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陆泽畔古运河

 大陆泽文化研究 2018-10-10

李苏现

说起运河,人们都会想到闻名世界的“京杭大运河”,想到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和永济渠。其实,河北大陆泽之地的运河源远流长,河北之地乃至中国最古老的运河在大禹时期就开凿了,大禹治水的地方就在古代典藉所载“大陆”,即古大陆泽。《尚书·禹贡》开篇说的就是大禹治水:“北过绛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禹疏九河是河北大地上开凿的最古老的大型人工渠道,也是中国运河滥觞时代的先导之一,漳卫新河古称鬲津河,为当年禹治九河之一,秦始皇时期的“徐福东渡”即由此河乘船入海东渡日本。

 

西汉的太白渠、东汉的蒲吾渠

 

大陆泽地区河流纵横,水运为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大陆泽畔的宁晋县境内曾有西汉的太白渠、东汉的蒲吾渠,宋金元的运粮河,都是名闻一时的人工运河。清康熙《宁晋县志》卷一:“冶河,源发平定州松岭,经井陉合甘淘,绵蔓抵平山,入滹沱。元贞间,以合流急注,修故道,以分其势。于栾城北圣母堂东辟渠,合洨水下至宁晋,或谓即汉太白渠,又曰蒲吾渠。汉永平十年,开通漕船,后遇水溢,逆薪横流,人争取之,以供炊爨。宋金间,因以供陶冶之用,故谓之冶河,又曰运粮河。”民国《宁晋县志》卷一:“太白渠,旧志谓即冶河。经栾城、赵县入洨河。查邑西北楼底村西二里外,有古河形,俗呼为港沟。相传为宋时运粮河。初以为无稽之谈,及阅旧志所载,冶河贞元间,于栾东北开渠,合洨河于宁晋。又谓即汉太白渠,永平开通漕船。宋金时,因谓运粮河,历代水名与所传皆相符合。询乡中耆老咸谓沟形。由元氏西北、赵县西南来之北晋村(今宁晋县北近村)入县境,经张孟、高庄等村,入大陆泽。在昔,水不绝流,近则惟雨后稍涨。考其地势,皆与冶河相近,岂今沟港,即古之运河欤,姑存以俟焉。”

西汉时期是古代水利史上水利建设成就辉煌的时期。太白渠,《汉书·地理志》记载:“太白渠水首受绵曼水,东南至下曲阳(今晋州市)入斯洨。”《水经注疏》卷十《浊漳水》:“太白渠,东南至下曲阳入斯洨者也。东分为二水,枝津右出焉,东南流,谓之百尺沟。(会贞按:今宁晋县东北六十里,尚有百尺口村。)”西汉时期,从绵蔓水(今井陉、平山之冶河)下游开凿太白渠,入斯洨水,再经鄡(qiao),至束鹿县(今辛集市)、宁晋县,汇入漳河(今滏阳河)。这条渠沟通了滹沱河及漳水的联系,发展了航运,并使两岸农田受到灌溉之利。(石家庄地区水利志)清代学者张淳德在《冶河原委考》中说:“西汉开太白渠,冶河不入滹沱而入渠。”这条人工运河,把滹沱河水与斯洨水、漳水连接起来,沟通了从太行山到东部平原的漕运。当今的石津灌渠总干渠,其部分河段就是利用西汉太白渠部分故道建成的。

蒲吾渠。西晋崔豹《古今注》记载永平十年(67)作常山郡滹沱河蒲吾渠,通漕运。这条运河从蒲吾城(今平山县黄壁庄水库)向南汇入太白渠,开通漕船,以通漕运。蒲吾渠自元氏西北经赵县、宁晋北近村向南入境,再经张孟、高庄入宁晋泊。久已失形。太行山区的木材、铁器,沿太白渠、蒲吾渠,运到下游宁晋一带。而宁晋下游平原的粮食、丝绢、丝帛等运到太行山区,沟通了山区与平原各城垣之间的物资交流。东汉的蒲吾渠比隋炀帝开凿的永济渠早500多年。

 

南北朝时期的漳河漕运

 

漳河,是海河水系的南运河支流。南北朝时期,魏凿漳河以通漕运,开隋代大运河之先声。明《隆庆赵州志》宁晋县分志:“漳水故渠。在宁晋县东。水经云:漳水通南宫至于百尺沟,又至于杨氏东,又北至宋子。魏凿漳水以通漕运,命大将刘库仁领其事。”“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秘军粮,又通运漕之道。”可见,百尺沟即今天的宁晋县百尺口是当时的重要渡口之一。北魏时期南曹村的宣穆皇后刘氏就是是刘库仁的后代。

 

宋金元时期的运粮河

 

