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法拉利送小孩,被老师踢出群:我穷我有理,你富你装逼?

 yangtz008 2018-10-11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王小波


“开什么法拉利,想教坏孩子吗?!”

 

这年头,戏最多的除了演艺圈,就是家长群了。

 

近日一个小学三年级家长爆料,说自己因为开跑车接送孩子,被老师公开批评,说他会导致孩子们攀比,不利于教育。

 

 

老师开了个头,群里潜水已久的其他家长,也迫不及待地冲出来diss他。

 

“这样确实不妥,再有钱也要低调一些呀!


“是啊,不就是送个孩子嘛,普通点的车也行啊!”


“反正你们也不差钱!”

 

被没头没尾diss了一遍,这位“跑车家长”忍不住回怼了。

 

我的钱也是辛苦挣的,不偷不抢,为什么要遭歧视?


觉得我开跑车会攀比,是我有问题还是你们孩子太脆弱?


你们脆弱,凭什么要我花钱给你们买舒坦?

 

看人家回应得这么有理有据、一丝不乱,老师一气之下干脆把“跑车家长”踢出了群。

 

说真的,反正我看到“反正你们也不差钱”那一句时,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酸味儿了。

 

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你穷你有理,有钱都是原罪了?

 

看这群家长“妒火中烧”的模样,我觉得这位“重视教育”的班主任,就应该好好批评一下班里考前三的同学啊!

 

“你们几个,下次给我考少点分!不然会引起家长们的攀比心理,这样不利于别人家庭和睦。”


 

总说孩子爱攀比,在我看来,孩子真的背锅侠了,明明最爱攀比的就是家长。

 

前一阵,“戏精家长群”上了人民日报——

 

幼儿园家长群里的某一位,发了一串英文,于是乎,群里莫名其妙地开始了一场英文接龙。


 

英文算什么?让我的阿拉伯语来slay全场。

 

 

有没有语法错误就不说了,万一群主是个数学老师呢,大家是不是要改用微积分交流育儿心得?

 

其实没人知道,秀这一段百度翻译的英文到底有什么用,但是管他呢,我们不能输!

 

家长之间攀比完,还要带着孩子一起攀比。

 

日本综艺《屋顶告白》火了之后,国内也推出了一档类似的节目《少年说》。

 

画风是这样的——

 

 

孩子哽咽地大喊:“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 

 

但她妈却不为所动,继续拿女儿和班上的“学霸”对比:“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会跟你做朋友?”


 

你要比,你得比,不比不行。

 

女儿的眼泪和心里话,都被这位妈妈忽略掉了,她的眼里只剩下攀比,言语间只有羡慕妒忌恨。

 

哪有什么温情和心动,这明明就是把孩子“公开处刑”啊!


攀比教育,是“同龄人焦虑”的根源

 

“跑车家长”被踢出群,一桩小事之所以上了热搜,大概是因为他戳中了一个痛点:攀比教育。

 

连教书育人的老师,都看不惯别人有钱;口口声声喊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家长,都因为一辆跑车心生妒火,不难想象,他们教育出来的下一代会是怎样。

 

每隔一段时间,社会上就会掀起一阵“同龄人焦虑”,换了一个主人公,但口号没变:

 

跟你同年毕业的人都一夜爆红了,你怎么还是路人甲?

 

比你年纪小的都财务自由了,你怎么还这么穷?

 

人家能行,为什么你不行?

 

其实啊,“同龄人焦虑”这管子鸡血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我们已经打了十几年了。

 

小时候,同桌考了100你考了90,吓得不敢回家。

 

高考了,隔壁小王去了清华你去了2B,被骂得狗血淋头。

 

工作后,同事月薪5w你只拿5000,过年都不想回家。

 

结婚了,闺蜜买了200平的学区房,你每个月还要交房租,气得跟她绝交。

 

有娃了,孩子同桌考了100孩子才考90,你失望透了,心想今晚回家怎么收拾他……

 

一代又一代,“和别人比”成了我们的惯性思维,我们被卷进了这个死循环,挣扎不前。

 

今年的《奇葩说》第一个辩题,就跟“攀比”有关——

 

我混得普通,要不要去参加同学会?

 

虽然最后正方的傅首尔赢了,但事实上,有多少人真的能做到“失意时给别人捧捧场,得意时听听别人的掌声”?

 

(正方:该去)

 

很多人的心理活动,估计都被反方辩手说中了——


(反方:不去)

 

“以前我们都差不多,现在你却比我好太多,妒忌使我崩溃。”

 

都是因为你的优秀,让我显得更糟糕。

 

我不打你几巴掌就算“佛系”了,还给你鼓鼓掌?


极度攀比,就成了仇视

 

回到“开跑车被踢群”一事,不少网友看完,都劝他转学,离这班老师和家长远点。

 

现在是挖苦踢群,之后说不定还会划车砸鸡蛋。

 

极度的攀比心理,是会扭曲成仇视的。

 

之前就有新闻爆出,有人在一个月里,接连烧了十辆轿车。

 

被警方抓到之后,烧车男还振振有词:“我也不认识那些车主啊,我就是看不得他们有钱……”

 

烧了别人的车,虽然自己不会因此暴富,但一想到世上多了几个跟自己一样“没车的”,心里就平衡了不少。


 

这种扭曲的仇视之火,也慢慢烧到了孩子身上。

 

一个成绩优秀的14岁初三学生小秦,持刀杀死了同学小马。

 

两人无冤无仇,只因为小马经常是班级第一,而小秦却每次都是第二。

 

第二名也很优秀啊,可是小秦的父母却不这么认为,经常拿小马做例子,打击儿子小秦。

 

在这样的攀比教育下,小秦的不甘和妒忌越来越多,动了杀心。

 

“杀了他,我就是第一名了。”

 

当小秦被捕后,一脸平静地说出了这句心里话。


 

听完,我脊背发凉。

 

在这种攀比教育下,谁知道有多少不够“优秀”的孩子,也恨不得“别人家的孩子”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只是没有动手而已。

 

而在这悲剧的背后,就站着一个个恨铁不成钢的帮凶。

 

冯骥才写过一篇文《富人区》,其中说道——

 

美国人看富人,不羡慕,只觉得人家机遇好;

 

日本人看富人,不嫉妒,会主动接近人家,向他学点什么;

 

中国人看富人,何止嫉妒,恨不得宰了这有钱小子。

 

按国家来分类,确实太以偏概全了,我不敢苟同。但这三种心态,却很写实。

 

面对比自己有钱、比自己有颜、比自己有才的所谓“人生赢家”,佛系的人会为他高兴;聪明的人会想办法向他学习和靠近。


只有无能的人,才会愤懑不平,希望他下一秒就滚蛋消失。


 

王小波有一句经典:“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因为无能,所以愤怒。因为愤怒,所以痛苦。

 

攀比,由此产生嫉妒、迷茫、疯狂和仇恨,都是无用的。

 

除了恶心一下别人,到头来,最痛苦、最折腾的还不是自己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