对的不是很发达,所以不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此处遇见了杜甫,当时,杜甫还做了一首诗来纪念这件事情:



落花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这话里讲出了对于唐代繁盛期走向衰落的无奈。这段故事被洪昇写到了《长生殿》中,这出戏叫做《弹词》


李龟年是老外打扮,白胡子捧着一个琵琶,上来唱《南吕一枝花》



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拶得歧路遭穷败。受奔波风尘颜面黑,叹衰残霜雪鬓须白。今日个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羞脸,上长街,又过短街。那里是高渐离击筑悲歌,倒做了伍子胥吹箫也那乞丐。


在文学史里的“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就是这样悲壮的感受,从一个乐工的班首变成了一个流落江湖的卖唱艺人,三百年以后还是感动了我们。


接下来要讲的主人公黄幡绰,他的经历和李龟年的差不多,他也来到了江南,在苏州府的昆山县,有一个地方叫绰墩。




黄幡绰在这里定居,教当地的人演戏。

边上的湖叫做傀儡湖,是阳澄湖的一部分,小河叫做行头浜。大家都知道行头,就是做戏人穿的衣服。


历史记录中,魏良辅话锋一转,讲到了元代。

元代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


从绰墩讲到了千墩,千墩是一座古镇,在苏州的东面,昆山的南面。在春秋末期吴越征战的时期,吴淞江是两国的界河,河的北面是吴,河的南面是越,沿着边防前线有很多的土墩,上面放着燃烧物,若是对国的人有了动静,就燃起火来,火堆会一个一个地传递到城里,于是城里的男人们就拿起兵器拼命去了,这是两千五百年前的故事。


在第一千个图墩的地方,有一个小镇,我们就管它叫做千墩,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叫做顾坚,这是一个不出名的人,在元史、明史甚至地方志上都找不到他的踪迹,但是,与他交往的那些人,都是鼎鼎大名。如杨铁笛(杨维桢)是元代最著名的诗人,笛子吹奏也非常厉害。




顾阿瑛,顾瑛,是当时著名的儒商,不仅会作诗,还能发财,到了四五十岁后,他不愿意再做生意,把家里的事都交给了儿子,自己造了一个大花园,叫做玉山草堂,里面有亭台楼阁,有戏台,养了戏班子,成天就和朋友们在一起饮酒作乐,吟诗作画。


历史的传承和地理有关系,一千三百年前,黄幡绰在这里隐居教戏,六百多年以前,顾阿瑛在这里筑了玉山草堂,文化是有 承续 的。


这些人在这里做什么呢?唱曲。


魏良辅说他们 “善发南曲之奥 ”意思就是把南曲的奥妙之处唱出来了。那时候是元代,唱的是北曲的杂剧,是用中原音韵来唱的。南方的文化处于在野的地位,开始随着元代政治的衰落而慢慢的崛起。


除了倪云林、顾坚、杨铁笛之外,玉山草堂雅集的座上客还有一个著名的人物,他是《琵琶记》的作者高明,在至正九年,1349年的秋天,他到苏州做官,路过昆山的时候就去拜访顾阿瑛,回去以后写了这样一个后记:




非韵士胜友不趣延入也。


你若不是有名读书人,不是有学问的人,是不能登上这个大雅之堂的。


八月份,高明到了昆山,过仲瑛所居,顾阿瑛知道高明是个大学者、大文人,于是开圆门接待了他,园内很少几人,每个客人都是能诗歌、能聊天的,喝酒喝得很开心,高阳因为明日还要去苏州府,半夜就离开了,往苏州赶。




高明与玉山草堂有直接的关系,也与昆曲的源头有直接的关系。


由于这些人在玉山堂的雅集,这样就使得“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什么是“国初”?那是洪武元年,1368年,从这个年份往后推算到现在的话,那么,昆曲有六百五十年左右的历史了,但这是昆山腔的历史。


在做学问的过程中,有一个原则是“孤证不立”。要说明一个道理和观点,光有一条材料是不够的,需要两条血缘关系遥远的材料相互支撑,观点才能树立起来。关于昆山腔的历史,幸好,我们还有另外一条材料,一条看起来毫不相关的材料:


它讲的是一个百岁老人,叫做周寿谊,小时生在无锡,南宋末年蒙古人打到了江南,他跟着大人往东逃难,一直逃到了昆山,住下来,他居然活过了整个元代(元代一共九十余年)。到了明朝初年,他还活着,那一年,苏州知府请他到苏州城里来参加苏庠的乡饮(庠,是府学的意思)周寿谊答应了下来,只不过他觉得坐船太无聊,从昆山到苏州七十多里路,他走了过去,家里人不放心,让儿子跟着,此时周先生已经百岁,他的儿子也八十多岁了。




就这样,走了一整天,“既至,子坐于阶石,气喘”

可怜了周先生口中的“少年”已经八十岁


喝完酒后,儿子说,老爸,我们坐船回去吧



于是,两个老头又慢慢走回家去,又是一整天。


这个事情可了不起,在一个平均年龄只有四五十岁的、兵荒马乱的时代,周先生一个人活了两个人的年纪,还可以走那么长的路,这叫做“人瑞”


这个故事传到了当时的首都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知道了, 特召入京,想见见他。




“状甚矍铄”精神依旧还是很好

皇帝很惊讶,问:“今岁年若干”

对云:“一百七岁”




又问:“平日有何修养而能致此”

对曰:“清心寡欲”


粗茶淡饭,再掺杂一些体力劳动,满足于简朴的生活,满足于父慈子孝的家庭氛围。


“上善其对”的潜台词是什么?就是,我们做不到。一个人一脚踏进了政治的漩涡里面,心里充满了欲望,总是不满足,所以活不长,四五十岁已经是未老先衰了。




皇帝问周,听说昆山的唱腔极佳,你能为我唱一曲吗?

周回答说,不能。


皇帝并不了解情况,玉山草堂是第一流的文人雅士才能进去的, 一个乡下老头是进不了顾阿瑛的大雅之堂,但是老人逞能,说自己虽然唱不了昆山腔,但是会唱吴歌,皇帝兴致也很高,“命之歌”


他唱了一首在宋代笔记上可以找到的歌曲:




苏州人用一种淡定的眼光和神气唱出了南北宋之间的颠沛流离,若是大家有机会去周庄、同里去旅游,那边的船娘还会一边划船,一边唱给你听。


苏州人唱了八百年了,仍然在唱,让人动容。但是皇帝的感觉是不一样,他看出了周只是一个乡下老头,不会唱昆山腔也就罢了,唱出吴歌嗓子苍老且音不准,可皇帝也没有生气,“命赏酒,饮罢归”


回到家后,他还活了十岁,到了一百十七岁的时候,端坐而逝。


这是一个不相干的健康老人的故事,但是,这里面出现了昆山腔以后,就与我们有关了。这两条材料放在一起,我们可以了解,大致是在元明之间的时候,在昆山地方有一群文人,善于唱南曲,于是,就把它叫做昆山腔。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甚至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昆山腔已经有六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但这只是昆山腔,至于昆曲,那还早。






来源剧院与艺术平台,特此感谢!

本刊编辑:古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