宁晋县境内的航道有洨河、滏阳河、澧河,其中洨河在宋、元、明代为运粮河,洨河经栾城、赵县,自边村入境。

运粮河,就是宋、金、元三个朝代为了减少滹沱河给正定府带来的连年洪涝灾害,而沿着原有的太白渠古道而开辟的一条河道。冶河,即元人所谓运粮渠,今人所谓运粮河也。运粮河始于石家庄市的孙村, 向东南经栾城、赵县城关, 往南于大石桥附近与洨河汇, 往东南经宁晋边村、素丘村会入宁晋泊。赵州桥碑刻:“桥旧名安济,跨洨河上。宋咸平五年,漕臣景望引洨河自镇州达赵州以通漕。”《元史》志第十六《河渠》一:“皇庆元年七月二日,真定路言:龙花、判官庄诸处坏堤,计工物,申请省委都水监及本路官,自平山县西北,历视滹沱、冶河合流,急注真定西南关,由是再议,照冶河故道,自平山县西北河内,改修滚水石堤,下修龙塘堤,东南至水碾村,改引河道一里,蒲吾桥西,改辟河道一里。上至平山县西北,下至宁晋县,疏其淤淀,筑堤分其上源入旧河,以杀其势。复有程同、程章二石桥阻咽水势,拟开减水月河二道,可久且便。下相栾城县,南视赵州宁晋县,诸河北之下源,地形低下,恐水泛,经栾城、赵州,坏石桥,阻河流为害。由是议于栾城县北,圣母堂东冶河东岸,开减水河,可去真定之患。”省准,于二年二月都水监委官与本路及廉访司官,同诣平山县相视,会计修治,总计冶河,始自平山县北关西龙神庙北独石,通长五千八百六步,共役夫五千,为工十八万八百七,无风雨妨工,三十六日可毕。”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北直五》栾城县条:“冶河在县城西北隅。旧时冶河自平山县东南流经此,又南经宁晋县入大陆泽。其后冶河自平山县东北流,合于滹沱。滹沱不能容,决溢为害。元至元末,议引冶河分流。工成,滹沱水势遂杀。数年,下流渐湮,仍自旧口决入滹沱,冲啮为害。皇庆初,又议自平山县城西北改辟河道,下至宁晋,疏淤淀,固堤防,使冶水仍入旧河,则滹沱势分,真定之害必少。但栾城地形颇低,拟于县北圣母堂东冶河东岸,开减水河一道,以杀其势。于是冶河复导流于此。未几复废。或以此水为滹沱分流。误也。俗亦谓之运粮河,或以为即汉之太白渠。”

明崇祯年间,洨河河道淤塞,改至宁晋县南关广济桥南流,散漫平地,不显河形;1946年将洨河自小马村北汇入北沙河,旧河遂废。而今宁晋家谱中仍能看到有关运粮河的记载。曹伍疃《韩氏族谱》:“曹伍疃祖茔在村西南二里许,运粮河之西,秦丘道之北,安葬始祖以下四世。”

 

明清时期的运河滏阳河、澧河

 

流经大陆泽的滏阳河、澧河也是人工运河。滏阳河从平乡县阎庄进入邢台,由南往北经平乡、任县、巨鹿、隆尧、宁晋、新河6个县。201710月,平乡县节固乡都庄村的滏阳河内发现了一艘古沉船。

滏阳河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通航,开始水运。清嘉庆五年(1800年)至十三年(1808年)两次开挖河道,使商、民船只畅驶,“上自临水(磁州),下达津沽,来往商船,帆樯如林”。历史上,滏阳河曾是邯郸至天津的主要航运交通线。宁晋县的历城、毕家庄、白木、耿庄桥等村都是古籍记载的著名渡口。清代,境内有北鱼码头、白木村桥码头、十字河码头、侯口码头,据清《一统志》记载:嘉庆六年以后, “冀州新河宁晋堤工俱有漫口,河泊相连,民船商艘径由冀州之柏牙庄、新河县之大田庄、宁晋县之侯家口等村入泊。”民国年间新设艾辛庄码头、耿庄桥码头。

清朝末年,1906年在宁晋县十字河设船捐局和货栈饭店等,商旅云集。民国初年,丰水季节来往船只如梭,水运繁忙。1937年后,滏、澧河一度民船断绝,只有日军押送货船行驶。19459月,宁南县组织民船运输,在耿庄桥、十字河、艾辛庄、侯口等地设屯货点或货栈。1949年,滏阳河、澧河沿岸有从事航运的木船20多艘,年航运期260天,货运量6.5万吨。1958年,县交通局在耿庄桥设立航运站。1961年成立宁晋县航运指挥部。1965年,因河流断流,货源不足,航运机构撤销。丰水季节,尚有航船行驶。1972年大旱,此后水路停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