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年级语文教材先学识字后学拼音扩大课外阅读量, 家长应该怎么做

 我是你的唯一2 2018-10-10

昨天,碰见几位一年级家长,他们说现在的语文课本为什么跟以前的课本不一样,以前的课本刚开始就学汉语拼音,可现在的课本是先学汉字再学拼音,并且,老师还要学生放学后在家里读课外读物,孩子还没有识过多少字,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读,这不是给家长找事吗?家长哪有那么多时间去陪孩子读书?

其实这几位家长的疑惑也是当初刚接触教材时老师们的疑惑。但听了专家的讲座,参加了培训后,老师们明白了,教材的改变是一个教学理念的更新,新教材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格外重视,这方面选文的比重大大增加,一年级就选了许多古诗,如果家长们看了新教材,大家就会发现,有些经典的老课文又回来啦,教材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确实能够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比如“语文园地”面貌一新,每个单元的栏目不同,内容丰富多彩。“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快乐读书吧”等栏目各有特色。“我的发现”栏目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揭示汉字的构字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日积月累”栏目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古诗俗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口语交际”栏目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交流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注重阅读教育,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掌握读书的方法。那么,对于教材的改变,家长们应该怎么做?

一、家长应正确理解先汉字后拼音的意义

今年一年级全国统一采用部编本教材,过去都是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这回改了: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认字开始,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部编教材就是对传统的回归。至今,我还记得当初上一年级的时候,老师用两节课教了汉语拼音的声母和韵母,再没有上过拼音课。课文是纯汉字,但到期末结束,语文书的每篇文章我都会读,而且课文里的字都会写,期末考试我的语文还得了100分,那时,根本没有想到利用拼音去学汉字。我们再来看现在的新教材,当你打开书,第一课的“天、地、人、你 我、他”,六个醒目的楷体字映入眼帘,会给刚上学的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第一印象。“天、地、人、你 我、他”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高频率字,孩子们会记住上语文课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而是汉字。听了专家的讲座,明白了新教材先认汉字后学拼音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要把它当做阅读的工具,汉语拼音只是学汉字的拐杖,学会认字就可以不要这个拐杖了。学生们除了在学校学习认识汉字外,在家里,家长们可以利用晚上、星期天来帮助孩子复习学过的汉字,把学过的汉字做成汉字卡片,和孩子互相认读,并且用学过的汉字组词,然后练习说话。还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利用偏旁、结构等来帮助孩子认识汉字。另外,在家里、街道上、商场里、电影院里等地方,看见汽车站牌、宣传标语、广告词、电视电影的字幕、店铺招牌等都可以随时随地教孩子认识汉字。只要方法得当,孩子就能认识很多汉字。

二、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

老师们普遍认为“部编本”语文是“专治少读书、不读书的”。“和大人一起读”是新教材的亮点之一,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大人指父母、老师或其他家庭成员与亲友。一年级刚上学的学生认识不了多少汉字,自己还不会读,所以让大人和他们一起读。这个栏目的用意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孩子刚上学就喜欢语文,喜欢读书,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再一个也是幼小衔接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先和大人一起读,慢慢过渡到自己读,这过程需要大人的引导。大人的范读很重要,因为孩子的模仿力很强,大人有声有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阅读兴趣。其实,我们的家长们少看会儿电视、少打次麻将、少玩会儿手机,少刷回微信,多和孩子一起读书,给孩子做个爱读书的榜样是很有必要的,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也等于是创造了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间喜欢上读书,从而喜欢上语文。家长们刚开始可能还不理解这个栏目,会认为老师还给他们“布置作业”,不过,过段时间孩子会读好多书了,有成就感了,家长们就更够理解“和大人一起读”的真正意图,对“和大人一起读”就不足为奇了。当然,家长们要明白:一起读可以是朗读,也可以讲读,或者对话式阅读,形式不拘,但要注意都是在读书,是书面语言的阅读。孩子读过书,要及时给予孩子鼓励,使孩子在赞扬声中更想读书。另外,一起读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也不必布置作业,附加的任务多了,压力大了,孩子的读书兴趣就少了。应当让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的自由轻松的阅读。家长们如果觉得教材中的一起读课文比较浅,也可以换,另外找一些孩子喜欢的作品来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三、家长应深刻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发现一部分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疼,不知如何下笔,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写作思路也说明了,可学生 还是不会写。其实主要是学生平时读书读得太少,“肚子空空”,没有词汇、语言积累。家长们不知道了解不了解一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告诉你,一年级学生的阅读量是5万字。我们可以想想,语文书上只有32篇课文,如果学生光是学课文、读课文,阅读量根本就达不到,不拓展阅读量,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拿什么去写作文?所以,部编本语文教材比起以往的教材,更加注意往课外阅读延伸了,但阅读量还是不够。所以就得加大课外阅读,鼓励学生“海量阅读”,鼓励学生读一些“闲书”,鼓励学生读一些“深”一点的书,家长们不必担心孩子读懂读不懂,刚开始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不给孩子施加压力,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不怕读书,才能培养起读书的兴趣。 课堂上,我们老师们 也是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老师已经教给学生各种实用的读书方法,比如可以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还有非连续文本阅读,检索阅读等等。家长在家里只要看着让学生自己读,孩子不认识的字立马告诉他,读不懂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理,这就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改变以前全是精读精讲、而且处处指向写作的那种教学习惯。家长也可以给孩子买各种文体类型的书,比如儿童故事、童话、寓言、民间传说、科普读物等等,让学生接触各种文体类型,激发阅读各种类型读物的兴趣,博览群书,有基本的文体知识。家长要有意识让学生去掌握一些读书方法,讲一点相关的读书常识,包括书的类型和阅读方法,但主要是引发孩子的读书兴趣,还可以让孩子自己找书来读。书读得多了,词汇丰富了,作文时就不会咬笔杆了,不是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

总之部编本教材力求让学生刚上学就树立对祖国文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我们做家长的也应该理解教材,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和特点,选用恰当的手段,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大语文”到来时不被淘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